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文獻
一、史料
尹士俍,《臺灣志略》,臺北:文建會,2005年。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百吉編,《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大通,1987年)。
李丕煜,《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璽,《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季麒光,《東寧政事集》收錄於《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2004。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3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5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7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8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12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17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19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20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55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58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62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67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68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
張書才,《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1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書才,《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7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書才,《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8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書才,《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1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陳壽祺,《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195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大通,1987。
藍鼎元,《東征集》,收入於黃哲永、吳福助編《全臺文(五十)》,臺中:文听閣 民2007。
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文,1964。
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華文,1964。
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1964。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24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25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26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27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1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3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6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8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39冊)》,臺北市 :遠流,2003。
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文,1964。
二、專書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1994。
余光弘,《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 》,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吳進喜等,《(高雄縣)臺灣地名辭書》,南投:文獻會,2000。
李平,《八里鄉志》,臺北縣:北縣八里鄉公所,2006。
李汝和《清代駐臺班兵考》,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林聖欽等,《(臺南縣)臺灣地名辭書》,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2。
陳國川,《(彰化縣)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翁仕杰,《臺灣民變的轉型-歷史宿命與超越》,臺北:自立晚報,1994。
張菼,《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1970。
莊昭盛,《南瀛郵政誌》,臺南縣新營市:南縣府,2010。
許淑娟等,《(臺南市)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許毓良,《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劉妮玲,《清代台灣民變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
劉妮玲,《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臺北:久大文化,1989。
盧嘉興,〈臺南縣古地名考〉,《臺灣研究彙集》第16輯,臺南:作者輯印,1976。謝國興,《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1993。
羅美娥,《(南投縣)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羅爾綱,《綠營兵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三、論文
石萬壽,〈二層行溪流域的軍防〉收錄於《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石萬壽,〈明鄭時期臺灣漢人的墾殖〉,《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市政府,1990。石萬壽,〈營兵與臺灣的防務-以臺南府城為中心(上)〉收錄於《臺灣風物》53卷1期。李國銘,〈關於屏東平原少數民族的二、三事〉,《族群、歷史與祭儀》,臺北:稻鄉,2004。李國銘,〈下淡田往事追憶〉,《族群、歷史與祭儀》,臺北:稻鄉,2004。施添福,〈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收錄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李宜憲,〈清乾隆朝的臺灣民變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黃阿有,〈笨港的商業發展和水仙宮及郊商的關係〉,《嘉義研究》,嘉義:嘉大臺文中心,2011。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