一、中文
(一)史料(先按朝代,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1版。
2.[明]王在晉,《通漕類編》,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3.[明]王瓊撰,姚漢源、潭徐明點校,《漕河圖志》,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明]申時行,《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 1976年,據萬曆十五年司禮刊本影印。
5.[明]朱衡,《漕河奏議》,1990,明隆慶6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6.[明]何喬遠撰,《名山藏》,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7.[明]吳山,《治河通考》,收錄於《中國水利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8.[明]吳亮輯,《萬曆疏鈔》,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明萬曆37年刻本。
9.[明]宋濂,王禕等奉敕撰,《元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
10.[明]李化龍,《治河奏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湖南圖書館藏清乾隆周碩勲念茲堂刻本影印。
11.[明]李東陽等,《皇明奏疏類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據明萬曆15年司禮監刊本影印。
12.[明]溫體仁,《明神宗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13.(明)俞汝楫,《禮部志稿》,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善本,浙江大學圖書館影印。
14.[明]張居正,《明世宗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15.[明]張居正,《明穆宗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16.[明]章潢,《圖書編》,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善本,浙江大學圖書館影印。
17.[明]陳子龍、徐孚遠、宋徵壁,《明經世文編》,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出版。
18.[明]陳應芳,《敬止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19.[明]萬恭,《治水荃蹄》,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0.[明]萬國欽,《萬二愚先生遺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1.[明]董倫,《明太祖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22.[明]褚鈇,《漕撫疏草》,存8卷,明萬曆25年刊本。
23.[明]劉天和,《問水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24.[明]潘季馴撰,《河防一覽》,收錄於《中國水利要籍叢編》,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分不詳。
25.[明]謝肇淛,《五雜俎》,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文化出版社,2000年。
26.[清]張廷玉,《明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27.[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28.[清]傅澤洪主持編修,鄭元慶編輯,《行水金鑒》,收錄於《中國水利要籍叢編》,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分不詳。
29.[清]萬斯同,《明史》,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清]靳輔,《治河奏績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二)地方志(先按朝代,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明]李自滋、劉萬春纂修,《崇禎泰州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86年,崇禎6年刻本。
2.[明]范惟恭修,王應元纂,《隆慶高郵州志》,明隆慶6年刊本。
3.[明]郭大綸等修,李貞梓行,黃九川校正,《萬曆淮安府志》,明萬曆刊本景印。
4.[明]陳煃修,吳敏道,《萬曆寶應縣志》,萬曆刻本。
5.[明]湯一賢校輯,[明]吳鐸等修,《隆慶寶應縣志》,微縮資料,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6.[明]楊洵修,《萬曆揚州府志》,明萬曆29年刊本。
7.[明]楊瑞雲修,夏應星纂,劉兆祐編,《萬曆鹽城縣志》,收錄於《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1987年,明萬曆11年刻本。
8.[明]聞人詮修,《寶應縣志略》,收錄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嘉靖9年刻本。
9.[明]歐陽東鳳修,嚴錡纂,《萬曆興化縣志》,明萬曆19年刊本。
10.[清]左輝春纂輯,《續增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道光23年刻本。
11.[清]朱忻等,《同治徐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1年1月,清同治13年刊本。
12.[清]孫宗彝,《康熙高郵州志》,善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康熙23年刊本。
13.[清]崔華、張萬壽纂修,《康熙揚州府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康熙刻本。
14.[清]張可立修,《興化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康熙24年刻本。
15.[清]張德盛修,鄧紹煥、汪士璜纂,《雍正高郵州志》,善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雍正3年刊本。
16.[清]梁園隸等修,[清]薛樹聲等纂,《咸豐重修興化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咸豐2年刻本。
17.[清]嵆曾筠,《光緒浙江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光緒25年刊本。
18.[清]楊宜崙修、[清]夏之蓉等纂,《乾隆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年,乾隆48年刻本。
19.[清]雷應元纂修,《康熙揚州府志》,收錄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康熙3年刻本。
20.[清]褚世暄纂修,陳九昌纂,《雍正泰州志》,善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雍正6年刊本。
21.[清]劉崇照修,陳玉樹纂,《光緒鹽城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清光緖21年重刊本。
22.[清]劉寶楠撰,《寶應縣圖經》,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道光28年刻本。
23.[清]龔定瀛修,夏子鐊纂,《再續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道光9年刻本。
24.胡為和修,高樹敏纂,《三續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25.戴邦楨、趙世榮修,馮煦、朱萇生纂,《民國寶應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三)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2.王鑫義,《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5月第1版,2001年5月第1次印刷。
3.江蘇省交通史志編纂委員會,《江蘇航運史(近代部分)》,江蘇: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4.胡煥庸,《兩淮水利》,臺北:民國92年國家圖書館複印,1947(據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民國36年正中書局初版本複印)。
5.張秉倫、方兆本主編,《淮河和長江中下游旱澇災害年表與旱澇規律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1998年9月第1次印刷。
6.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7.黃仁宇,《明代的漕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
8.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7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
9.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10.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出版。11.蔡泰彬,《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之治河》,臺北:樂學書局,1998年1月初版。
12.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臺1版。
13.鄭肇經,《中國水利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5月第1版。
14.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15.韓昭慶,《黃淮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研究-黃河長期奪淮期間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變遷和背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四)工具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吳柏森,《明實錄類纂‧自然災異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3.孟昭華編著,《中國災荒史記》,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陳高佣,《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6月第1版。
5.臧萬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
6.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五)學位論文(按年份排列)
1.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1985年。2.謝榮芳,〈明代劉天和治黃理漕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8年。3.郭子琦,〈清代靳輔治理黃淮運三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4.徐鳳岡,〈明代朱衡整治黃河與漕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10年6月。(六)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卞利,〈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2期,頁71-75。
2.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矛盾〉,《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3期,頁86-92。
3.王日根,〈明清時期蘇北水災原因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2期,頁167-171。
4.任重,〈明代治黃保漕對徐淮農業的制約作用〉,《中國農史》,1995年2期,頁57-64。
5.朱瑞熙,〈范仲淹與泰州捍海堰〉,《大陸雜誌》,81卷1期(民國79年7月),頁24-28。6.吳士勇,〈略論元明清三代對江淮運河的治理〉,《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年4期,頁520-525。
7.汪火根,〈明代社倉的社會功能初探〉,《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4期,頁11-13。
8.周致元,〈明代的賑災制度-以鳳陽一府為例〉,《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4期,頁76-80+84。
9.周致元,〈明代對鳳陽府的災蠲和災折〉,《中國農史》,2002年2期,63-71。
10.孟爾君,〈歷史時期黃河泛淮對江蘇海岸線變遷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4期,頁147-159。
11.祁磊,〈試論萬曆朝救荒專著的特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頁54-56。
12.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農耕社會環境論析〉,《江海學刊》,2004年4期,頁125-130。
13.張崇旺,〈試論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農業墾殖和生態環境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3期,頁54-61。
14.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頻發水旱災害的原因探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期,頁107-113。
15.張崇旺,〈試論明清江淮地區的水旱災害與農業耕作的變遷〉,《中國農史》,2006年1期,頁32-40。
16.梅興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2期,頁68-74。
17.嵇超,〈范公堤的興築及其作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8月,歷史地理專輯,頁59-62。
18.鄒逸麟,〈淮河下游南北運口變遷和城鎮興衰〉,《歷史地理》,1988年6期,頁57-72。
19.蔡泰彬,〈明代漕河四險及其守護神-金龍四天王〉,《明史研究專刊》,第10期(民國81年),頁83-148。
20.蔡泰彬,〈明代練湖之功能與鎮江運河之航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卷(民國84年9月),頁183-215。21.蔡泰彬,〈論黃河之河清現象〉,《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9卷(民國86年9月),頁251-300。22.蔡泰彬,〈明代黃河沿岸州縣生祠之建置與水患災民賑濟〉,《淡江史學》,10卷(民國88年6月),頁147-184。23.鞠明庫,〈明代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7期,頁20-23。
24.鞠明庫,〈明代救災用人問題初探〉,《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9卷,頁137-141。
25.鞠明庫,〈積糧備災與明代吏治〉,《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期,頁91-94。
26.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1):災後賑濟政策〉,《華學月刊》,第142期(1983年10月),頁14-24。27.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2):租稅蠲免政策〉,《華學月刊》,第144期(1983年12月),頁23-34。28.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3):捐納政策〉,《華學月刊》,第147期(1984年3月),頁40-49。二、日文
(一)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谷光隆,《明代河工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91年3月。
2.星斌夫,《大運河發展史》,東京:平凡社,1982 年6 月。
(二)期刊(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星斌夫,〈明代の漕運について(上)〉,《史學雜誌》,第5號(昭和12年第48編),頁5ノ1-5ノ1。
2.星斌夫,〈明代の漕運について(下)〉,《史學雜誌》,第6號(昭和12年第48編),頁6ノ50-6ノ98。
3.清水泰次,〈明代の漕運〉,《史學雜誌》,第3號(昭和3年第39編),頁2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