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7: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宥廷
研究生(外文):Yu-ting Chou
論文名稱:霹靂布袋戲中紅樓劍閣女性角色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論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Female''s Role at Sword''s Pavilion in Pili Puppet drama--Analysis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指導教授:郭建慧郭建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hui K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霹靂布袋戲女性形象女性主義
外文關鍵詞:FeministPiLi Puppet dramaFemale imag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1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霹靂布袋戲中的「女劫」、「女禍」與「女難」只要霹靂布袋戲的男性角色們處理得當,例如男角表現出「英雄救美」或「見義勇為」等作為,英雄形象則大為加分,男角進而成為大部分觀眾的擁護者;反之,如果因「女劫」、「女禍」與「女難」而讓男角們不幸受傷或死亡,觀眾亦只會因「紅顏禍水」怪罪於女角們害英雄受難,如此,對於造就許多「英雄事蹟」而所犧牲的眾女角甚為不公。無人反思,「女性造英雄」的偉大意義!
 
  本文利用文本分析紅樓劍閣的獨特性,進一步解析其中女性角色,將全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概述霹靂布袋戲的緣由,並且將霹靂布袋戲的女性形象做文獻分析,內容為霹靂女角的類型、功能論或依時期分類為薄命紅顏及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強人作一概貌的介紹;第三章介紹紅樓劍閣的女性世界,將劍閣組織、人物做一介紹,並且最重要的是將劍閣異於其他組織的特殊性:劍閣只有女性、挑選劍種結婚、擁有砍斷神州支柱的神劍歲月輪等;第四章論述紅樓劍閣傳遞的價值觀念,利用女性主義觀點作闡述分析劍閣所傳達的各種女權至上價值觀,從「身體」→「家」→「自我意識」探討劇情文本中女角所帶給觀眾的價值思考;第五章回顧以上章節的探討結果、研究中所獲得的心得,以及預期未來可行的研究空間。
  About "female calamity ", "female scourge" and "female disaster " in Pili Puppet drama, as long as they were handled properly by the male roles in Pili Puppet drama, for example, the male roles acted heroically to rescue the female roles, the male image got great applause. On the contrary, if the male roles got hurt or dead due to "female calamity ", "female scourge" and "female disaster ", the audience blamed the female roles. Thus, it was unfair to the female roles who sacrificed themselves for many heroes’ deeds. No one pondered on the great meaning that “the females created heroes”!
 
  In this thesis, the uniqueness of Sword''s Pavilion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text; meanwhile, the female roles were further analyzed. This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including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II: The history of Pili Puppet Drama was outlined; the female images in Pili Puppet Drama were documentary analyzed, including the types of female roles, function and an overview to introduc the beauties died early or heroines classified by periods.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d the female world at sword''s pavilion. It introduced not only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s at Sword''s Pavilion but also indicated the uniqueness of Sword''s Pavilion---the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were females only; they married only the sword experts; and they owned the holy sword time wheels(神劍歲月輪) which could cut off the pillars of the holy lan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values that sword''s pavilion expressed. By the points of feminist, it analyzed the values of female power that expressed from Sword''s Pavilion. Through the topics "Body", "Home" and "Self awareness" from the scripts, the reflection brought to the audience from the female roles were discuessed. In the fifth chapter, it reviewed the results of the discussion above, showed opinins gained from the research, and indicated the futher research that could be expected in the future.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二章 霹靂布袋戲中的女性形象 12
第一節 歷久不衰的霹靂布袋戲 12
第二節 霹靂布袋戲中的女性形象類別(2004年之前) 16
第三節 女權至上的女性形象 23
 
第三章 紅樓劍閣女性世界的塑造 29
第一節 紅樓劍閣組織介紹 29
第二節 紅樓劍閣人物介紹 33
第三節 紅樓劍閣中的秩序 57
 
第四章 紅樓劍閣傳遞的價值觀念 68
第一節 紅樓劍閣女角對男權制度的反制 68
第二節 紅樓劍閣女角對身體的掌控 71
第三節 「家」對劍閣女角意義 75
第四節 劍閣女角的自覺歷程 78
第五節 紅樓劍閣另類的價值觀 81
第六節 女人亦可成就偉大事業 88
 
第五章 結語及建議 93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93
第二節 反思與後續研究 96
 
參考文獻 98
附錄 103
附錄一 霹靂劇集歷年總表 103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原作者:Rosemarie Tong)。台北:時報文化。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原作者:McDowell, Linda)。台北市:群學。
 
王淑慧(2002)。台灣女性文學中女性角色與意識覺醒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論析。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池元蓮(2005)。多元的女性。高雄:萬有。
 
吳怡婷(2007)。從女性主義觀點分析《利西翠妲》、《玩偶之家》與《貴婦怨》。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台北市。
 
吳明德(2004)。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台北市。
 
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4版)。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素楨(2003)。從女性主義論墮胎的道德爭議:胎兒道德地位與女性身體自主權。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桃園縣。
 
李貴禎(2007)。論《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塑造。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李銀河(2003)。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孟元(2006)。一九八0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宜蘭縣。
 
林佳(2004)。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在台灣的實踐─從六位女性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出發。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林幸妮(2008)。賴純純藝術創作之探討─以女性主義的觀點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台北市。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的觀點。台北:巨流出版社。
 
林芳玫(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本土撰寫最完整女性主義入門讀本。台北:女書文化。
 
林俊良(2002)。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林雅容(2005)。經濟變動中漁村婦女之工作認同與婚姻認同。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嘉義縣。
 
凃倚佩(2008)。論蔡明亮電影中的女性主義敢曝-以《洞》和《天邊一朵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競文(2006)。女性閱聽人對具女性意識廣告之解讀研究。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臺北市。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張西燕(2007)。琦君小說中女性意識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張祐慈(2009)。霹靂布袋戲戲偶造型與角色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台中市。
 
張珣(1995)。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 193-204。
 
張凱華(2010)。品牌迷群之情感依附:以霹靂布袋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縣。
 
張錦華(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梁信元(2008)。「潘朵拉」的魔法-探索企業成功塑造「迷」的秘訣。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嘉義縣。
 
陳怡仲(1995)。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劍及其文化意象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慧書(2004)。霹靂布袋戲中女性形象之演變(1986─200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台北市。
 
陳燕玲(2009)。從「黃蓉」論金庸的女性主義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台南市。
 
曾美雪(2006)。母胎關係與墮胎:自由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之論點與儒家之新視野。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桃園縣。
 
黃正(2002年10月)。人物淺談─妖后。霹歷月刊,(86),12。
 
黃強華(原作),徐柏青(編著)(2001)。霹靂佳人列傳。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1997年10月)。英雄的正義與私心。霹歷月刊,(26),42。
 
黃強華(原作),邱繼漢(編著)(2008年7月)。霹靂神州一。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原作),邱繼漢(編著)(2008年10月)。霹靂神州二之蒼玄泣上。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原作),徐士閔(編著)(2009年1月)。霹靂神州二之蒼玄泣下。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原作),洛陽丹客(編著)(2009年3月)。霹靂武器事典4。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原作),邱繼漢(編著)(2009年4月)。霹靂神州三之天罪上。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強華(原作),邱繼漢(編著)(2009年7月)。霹靂神州三之天罪下。台北:霹靂新潮社。
 
黃雅銘(2008)。鄭清文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書寫。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台北市。
 
黃雅靜(2008)。謝麗香「五角船板」的陰性書寫:一個女性的主體實踐。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嘉義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C%B9%E9%9D%82%E5%B8%83%E8%A2%8B%E6%88%B2(2011年11月23日瀏覽)。
 
劉一德(2008)。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解析。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得臣(2008)。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劉懿瑾,劉時泳,高瑞陽,莊修田(2010)。建立霹靂布袋戲的歷史與社會構面。環境與藝術學刊,(8),40-56。
 
蔡志崙(2008)。霹靂布袋戲中「疏樓龍宿」的儒生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台北市。
 
蔡佳穎(2009)。大學中女性主義教室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蔡美玲(2007)。朱天心小說女性形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鮑玉琴(2008)。脂粉陣裡的英雄 ──《飢餓的女兒》、《女子有行》的女性書寫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謝季君(2004)。《安娜.卡列妮娜》女性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嘉義縣。
 
蘇紅軍、柏棣(主編)(2006)。西方後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霹靂創世錄。網址:http://pilicreateworld.myweb.hinet.net/(2011年1月20日瀏覽)。
 
顧燕翎(主編)(2005)。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