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1.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2.朱光潛(2003)。談美。臺北市:晨星出版社。
3.何文玲(2008)。學院藝術批評教學理論之研究-形式主義、脈絡主義及其整合之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4.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市:允晨出版社。
5.李長俊(譯)(1984)。Rudolf Arnheim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第三版)。臺北市:雄獅圖書。
6.李健夫(2001)。美學思想發展主流。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竺培梁(譯)(2007)。Kurt Lewin著。拓樸心理學原理。臺北市:胡桃木文化。
8.林品章(1995)。基本設計:設計及藝術造型的基礎。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9.林 鬱(1991)。沙特語錄。臺北市:智慧大學出版社。
10.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11.唐俊蓮(2001)。壓克力顏料完全使用手冊。臺北市:雅丹股份有限公司。
12.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13.崔薏萍(1997)。二十世紀雕塑大師:亨利.摩爾。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4.葉長海(1997)。中國藝術虛實論。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5.賈馥茗、楊深坑(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運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16.趙文敏(1992)。拓樸學導論。臺北市:九章出版社。
17.劉思量(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8.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19.黎 煒(譯)(2007)。Kurt Koffka著。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冊)。臺北市:胡桃木文化。
20.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
21.韓林德(1996)。境生象外:華夏審美與藝術特徵考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2.瞿錦春、張芬芬(譯)(2006)。Richard L. Gregory著。視覺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23.謝忠哲(譯)(2007)。安藤忠雄著。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臺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24.羅淑敏(2009)。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香港:三聯書店。
25.龔卓軍、王靜慧(譯)(2003)。Gaston Bachelard著。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二、期刊論文
1.陳義裕、梁雲芳(2003)。碎形-奇怪的形狀,無窮的應用。科學發展,370,49。2.許麗雯(1992)。馬格利特。巨匠美術週刊,100,16-23。
3.游巧雯(2002)。「邊界」的探索意識-傑斯培.強斯的「繪畫-物體」。現代美術學報,5,33-60。4.楊培中(2001)。古典與虛實之間-基里柯。藝術大師世紀畫廊,37,15。
5.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8,73-94。
6.韓靜遠(1974)。格式塔學派在教育心理學上的貢獻。教育與文化,422,8。三、會議論文
1.王以亮(2010,9月)。拓樸學觀念的彩墨藝術。載於臺中市文化局主辦、國際彩墨家聯盟協辦之「彩墨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
四、碩博士論文
1.江韋儀(2004)。碎形幾何自我相似特徵應用於視覺識別設計之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原大學碩士論文全文系統,etd-0629104-170409。2.張亦祥(2008)。資訊焦慮下的制約行為-由文字解離為碎形的再現。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創作論文(未出版)。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096SCC01186010-001。
3.龔義昭(2003)。創作的生存美學大綱-存在意志,創作意向,勞動,交換,觀看方式的交叉討論。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580014。五、網路資料
1.王禮溥(2008)。嶺南畫派。嶺南畫派。2011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lingnanart.com/home_ch.htm
2.吳文成(2007)。軟體藝術、衍生性藝術與細胞自動機。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1年7月11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1722967
3.吳文成(2007)。碎形幾何內涵與 Logo 程式繪圖。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1年6月16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0141991
4.維基百科(2010)。多穩態知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1年7月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7%A9%A9%E6%85%8B%E7% 9F%A5%E8%A6%BA
5.維基百科(2011)。原子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1年6月24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E%9F%E5%AD%90%E8%AB%96
6.維基百科(2011)。馬克白。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1年7月1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5%85%8B%E7%99%BD
7.盧人仰(2007)。後抽象繪畫。盧人仰的部落格。2011年7月18日,取自http://blog.udn.com/lu921/1225405
8.Casey Rease(2009)。Works。Rease.com。2011年7月10日,取自http://reas.com/
9.Soul&Shell(2009)。混沌理論。科學理論。2011年7月10日,取自http://blog.toright.com/?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