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s)。臺北:學富文化。
丹尼爾‧沙勒夫(2011)。《隱私不保的年代─網路的流言蜚語、人肉搜尋、網路霸凌與私密窺探》。臺北:博雅書屋。
林義男、王文科(2002)。《教育社會學》。臺北:五南書局。
吳和堂(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公司。
朱敬一(2008)。《朱敬一講社會科學》。臺北:時報文化。
朱榮智(2008)。《社會科學概論》。臺北:五南書局。
紀欣(2003)。《生死一線間:安樂死與死刑制度之探討》。臺北:商周出版社。
陳奎憙(2007)。《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師銘睿譯(2004)。《複製人的迷思:生殖複製vs.醫療複製》。臺北:天下遠見文化公司。
黃光雄、蔡清田等譯(2005)。《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臺北:學富文化。
莊富源(2007)。《轉變中的學校公民教育》。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芳全(2007)。《論文就是要這樣寫》。臺北:心理出版社。
彭懷恩(2004)。《政治學辭典》。臺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
彭懷恩(2006)。《政治學:全球化時代的觀點》。臺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彭懷恩(2008)。《政治學導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公司。
楊日青、李培元等譯;Heywood’s原著(2009)。《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鄧毓浩主編(2008)。《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一冊)。臺北:南一書局。
鄧毓浩主編(2008)。《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二冊)。臺北:南一書局。
鄧毓浩主編(2008)。《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第三冊)。臺北:南一書局。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
石雅玫(2001)。〈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載於《課程與教學季刊》,第4期,頁129-154。石雅玫(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實施模式〉,載於《教育研究資訊》,第10期,頁145-163。李靜如(2003)。〈淺談議題中心教學法的實施〉,載於《國教新知》,第50期,頁66-74。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載於《身心障礙研究》,第3卷第2期,頁122~136。洪翠娥(2010)。〈人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載於《現代公民素養教育研討會手冊》,頁51-61。臺中: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許耿嘉(2008)。〈「副科」說真話─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在公民與社會科議題中心教學法上的反思〉,載於《大直高中學報》,第5期,頁59-86。莊富源(2010)。〈公民與憲政教育初探〉,載於《現代公民素養教育研討會手冊》,頁31-48。臺中: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莊富源(2008)。〈析論臺灣公民社會理念的形成及其價值取向之建構〉,載於《「中山思想、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01-340。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陳明進(2000)。〈安樂死問題初探〉,載於《台東師院學報》,第12期,頁211~241。黃道遠(2007)。〈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歷史科的實施模式─以鄭成功為例〉,載於《竹縣文報》,第35期,頁78-81。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載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9期,頁53-64。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對國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003-020)。(未出版)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議題中心教學對高中學生公民參與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8-2413-H-003-021)。(未出版)
劉美慧(1997)。〈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公民教育之應用〉,載於《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
劉美慧(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載於《花蓮師院學報》,第8期,頁173-200。劉美慧(2008)。〈議題融入課程之研究趨勢─議題中心取徑之轉化與反思〉,載於《教育研究》,第176期,頁15-26。潘志忠(2003)。〈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載於《花蓮師院學報》,第16期,頁53-88。薛慶友(2005)。〈議題中心教學策略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載於《研習資訊》,第22期,頁81-88。(三)論文
石雅玫(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慧娟(2002)。《臺北市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對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凃馥麗(2005)。《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影響-以議題取向的藝術人文課程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銀筑(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政治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毓華(2004)。《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建儒(2004)。《臺灣偶像劇弔詭價值觀分析及國小學童實施議題中心教學法之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鍾敏龍(2002)。《國小社會科以爭論性議題中心的批判思考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潘志忠(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四)報章雜誌社論
王清峰(2010)。《理性與寬容─暫停執行死刑》。2010/3/11。取自〈蘋果日報〉。
朱學恆(2010)。《你的血淚我的清譽》。2010/3/11。取自〈蘋果日報〉。
趙少康(2010)。《死刑與死刑犯》。2010/3/12。取自〈蘋果日報〉。
孫慶餘(2010)。《廢除死刑還過早》。2010/3/15。取自〈蘋果日報〉。
黃默(2010)。《廢死與民主政治》。2010/3/15。取自〈蘋果日報〉。
黃瑞明(2010)。《一位留德律師看德國廢死經驗》。2010/3/18。取自〈蘋果日報〉。
徐元春(2010)。《原諒是受害者家屬的權利》。2010/3/18。取自〈蘋果日報〉。
薛欽峰(2010)。《十年前的那場辯論》。2010/3/25。取自〈蘋果日報〉。
李永然(2010)。《社會共識溶解廢死冰山》。2010/3/25。取自〈蘋果日報〉。
黃瑞明(2010)。《死刑存廢的關鍵一戰》。2010/4/06。取自〈蘋果日報〉。
林峯正(2010)。《冤判不絕死刑無解》。2010/4/08。取自〈蘋果日報〉。
瞿海源(2010)。《推動廢除死刑,政府不能卸責》。2010/4/23。取自〈蘋果日報〉。
林志潔(2010)。《廢死要在平等對話下進行》。2010/4/23。取自〈蘋果日報〉。
孫效智(2010)。《死刑開始,爭議未斷》。2010/5/03。取自〈蘋果日報〉。
天下雜誌(2011)。《公民教育,從我到我們》。2011/11/30天下雜誌教育特刊。臺北:天下雜誌文化公司。
(五)新聞報導文章
新聞(2010)。《性侵兒童犯 韓擬化學去勢》。2010/06/21。取自〈中央社〉。
新聞(2010)。《10個月內3起 立委促討論 性侵受刑人 化學去勢可懲乎》。2010/07/03。取自〈聯合報〉。
新聞(2011)。《性侵累犯化學去勢 法務部評估中》。2011/03/25。取自〈new talk〉。
新聞(2011)。《法界:化學去勢 惡狼恐更殘暴》。2011/05/02。取自〈中央社〉。
新聞(2011-03-28)。《網友不可號召人民公審》。2011/03/28。取自〈蘋果日報〉。
(六)網路文章
黃爾璇(2001)。《審慎評估犯罪處遇制度之可行性》。取自http://www.wufi.org.tw/ng/ng252.htm。
林淑芬(2010)。《死刑存廢爭議面面觀》。取自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19&;strMAGID=M2010081002309。
許家馨(2010)。《死刑宜慎不宜廢》。取自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TID=1&;strISID=119&;strMagID=M2010081002312。
許文憲(2002)。《『化學去勢』爭議》。取自http://www.tcma.org.tw/128
林建成(2002)。《化學去勢治標不治本》。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C-091-176.htm
林子暉(2011)。《以網路正義之名─法理不只是法理》。取自http://pots.tw/node/7191
林雨靜(2011)。《安樂死與安寧照護》。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B-090-005.htm
魏世昌(2009)。《安樂死議題,中西觀念大不同》。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1169
許禮安(2009)。《安寧療護的倫理議題之二、病人或家屬為什麼會要求安樂死?》。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an0955784748/article?mid=3541&;prev=3542&;next=3540&;l=f&;fid=16
程為(2010)。《十分專題,人肉搜尋》。取自http://series888.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6.html
余錦波(2008)。〈複製人的道德問題〉。載於《應用倫理通訊》,第10期。取自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10/15.html
釋慧敏(2002)。《佛教之生命倫理觀─以「複製人」與「胚胎幹細胞」為例》。取自http://ge.tnua.edu.tw/~huimin/paper/29-cloning/29-CLONING.HTM
黃煥彰、倪筱芬(2003)。《基因工程與複製人倫理議題之探討》。取自http://www.taiwanwatch.org.tw/magazine/v5n1/v5n1-001.pdf《引進國外「化學去勢」處理性侵犯,台灣人權促進會反對》。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1/09/09/91-2741328.htm#ixzz1iyAbZgxn
《化學去勢入法?「是一種治療行為而非懲罰」衛生署保留》。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1/08/03/11679-2731557.htm#ixzz1iyBABmLI。
《複製人比複製動物容易》。取自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491000/14916472.stm
《我,複製人》。取自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215&;CL=23。
《人肉搜尋爆錯料,小心吃官司》。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7/n3125160.htm
《人肉搜尋,壞人自危》。取自http://blog.roodo.com/scstw/archives/14927159.html
NOW news(2009)。《人肉搜尋真可怕,該如何避免?》。2009/10/06。取自http://wenews.nownews.com/news/9/news_9747.htm
台灣醒報(2011)。《網路人肉搜尋,專家學者認應有規範》。2011/01/03。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0103/4085776.html
台灣醒報 (2011)。〈新生公民觀轉變,網路素養嚴重不足〉。2011/11/28。取自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1128/5055436.html
《生與死的交戰---安樂死,道德嗎?》。取自http://slits.cite.hku.hk/Slits%20Chinese/Award/slitsSWeb/group14/info28.htm
《安樂死之定義》。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B-090-005.htm
《安樂死可以嗎?我們可選擇有尊嚴地去世》。取自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euthanas05.html
《生與死的兩難─安樂死議題面面觀》。取自http://cht.naturalnews.com/?p=3221。
二、英文
1. Books
Habermas, Jüergen(1992).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trans by W. Rehg 1996), Cambridge, Mass: Polity Press.
Paul, R. W.(1990). Critical Thinking: What Every Person Needs to Surviv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C A.: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2. Articles
Rossi, J. A. (1995). “In-Depth Study in an Issues-Oriented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3(2), 88-120.
Rossi, J. A. (1996). “Creating Strategies and Conditions for Civil Discourse about Controversial Issues”, Social Education, 60(1), 15-21.
Shaver, J. P. (1989). “Lessons from the Past: The Future of an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80(5), 192-196.
Shaver, J. P. (1992). “Rationales for Issues-Centere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Electronic version), Social Studies, 83(2), 95-100.
Soley, M. (1996). “If It’s Controversial, Why Teach It?” Social Education, 60(1),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