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怡靜(2001)。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低學業失敗容忍力學童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夢萍(2005)。每個孩子都要學習的50堂挫折課。臺北市:宇河文化。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鍾和(2001)。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任樹同(2007)。高職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江睿霞(1994)。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江瓊美(2006)。高雄縣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秀華(2005)。高職學生身體意象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7。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解釋:挫折容忍力。教育研究月刊,115,155。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縣。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萬春(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靜吉(2004)。青年的四個大夢(增訂新版)。臺北市:遠流。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李文欽(2002)。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海洲、邊和平(1995)。挫折教育論。南京省: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博文(2009)。高雄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高雄縣旗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縣。
李雅芬(200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林浥雰(2006)。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淑燕(2004)。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人際關係與寂寞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立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育玲(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紀杏姿(2004)。 建設性思考之班級輔導課程增進國小學童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徐慎怡(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其內外控信念和A型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徐儷瑜(1988)。小學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親子溝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康淳惠(2006)。國中資優生挫折容忍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2001)。心理學。臺北市:三民。張秋雯(200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張振成(1999)。如何培養學生的挫折容忍力。教育實習輔導,5(2),40-44。張振成(2003)。挫折與衝突的適應方式。輔導與諮商,211,53-55。張淑宇(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互動與挫折容忍力之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教育部(2009)。學習加油站-教育Wiki。線上檢索日期:2011 年10月2日。網址: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9%A6%96%E9%A0%81
莊文玲(2006)。國一學生挫折容忍力提升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許筱梅(199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緖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美怡(2009)。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對復原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陳德嫺(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翠瑜(2009)。大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縣。陳蓉蓉(2010)。大學生完美主義性格傾向、挫折容忍力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彭卿雲(2008)。新台灣之子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馮江平(1991)。挫折心理學。山西省:山西教育出版社。
馮克芸、陳世欽譯(2003)。培養小孩的挫折容忍力(原作者:R. Brooks & S. Goldstein)。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2)。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立賢(1996)。如何培養學生挫折的容忍力。訓育研究,35(2),6574。
黃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建彰(2007)。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黃堅厚(1992)。青年的心理健康。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黃鈴淯(2010)。高雄市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類型與其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國樞(198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與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1),39-55。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趙心暐(2005)。國中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佳琪(2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雙親教養態度、學業失敗容忍力、人際問題解決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63-86。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二、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aumrind, D. (1991).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R. M. Lerner, A. C. Peterson & J. Brooks-Gunn (Eds.),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746-756.
Clifford, M. M. (1984). Thoughts on a 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108-120.
Clifford, M. M. (1988). Failure tolerance and academic risk-taking in ten to twelve-year-old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8, 15-27.
Dryden, W. (1999).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 Bicester. Oxon: Winslow Press.
Edward, C. & Thomas, J. (1996). Irrational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 college popul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215-219.
Goodstein, L. D., & Lanyon, R. I. (1975).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nd ed.). CA: Addison-Wesley.
Gutman, L. M. & Feinstein, L.(2007). Parenting behaviours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from infancy to early childhood: changes, continuities and contribution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80(4) , 535-556.
Maccoby, E., & Martin, J.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 & P. H. Musse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4, 1-101.
Mahon, N. E., &Yarcheski, A. (2006). Correlates of 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 in young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99, 230.
Mahon, N. E., Yarcheski, A. (2007). Relations of 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 beliefs with stress,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young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00, 98-100.
Paulson, S. E., & Sputa, C.L. (1996). Patterns of parenting during adolescence: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 369-373.
Pruett, M. K., Williams, T. Y., Insabella, G., & Little, T. D.(2003). Family and legal indicators of child adjustment to divorce among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7(2), 169–180.
Shek, Daniel T. L. (1998).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 Chinese contex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5), 527-537.
Shell, R. M., Roosa, M. W., & Eisenberg, N. (1991). Family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copying strate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eattle, WA.
Snow, M. E., Jacklin, C. N., & MacCoby, E. E. (1993). Sex-of-Child Differences i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 54(1), 227-232.
Wiebe, D. J. (1991). Hardiness and stress moderation: A test of proposed mechanis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1), 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