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21: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憲弘
論文名稱:從陳應芳《敬止集》論晚明淮南地區的水患與荒政
指導教授:蔡泰彬蔡泰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淮南陳應芳敬止集救荒黃河奪淮高家堰減水閘蠲免泰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陳應芳,字元振,號蘭臺,在退休後返回故鄉泰州撰寫《敬止集》,反映當時淮南的連年水患,以及救荒政策實施的不均。
淮南地區地勢如釜底,更北倚黃河,西臨淮水,南靠長江,東面大海,晚明時期水患頻率激增,為泗州祖陵的維護,以及漕運的暢通,朝中產生「束水攻沙」、「分黃」以及「導淮」三派治河方策,不同的治水方策,也對淮南地區的水患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而洪澤湖、高家堰、射陽湖以及沿海海口的整治,也是淮南水患中不可或缺的議題。
而在水患之後,賑濟、蠲免都是不可或缺的行政程序,但揚州府內在救荒的內容上,出現分配比例相差懸殊的情況,陳應芳身為泰州仕紳,極力為泰州士民同遭水患,卻無法蠲免的情況發出不平之鳴。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回顧 2
第三節、論文架構 4
第二章、陳應芳與《敬止集》 6
第一節、生平背景 6
一、任官經歷 6
二、重要事蹟 7
第二節、 《敬止集》成書背景 12
一、黃河全流奪淮 12
二、淮南形勢與連年水患 14
三、晚明淮南水患 17
四、災傷蠲免的不均 24
第三章、晚明淮南水患的整治 25
第一節、高家堰與洪澤大湖 25
一、清口門限沙的形成 25
二、高家堰的爭議 28
三、高家堰建置三座減水閘 33
第二節、高寶諸湖堤上建置三十六座減水閘 36
一、減水閘的設置 36
二、淮南對減水閘的評論 38
第三節、疏濬射陽湖與整治海口 40
一、射陽湖日漸淤淺 40
二、范公堤防潮功能衰退 42
三 海口開淤的議論 44
第四章、晚明朝廷對淮南的蠲恤政策 50
第一節、明代淮南地區的賦稅 50
一、明代救荒制度 50
二、明代淮南稅賦不均 52
第二節、勘災與蠲免的不均 56
一、減少賦稅的蠲免及以多補少的抵補 56
二、勘災官員對災荒實際情況的忽視 59
三、泰州同被災而不得蠲免 63
第五章、結論 68
參考書目 71

附圖
圖1、明代淮南地區圖 I
圖2、明代黃河、淮水、湖漕運道水系圖 II
圖3、明代弘濟越河形勢圖 9
圖4、晚明洪澤湖圖 27
圖5、宋代龜山運河、洪澤河與沙河圖 30
圖6、明代祖陵形勢圖 31
圖7、晚明宣洩洪澤湖水示意圖 35
圖8、晚明高郵、寶應諸湖減水閘形勢圖 38
圖9、晚明射陽湖圖 44
圖10、晚明鹽城縣水利形勢圖 47
圖11、明代山陽縣與鹽城縣形勢圖 48
圖12、明代泰州水利形勢圖 49
圖13、明代泰州城與上下二河形勢圖 62

附表
表1、晚明淮南地區水患一覽表 17
表2、萬曆6年直隸各府州秋糧表 54
表3、萬曆9年揚州府各州縣秋糧表 56

一、中文
(一)史料(先按朝代,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第1版。
2.[明]王在晉,《通漕類編》,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3.[明]王瓊撰,姚漢源、潭徐明點校,《漕河圖志》,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第1版。
4.[明]申時行,《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 1976年,據萬曆十五年司禮刊本影印。
5.[明]朱衡,《漕河奏議》,1990,明隆慶6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
6.[明]何喬遠撰,《名山藏》,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7.[明]吳山,《治河通考》,收錄於《中國水利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8.[明]吳亮輯,《萬曆疏鈔》,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年,明萬曆37年刻本。
9.[明]宋濂,王禕等奉敕撰,《元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4年。
10.[明]李化龍,《治河奏疏》,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湖南圖書館藏清乾隆周碩勲念茲堂刻本影印。
11.[明]李東陽等,《皇明奏疏類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據明萬曆15年司禮監刊本影印。
12.[明]溫體仁,《明神宗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13.(明)俞汝楫,《禮部志稿》,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善本,浙江大學圖書館影印。
14.[明]張居正,《明世宗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15.[明]張居正,《明穆宗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16.[明]章潢,《圖書編》,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善本,浙江大學圖書館影印。
17.[明]陳子龍、徐孚遠、宋徵壁,《明經世文編》,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0出版。
18.[明]陳應芳,《敬止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19.[明]萬恭,《治水荃蹄》,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0.[明]萬國欽,《萬二愚先生遺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1.[明]董倫,《明太祖實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為捲影印。
22.[明]褚鈇,《漕撫疏草》,存8卷,明萬曆25年刊本。
23.[明]劉天和,《問水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24.[明]潘季馴撰,《河防一覽》,收錄於《中國水利要籍叢編》,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分不詳。
25.[明]謝肇淛,《五雜俎》,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文化出版社,2000年。
26.[清]張廷玉,《明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27.[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28.[清]傅澤洪主持編修,鄭元慶編輯,《行水金鑒》,收錄於《中國水利要籍叢編》,臺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分不詳。
29.[清]萬斯同,《明史》,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清]靳輔,《治河奏績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二)地方志(先按朝代,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明]李自滋、劉萬春纂修,《崇禎泰州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86年,崇禎6年刻本。
2.[明]范惟恭修,王應元纂,《隆慶高郵州志》,明隆慶6年刊本。
3.[明]郭大綸等修,李貞梓行,黃九川校正,《萬曆淮安府志》,明萬曆刊本景印。
4.[明]陳煃修,吳敏道,《萬曆寶應縣志》,萬曆刻本。
5.[明]湯一賢校輯,[明]吳鐸等修,《隆慶寶應縣志》,微縮資料,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6.[明]楊洵修,《萬曆揚州府志》,明萬曆29年刊本。
7.[明]楊瑞雲修,夏應星纂,劉兆祐編,《萬曆鹽城縣志》,收錄於《中國史學叢書》,臺北:臺灣學生,1987年,明萬曆11年刻本。
8.[明]聞人詮修,《寶應縣志略》,收錄於《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嘉靖9年刻本。
9.[明]歐陽東鳳修,嚴錡纂,《萬曆興化縣志》,明萬曆19年刊本。
10.[清]左輝春纂輯,《續增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道光23年刻本。
11.[清]朱忻等,《同治徐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1年1月,清同治13年刊本。
12.[清]孫宗彝,《康熙高郵州志》,善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康熙23年刊本。
13.[清]崔華、張萬壽纂修,《康熙揚州府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康熙刻本。
14.[清]張可立修,《興化縣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康熙24年刻本。
15.[清]張德盛修,鄧紹煥、汪士璜纂,《雍正高郵州志》,善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雍正3年刊本。
16.[清]梁園隸等修,[清]薛樹聲等纂,《咸豐重修興化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咸豐2年刻本。
17.[清]嵆曾筠,《光緒浙江通志》,上海:商務印書館,光緒25年刊本。
18.[清]楊宜崙修、[清]夏之蓉等纂,《乾隆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年,乾隆48年刻本。
19.[清]雷應元纂修,《康熙揚州府志》,收錄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北京:中國書店,康熙3年刻本。
20.[清]褚世暄纂修,陳九昌纂,《雍正泰州志》,善本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雍正6年刊本。
21.[清]劉崇照修,陳玉樹纂,《光緒鹽城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清光緖21年重刊本。
22.[清]劉寶楠撰,《寶應縣圖經》,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道光28年刻本。
23.[清]龔定瀛修,夏子鐊纂,《再續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道光9年刻本。
24.胡為和修,高樹敏纂,《三續高郵州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25.戴邦楨、趙世榮修,馮煦、朱萇生纂,《民國寶應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三)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編,《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2.王鑫義,《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5月第1版,2001年5月第1次印刷。
3.江蘇省交通史志編纂委員會,《江蘇航運史(近代部分)》,江蘇: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4.胡煥庸,《兩淮水利》,臺北:民國92年國家圖書館複印,1947(據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民國36年正中書局初版本複印)。
5.張秉倫、方兆本主編,《淮河和長江中下游旱澇災害年表與旱澇規律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1998年9月第1次印刷。
6.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7.黃仁宇,《明代的漕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
8.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7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
9.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
10.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出版。
11.蔡泰彬,《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之治河》,臺北:樂學書局,1998年1月初版。
12.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臺1版。
13.鄭肇經,《中國水利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5月第1版。
14.鮑彥邦,《明代漕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15.韓昭慶,《黃淮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研究-黃河長期奪淮期間淮北平原湖泊、水系的變遷和背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四)工具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吳柏森,《明實錄類纂‧自然災異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3.孟昭華編著,《中國災荒史記》,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陳高佣,《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6月第1版。
5.臧萬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
6.魏嵩山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五)學位論文(按年份排列)
1.蔣武雄,〈明代災荒與救濟政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1985年。
2.謝榮芳,〈明代劉天和治黃理漕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8年。
3.郭子琦,〈清代靳輔治理黃淮運三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
4.徐鳳岡,〈明代朱衡整治黃河與漕河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2010年6月。

(六)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卞利,〈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2期,頁71-75。
2.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矛盾〉,《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3期,頁86-92。
3.王日根,〈明清時期蘇北水災原因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年2期,頁167-171。
4.任重,〈明代治黃保漕對徐淮農業的制約作用〉,《中國農史》,1995年2期,頁57-64。
5.朱瑞熙,〈范仲淹與泰州捍海堰〉,《大陸雜誌》,81卷1期(民國79年7月),頁24-28。
6.吳士勇,〈略論元明清三代對江淮運河的治理〉,《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年4期,頁520-525。
7.汪火根,〈明代社倉的社會功能初探〉,《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3年4期,頁11-13。
8.周致元,〈明代的賑災制度-以鳳陽一府為例〉,《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4期,頁76-80+84。
9.周致元,〈明代對鳳陽府的災蠲和災折〉,《中國農史》,2002年2期,63-71。
10.孟爾君,〈歷史時期黃河泛淮對江蘇海岸線變遷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4期,頁147-159。
11.祁磊,〈試論萬曆朝救荒專著的特點〉,《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頁54-56。
12.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農耕社會環境論析〉,《江海學刊》,2004年4期,頁125-130。
13.張崇旺,〈試論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農業墾殖和生態環境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3期,頁54-61。
14.張崇旺,〈明清時期江淮地區頻發水旱災害的原因探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期,頁107-113。
15.張崇旺,〈試論明清江淮地區的水旱災害與農業耕作的變遷〉,《中國農史》,2006年1期,頁32-40。
16.梅興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2期,頁68-74。
17.嵇超,〈范公堤的興築及其作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8月,歷史地理專輯,頁59-62。
18.鄒逸麟,〈淮河下游南北運口變遷和城鎮興衰〉,《歷史地理》,1988年6期,頁57-72。
19.蔡泰彬,〈明代漕河四險及其守護神-金龍四天王〉,《明史研究專刊》,第10期(民國81年),頁83-148。
20.蔡泰彬,〈明代練湖之功能與鎮江運河之航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卷(民國84年9月),頁183-215。
21.蔡泰彬,〈論黃河之河清現象〉,《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9卷(民國86年9月),頁251-300。
22.蔡泰彬,〈明代黃河沿岸州縣生祠之建置與水患災民賑濟〉,《淡江史學》,10卷(民國88年6月),頁147-184。
23.鞠明庫,〈明代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7期,頁20-23。
24.鞠明庫,〈明代救災用人問題初探〉,《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9卷,頁137-141。
25.鞠明庫,〈積糧備災與明代吏治〉,《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期,頁91-94。
26.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1):災後賑濟政策〉,《華學月刊》,第142期(1983年10月),頁14-24。
27.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2):租稅蠲免政策〉,《華學月刊》,第144期(1983年12月),頁23-34。
28.顏杏真,〈明代災荒救濟政策之研究(3):捐納政策〉,《華學月刊》,第147期(1984年3月),頁40-49。


二、日文
(一)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谷光隆,《明代河工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91年3月。
2.星斌夫,《大運河發展史》,東京:平凡社,1982 年6 月。

(二)期刊(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星斌夫,〈明代の漕運について(上)〉,《史學雜誌》,第5號(昭和12年第48編),頁5ノ1-5ノ1。
2.星斌夫,〈明代の漕運について(下)〉,《史學雜誌》,第6號(昭和12年第48編),頁6ノ50-6ノ98。
3.清水泰次,〈明代の漕運〉,《史學雜誌》,第3號(昭和3年第39編),頁215-25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