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1-24)。高雄:麗文文化。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7)。台北市校園危機守門員實務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編印。
行政院衛生署(2011)。死因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 12 月 30 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812&class_no=440&level_no=2
社會中心(2012年2月22日)。校園霸凌! 新北市國中疑吃醋10人痛毆1男。今日新聞網。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2月25日。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12/02/22/91-2787862.htm
吳宗立(2004)。學校危機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初等教育學刊,18,51-76。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後學校輔導工作。輔導通訊,50,2-6。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34,23-40。吳芝儀(2009)。從學校諮商師專業角色與職能指標省思我國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輔導科」專門課程結構。諮商與輔導,286,30-34。
吳宜倫、呂旭亞(2009)。從一位諮商師意外過世,談機構的危機處理及省思。輔導季刊,45(3),68-73。
吳靖國(2010)。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20-34。
林永禎、林素卿(2000)。校園危機類型探討分析。載於黃坤錦主編,2001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台北:五南。
林志成(2000)。提高學校危機處理能力之對策。載於黃坤錦主編,2001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台北:五南。
林旖旎(2003)。危機諮商處遇模式:理論架構與技巧應用。諮商與輔導月刊,209,6-9。林清文(2007)。學校輔導。台北;雙葉。
林清文(2008)。學校輔導教師的工作。教育研究月刊,172,147-149。林勝義(2007)。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台北:學富。
林綺雲(2010)。當校園發生死亡事件—以自殺事件為例。學生輔導,108,4-17。
周麗蘭(2011年12月21日)。兩中輟生缺錢 隨機劫殺運將。中國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2月30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E5%85%A9%E4%B8%AD%E8%BC%9F%E7%94%9F%E7%BC%BA%E9%8C%A2-%E9%9A%A8%E6%A9%9F%E5%8A%AB%E6%AE%BA%E9%81%8B%E5%B0%87-213000301.html
周麗玉(1997)。國中個案輔導模式初探。諮商與輔導月刊,137,2-8。周麗玉(2005)。以學校為中心的臨床個案督導工作(上)~以台北縣某國中的四年督導經驗為例。諮商與輔導月刊,232,41-44。柯今尉(2011)。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學生輔導制度規劃及法令介紹。載於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主辦,2011個人、學校、社區到國家政策-全方位的輔導與諮商專業實踐學術研討會手冊(頁54-58)。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洪莉竹(2005)。創造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定位-專業學校諮商師的角色與功能。教育研究學刊,134,11-22 。孫敏芝(1996)。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p.183–218。台北:漢文。
高級中學法(2008)。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 95-132)。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淑清、廖昭銘(2004)。父母親職經驗之現象詮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4,117-145。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2011)。最新校園危機手冊(第三版)。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1月30日。網址:http://www.kh.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pageID=3140
國民教育法(1979)。
國民教育法(2009)。
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4,37-52。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麗鳳(2007)。學校輔導工作專業團隊的分工與合作。載於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2007第三屆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手冊(頁13-26)。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張麗鳳(2008)。從零到一----輔導教師成為集體改革行動者的歷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張麗鳳(2008)。輔導教師專業組織發展與學校輔導工作。輔導季刊,44(3),45-51。教育部(2001)。高級中學學生輔導辦法。
教育部(2004b)。高級中學法施行細則。
教育部(2007)。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賴念華教授主編)。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0月30日。網址: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46/960320suicidehandbook.doc
教育部(2011)。研商推動國民小學教師加註輔導專長相關配套措施會議之會議紀錄。
教育部(2011)。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2日。網址:https://csrc.edu.tw/LawRelation.mvc/FrontDetail/212
教育部(2011)。教育部九十九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台北: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教育部(2011)。教育部推動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月3日。網址: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172&pages=1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高級中等學校輔導教師參考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2月2日。網址:http://career.cpshs.hcc.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5
教育部訓委會(2011)。災難(或創傷)後學校諮商與輔導工作參考手冊。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頁 27–45)。台北:巨流。
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之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4(2),99-128。
許雅惠(2011)。大專校院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專業知能需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1),51-76。
許維素(1995)。現象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訪談分析歷程。諮商與輔導月刊, 120,11-14。許維素(1997)。輔導教師專業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許維素(2005)。輔導教師學校系統觀的重要性。輔導季刊,41(3),72-74。許維素(2006)。危機情境中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一)。諮商與輔導月刊,241,38-43。
許龍君(1998)。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台北:五南。
陳秉華、程玲玲(1992)。學校輔導人員工作綱領之分析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6年計畫報告)。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陳素惠(2010)。論喪親與悲傷失落之危機諮商。諮商與輔導月刊,291,13-18。
陳啟榮(2005)。校園危機管理機制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7-134。陳嘉鳳、周才忠、賴念華、錢靜怡、利美萱(2005)。危機處置之理論與實務:以第一現場相關處置為例。載於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主辦,第一屆社區諮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3-52)。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
麥麗蓉、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97-122。麥麗蓉(200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台灣心理諮商季刊,1(3),11-21。
黃淑苓(2000)。危機處理─新世紀教師的新挑戰。載於黃坤錦主編,2001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研討會論文集(頁87-107)。台北:五南。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台北:五南。
黃龍杰(2009)。搶救心理創傷-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台北:張老師。
黃龍杰(2010)。災難後安心服務(圖解版)。台北:張老師。
黃韻如(2010)。災變事件後校園危機介入與學童校園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31,169-185。
楊欣翰(2010)。中學輔導教師在學校系統的工作經驗探究—以新手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彰化。鄔佩麗(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台北:學富。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2009)。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新聞稿。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月15日。網址: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980615新聞稿(核定版).doc
劉焜輝(2010)。助人工作的新焦點-危機介入與危機諮商。諮商與輔導月刊,291,1。
劉焜輝、洪莉竹、周麗玉、賈紅鶯、李玉嬋(2003)。學校輔導工作的多元面貌:專業理念與實務的對話。台北:天馬。
劉福鎔(2006)。高中職輔導教師專業承諾影響因素模式驗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鄭淑婷、吳仁捷(2011年12月28日)。挫敗資優生 窩家中殺傷妹。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1月10日。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8/today-so6.htm
賴念華(2009)。校園危機事件後的處遇方式。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演講稿(PPT)。
謝永齡(2000)。青少年自殺:認識、預防及危機處理。香港 : 中文大學。
謝政廷、林高立(2009)。學校危機諮商的原則與方式。諮商與輔導月刊,277,2-6。鍾思嘉(2003)。大家談-心理師法與學校輔導工作座談會。學生輔導,85。
藍菊梅(2010)。諮商心理師於案主經歷鼎金國小梅嶺車禍事件之介入經驗:社區危機諮商的工作特徵與重點。輔導季刊,46(1),17-24。
外文部份
Jones﹐M. & Paterson, L. (1992). Preventing Chaos in Times of Crisis:A guide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Southwest Regional Lab., Los Alamitos﹐C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0 700.)
Lewis, J. A., Lewis, M. D., Daniels, J. A. & D’Andrea, M. J. (2007)。社區諮商:多元社會的賦能策略(何金針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7)。
Manen, M. V. (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Murphy, M. L. (2004). Crisis intervention training for students in school counselor preparation progra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U.S.A.
Patton, M. Q.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吳芝儀、李奉儒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2002)。
Sandoval, J. (2009). Handbook of crisis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in the schools (2nd ed. ). Mahwah,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imdt, J. J. (2004)。學校輔導與諮商(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2003)。
Schimdt, J. J. (2009)。中小學諮商師生存指南(李孟真、吳怡君、吳怡蓉、倪履冰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4)。
Wainrib, B. R. & Bloch, E. L. (2001)。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黃惠美與李巧雙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8)。
Webb, N. B. (1998)。遊戲治療與危機處理(梁培勇總校閱)。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