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興祥、倪鳴香(主編)(2008)。生命史及心理傳記:接續與開展。台北市:五南。
三木紀人、宮次男、益田宗(編)(1980)。方丈記‧徒然草。東京:集英社。
小泉八雲(原作),小林正樹(導演)(1964)。怪談【影片】。(取自寶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新店市寶中路95之2號)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製作)(1999),中國戲曲精華三 河北梆子「鍾馗」【影片】。(取自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292巷1弄1號1樓)
中央電影(製作),侯孝賢(導演)(1987)。戀戀風塵【影片】。(取自台聖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51之3號5樓)
巴金(譯)(1995)。王爾德著。童話與散文詩。台北市:東華書局。
王闓運(1970)。湘綺樓詩集。台北縣:文海。
王文興(2002)。小說墨餘。台北市:洪範。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王溢嘉(2001)。青春第二課。台北市:野鵝。
王溢嘉(2004)。傾聽內在的聲音。台北市:野鵝。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台北市:五南。
王靈康(譯)(1996)。羅白華著。星辰山裡的共鳴:新幾內亞中部歌謠。台北市:遠流。
成令方、宋素卿(譯)(2010)。Janet Holland, Caroline Ramazanoglu, Sue Sharpe, & Rachel Thomson著。性、性別與權力。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頁19-39)。台北市:巨流。
成寒(編著)(2004)。大詩人的聲音。台北市:聯經。
宇宙企劃(製作),黑澤明(導演)(1965)。紅鬍子【影片】。(取自宇宙企業有限公司,台北市八德路二段174巷11弄12號)
朱景冬等(譯)(1993)。Octavio Paz著。太陽石(Piedra del sol)。台北市:桂冠。
朱令譽(編著)(1999)。詩經讀本。台南市:大夏。
杜國清(譯)(1981)。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台北市:聯經。
沙鷗國際多媒體(製作),Jean-Paul Rappeneau(導演)(1990)。大鼻子情聖【影片】。(取自巨圖科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78巷18弄30號2樓)
余德慧、李宗燁(2003)。生命史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光中(譯)(1984)。土耳其現代詩選。台北市:林白。
余秋雨(2008)。問學.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李舒潔(譯)(2001)。Osho著。創造力──釋放你內在力量(Creativity-unleashing the forces within)。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事業。
李真文(2008)。教師專業倫理之辯證以懲罰為題。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01-130。李永平(譯)(1995)。Thomas Moore著。隨心所欲(Care of the soul)。台北市:智庫文化。
李永熾(譯)(1988)。吉田兼好著。徒然草。台北市:合志。
李魁賢(譯)(1993)。里爾克詩集I。台北市:桂冠。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
沈怡欣(2008)。國中生初次異性交往之相關因素。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作人(1982)。周作人先生文集:立春以前。台北市:里仁。
邱燮友(民62)。唐詩三百首。台北市:三民書局。
周華山(1993)。「意義」──詮釋學的啟迪。台北市:台灣商務。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逸涵(2008)。國中教師個人背景、工作生活品質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婉如(2006)。國中生異性交往經驗對人際關係之影響。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非馬(譯)(1978)。斐外的詩。高雄市:大舞台書苑。
吳筱雯(2006)。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叢刊,16(2),227-240。南韓、德國團隊(製作),金基德(導演)(2003)。春去春又來【影片】。(取自華辰影業有限公司,台北市北投區公館路292巷1弄1號1樓)
柯澍馨、李愫平(2004)。青少年自尊與懷孕風險關係之探索性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0(2),21。洪興祖(1981)。楚辭補註。台北縣:藝文印書館。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Max van Manen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嘉義市:濤石文化。
耿益群(譯)(2009)。Doughlas J.Simpson, Michael J.B.Jackson, Judy C.Aycock著。杜威與教學的藝術(John Dewey and the art of teaching)。北京:中國輕工業。
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Arthur P.Ciaramicoli,& Katherine Ketcham著。同理心的力量(The power of empathy)。台北市:麥田出版。
陳秀敏(2007)。從「零體罰」談孩子的管教。台灣教育,645,51-55。陳怡雯(2006)。國中生接觸色情媒體與異性交往經驗之關係。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榮華、盧欽銘、洪有義、陳李綢(1980)。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體罰意見的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57-74。陳黎、張芬齡(譯)(1998)。Wislawa Szymborska著。辛波絲卡詩選。台北市:桂冠。
陳寶蓮(譯)(1998)。林芙美子著。放浪記(Horoki)。台北市:寶學社。
郭實渝(1995)。語言與教育的關係---語言的隱喻性。載於郭實渝(主編),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頁64-8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Elliot W.Eisner著。教育想像力(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台北市:洪業文化。
梁祥美(譯)(1999)。希梅內茲著。小灰驢與我。台北市:志文。
梁實秋(1967)。冬天的故事。台北市:遠東圖書。
梁惠珠(譯)(1987)。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掌中小說。台北市:星光。
梁國龍、曾年有(主編)(1995)。回首楊梅壢──吳金淼.吳金榮攝影集。桃園縣:楊梅文化促進會。
莫渝(編)(1977)。梵樂希詩文集。高雄市:大舞台。
馮至、范大燦(譯)(1999)。Friedrich von Schiller著。審美教育書簡(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第二刷)。台北市:淑馨。
覃子豪(1968)。世界名詩欣賞。台中市:普天。
彭倩文(譯)(2006)。John Fowles著。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台北市:皇冠叢書。
彭鏡禧、夏燕生(譯著)(1989)。好詩大家讀。台北市:書林。
彭震球(2000)。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
溫欣榮(2009)。散文「形散神不散」。2011年10月24日,取自 http:// ww-
w.zhyww.cn/teacher/200901/17392.html
張愛玲、林以亮、余光中、邢光祖(譯)(1988)。美國詩選(Anthology of American poetry)。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
張德聰、周文欽、張鐸嚴、賴惠德(主編)(2006)。青少年心理與輔導。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張學善、呂姿瑩(2005)。國小教師職業倦怠與情緒智慧之相關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27-43。張秀琪(譯)(1999)。大江健三郎著。靜靜的生活。台北市:聯經。
程敬閏、沈品璇(2009)。愛情對青少女涉入幫派之影響。台灣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77 -100。
楊牧(編譯)(1997)。葉慈詩選。台北市:鴻範書店。
楊幸真(主編)(2010)。青少年的性。台北市:巨流。
楊守全(譯)(2009)。船越準藏著。教師這可怕的工作。台北市:玉山社。
楊深坑(1995)。哈伯馬斯的認同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載於郭實渝(主編),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頁1-2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葉坤照、張玉芬(譯)(2004)。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著。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台北縣:多語國文化。
翟宗悌 鄔佩麗(2007)。在團體中探索青少年的親密世界。中華輔導學報,22,119–155。聞微微(譯)(1992)。JShel Silverstein著。愛心樹(The give tree)。台北縣:世茂。
劉錦佩(2007)。「零體罰」下的積極管教思考與作為,台灣教育,647,51-53。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72,95-97。
劉彤、林晚秀(1995)。青少年心理學。台北縣:新雨。
賴聲川(譯)(1999)。Jean-François Revel, Mattieu Richard著。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台北市:先覺。
賴祥雲(譯)(1990)。芥川龍之介著。芥川龍之介的世界。台北市:志文。
蔡麗玲(譯)(2010)。Janet Holland, Caroline Ramazanoglu, Sue Sharpe, & Rachel Thomson著。性的學習:性知識的性別化。載於楊幸真(主編),青少年的性(頁41-59)。台北市:巨流。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Jean Clandinin & F.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台北市:心理。
蔡源煌(1883)。文學的信念。台北市:時報。
鄧鳳苓、瞿馥苓、羅于惠、林雪蓉、史麗珠(2008)。桃園縣國中生性態度現況之調查及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 28,1-22。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鄭逸梅(1992)。「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大成雜誌,219,17-21。
鄭清茂(譯注)(2011)。松尾芭蕉著。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台北市:聯經。
熊同鑫(2001)。窺、潰、饋:我與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靈起伏。應用心理研究,12,111。藤本真澄(製作),成瀨巳喜男(導演)(1962)。放浪記【影片】。(取自美亞鐳射影碟有限公司,地址不詳)
譚家瑜(譯)(2003)。張邦梅著。小腳與西服(Bound feet & western dress)。台北市:智庫。
釋宗白、林杏足(2008)。僧侶自我超越之生命敘說。應用心理研究,39,23。龔淑芳(譯)(1987)(新二版)。P.Farb著。語言遊戲(Word play)。台北市:遠流。
Miller, C. Berber,M. t (Producer), & Truffaut, F. (Director). (1975). L'Histoire d'Adele H.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 United Artists)
One, C. (Producer),& Rappeneau, J. (Director). (1990). Cyrano de Bergerac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 Les Ateliers du Costume, 10 Ci De Trevise, 75009 Paris 9 (Paris))
Coppola, F. Ford (Producer),& Konchalovsky, A. (Director). (1997).The Odyssey [Moti- 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RHI Entertainment, 1325 Avenue of the Americas, 21st Floor New York NY 10019 P: +1212.9779001)
Karmitz ,M. (Producer),& Kieslowski, K. (Director). (1993). Blue(藍色情挑) [Motion picture]. (春暉影業,台北市敦化北路168號10樓之一)
Manen, M. (1990)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SUNY Press.
Michel Ocelot (Director). (1999). Princes et Princesses(王子與公主) [Motion picture]. (齊威國際多媒體,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258巷 2號6樓)
Smeyers, P., Smith, R., and Standish, P.(2006)The therapy of educati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Saul, Zaents. (Producer), & Anthony Minghella (Director). (1996). The english patient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 Miramax Films, 161 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New York state, 10013, United States)
Saras, Green., & Salma, Hayek. (Producer), & Julie Taymor (Director). (2002). Frida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Miramax Films, 161 Avenue Of The Americas, new york, New York state, 10013, United States)
Madanjeet Singh(ED.). (1993). The sun. avenue, NY: A Times Mirror Company.
Mann, T., & Visconti, L. (Producer), & Visconti, Luchino (Director). (1971). Death in venice [Motion picture]. (Available from Warner Bros. Presents ,4000 Warner Blvd., CA 91522,U.S.A.)
Thomas, R.W. (1912). Memories of james mceill whistler. London, The Bodley Hea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011). Retrieved Octorber 9, 2011, from http:// www.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