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份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25,24-3。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2,23-30。李芷穎(2009)。CAI與傳統教學對國小普通班一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李冠穎(2008)。直接教學法在資源班數學補救教學之實例運用。花蓮教育大學特教通訊,39,19-25。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余佳玲(2008)。情境式兒童數位學習系統之使用性研究─以「傳藝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周春美、沈健華(2007)。認知學徒制對實習生專業社會化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2,93-110。林寶貴、林美秀(1994)。學齡腦性麻痺兒童語言障礙及其相關研究。聽語會刊,10,30-52。林弘昌(2008)。錨式情境教學法的靜像式情境教材設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5),2-11。
林宏熾(1995)。淺談『重度障礙兒童』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11(1),9-13。林碧珠、林麗嬋、林金真(1997)。成人教育理論與老人衛生教育。護理雜誌,44(2),81-86。
邱秋菊(2007)。無障礙情境感知適性化數位學習環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柯華葳(1993)。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1991-1992)。載於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段瑞月(2008)。情境學習對國中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學習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洪啟中(2007)。行動載具嵌入情境式內容之數學合作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胡永崇(2001):國小一年級閱讀障礙學生注音符號學習的相關因素及意義化注音符號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學報,15,101-140。國立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國音學。台北:正中。
唐詠雯、莊育芬(2003)。輔助性科技對於腦性麻痺肢體障礙個案在學校功能表現之探討。台中師院特教中心九十二年度特殊教育論文集,109-134 。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10)。新特殊教育通論。台北:五南。
許天威(2000)。肢體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許天威(2003)。個案實驗研究法。台北:五南。
許珮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許耿豪(2008)。運用情境式數位學習於寫作投稿學習網站之建構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許瑛玿、廖桂菁(2002)。情境式網路輔助學習環境之研發與實踐。科學教育學刊,10(2),157-178。郭煌宗(1989)。腦性麻痺。慈濟醫學雜誌,1(3),67-71。
陳正香。我的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取自:http://www.ncacls.org/materials/phonetic_system.txt
陳奇磊(2007)。電腦情境式模擬溝通教學對國小重度多重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陳勇延(1994)。精緻教學理論在科技教育的應用。中學工藝教育,27(1),10-13。陳凰櫻(2008)。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拼音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嘉玲(2006)。腦性麻痺的定義及分類。健康世界,247,47-48。
陳嘉彌(1998)。自情境教學探討師徒式教育實習。教育研究資訊,6(5),21-41。陳俊麟(2006)。推廣偏遠地區資訊服務與無障礙網站。研考雙月刊,30(1),17-27。黃梓祐(2007)。不同注音符號教學與不同電腦使用輔具對失學腦性麻痺成人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張英鵬(1993)。增強策略在電腦輔助教學方案中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加法學習之影響。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39-68。曾進興,(譯)(2009)。腦性麻痺與溝通障礙(第二版)(原作者:M. J. Mecham)。
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辜歆盈、彭雅惠(2003)。腦性麻痺。屏師體育,7,139-150。
裘素菊、楊熾康、鍾莉娟(2004)。合作式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障兒童實用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8,31-60。楊儒仁(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鄧秀芸、楊熾康(2003)。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6,269-298。廖盈絜、洪榮照(2009)。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結合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輕度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學報,30,93-120。廖玉齡(2004)。以情境學習為中心的成人教導與學習。吳鳳學報,12,487-496。劉祥通、何素華(1997)。現有CAI 軟體對啟智班教學的適用性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309-342。鄭美芝(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盧家宜(2004):老師,電腦真的好好玩—談啟智班的電腦輔助教學。特教園丁,19(4),12-17。
賴惠玲、黃秀雙(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賴志豐、張瓊穗(2005)。情境模擬策略融入師資培育線上課程之設計與發展:以「班級經營」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2(3),433-449。顏晴榮(1997)。電腦模擬教學在工科技術實習應用之探討。技職雙月刊,39,55-60。
鍾毓瑾(2005)。情境式學習在高中基礎生物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羅希哲、溫漢儒、曾國鴻(2007)。概念構圖融入電腦輔助教學法應用於綜合高中學生化學科之學習成效及態度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2),169-194。
羅秓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鐘樹椽、江玄宏、林秓斌(2009)。行動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等值分數解題表現與表徵能力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3(1),55-70。二、 英文部份
Batshaw, M. L., (2002)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5th ed.)Maryland,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Brown, J.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Collins ,A.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echnical report No.474.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Hicks, B., & Hyde, D.(1973). Teaching about CAI.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4(2),120-125.
McLellan, H.(Eds.) (1996).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Sipple, C. J. & Sipple, R. J. (1980).Computer Dictionary. Indianapolis,IN:H.W.
Whitehead, A.N. (1929). The aims of education. New York City,New Tork: Macmillan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