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書目
1. 王溢嘉(1983)。原載《心靈雜誌》,收錄於〈失去的暴龍與青蛙〉,臺北市:吳氏總經銷。
2. 史作檉(2001)。藝術的終極關懷在哪裡?台北市:水瓶世紀文化。
3. 艾未未(2010)。此時此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 李佩玲(2002)。和風浮世繪:日本設計的文化性格。台北市:田園城市。
5. 余秋雨(2006)。觀眾心理學。台北市:天下遠見。
6. 吳瑪悧譯(1985)。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7. 林于立、劉守曜譯(2011)。鈴木忠志著。文化就是身體。台北市:中正文化。
8. 洪漢鼎著(2008)。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市:世新大學。
9. 張正霖、陳巨擎譯(2006)。Victoria D. Alexander。台北市:巨流。
10. 張婉真譯(2002)。Anne Cauqueli著。法國當代藝術。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11. 陳秉璋(1996)。後現美學與生活。台北市:北市美術館。
12. 劉大悲譯(1972)。叔本華著。叔本華選集。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1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頁22。台北:五南。
二、 英文書目
1. Collins, Judith(2007)。Sculpture today。 Phaidon Press Limited。
三、期刊論文
1. 王秀園(2009/04/08)。身體記憶。《國語日報》,家庭版。
2. 余佳貞(2007)。存在主義在生命教育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六十四期。
3. 饒桂珠編(2011/03/08)。尼采和叔本華的悲劇觀。《地平線月刊》,華文精選。
四、碩士論文
1. 陳宗塏(2009)。表情的構成與傳達─陳宗塏創作論述。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資訊網。097NCYU5616003。2. 賴信杰(2007)。「存在、思考」─賴信杰陶塑創作論述。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資訊網。095NCYU5616011。四、網路資料
1. 中國現代化網。http://www.modernization.com.cn/lilun.htm
2. 安慰劑效應。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othernote/412.html
3. 存在主義在生命教育之啟示。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12.htm
4. 有誰在乎事實的真相?(2011/07/07)。http://www.ourxanadu.net/?p=49
5. 陳坤成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DZvFcfKDBRKwVFuDbD2bq.VpDYqVmw--/article?mid=2104
6. 視覺感知能力。http://tds.ic.polyu.edu.hk/vc/download/t2_content.htm
7. 劉克襄。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531645091657&set=a.2882680827956.2123898.1288167819&type=1&theater#!/photo.php?fbid=3531645091657&set=a.2882680827956.2123898.1288167819&type=1&theater
8. 臉部表情解讀不同,東方人看眼西方人重嘴(2009/08/13)。中央社。http://www.epochtimes.com/b5/9/8/14/n2623562.htm
9. 蕭瑋玲編譯(2008/06/05)。研究:視覺影響聽覺;藍色最「好聽」。NOWnews。
10. 藍麗娟(2003/09)。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不過勞,就失業?CHEERS雜誌。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cheers0904.htm
11. 釋果寧(100/04/01)。拈花智慧─傳遞心靈的智慧:古人的智慧來自心靈。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666&cid=98&pag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