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白慧如 (2004),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仲理峰(2007)。心理資本對員工的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心理學報,39(2),328-334。
朱國榮(2009)。工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關聯性之研究-心理資本之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源管理及決策研究所,台北市。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生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171-202。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任俊(2006):兒童希望的培養-心理學意義上的分析。常州工學院學報,24卷,5期,48-52頁。
吳函芸(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俐錦(2006)。國民小學教師生命價值觀與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呂淑惠(2005)。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李牧衡(2008)。資訊工作人員之心理資本對工作滿意及生活滿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究所,桃園縣。李俊良(2000)。復原力對諮商的啟示。輔導季刊,36(3),32-36。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李俊賢、黃芳銘(2010)。教師心理資本問卷,未出版手稿,嘉義。
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與效果值分析。國民教育學報,8,1-24。李航申(200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李雅妮(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屏東。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林東源(2006)。國民小學教師人際溝通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林真鳳(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生命倫理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林進材(2001)。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2002)。教學效能的研究發展及其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04,32-43。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林炯炘 (2005), 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公司,台灣台北。
邱義川(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孫志麟 (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孫志麟(1996)。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教育心理研究,18,165-192。徐進文(2007)。國民小學校長服務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高夏雯(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心理資本與教學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縣。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輯刊,34,85-112。秦夢群. (1992). 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 172-229。
梁茂森 (1996)。 魏納歸因理論之探研。高雄師大學報,7,101-126。常海(2009)從心理資本角度看高校學生管理創新。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109-111。
張宏如(2009)。心理資本的本土化開發。企業管理,1,99-101。取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資料庫。
張淑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等教育,58(5), 56-73。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秉凱(2009)。國民小學教師之組織變革態度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
張鈿富(2006)。學校行政:理念與創新。台北:高等。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郭明德(2002)。教師教學效能之探討與量表之編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1,頁61-91。郭珮婷(2005)復原力理論介紹與應用。輔商與輔導,231,頁45-50。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陳清溪(2000)。啟智班教師教學支援需求與教學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陳銘峰(2011)。嘉義縣國民中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陳朝琴 (2005)。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32-41。馮益宏(2007)。學校創新策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馮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579-286。黃幼謙(2009)。以信心為心理資本之創業家精神:從發明家、創業家到CEO。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桃園縣。黃雅芳(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心理資本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黃靜文(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曾文志 (2005)。復原力的構念與研究之分析,臺中護專學報, 4, 45-68.
蔡仲哲(2007)。經理人教練行為、員工心理資本與員工工作效能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蔡素妙(2003)。復原力在受創家庭諮商復健工作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9(2),42-49蔡進雄(2006)。學校領導理論與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廖國峰、陳素子(2003)。領導者情緒智力對領導效能、部屬合作行為與組織承諾影響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三卷第四期,頁1-24。
謝百亮(2006)。後現代脈絡下國民中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蕭文(2000)。災變事件前的前置性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理復健上的影響。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4-40。鐘心淇(2007)。心理資本、薪資水準與工作努力程度關係之研究:以某跨國企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桃園縣。外文部分
Adams, R. D. (1982). Teacher development: A look at change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cross tim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33(4), 40-43.
Ashton, M. C. (1998).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the Importance of Narrow Trai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 289-303.
Atkinson, J.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Van Nostrand.
Avolio, B. J., & Luthans, F. (2006). The high impact leader: Moments matter in ccelerating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Avolio, B. J., & Luthans, F.(2006)。真誠領導發展與實踐(袁世珮譯)。台北: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於2005)。
Baker, W. E. (2000).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social capital: Tapping the hidden resources in your personal and business networks. Jossey-Bass.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 and Action: A Socai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E. Barnouw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s (Vol. 4, pp.92-9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org, M. G. & Falzon, J. M. (1990) Coping actions by Maltes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 32, 50-58.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Macmillan.
Denham, C. H., & Michael, J. J. (1981).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Educationresearch Quarterly, 6 (1), 39-63.
Hill, F. H. (1991).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practice,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ch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338565)
Hoy, W.K., & Miskel,G.G. (2003)。教育行政學(台初版)。(林明地等譯)。高雄:麗文。(原著出版年:2001)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Luthans, F., Avolio, B. J., & Youssef, C. M.(2008)。心理資本(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原著出版於2006)。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 Li, W.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 247-269.
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 45-50.
Luthans, F., Vogelgesang, G. R., & Lester, P. B. ( 2006).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Resiliency.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5, 25-44.
Luthans, F.,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Markham, P. L. (1999). Stress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ESL teachers.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6(4), 268-280.
Masten, A. S., & Reed, M. J. (2002).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In C. R. Syn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43-169). New York: Oxford.
Parker, S. (1998). Enhancing role-breadth self efficacy: The roles of job enrichment and other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 835-852.
Pennings, J. M., Lee, K., & Witteloostuijn, A. V. (1998).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firm dissol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 (4), 425-440.
Peterson, S. J., & Luthans, F. (2003).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development of hopeful leader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4(1), 26-31.
Porter, A. C. & Brophy, J. (1988).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good teaching: Insight from the work of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 74-85.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ographs, 80, 1-28.
Seligman, M. E. P.(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洪蘭譯)。台北:遠流。
Sherer, M., Maddux, J. E., Mercadante, B., Prentice-Dunn, S., Jacobs, B., & Rogers, R. W. (1982), The self 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 663-671.
Snyder, C. R. (2000). Handbook of hope : theory, measures, &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lif: Academic Press. Socialpsychology, 67 , 422-436.
Snyder, C. R., Sympson, S. C., Ybasco, F. C., Borders, T. F., Babyak, M. A., & Higgins, R. L.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ate hop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 321-335.
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 London: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Stewart, T. A.(1999)。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宋偉航譯)。台北:智庫。
Stephen R. Covey(2008)。與成功有約(顧淑馨譯)。台北:天下。
Woolfolk,A.E.&Hoy,W.K. (1990).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