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13:3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盧鈴爵
論文名稱:
彰化中興莊眷村文化變遷初探
指導教授:
胡瀚平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4
中文關鍵詞:
彰化市
、
中興莊
、
文化變遷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191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眷村本來只是因應時空背景環境下的臨時聚落,在經過60年後,再也不是臨時聚落,而是非常有特色的特別聚落。近幾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眷村改建,眷民們從原先居住的小平房搬遷到高樓大廈,而那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小平房就將隨著時間洪流而消失,為了不讓這重要的歷史消失,應該對眷村發展歷程進行全面性的瞭解及規劃。
中興莊與台灣他處眷村最為不同的特點在於,他處眷村混合了中國大陸各個省籍各個階級的人們群居,而中興莊的110個原始住戶均為山東青島保安旅高芳先將軍的子弟兵及其眷屬。如此特別的聚落,若不加以記錄其歷史過往與評估未來文化價值,那中興莊就將和其他地區的眷村一樣埋沒於時間的洪流裡,留下的只剩下一個歷史名詞而已。
本文以文獻分析、田野調查等方法,研究中興莊的文化變遷過程、文化資產價值及未來的活化再應用。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s, the temporary groups for particular time and space in the past decades, are communities full of characteristics now. Several years ago,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impetus the Villages’ Reconstruction, and the residents in these villages migrated from small bungalows to tall buildings. It’s a pity that these bungalows full of meanings and memories would gradually be gone with time. In order to keep the important cultural property, we should totally understand and scheme the developments about the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s.
Chung Hsing Village, in which General Kao Fang Hsien with his families and subordinates (around 110 household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military dependants' villages. It’s because these villages were composed of various kind of people in China and Chung Hsing Village was not. It’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record and evaluate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ung Hsing Village.
We will research the culture transition process,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ung Hsing Village, and the future activation of it in the methods of paper analysis and field study.
目錄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研究架構 3
第三節、研究方法及眷村相關文獻回顧 5
第二章、台灣眷村的形成與歷史起源 12
第一節、眷村的定義 12
第二節、彰化市眷村分布 23
第三章、中興莊的歷史背景與環境概況 41
第一節、中興莊歷史背景 41
第二節、中興莊與山東青保部隊及高芳先將軍 42
第二節、中興莊與周邊環境 46
第四章、中興莊的文化建構與變遷 48
第一節、中興莊居民的文化建構 49
第二節、中興莊居民與本省族群的接觸經驗 52
第三節、中興莊的文化變遷 54
第五章、中興莊的文化資產價值 60
第一節、中興莊的文化資產價值分析 60
第二節、活化利用再創造 65
第六章、結論 69
參考書目 71
附錄圖片 74
一、專書
楊放採訪整理,《落地生根—眷村文物與經驗》,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
林樹等,《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洪惠冠總編輯,《竹籬笆內的春天–新竹市眷村的故事》,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張德南編,《新竹市眷村走過從前–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潘國正編,《有情、有義、眷村情–眷村徵文作品集》,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潘國正編,《竹籬笆的長影–爸爸媽媽口述歷史》,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珍宇環境規劃工作室編撰,《眷村–即將消逝的名字:中和市眷村文史概述》,臺北縣中和市,臺北縣中和市中和莊文史研究協會,2001年。
何思瞇,《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5年。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文史工作小組編,《眷村2005臺北縣地方文史研究,眷村篇》,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2005年。
嚴倬雲、汲宇荷、楊夢茹策劃彙編,《婦聯五十五年》,台北市,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2005年.
李存治,《眷戀忠貞憶空工》,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2006年。
黃政瑞主編,《眷村–即將消逝的名字:中和市眷村文史概述‧第二輯》,臺北縣中和市,臺北縣中和市中和莊文史研究協會,2006年。
楊長鎮、莊豐嘉主編,《認識台灣眷村》,臺北市,民主進步黨出版,2006年。
鄧榮坤、邱傑編著,《竹籬笆的記憶與保存:眷村文化之搶救與保留》,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林海清主編,《眷戀–海軍眷村》,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孫建中主編,《眷戀–憲兵與軍情局眷村》,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陳溪松主編,《眷戀–空軍眷村》,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彭大年主編,《眷戀–陸軍眷村》,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7年。
彭大年主編,《眷戀–後備眷村》,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8年。
劉鳳祥主編,《眷戀–聯勤眷村》,臺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8年。
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文史工作小組編,《台北縣地方文史硏究‧2008‧眷村》,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擎天青年協會,2008年。
二、文學作品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市,麥田文化,1970年。
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臺北市,希代文化,1986年。
蘇偉貞,《臺灣眷村小說選》,台北市,二魚文化,2004年。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臺北市,麥田出版,2004年。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市,天下雜誌,2008年。
張嬙主編,《寶島眷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三、期刊論文
張茂桂、蕭新煌,〈大學生的「中國結」與「台灣結」—自我認定與通婚觀念的分析〉,《中國論壇》,第289期,1987年。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年王甫昌。
〈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76期,1993年秋季。
黃宣範,〈眷村的「台灣人」經驗〉,《台灣風物》,第43卷第2期,1993年。
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歷史文物》,1996年8月。
李秀美,〈烽火鎏金 走過大時代的故事〉,《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顏麗蓉,〈竹籬笆內的天地 眷村外部空間印象〉,《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愛亞,〈眷村青春記〉,《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尚道明,〈一個紀錄工作的起點 眷村也可以是博物館〉,《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胡芝瑩紀錄,〈「想我眷村的日子」座談會會議紀錄〉,《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張茂桂,〈「竹籬笆」的政治圖像與迷思〉,《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第9期,2005年6月。
四、學位論文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杜金國,〈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劃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佳弘,〈從提昇都市環境品質的觀點探討軍眷村之更新--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双福,〈高雄縣眷村榮、家族群投票行為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唐於華,〈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分變遷〉,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蕭瓊瑤,〈台南市水交社眷村的環境與社會變遷〉,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李宜潔,〈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文珊,〈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五、影像
湯湘竹,《山有多高》DVD,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6年。
王偉忠,《偉忠媽媽的眷村》DVD,台北市,天下文化,2007年。
彰化縣文化局,《中興莊的故事》,彰化縣,麥幕唯斯文化事業,2011年。
六、網際網路資料
彰化縣文化局:
http://www.bocach.gov.tw/
行政院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網站 :
http://superspace.cca.gov.tw/mp.asp?mp=1
榮民文化網:
http://lov.vac.gov.tw/Index.aspx
【北區】眷村故事文化光影:
http://ntmvc.cca.gov.tw/news.htm
台北縣擎天青年協會:
http://tw.myblog.yahoo.com/gps0805/
龜山眷村故事館
http://host.sdps.tyc.edu.tw/sdpsweb/aaaagood/profile.html
新竹眷村博物館: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6museum/mus_b01.asp?station=104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那個時代的生活與故事:
http://village.khcc.gov.tw/internet/index.asp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
2.
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
3.
台南市水交社眷村居民的文化與族群身份變遷
4.
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
5.
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
6.
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劃之研究:以新竹市公學新村為個案
7.
從提昇都市環境品質的觀點探討軍眷村之更新--以台南市為例
8.
台南市水交社眷村的環境與社會變遷
9.
高雄縣眷村榮、家族群投票行為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1.
黃宣範,〈眷村的「台灣人」經驗〉,《台灣風物》,第43卷第2期,1993年。
2.
丁瑋,〈眷村與眷村文化〉,《歷史文物》,1996年8月。
3.
李秀美,〈烽火鎏金 走過大時代的故事〉,《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4.
顏麗蓉,〈竹籬笆內的天地 眷村外部空間印象〉,《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5.
愛亞,〈眷村青春記〉,《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6.
尚道明,〈一個紀錄工作的起點 眷村也可以是博物館〉,《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7.
張茂桂,〈「竹籬笆」的政治圖像與迷思〉,《台北畫刊》,370期,1998年11月。
8.
王甫昌,〈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第9期,2005年6月。
1.
臺灣眷村空間再利用−以彰化縣中興庄為例
2.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3.
憲光二村光陰的故事-眷村文化內涵的探討
4.
「我們」打從眷村來:眷村生活史的考察
5.
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研究-以成立「眷村文化園區」為例
6.
從遷徙過程探討眷村文化的形成與變遷—以台北市北投區中心新村為例
7.
眷村文化保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忠貞新村為例
8.
眷村生活空間與歷史記憶的變遷-從陸光三村到千禧新城
9.
戰後台灣眷村的創建與演變---以台南市眷村為例
10.
眷改後眷村文化的蛻變與重生-以嘉義原建國二村及復興新村為例
11.
眷村文化保存區永續經營之研究
12.
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之研究
13.
眷村改建後之社區營造-以花蓮市凌雲四村為例
14.
左營眷村飲食地景之研究-以果貿社區和復興新村為例
15.
台灣眷村文化創意商品研究創作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