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教研室(1997)。語法初階。台北:書林。
方金雅(2001)。多向度詞彙評量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方師鐸(1979)。國語結構語法初稿。台中:東海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王家珍(1998)。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王德春(1991)。妙語傳神─語用修辭技巧。台北:台灣商務。
古鈞元、吳正己(2000)。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地理科教學─以認識臺灣地理篇為例。資訊與教育,80,41-48。
布裕民、陳漢森(1993)。寫作語法修辭手冊。台北:書林。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何永清(2002)。動動腦趣味語文。台北:國語日報。
何永清(2005)。現代漢語語法新探。台北:台灣商務。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正吉(2000)。活用修辭。高雄:復文。
吳美美(1996)。資訊時代人人需要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73,4-5。吳聯科(2002)。網際網路上國語文學習系統之建置與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南。宋金明(2006)。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與雙語教學研究,7,106-107。
李依恬、蘇峰慶(2006)。資訊科技適用性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57-20。
杜榮珠、王美智(1992)。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44,37-41。
沈中偉(1998)。國小資訊教育的省思與理念。資訊與教育,71,14-23。林世敦(2003)。中學語法教學。台北:萬卷樓。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林品岑(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邱貴發(1998)。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邱蘭莉(2007)。資訊融入國中地理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洪瑞遠(2004)。九年一貫課程資訊融入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洪麗珍(2003)。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徐 諶(1996)。將中國古老教育賦新意─訪台北市教育局長吳英璋局長。師友月刊,350,11-13。
徐新逸、吳佩瑾(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
高慶文(2004)。國中國文科範文修辭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班,高雄。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與教育。國家政策雙週刊,175,9-10。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珍(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張祖忻、朱純華、胡頌華(1999)。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張素貞(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學習成效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2-9。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與教育,41,16-25。張雅雯、李世忠(2000)。兒童英語網路化多媒體教材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42(1),1-14。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語文領域。台北:教育部。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修訂一版)。台北:精華。
陳招池(2003)。國語修辭教學程序性知識習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新竹。陳明發(2002)。國小五年級讀寫結合修辭技巧合作學習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陳姿青、張靜怡、李宜年(2007)。教育科技於華語教學之運用。明道通識論叢,2,180-202。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兒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陳密桃、黃秀霜、陳新豐、方金雅(2006)。國小學童詞彙覺識能力多媒體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7,93-122。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1,66-110。
單文經(1997)。教學媒體的選擇。台灣教育,560,8-11。曾愛玲(2004)。繪本演奏─資訊科技融入語文領域聽說讀寫之綜合運用─以國小二年級製作電子繪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黃政傑(2000)。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津(2003)。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慶萱(2002)。修辭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
楊如雪(2004)。文法學在讀與寫教學中的運用。國文天地,20(4),27-38。楊家興、黃恒、裘友善(201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空中教學論叢,17,91-114。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50,50-61。溫嘉榮(2001)。資訊化社會的學習變革。屏東教育季刊,6,9-14。廖麗珠(2006)。以班級電腦建構課後學習角融入語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劉崇義(2005)。國中國語文e點通─語法修辭。台南:南一書局。
蔡芳芬(2003)。資訊融入教學─國文語法上、下單元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
蔡玲婉(2003)。資訊科技融入國語文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教與學。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64-79。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鄭如婷(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教學學習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台南。鄭晉昌(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視聽教育學報,1,61-91。
黎錦熙(1976)。新著國語文法。台北:台灣商務。
蕭速農(2000)。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教學課程之探究與行動─一個二年教師的個案研究。資訊與教育,80,32-39 。
賴秋樺(2005)。國中小教學用修辭系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高雄。鍾邦友(1994)。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鍾萬生(1999)。資訊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與因應。師友月刊,383,21-23。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88,47-55。顏永進、何榮桂(2002)。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97-209。李啟蘭(2005)。探討澳洲中文學校應用電腦輔助華語文學習之可行性。載於第四屆全球華語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僑務委會。取自http://www.elet.org.tw/icice2005/html/paper2/A55.pdf
李勝富、房思平(1996)。資訊時代的教學新模式。載於國際文教處駐美國休士頓文化組,教育新知專輯,192-200。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95/ecs95.htm陳亮光(2005)。建構E世代華語文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平台。載於第四屆全球華語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僑務委會。取自http://www.elet.org.tw/icice2005/html/paper2/A16.pdf
舒兆民(2005)。資訊融入華語文教學的四種模式之探討與實驗。載於第四屆全球華語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僑務委會。取自http://www.elet.org.tw/icice2005/html/paper2/A248-258.pdf
楊家興、黃恒、裘友善(2003)。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來推動中小學的資訊素養教育。載於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僑務委會。取自 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3/papers/C28.pdf
廖娟慧(2005)。早稻田大學 Tutorial 遠距教學中文課程教師角色探討─「起心動念」的異文化溝通教學中之文化侵略。載於第四屆全球華語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僑務委會。取自http://www.elet.org.tw/icice2005/html/paper2/A12.pdf
外文部份
Bork, A. (1985). Personal computers for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Bourgerie, S. D. (2003). Computer aided language learning for Chinese: A surve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8(2), 17-48
Bullard, R., Brewer, M. J., Gaubas, N., Gibson, A., Hyland, K., & Sample, E. (1994). The occasional trainer’s handbook.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Byrom, E. (1997). Review of the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to educational programs.
Retrieved on 6 March 2000. Available: www.serve.org/technolgy/litreview.html
Carr, T., & Jitendra, A. K. (2000). Using Hypermedia and Multimedia to Promote Project-Based Learning of At-Risk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 40-49.
Claybourne, T. (2000). The status of ESL, foreign language and technology. Media & Methods, 36(1), 6-7.
Cohen, R. J., & Swerdlik, M. E. (1999).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4th ed.). Mountain View, CA : Mayfield Publishing.
Commission on Colleges, 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1996). Criteria for Accreditation. http://www.sacs.org/pub/coc/cri70.htm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Dick, W. (1996). The Dick and Carey model: Will it survive the decad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44(3), 55-63.
Donald, L. J., & Deborah, D. L. (1999).“ Science: Using the Internet to Support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Lessons form the Classroom, 62(4), 201-204.
Gagne’,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rlando, FL: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Land, S. M., & Greene, B. A. (2000). Project-based learning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A qualitative study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8(1), 45-67.
Lee, K. W. (2000). English teachers’ barriers to the us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6(12), 1-6.
Retrieved May 20 2010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Lee-CALLbarriers.html.
LeLoup, J., & Ponterio, R. (1997). Internet Technologies for Authentic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4770)
Li, M.L., & Laurence, Q. (1998). In Support of cyber-constructed English learning. Papers of the 12th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onference in the R.O.C.. 93-104.
Meskill, C., & Mossop, J. (2000). Technologies use with ESL learners in New York state: Preliminary report.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2(3), 265-284.
Muir-Herzig, R. G. (2004).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in the classroom.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42(2), 111-131.
Papert, S. (1980). M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New York: Basic Books.
Ragosta, M. (1982).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Compensatory Education: The ETS/LAUSD Study Final Report, Project Report 19.” Princeton, United States: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Sandholtz, J., Ringstaff, C., & Dwyer, D. (1997). Teaching with technology: Creating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inghal, M. (1997). The Internet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3(6), 107.
Retrieved June 12, 2010.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Singhal-Internet.html
Trokeloshvili, D. A., & Jost, N. H. (1997) "The Internet and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3(8), 1-6. Retrieved August 19, 2010.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Trokeloshvili-Internet.html
Wang , Y. M. (1999). Collaborative critical inquiry via multimedia project. Tech Trends, 1999, 43(4), 23-30.
Zurita, G., & Nussbaum, M. (2004).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using wirelessly interconnected handheld computers. Computers and Eudcation, 42(3), 28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