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江裕群(2009)。實施探索教育方案對國小高年級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79。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巫怡美、黃英哲(2007)。團體遊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36-40。竺定宇(2005)。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市:心理。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李敏英(2003)。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慕台(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錦秀、溫崑明(2006)。高職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士林高商學報,3,1-20。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尚憶薇(2009)。探索體驗教育融入體育課程之效益。大專體育,103,30-33。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范靖惠(1997)。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正芳(2005)。體驗式教學訓練成效之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莊玉賢(2007)。高雄市綜合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Gallahue, D. L., 1996 )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宏哲、林哲立(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市:雙葉書廊。( Ashford, J. B., Lecroy, C. W., & Lortie, K. L., 1997 )
張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縣。張坤鄉、王文華(2007)。戶外教學提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95年童軍小隊長訓練營為例。學校行政,48,254-275。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都文化。
陳美玉(1997)。多元文化觀的技職教學之研究。台灣教育月刊,5,37-4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保緒(2002)。團隊建立法應用於提昇警察機關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內政部警政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瑞麟、趙美齡(譯)(2003)。組織行為。台北市:學富文化。( McShane, S. L., & Glinow, M. A. V., 2001 )
陳宗麟(2004)。體育課學習歷程價值取向對國中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探索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陳郁雯(2005)。高職生自我認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鴻永(2005)。高職生活適應困擾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陳南州(200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祝筠(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康淑惠(2007)。探索教育在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運用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董媛卿(1994)。職業學校學生行為特質分析與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29-31。程小蘋(1995)。淺談對高職學生之輔導策略。職教園地,3,20-22。
彭建仁(2007)。體驗式學習運用於團隊建立之訓練遷移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必嶸(1995)。高職師生的互動關係。職教園地,6,40-42。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瑞琴(1999)。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9)。落實教學評鑑的實施。教師天地,99,39-45。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黃朗文(2002,12月)。自我概念的發展歷程—從青少年初期到中後期的轉變。國科會87-89年度社會學門專題補助研究成果發表會口頭發表,台中市。
黃楚喬(2005)。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德祥(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Lerner, R. M., 2002 )
黃偉誠(2008)。體驗學習對國中運動員團隊建立成效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立平鎮國中羽球運動代表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楊琬萍(2007)。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季諺、許吉越(2001)。影響人格與行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自我概念。大專體育,56,90-9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國強(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居澤、廖炳煌(2007)。將探索教育帶回學校。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居澤、廖炳煌(2008)。創意探索教育設計與實施。桃園縣: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鄭和鈞、鄧京華(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鄭欣如(2008)。以探索教育活動方式進行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1。盧欽銘(1981)。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縱貫三年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115-124。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譯)(2008)。運動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Jowett, S., & Lavallee, D., 2007 )
謝智謀、王貞懿、莊欣瑋(2007)。體驗教育-從150個遊戲中學習。桃園縣:台灣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鍾文彬(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鍾啟暘(2004)。探索教育活動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力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等(譯)(2002)。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台北市:運動心理協會。(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
簡梅瑩(2008)。促進反思教學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中等教育,59 (1),22-35。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貳、英文部分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research,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Boston: Pearson.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Demos, V. (1986). Crying in early infancy: An illustration of the motivational function of affect. In T. B. Brazelton & M. W. Yogman (Eds.), 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cy (pp. 39-73). Norwood, NJ: Ablex.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Fitts, W. H. (1965). Manual: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Nashville, TN: Counselor Recordings and Tests.
Franken, R. (1994). Human motivation (3r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Hamburg, D. (1992). Today’s children: creating a future for a generation in crisis. New York: Times Books.
Hayes, H. (1997). Successful team management.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James, W. (1890).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Lofland, J., & Lofland, L.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n and analysis. Belmont, C. A.: Wadsworth.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 159-187).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Neuman, W. 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 Brien, M. (1995). Who’s got the ball: And other nagging questions about team lif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routy, D. (1991). Project adventure-a brief history. In Project Adventure (Ed.), Adventure programming workshop manual (pp.5-23).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Rogers, C. R. (1970).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Sentry edition.
Rogers, D. (1977). Th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e Books.
Rohnke, K. (1984). Sliver bullets-a guide to initiative problems, Adventure games and trust activities. Dubuque, IA: Kendall Hunt.
Rohnke, K. & Butler, S. (1995). Quick Silver: Adventure games, initiative problems, trust activities, and a guide to effective leadership. Dubuque, Iowa: Kendall Hunt.
Rubin, K. H., Bukowski, W., & Parker, J. G. (1998).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In W. Damon & N. Eisenberg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3.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p. 619-700). New York: Wiley.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Tuckman, B. W. (1965).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3, 384-399.
Tutty, M. L., Rothery, M., & Grinnell, R. M.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Waterman, A. S. (1982). Identity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An extension of theory and a review of researc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387-392.
Weiner, B. (1986).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Wener, E. E. (1989). 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 Scientific American ( April ) , 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