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EMBA世界經理文摘編輯部(2011)。協力合作,大家一起來。EMBA世界經理文摘,299,54-59
丁一顧(2004)。教育行政組織。載於林天佑(策畫主編),教育行政學(頁113-147)。台北市:心理。
中正大學(2008)。「教師專業社群」實施計畫。2008年11月10日,取自http://oaa.ccu.edu.tw/Download/ctld/ctld_06.doc
中原大學(2009)。教學工作坊‧網路學坊辦法。2010年3月28日,取自http://tree.cycu.edu.tw/talk/97結案+98申請/98教坊申請/辦法--98教學工作坊專案.doc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CCU00331013。方素惠(2011)。主管有作為,分為就會改變。EMBA世界經理文摘,296,96-103
方國榮(2002)。教師文化氛圍下國、中小教師評鑑制度的省思。學校行政,21,103-116。王千倖(2003)。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48(1),119-142。王金國(2005)。共同學習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22,103-130。王思峰、陳凱銘(2002)。實務社群對創造力的理論影響與政策意涵。社會教育學刊,31,235-266。台東大學(2010)。歷史。2010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nttu.edu.tw/chinese.php?ac=nttu
白亦方(2008)。台灣高等教育課程評鑑的現況與未來:兼論教學卓越計畫。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頁275-300)。台北市:五南。
白亦方(2009)。大學教科書選用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3,52-64。江彥廷(2007)。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PTC611041。佛光大學(2010)。創校緣起。2010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fguweb.fgu.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2
何宜靜(2005)。建構有績效的網路化知識社群。T&D飛訊,38。2010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862393f76d90b43809d5005986a39de0.pdf
吳旭平(2009,5月)。從實踐社群探看中等教師於在職進修之創化。載於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與師資培育中心舉辦之「教育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9-286),台中市。2009年7月22日,取自:http://edu.thu.edu.tw/edupage/download/972/15.pdf
吳明清(1997,4月)。營造學習型教育專業社群:教師進修的政策目標與制度規劃。論文發表於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所舉辦之「邁向21世紀進修暨推廣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9)。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月刊,99,148。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呂苡榕(2010)。菜教授為升等 力拚學術戰場。2011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073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李柏均(2009)。高等教育機構延攬優秀人才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TMTC5778037。李柏毅、林信榕(2010)。7-11研究室的洪榮華。載於林信榕(編著),大學教學傑出教師教學樣貌探究─敘說探究取向(頁55-87)。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素卿(譯)(1997)。S. Brookfield著。成人學習者,成人教育與社區(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台北市:五南。
李淑貞(譯)(2007)。George Keller著。學校可以這樣經營(Transforming a college: The story of a little-known college’s strategic climb to national distinction)。台北市:書泉。
李雪莉(2007)。肥大症 引爆大學危機。載於蕭富元(主編),競爭實力-台灣百萬大學生如何由人力變人才(頁34-41)。台北市:天下雜誌。
沈清松(2004)。大學理念與外推精神。台北市:五南。
周淑卿(1999)。國小教師次級文化對初任教師專業理論實踐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3-H-134-008)。新竹縣: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宜蘭大學(2010)。校史。2010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niu.edu.tw/newniu/index.php?nav=13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玉体(2003a)。美國教育史。台北市:三民。
林玉体(2003b)。台灣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玉体(2005)。西洋教育史。台北市:文景。
林玉体(譯)(2003)。J. S. Brubacher著。高等教育之哲學(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旭霓(2004)。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476094。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林志成(2011,8月1日)。只要夠優 台、清願聘陸博士。中國時報。2011年8月2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285/112011080100084.html
林明地(2000,12月)。教師同僚互享:兼重專業與關懷的社區。論文發表於中山大學舉辦之「思摩特(SCT Net)2000年網友大會:加強夥伴關係、建立教育社群」研討會,高雄市。2010年3月29日,取自http://deptedu.ccu.edu.tw/Chinese/teacher/teacher_lin/b24.doc
林信榕(2010)。緒論。載於大學教學傑出教師教學樣貌探究─敘說探究取向(頁1-16)。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思伶、蔡進雄(2004)。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教師學習社群。載於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舉辦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29-44),台北市。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林峻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發展之探討-以V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TNU0036010。東華大學(2008a)。教師社群經營計畫申請提案說明。2009年10月10日,取自http://teaching.ndhu.edu.tw/UploadFile/20080171_3430_1.doc
東華大學(2008b)。國立東華大學教學資源網。2010年10月18日,取自:http://teaching.ndhu.edu.tw/webshow_dis.asp
東華大學(2010)。東華大事記。2010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ndhu.edu.tw/zh/about_Dong_Hwa.php?foo=about_about
林麗菊(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譯/校閱),質性教育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頁157-217)。嘉義市:濤石。
花師五十年校慶專輯編輯委員會(1997)。花師五十年專輯。花蓮市:作者。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金耀基(2001)。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大學。
政治大學(2008)。「教師傳習制度」(Mentor-Mentee Program)申請說明。2011年11月8日,取自:http://ctld.nccu.edu.tw/download/T_20080122_01.pdf
侯定凱(譯)(2007)。Harry R. Lewis著。失去靈魂的優秀─哈佛如何忘卻其教育宗旨?(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
徐飛(2006)。細看哈佛。台北市:台灣商務。
涂經詒(2005)。大學系所在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挑戰中的角色。載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頁227-240)。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編輯部(2006)。跳出象牙塔 大學自我評鑑不落人後。評鑑,2,8。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高雄師範大學(2010)。98學年度第二學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師專業社群實施計畫。2010年4月1日,取自http://cdtl.nknu.edu.tw:81/UploadData/201012685355/982教師社群實施計畫.doc
高雄師範大學(2010)。新進教師精進專業社群III:乳燕外探:跨校新進教師社群之嘗試。2011年11月8日,取自:http://cdtl.nknu.edu.tw/CommMain.aspx?Cid=10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張基成(2003,4月10日)。網路學習社群之經營與管理。T&D飛訊,8。2010年4月24日,取自: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df6e3a0c1d9dd0e6be666b3b2ef1c4ce.pdf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THU00331003。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著。大學教了沒?哈佛大學校長提出的8門課。台北市:天下遠見。
教育部(2007)。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網站。2008年12月22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start.asp
教育部(2008)。公布98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10年10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707&pages=0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a)。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11年11月13日,取自: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教育部(2011b)。大專校院概況統計。2011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publication.aspx?publication_sn=1709
淡江大學蘭陽校區(2010)。沿革宗旨。2010年2月17日,取自:http://www.lanyang.tku.edu.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1
許癸鎣(2007)。大學教育大調查 念大學不值得驕傲?載於蕭富元(主編),競爭實力-台灣百萬大學生如何由人力變人才(頁22-33)。台北市:天下雜誌。
逢甲大學(2008)。教師專業成長社群。2008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cfd.fcu.edu.tw/teacher/teacher3.htm
逢甲大學(2011)。薪傳導師。2011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cfd.fcu.edu.tw/wSite/ct?xItem=82360&ctNode=22232&mp=219103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1)。課程結構的知識社會學分析-以大學課程結構為例。載於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頁25-51)。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芳毓(2010)。集體創新,關鍵是一再溝通。經理人月刊,69,104-109。
郭重吉(1995)。建構主義與數理科的學習輔導。學生輔導,38,32-39。陳倩玉(2006)。高等教育中的服務學習-靜宜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THU00331003。陳曼玲(2010)。拋開SCI論文數與排名 全力提升論文品質─專訪前台大校長陳維昭。評鑑,25,1-3。
陳斐卿(2010)。水‧火‧日‧月─紀念我的研究夥伴江火明。載於林信榕(編著),大學教學傑出教師教學樣貌探究─敘說探究取向(頁17-38)。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儒晰、黃金花(2006)。幼兒園教師運用網路社群實踐專業發展之探討。幼兒保育學刊,4,123-139。
彭明輝(2011,4月28日)。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2011年5月19日,取自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html
曾玉英(2005)。醫學院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湯堯(2005)。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月純(2002)。成人學習者。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頁23-42)。台北市:五南。
黃偉峰(2000)。「知識社群」研究取向如何應用在歐洲與東南經濟暨貨幣整合?-方法論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問題與研究,39(5),47-69。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的心理學基礎。載於成人教育導論(頁47-72)。台北市:五南。黃智聖(2001)。企業知識社群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SYS5121036。黃維(譯)(2003)。E. Wenger, R. McDermott, W. M. Snyder著。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輪(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馨慧(1994)。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徵與條件。載於黃馨慧、方珍玲、蕭崑杉(合著),成人教育(頁47-66)。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慈濟大學(2005)。學校簡史。2010年2月14日,取自:http://about.tcu.edu.tw/detail.php?recordID=6
新竹教育大學(2008)。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社群實施要點。2008年11月17日,取自http://tlc.web.nhcue.edu.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77
楊和炳(2005)。品質規劃運用知識社群之探討。品質月刊,41(2),18-22。楊承勳(2007)。教學知識社群推廣之行動研究。私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FJU00396022。楊振富(譯)(2002)。P. Senge, N. Cambron-McCabe, T. Lucas, B. Smith, J. Dutton, & A. Kleiner著。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下)(Schools that learn: 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r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台北市:天下遠見。
葉匡時(2006)學術研究的自我品牌。2011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4191
詹棟樑(2003)。後現代的成人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元豪(2010a)。既不能文,又不能武的頂尖大學。天下雜誌,448,86-87。
廖元豪(2010b)。教學特優教師為何丟飯碗?天下雜誌,459,99-100。
廖建容(譯)(2011)。C. Ernst,& D. Chrobot-Mason著。跨疆界領導:6種方法,打破組織的界線。EMBA世界經理文摘,299,36-52。
臺北大學(2009)。國立臺北大學教師教學社群發展補助計畫。2010年4月1日,取自http://www.ntpu.edu.tw/files/event/20091215174530.doc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輔仁大學(2009)。輔仁大學教師專業社群作業要點。2010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excellence.fju.edu.tw/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doc_download&gid=1608&Itemid=174
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2010)。中心簡介。2010年9月25日,取自:http://www.teachers.fju.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3&Itemid=27
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中心(2010)。源由。2010年9月25日,取自:http://fdc.mc.fju.edu.tw/index1.html
劉兆漢(2005)。對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載於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1-28)。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劉楚慧(2003)。誰是企業夢寐以求的人才?Career就業情報雜誌。2009年12月29日,取自http://career11.mac.nthu.edu.tw/job/freshman/1066376358-1740.htm
歐用生(1996)。建立教育社區。載於教師專業成長(頁83-92)。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鄭瑞隆(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校閱),質性教育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頁105-156)。嘉義市:濤石。
蕭富元(2007)。前言-為什麼要上大學?載於競爭實力-台灣百萬大學生如何由人力變人才(頁2-3)。台北市:天下雜誌。
應奇(1999)。社群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藍毓仁(譯)(2008)。R. Legard, L. Keegan, & K. Ward著。深入訪談。載於J. Ritchie, & J. Lewis(主編)。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頁147-182)。台北市:巨流。
顏秀如、張明輝(2005)。臺灣與紐西蘭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63,19-36。二、外文部分:
Glassick, C. E., Huber, M. T., & Maeroff, G. I. (1997). Scholarship assessed: 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oriat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ngla, P., & Rizzutou, C. R. (2001). Evolv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BM global services experience. IBM Systems Journal, 40(4), 842-862. Retrieved November 5, 2009, from http://proquest.umi.com/pdf/c858eadc2823ab334133bbafb8b76e36/1268131535//share3/pqimage/pqirs103/20100309051533296/6675/out.pdf
Hargreaves, A., & Macmillan, R. (1992, April). Balkanize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San Francisco: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9697)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e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3-42).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McDermott, R. (2001). Knowing in community: 10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build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HRIM Journal.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9, from http://www.a-i-a.com/capital-intelectual/KnowingInCommunity.pdf
Secada, W. G., & Adajian, L. B. (1997). Mathematics teachers’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E. Fennema & B. S. Nelson (Eds.),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ransition (pp. 193-21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ergiovanni, T. (2000). The life 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ykes, G. (1999).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education: An appraisal. In J. Murphy & K. S. Loui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2nd ed.) (pp. 227-249).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Talbert, J. E., & McLaughlin, M. W. (1994).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local school context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2(2), 123-153.
Wenger, E. (1997).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identity. Training, 34(2), 38-39.
Wenger, E. (2004, January/ Febru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doughnut: Shaping your knowledge strategy through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vey Business Journal Online.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11, from http://www.itu.dk/people/petero/speciale/Wenger%20knowledge%20management.pdf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 M. (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ray, M. L., Lowenthal, P. R., Bates, B., Switzer, T., & Stevens E. (2010, May). Examining faculty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faculty development. In C. D. Ellett (Chair), Faculty development roundtable.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Denver,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