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05: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康瑞昌
研究生(外文):Ruei-chang Kang
論文名稱:佛教擇地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Best Choice of Geographical Site in Buddhism
指導教授:黃國清黃國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chi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擇地佛教佛教建築鬼神環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佛教重視心性和戒定慧的實踐,反對物質的執著,通常一般人常直覺地認為,著重解脫追求的佛教不講求擇地,甚至認為風水擇地是一種迷信愚痴的行為,必定是被釋迦牟尼佛訶責的。事實上,佛陀雖然反對出家弟子們從事星相占卜的工作,但在佛經中有很多選擇環境的記載。所以,本論文主要的研究進路是就佛經相關的擇地資料加以蒐集、整理和綜合分析,以得出環境選擇的系統觀念。首先擬就顯教經典的內容討論佛陀是否反對擇地,以及有無擇地的事蹟。其次,探討密教重視擇地的原因,密教擇地的方法,以及與初期佛教是否有關連性的問題。最後,依佛法對擇地觀進行反思。
 
  環境和有情的相互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六道的眾生都深受環境的影響。藉由佛陀以前的擇地記載,可以知道印度古代就有擇地的事蹟。地有優劣是存在的事實,選擇佳地並不違背佛陀的教誨。就佛陀和弟子們有關的擇地記載內容來考察,可以了解佛陀並未直接針對擇地行為加以訶責,而且本身有善用環境的擇地事蹟。佛陀對修行處所、佛塔、厨房、浴室和厠所等佛教建築物地點的地理選擇也有相關的規定和論述。其次,佛陀對樹木、鬼神和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也有不少的論述,可惜未被注意而長期遭到忽視。此外,因佛而神聖的土地,後來也成為密教修行擇地的重要標準。
 
  關於密教擇地法的探討,先說明密教對擇地的重視,並探究重視擇地的原因。其次,由密教經典擇地資料的研究分析,說明密教擇地法的運用標準和學術內涵,對密教經典中有關的擇地記載做綜合的處理。並藉由對初期佛教和密教擇地思想與方法的整理呈現,說明早期密教的擇地法和印度初期佛教的擇地法存在某種連繫。佛寺是出家人宏法利生的居住處,也是在家人接觸佛教和僧侶最主要的地方。「天下名山僧佔半」,自古以來興建佛寺時對選址就相當重視,著名的佛寺大多擁有很好的地理環境。藉由密教擇地事例的敍述,便可了解佛寺與擇地的密切關係。
 
  依佛法對擇地觀進行反思,是佛教擇地觀重要的討論議題。佛法有依報、正報的說法,有好福報的人自然會擁有好的環境;而「吉地自有神司」,德行的好壞不只對於吉地的追求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更是居於關鍵的地位。因此,屬於人天善法的「累積福德」,對於擇地是很重要的。其次,念佛持咒在宗教上的神奇力量,是信徒們深信不疑的,用在擇地上也是有其神奇之處。最後,心識和環境有密切的相互關係,如何從心識著手,來提昇或改善環境,是很重要的。「累積福德」、「念佛持咒」和「以心轉境」更是提昇與改善環境的三個不同層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8
第三節 文獻回顧…………………………………………………………………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15
 
第二章 環境與有情的相互關係……………………………………17
第一節 環境與六道眾生的關係…………………………………………………17
第二節 環境對人類的影響………………………………………………………22
壹、空間與地利對人的影響……………………………………………………22
貳、氣候對人類的影響…………………………………………………………23
叁、不佳環境的負面影響………………………………………………………26
第三節 環境對動物的影響………………………………………………………28
第四節 小結………………………………………………………………………31
 
第三章 與佛陀相關的擇地記載 ……………………………………33
第一節 佛陀以前的擇地故事……………………………………………………33
壹、印度傳說中的擇地…………………………………………………………33
貳、釋迦族先人的擇地故事……………………………………………………35
叁、王舍城的擇地故事…………………………………………………………36
第二節 佛陀擇地的記載…………………………………………………………39
壹、本生菩薩降生的擇地………………………………………………………39
貳、修行時的擇地………………………………………………………………41
叁、成佛後的擇地………………………………………………………………44
第三節 佛陀弟子擇地的記載……………………………………………………51
壹、祇樹給孤獨園的擇地故事…………………………………………………51
貳、關涉到佛陀弟子的擇地記載………………………………………………54
第四節 因佛而神聖的土地………………………………………………………56
壹、因過去佛而神聖的土地……………………………………………………56
貳、因釋迦牟尼佛而神聖的土地………………………………………………57
第五節 小結………………………………………………………………………60
 
第四章 顯教經典的地理選擇與僧院布局………………………62
第一節 佛教建築物的擇地觀……………………………………………………62
第二節 樹木、鬼神與擇地………………………………………………………69
第三節 佛教寺院內建築物的布局………………………………………………80
壹、塔的擇地……………………………………………………………………80
貳、僧坊、經行堂、布薩堂……………………………………………………82
叁、厨房…………………………………………………………………………84
肆、浴室、厠所…………………………………………………………………84
第四節 小結………………………………………………………………………88
 
第五章 漢譯密教經典的擇地法…………………………………………90
第一節 密教重視擇地的原因……………………………………………………90
第二節 密教經典擇地資料的研究分析…………………………………………96
第三節 密教擇地的事例…………………………………………………………110
第四節 小結………………………………………………………………………118
 
第六章 傳統擇地觀的佛法反省…………………………………………120
第一節 累積福德…………………………………………………………………120
第二節 念佛持咒…………………………………………………………………127
第三節 以心轉境…………………………………………………………………135
第四節 小結………………………………………………………………………142
 
第七章 結論…………………………………………………………………144
第一節 佛教地理選擇的原理……………………………………………………144
第二節 佛法對擇地的當代反省…………………………………………………149
 
參考文獻 ………………………………………………………………………150
一、佛教經典 (依照經書翻譯、著作朝代編排)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藏》冊3。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冊12。
 
吳.竺律炎譯,《佛說三摩竭經》,《大正藏》冊2。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冊3。
 
西晉.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藏》冊1。
 
西晉.法炬譯,《恒水經》,《大正藏》冊1。
 
西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正藏》冊4。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冊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藏》冊2。
 
東晉.法顯譯,《佛說大般泥洹經》,《大正藏》冊12。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9。
 
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大正藏》冊22。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8。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大正藏》冊23。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2,《大正藏》冊8。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冊12。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冊14。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冊1。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藏》冊22。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大正藏》冊1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鸚鵡經》,《大正藏》冊1。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冊22。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冊4。
 
梁.僧祐撰,《釋迦譜》,《大正藏》冊50。
 
梁.釋慧皎著,《高僧傳》,《大正藏》冊50。
 
陳.真諦譯,《遺教經論》,《大正藏》冊26。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冊1。
 
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大正藏》冊1。
 
隋.閣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藏》冊3。
 
隋.僧就合,《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冊13。
 
隋.菩提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大正藏》冊17。
 
唐.善無畏、一行譯,《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正藏》冊18。
 
唐.不空譯,《蕤呬耶經》,《大正藏》冊18。
 
唐.不空譯,《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大正藏》冊19。
 
唐.不空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大正藏》冊21。
 
唐.慧琳集,《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大正藏》冊18。
 
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冊3。
 
唐.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後分》,《大正藏》冊12。
 
唐.輸波迦羅譯,《蘇悉地羯羅經》,《大正藏》冊18。
 
唐.輸波迦羅譯,《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大正藏》冊18。
 
唐.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冊19。
 
唐.寶思惟譯,《不空罥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大正藏》冊20。
 
唐.解脫師子譯,《都表如意摩尼轉輪聖王次第念誦祕密最要略法》,《大正藏》冊20。
 
唐.菩提流志譯,《一字佛頂輪王經》,《大正藏》冊19。
 
唐.菩提流志譯,《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
 
唐.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大正藏》冊20。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大正藏》冊55。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藏》冊13。
 
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冊31。
 
唐.玄奘譯、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大正藏》冊51。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藏》冊23。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冊24。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藏》冊24。
 
唐.道宣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大正藏》冊40。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唐.道宣撰,《釋迦氏譜》,《大正藏》冊50。
 
唐.法礪撰,《四分律疏》,《卍續藏》冊42。
 
唐.懷素撰,《四分律開宗記》,《卍續藏》冊42。
 
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大正藏》冊48。
 
唐.海雲記,《西方陀羅尼藏中金剛族阿蜜哩多軍吒利法》,《大正藏》冊21。
 
唐.宗密撰,《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卍續藏》冊5。
 
唐.作者不詳,《梵天擇地法》,《大正藏》冊18。
 
宋.天息災譯,《分別善惡報應經》,《大正藏》冊1。
 
宋.天息災譯,《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大正藏》冊18。
 
宋.施護等譯,《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大正藏》冊1。
 
宋.法賢譯,《眾許摩訶帝經》,《大正藏》冊3。
 
宋.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宋.法護等譯,《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大正藏》冊14。
 
宋.法天譯,《妙臂菩薩所問經》,《大正藏》冊18。
 
宋.法天譯,《佛說大護明大陀羅尼經》,《大正藏》冊20。
 
宋.子璿錄,《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大正藏》冊33。
 
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大正藏》冊46。
 
宋.宗曉編,《樂邦遺稿》,《大正藏》冊47。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宋.延壽撰,《心賦注》,《卍續藏》冊63。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冊48。
 
元.劉謐撰,《三教平心論》,《大正藏》冊52。
 
明.智旭撰,《絕餘編》,《嘉興藏》冊28。
 
明.智旭撰,《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卍續藏》冊40。
 
明.錢謙益鈔,《楞嚴經疏解蒙鈔》,《卍續藏》冊13。
 
明.乘旹講錄,《楞嚴經講錄》,《卍續藏》冊15。
 
明.袾宏述,《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冊22。
 
明‧達觀真可語,憨山德清校,《紫柏尊者全集》,《卍續藏》冊73。
 
清.書玉撰,《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卍續藏》冊39。
 
清.超永編,《五燈全書》,《卍續藏》冊82。
 
失譯,《般泥洹經》,《大正藏》冊1。
 
失譯,《菩薩本行經》,《大正藏》冊3。
 
失譯,《佛說因緣僧護經》,《大正藏》冊17。
 
失譯,《佛說安宅神咒經》,《大正藏》冊21。
 
日本.安然集,《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大正藏》冊55。
 
二、當代著述 (依作者姓名筆劃之順序排列)
 
一丁等:《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年。
 
丁元黃:《田野地靈勘查直講》,嘉義:天地鏡書社,2002年。
 
丁元黃:《堪輿學入門必讀》,嘉義:天地鏡書社,2004年。
 
丁元黃:《台灣雪心賦實證(上)(下)》,嘉義:天地鏡文教工作室,2008年。
 
丁元黃:《堪天輿地道禪機(上)(中)(下)》,嘉義:天地鏡文教工作室,2008年。
 
王玉德:《神秘的風水》,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
 
王玉德:《中華堪輿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二﹚—景觀‧建築‧風水》,臺北:地景出版社,1995年。 
 
王武烈:《建寺文化的迷思與覺醒》,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3年。
 
王樹英:《印度文化與民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麗心:〈佛寺與自然生態〉,《圓光新誌 》第51期(2000年05月) ,頁29-44。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香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2002年。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2002年。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全佛編輯部主編:《佛教的真言咒語》,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全佛編輯部:《佛教的精靈鬼怪》,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全佛編輯部:《西藏著名的寺院與佛塔》,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年。
 
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新竹:正聞出版社,2002年。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9年。
 
吉祥賢:《藏曆與藏密修持》,臺北:喜旋文化出版工作室,2011年。
 
何曉昕:《風水探源》,臺北:博遠出版社,1995年。
 
佛光出版社編輯委員會:《佛光山印度朝聖專輯》,高雄:佛光出版社,1980年。
 
余非師:《現代風水縱橫談—地理玄機直講》,臺北:千華出版社,1995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呂建福:《密教論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一):密教的起源與早期傳播》,臺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10年。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二):唐代密宗的形成和發展》,臺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11年。
 
呂澂:《佛教研究法》,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呂應鐘:《阿含經大世紀:佛陀的宇宙觀和幽浮的秘密》,臺北:鴻泰出版社,2001年。
 
李人奎:《風水辭林秘解》,臺北:泉源出版社,1995年。
 
李嗣涔、鄭美玲:《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江本勝著,長安靜美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臺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依空法師等著:《佛光山靈異錄》,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周慶豐主編:《南國佳麗》,臺北:捷幼出版社,1997年。
 
周慶豐主編:《北地胭脂》,臺北:捷幼出版社,1997年。
 
定方晟著,劉欣如譯:《須彌山與極樂世界》,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宗喀巴著,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6年。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9年。
 
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著,姚仁喜譯:《朝聖 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臺北:親哲文化有限公司,2010年。
 
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林崇安:<佛教的宇宙觀>,《佛學與科學論文集》,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林國良:《成唯識論直解上》,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艾定增:《風水鉤沈──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姚衛群:《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星雲法師:《佛教與世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韋其瑗:《我的師父是大喇嘛仁波切》,臺北:圓明出版社,1996年。
 
桑傑堅贊著,劉立干譯:《密勒日巴尊者正傳》,新竹:中國瑜伽出版社,1993年。
 
張澄基譯註:《密勒日巴大師全集(傳記)》,臺北:慧炬出版社,1985年。
 
張覺明:《風水與佛寺(上)(下)》,臺中:瑞成書局,2005年。
 
張覺明:《中國名寺風水》,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苦海還願人:《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第一、二、三集》,臺北:維摩詰居士弘法會,1999年。
 
崔昌祚著,韓梅譯:《地之理與人之道――韓國的風水思想》,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悟光法師:《心經思想蠡測》,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1年。
 
許振英主編:《中國地方猪種種質特性》,臺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梁乃崇等著:《佛學與科學論文集》,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淨空法師講述:《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臺北:佳芳企業社,2009年。
 
海雲繼夢:《生命密境――曼荼羅的世界》,臺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5年。
 
程建軍、孔尚朴:《風水與建築》,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雲菁著,黃芳田、吳惠如、吳佳綺、廖雪雲譯:《千手佛心――證嚴法師》,臺北:大千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黃有志:《傳統風水觀念與現代環境保護之研究----兼論民生主義環保理念的落實》,高雄:高竿傳播有限公司,1997年。
 
黃夏年:《佛寺采風――中國佛寺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湛如:《淨法與佛塔 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文衡、張平:《中國的風水》,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聖嚴法師:《佛國之旅》,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
 
聖嚴法師:《金山有礦》,臺北:圓神出版社,1994年。
 
聖嚴法師:《西藏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聖嚴法師等著:《佛教建築的傳統與創新:法鼓山佛教建築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輔新書局:《白話史記》,臺北:輔新書局,1985年。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瑪莉.塔克、鄧肯.威廉斯編,林朝成、黃國清、謝美霜譯:《佛教與生態學》,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劉雨虹:《禪、風水及其他》,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劉沛林:《風水一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三聯,1999年。
 
慧嚴法師:《從人間性看淨土思想》,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陳浩望:《陳健民――罕見的現代苦行僧》,臺北:水星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陳啟銓:《現代靈異與風水》,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年。
 
蔣義斌:《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韓雨墨:《地氣――新世紀能源革命》,臺北:雨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韓雨墨:《靈山秀水採氣秘笈》,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簡豐祺:《古梵文楞嚴咒校注》,臺北:大千出版,2006年。
 
膳書堂文化編著:《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釋敬定:《法筵》,高雄:九華出版社,2002年。
 
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大系16:朝鮮寺刹史料上》,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鐘義明:《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顧陵岡彙集,徐試可重編:《地理天機會元》,台中:瑞成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三、工具書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
 
荻原雲來編纂:《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
 
《漢語大詞典》(光碟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
 
釋慈怡編著、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