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網站(2009年11月12日)。IBM與資策會宣佈成立台灣第一座「智慧城市展示中心」。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ibm.com/news/tw/zh/2009/11/12/x768357b54588a93.html。
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的議題、發展與能力建構。臺北市:鼎茂圖書。王振軒(2005)。非政府組織的議題與發展。臺北市:鼎茂圖書。
王振軒(2006)。非政府組織治理能力的建構。非政府組織學刊,1,23-44。王振軒(2008)。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全球非政府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
王振軒、趙忠傑(2008)。非政府組織對在全球治理架構中對公衛議題的角色與功能,非政府組織學刊,4,13-34。王振軒、趙忠傑(2010)。臺北縣數位落差的現象檢視與治理。國際非政府組織學刊,1,1-47。
全球紛紛建設智慧城市,中國「生態城」頗受日本關注(2010年8月17日)。2011年11月25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MOmm3oyBAAUZNciLUyP_khI2/article?mid=16439。
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3)。地方政府間策略性夥伴關係建立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報告。
江明修、陳敦源、黃東益、莊國榮、蕭乃沂(2004)。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實現『全民參政』之規劃研究。九十三年度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委託研究報告。
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公民社會: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江明修、趙忠傑、蕭乃沂(2010)。新北市智慧城市數位治理策略與平台設置之規劃。臺北縣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吳玉珍(2007)。韓國u-city參訪報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公務出國報告,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cyut.edu.tw/~allanliu/course/96_2/mis/u-city_visit.pdf。
呂育誠(2006)。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市:元照。
宋庭揚(2008)。電子化政府的現況與挑戰:以東部地區執行縮減數位落差政策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李長晏(2002)。公共行政論文集。台北:未出版。
李長晏(2004)。「全球化治理:地方治理跨區域合作分析」。研考雙月刊,28(5),55-65。李長晏、詹立煒(2005)。「中台灣區域發展之協調機制」。載於紀俊臣主編,都市及區域治理。臺北:五南。
李長晏、鄧怡婷(2004)。多重組織夥伴關係:治理模式與信任的建構。第一屆地方治理與城鄉發展學術研討會,玄奘大學。
李雪莉、汪文豪(2006)。城市群合作才能立足世界版圖,天下雜誌,354。
周韻采、溫宏駿、林曉玲(2006)。赴新加坡考察市政計畫暨電子化政府推動出國報告。臺北市政府公務出國報告書(系統辨識號:C09501689),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501689。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林春吟、程麗華(2007)。亞太資訊服務業組織2007 ICT高峰會:透過企業精神與創新,提供亞洲成長動力。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因公出國報告書(系統辨識號:C09700339),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210.241.21.164/Open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700339。
邱耀漢(2008)。公部門資訊治理評估模式。國家菁英,2(5),37。紀俊臣(1987)。市政管理與法制。台北:馬陵。
紀俊臣(2004)。「論台灣跨域治理的法制及策略」。研考雙月刊,32(5),26-33。孫國祥(2002)。電子治理的機會與挑戰:善治再造?。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43號)。
徐利敏(2003)。從電子化政府顧客導向認知檢視台北市線上申辦業務之成效。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殷允中、潘瓊如(2007)2007年智慧社區論壇年會暨頒獎典禮,臺北市政府公務出國報告(系統辨識號:C09601944),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601944。
袁鶴齡(2004)。全球化下世界的治理。臺中市:若水堂。
張家洋(1978)。美國都會地區的行政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政治大學學報,37/38,75-104。陳伸賢等(2006)。水質水量保護區獎勵保育策略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
陳姿伶(2008年11月22日)。個案研究法。2011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02_92-1.9.doc。
陳朝建(2004年2月18日)。廣域行政與跨域合作之方式。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macotochen/article.php?pbgid=423&entryid=4349。
陳朝建(2008年6月30日)。理論與實務:跨域治理的台灣經驗。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macotochen/article.php?pbgid=423&entryid=592833&comopen=1。
魚夫(2008)。加強Web2.0運用教育訓練加速無線上網建設。2011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taiwannews.com.tw/static/egov/313_1.html。
彭錦鵬(2005)。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學論叢,23,61-100。智慧化居住空間(2009年6月26日)。創新智慧城市,以台灣桃園及韓國首爾為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ils.org.tw/intelligent/index.aspx。
智慧台灣桃園啟動「U-桃園計畫」規劃書(2008)。桃園縣政府研究發展處,2011年11月10日,取自:www.tycg.gov.tw/files/download/u-Taoyuan.doc。
曾冠球(2008)。組織間協力的三種研究典範。公共治理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曾冠球(2009)。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問題之初探。第四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開南大學。
曾冠球(2010)。推動G2B電子化政府服務的意涵與挑戰。「新北市智慧城市數位治理策略與平台設置之規劃」-政策觀點與未來展望研討會,臺北縣政府。
曾冠球、陳建仁、李長晏(2010)。縣市合併後台北、台中及高雄三大都會治理問題比較分析。第七屆地方治理與城鄉發展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湯宗泰(1996)。資訊系統開發實務之探討。第七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07-613。
黃文彬(2008年3月15日)。數位落差。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9/69-10.htm。
黃東益、朱斌妤、蕭乃沂(2009)。電子治理成效調查指標與評估:G2C與G2B。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報告編號:0972461343)。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項靖(2008)。電子治理關係之調適。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結案報告(報告編號:0964D002503)。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項靖、羅晉(2009)。透明化電子治理:以網站落實政府資訊公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報告編號:0972461343)。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項靖(2008)。數位化治理與傳統治理的競合:概念架構之建立。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年會(TASPAA),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詹中原(2007)。全球治理下國家公共政策的影響指標:理性選擇制度論的觀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5-019號)。
廖榮利(1992)。社會個案工作。臺北市:幼獅文化。
臺北市政府(2008)。臺北市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綱要計畫(96-99年)。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doit.taipei.gov.tw/ct.asp?xItem=47008&CtNode=5616&mp=121001。
劉坤億(2006)。「台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季刊,3(3),1-4。劉靜怡(譯)(2001)。控制權革命:新興科技對我們的最大衝擊(原作者:Shapiro, A. L.)。臺北市:臉譜。
蔣麗君、顏上晴(2009)。政府資訊人力員額配置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報告編號:0972461343)。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鄭育麟、曾熙(2008)。出席韓國首爾江南區「2008電子化政府江南會議」。臺北市政府公務出國報告,取自:http://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703345。
蕭乃沂、朱斌妤、黃東益、李仲彬(2010)。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A與G2D。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報告編號:0992460052)。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賴世培等合著(2002)。數位化政府。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鍾燦年(2007)。跨域合作治理機制之研究─以高高屏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曠文溱(2007年10月17日)。免費寬頻服務助縮減數位落差。2011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zdnet.com.tw/news/ce/0,2000085674,20125268,00.htm
Brown, M. M., & Brundney, J. L. (2001). Achieving advanced 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ices: An examination of obstacles and implica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Bloomington, IN.
Denhardt, J. V. & Denhardt, R. B. (2007). The Roots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expanded ed., pp. 25-43). New York: M. E. Sharpe.
Fountain, J. E. (2001). Building the Virtual St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ittuional Change.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Frederickson, H. G. (1999). The Repositioning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32(4), 701-711.
Grönlund, Åke. (2002). Electronic Government: Design, Applications & Management. London: Idea Group Publishing, 2002.
McLean, Iain (1987). Public Choice, Blackwell.
O’Looney, John A. (2002). Wiring Governments: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Public Managers. London: Quorum Books.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 N. and Czempeil, Ernst-Otto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 (2002). The New Governance and the Tools of Public Action: An Introduction. The Tools of Governance: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ker, Gerry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50(1): 17-28.
Sullivan, H. & Skelcher, C. (2002). 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 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Torres, L., Pina, V. & Acerete, B. (2006). E-Governance Developments in European Union Cities: Reshaping Government’s Relationship with Citizens. Governance, 19(2), 277-302.
Towards a European Strategic Energy Technology Plan(SET Plan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Brussels, 10.1.2007, COM(2006) 847; also in IEA Energy Policies Review: The European Union 2008, ISBN: 978-92-64-04337-4.
Woolcock, M. & Deepa N. (2000).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5(2): 22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