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金國(2005)。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未出版。
王惠如(2001)。把情緒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學生輔導,75,46-59。田耐青(2001)。認識學生的智慧與風格。學生輔導,77,28-37。田耐青(譯)(2002)。Silver,Strong 等著。Harvey F. Silver原文作者。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 : 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
余敏琪(2011)。班級靜心活動與情緒札記對提昇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涵養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月裡(2003)。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台北:五南。
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5,66-79。吳娟瑜(1997)。情緒管理學。台北:里仁。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麗娟(1996)。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麗娟(2006)。國中生因應考試焦慮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復興國中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40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盈瑩(2008)。以繪本進行國小低年級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瑞玲、張美惠、黃慧真合譯(1998)。D.Goleman 著。EQII:工作EQ,p.49-50。台北:時報文化。
李璞良譯(1996)。Albert Ellis&Arthur Lange 合著。告別壓力-個人情緒管理最佳指南。台北:博覽圖書有限公司。
李豐(2002)。我賺了30年—李豐醫師的生命故事。台南:玉山社出版公司。
周美麗(2004)。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盛勳(2002)。班級輔導之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宜家(2007)。國中生歌唱學習經驗與情緒調節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家進(2010)。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效果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金乃儀(2008)。情緒教育課程對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侯俊明.六腳侯氏(2008)。我的曼陀羅繪本(繪畫本)。台北:心靈工坊。
姚佩芬(2009)。個人特質、人際關係網絡、部門文化、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A公司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洪麗遠(2005)。閱讀治療介入兒童情緒管理之小團體輔導歷程研究----以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洪蘭(譯)(2003)。Seligman Martin E. P. Seligman, Ph.D.C11 著。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胡錦蕉(1995)。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高雄淨宗學會(譯)(1996)。Louise, L. Hay 著。生命的重建。台南:和裕出版社。
崔光宙、李崗、唐淑華、林烘煜、饒見維、劉志如、姜元御(2008)。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台北:五南。
張玉真(2009)。情緒涵養理念取向的情緒教育行動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秋華(1999)。合理情緒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尊、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美惠(譯)(1996)。D.Goleman 著。EQ。台北:時報文化。
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略。臺灣教育,608,58-61。張富湖(2002)。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中學生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雲霞(譯)(2003)。Eric Jensen 著。大腦知識與教學,p.109。台北:遠流。
莊安祺(譯)(1998)。Gardner, H.著。7種IQ。台北:時報文化。
莊榮順(2002)。一個實施兒童讀經班級的觀察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42許智傑、謝政廷、施麗玉(2009)。曼陀羅創作在冥想中的運用。臺灣心理諮商季刊,1(1),8-17。
許雅婷(2003)。敘事式課程之理論與實踐-以「情緒教育主題」故事繪本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有遹(1997)。情緒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情緒的了解、表達、管理與運用。臺灣教育,559,2-8。郭美菊(2005)。「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對青少年身心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世芳(2001)。國小國語課本負向情緒的調整策略之內容分析--以三、四、五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永樺(2011)。使用繪本進行情緒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艾妮(2007)。情緒教育五步驟。台北:杜克文化。
陳孝慈(2005)。情緒管理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汶沂(2008)。情緒主題教學研究--以圖畫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依伶(2005)。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情緒覺察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娉妍(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143曾愛淑(2003)。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游恆山(譯)(1996)。K.T.Strongman 著。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p.239-24。台北:五南。
黃月霞(1989) 。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情意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p.18-21。台北:五南。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文邦(2010)。運動參與程度與學業成績及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楊俐容(2007)。我是EQ高手。台北:心靈工坊。
楊錦華(2003)。從五官看健康。台北:智林文化。
葉姿伶(2011)。情緒教育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錦熙(2007)。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智能 (EQ)。http://www.yipsir.com.hk。
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編譯 (1991)。Janice T. Gidson&Louis A. Chanlder著。教育心理學,p.25-72。台北:心理出版社。
瑪莎.巴特菲德(2011)。神奇的曼陀羅:心靈舒壓彩繪書【單書版】。台北:華泰文化。
劉唯玉(2007)。音樂智能搭橋國語學習之協同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2(1),1-24。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蔡淑華(2010)。情緒涵養理念取向的情緒教育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44鄭秀雪(2006)。兒童讀經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情緒智慧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惠文(2000)。讓孩子學會當情緒的主人:從情緒管理教育談起。教師之友,41(3),61-65。鄭瑜銘(1998)。組織氣候、領導風格與情緒商數關係之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瑩榕(2009)。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蕭幸青(2011)。靜心冥想與曼陀羅創作活動對學生創思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親師俱樂部(2009)。彩繪曼陀羅:32個神奇圖形,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創造力。台北:狗狗
賴怡妏(2007)。情緒教育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對國中七年級學生情緒智慧、同儕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賴隆彥(譯)(2003)。德寶法師(Bhante_Hepepola)著。觀呼吸:平靜的第一堂課 。台北:橡樹林
謝水南(1995)。情意教育的特質與教學策略。北縣教育,6,18-22。謝志謀、王怡婷(譯)(2003)。Clifford E. Knapp 著。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p.18。台北:幼獅。
謝婉如(2002)。音樂科情意教學與國中生情緒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維玲(譯)(2009)。John J. Ratey, MD&Eric Hagerman。運動改造大腦,p.170。台北:野人文化出版。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145
羅盈茝(2010)。國中生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札記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台北:五南。
饒見維(2007)。情緒教育的目標與內涵。未出版之上課講義。
顧瑜君(譯)(2007)。Harry F. Wolcott 著。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146
英文部分
Carola J. & Guinn A. (2007). Differentiation: Lessons from master teach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ebruary, P.44-7.
Martin B.L. & Reigeluth, C. M. (1999). Affective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Volume II: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pp.485-510).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Bar-On, R. & Parker, J. D. A. (eds.) (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Ba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 (p.391-410).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