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王筱惠(2011)。相同情境排列組合的對照起始例對高二學生學習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台北。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李政豐(1991年6月)。高中排列組合機率的診斷教學。數學傳播季刊,15(2),88-94。
林碧珍(2003)。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林碧珍(2008)。創新數學教學之一:從真實情境探究數學。載於國立科學教育館主編,科學教育優質教學示例研討工作坊活動手冊(頁32-37)。台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林晴瀅(2009)。生活情境融入文字題之小組教學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林宜臻(2011)。促成思考過程之數學形成性評量設計。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8,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3月7日。網址: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28&content_no=751。
林佩璇(2000)。教師行動與研究-課程與教學實踐。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志遠(2008)。數學情境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方法及實踐。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9,13-22。徐新逸(1998)。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15(1),16-24。高薰芳(1996)。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29,32-40。
張捷勝(2002)。探討兒童的機率學習-以國小六年級的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教育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張閤芳(2005)。嘉義地區高職學生排列組合單元解題之錯誤類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高雄。
陳瀅如(2011)。國小四年級乘除法情境式補救教學之探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陳小鶴(1995)。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新新人類篇-上課像遊戲?!。特教園丁,11(1),18-21。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黃媺恬、姚如芬(2009)。向日葵小班的分數派對~情境融入三年級分數教學之研究。第二十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黃媺恬(2010)。運用圖像表徵於情境式分數課程之補救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黃彥霖(2005)。高二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思考歷程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高雄。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詹士宜(2003)。情境式數學教學面面觀。國教之友,54(2),3-10。楊家興(1995)。情境教學理論與超媒體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2,40-48。蔡文煥(2000)。以日常生活活動為基礎促進兒童數學學習-以撲克牌為例子。師範學院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45-1265。
蔡淇茂(2004)。綜合高中專門學程學生數學「排列組合」解題錯誤原因及其類型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碩士班。彰化。劉宏輝(1994)。高雄地區高三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高雄。劉晏瑜(2009)。高中直線排列之補救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賴美怡(2011)。以情境融入國小一年級空間位置補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謝佩真(2004)。高二學生解排列組合問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高雄。
Anderson, J. R., & Jeffries, R.(1985). Novies LISP errors: Undetected losses of information form working memor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 107-131
Baldwin, T. T., & Ford, J. K.(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al Psychology, 41, 63-105
Bebra K. Borkovitz.(2005, October). The Name Game: Elploring Random Permutations. The Mathematics Teachers, 99(3), 196-204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1
Cormier, S. M. & Hagman, J. D.(Eds.).(1987).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am Diogo: Academic Press.
De Lange, J.(1996). Using and Applying Mathematics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pp. 49-97).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Freudenthal, H.(1971). Mathematics as an educational task. Dordrecht: Reidel. The Netherlands.
McLellan, H.(1993). Situated learning in focu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3(3), 5-9
Piaget, J. & Inhelder, B.(1975). The origin of the idea of chance in children(Routledge & Kegan Paul, Trans.). London(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1)
Suchman, L. A.(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Schon, D. A.(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Toward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s. SanFancisco: Jossey-Bass.
Van den Heuvel-Panhuizen, M.(1996). Assessment and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Utrecht: CD-β Press, Freudenthal Institute, Utrecht University.
Verschaffel,L.(2002). Taking the modeling perspective seriously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Promises and pitfalls.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1 64-80.UK:Norw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