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岱伊(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所碩士論文。石國棟(2006)。問題導向學習法(PBL)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動作技能與批判思考之影響。國立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向雲暉(2009)。問題導向學習策略在國小六年級學生藝術鑑賞能力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頁112。
江珮瑤(2006)。以問題導向學習融入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婉禎(2005)。不同成就之小組合作方式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應用問題導向學習在虛擬蝴蝶館的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秀玟(2005)。情境式問題導向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
林怡珊(2008)。自然科問題本位學習對六年級學生科學概念與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春壬(2008)。問題本位學習對國小資優生合作學習技巧以批判思考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詩華(2003)。「傳統主題導向學習法」、傳統「問題引導學習法」及網路「問題引導學習法」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艾列克 費雪/林葦芸譯(2004)。批判思考導論。台北市:巨流。
李美倩(2007)。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雪莉(2007)。卡住的閱讀:台灣十年為何不如香港四年?天下雜誌,386,頁206-212。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杜聲鋒(1988)。Piaget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邱孟德(2009)。以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數學成就低落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天賜譯(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台北市:心理。(原作Robert Delisle,1997)
周琇媚(2009)。PBL在國小五年級寫作教學之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
吳耀明(2008)。國小五年級社會領域實施問題本位學習的歷程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洪蘭(2008年)。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1995)。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永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柯華葳(2009)。PILRS2006結果說了什麼。研習資訊,26(6)。
高廣孚(2000)。杜威教育思想。台北市:水牛圖書。
徐崇城(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民杰(2003)。超學科統整模式之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院,17,389-424。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杏妃(2001)。國小生態之問題導向學習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所碩士論文。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許清崑(2008)。應用問題導向學習理念對國小五年級能源教育之成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怡伶(2009)。「問題本位學習」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綜合活動領域學習效果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樺(2008)。問題本位學習對四年級學童問題解決、批判思考及概念改變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銘偉(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之合作學習與批判思考歷程與成效的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郁雯(2004)。情境式問題導向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黃善美(2001)。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怡真(2006)。國小四年級學童匡正正義概念之探究-問題本位學習的應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黃政傑、林佩璇(200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詠順(2007)。問題本位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晃盟(2005)。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之生命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莉容譯(1990)。皮亞傑。台北:桂冠。
賈伶悌(2004)。問題引導學習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賈馥茗主編(1992)。我們如何思維(How we think)。台北:五南。(原作Dewey,J.,1971)
趙珮鈺(2008)。資訊科技融入問題本位學習於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領域課程之應用。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鄒美華(1993)。閱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自我效能之影響。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鄭毓霖(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理解能力與批判思考表現之關係。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春華(1998)。「問題導向學習」補救教學法實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謝家豪(1996)。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解決態度的影響-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盧季寧譯寫(2007年8月27日)。世界閱讀:各國兒童閱讀計畫出籠。台灣立報。(2007年8月27日),取自http://enews.url.com.tw/enews/43908
英文部分
Albanese, M. A., & Mitchell, S. (1993).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its outcomes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Academic Medicine, 68(1), 52-81.
Barrows, H. S., & Tamblyn, R. M.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Barrows, H. S. (1992). The tutorial process. Springfield,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1.
Barrows, H. S. (1998). 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62(9). 630-633.
Bruner, J. S., Olver, R, R., & Greenfield, P. M. (1998). A study of thinking. New York: Wiley.
Bjorck, U. (2002). Distribut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ocial economy: Key issues in students’ mastery of a structured method for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23(1). 85-103.
Cordeiro, P., & Cambell, B. (1995). 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ion Service No. ED 386800)
Dewey, J. (1909). How We Think. D. C. Health and Co.
Duch, B. J. (2001a). Models for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B. J. Duch, S. E. Groh, & D. E. Allen (Eds.).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p. 39-45). Sterling, VA: Stylus.
Fisher, A. & Scriven, M. (1997). Critical Thinking: Its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 Edgepress and Centre for Research in Critical Thinking,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gn’e, R. M. (1977).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eart & Winston.
Gallagher, S. A., Sher. B. T., Stepien, W. J., & Workman. D. (1995). Implemen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cience classroom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5(3). 136-146.
Joyce, B. & Weil, M. (1986). Models of teaching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ay, J., Barg, M, Fekete, A., Greening, T., Hollands, O., Kingston, J. H., & et al.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foundation computer science courses.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10(2), 109-128.
Mayo, P., Donnelly, M. B., Nash, P. P., & Schwartz, R. W. (1993).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utor Effectiveness in problem based surgery clerkship.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5(4). 227-233.
Norris, S. P., & Ennis, R. H. (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Pacific Grove, CA: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 Software.
Paul, R., Fisher, A. and Nosich, G. (1993). Workshop on Critical Thinking Strategies.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CA.
Rumelhart, D. E.(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Hillsdale. NJ: Erlbaum.
Savery J. R., & Duffy T. M. (1995).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31-38.
Vars, Gordon F. (1993).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Why and how. Columbus, OH: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