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9 10: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方瑜揚
研究生(外文):Yu-yang Fang
論文名稱:社區藝術的孵化器: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環境藝術行動之經驗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Incubator for Community Art: the Experience Research of the Art Action "Art as Environment A Cultural Action on Tropic of Cancer" at Taihe community, Meishan Township, Chiayi County
指導教授:陳惠民陳惠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m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藝術家社區藝術孵化器新型態公共藝術
外文關鍵詞:new genre public artcommunity artIncubatorartis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3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以梅山鄉太和社區駐村藝術家參與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的脈絡、互動過程與轉變,結合新型態藝術概念,探討藝術家在社區中的角色與工作方法,並以藝術行動架構及太和藝術家經驗為參考,對策劃者的角色、認知和工作內容提出建議。
 
  研究發現,藝術家因藝術行動架構而改變,甚至有了不同的收穫與學習。另一方面,對太和社區茶文化來說,確實也因藝術社群的長久關注有了開花結果的可能。而這兩者的轉變也令筆者發現,藝術家在改變姿態、以互為主體的方式,嘗試與社區共同關心社區議題的同時,不只豐富了社區也關照了自身。由新型態藝術及太和經驗來看,筆者發現了藝術家近似社區工作者的角色,或可稱之為「社區藝術家」。這種將藝術視為引發思考的媒介,立基於溝通、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社區藝術實踐,不只令民眾生活更具美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自身與群眾相互理解、反省與轉化成長的契機。本研究也令筆者看見對話性創作的孵化器功能,故在文末借鑒於環境藝術行動架構對策劃工作提出建議。
 
  無論是在研究中所指出的「社區藝術家」,或者對「對話性駐村」的建議,事實上並不完善,但筆者所期望的是指出一種可能性,也希望能發揮拋磚引玉的功用,或許二十年後人人都是營造美好家園的共同實踐者。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new genre public ar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rtists , participating in “A Cultural Action on Tropic of Cancer during 2006~2008”. Taking art action framework and Taihe artists experience as a reference ,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lanners about their role , cognitions and work content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e artists have changed theirselves contribute to the framework of art action. Moreover, Taihe tea culture have indeed some achievements due to these art projects. To sum up ,while changing their attitude, which means “Intersubjectivity”, and trying to involve theirselves in the community, artists not only empower the community but also reflect on their own.
 
  In the other hand ,artists is similar to community workers---or we could call them "community artists"? In addition to making folk life more aesthetic , community-art practice , It’s so called “new genre public art” which takes art as media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interests, , also provides artists opportunities of reflection and growth for both artists and the mass to be mutual understanding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We propose the conception of “Incubator for Community Art”to describe the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 at arts action.
 
  No matter “ community artist” or “interactive art action”, neither of them is completely comprehensive for the community work . At last, We look forward to point out a possibility-Maybe Twenty years later, everyone could be an is agent to create more wonderful homeland.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導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4
1.4 研究設計 5
1.4.1 研究方法 5
1.4.2 研究範圍與限制(太和,2007-2008) 6
1.4.3 研究對象與訪談問題 7
1.4.4 太和社區概述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7
2.1 公共藝術在台灣的當代發展 17
2.1.1 藝術的脈絡與轉向 17
2.1.2 公共藝術在台灣的當代發展 19
2.2 以公共為依歸的藝術 22
2.2.1 對話性創作計畫 22
2.2.2 新類型公共藝術 24
2.2.3 社區藝術實踐的相關研究 27
2.3 小結 31
 
第三章 太和社區藝術行動的脈絡與經驗 33
3.1 北回歸縣環境藝術行動脈絡2006-2008 33
3.1.1 「2006年:讓藝術家變成居民,讓居民變成藝術家」 33
3.1.2 「2007年:讓土地長出藝術,讓藝術豐富社區」 45
3.1.3 「2008年:進化中的藝術與生活」 48
3.2 2007年太和社區藝術家駐村-重視過程 54
3.2.1 茶議題的設定與策展單位的期待 54
3.2.2 藝術家進駐的脈絡-社區的期待與工作坊時間表 56
3.2.3 藝術家的社區實踐 61
3.2.4 資源分配-目標導向與茶會的期待 76
3.3 短期效益與後續經營 82
3.3.1 短期藝術行動後的影響 82
3.3.2 計畫結束之後的行動與引發 85
3.4 小結 94
 
第四章 太和社區藝術行動的價值闡述 96
4.1 藝術行動的對話性經驗與討論 96
4.1.1 不同的藝術認知 96
4.1.2 對話性創作的實際做法 97
4.1.3 對話性實踐的難題 100
4.2 「藝術」作為共創美好家園的媒介 103
4.2.1 藝術的轉向與社區營造 103
4.2.2 社區藝術家-藝術家在社區的新角色 109
4.2.3 社區藝術家的實踐 112
4.3 組織駐村工作-關於對話性藝術計畫的策劃 119
4.3.1 「藝術家駐村」的差異 119
4.3.2 策劃者的角色與認知 121
4.3.3 策劃者的工作 124
4.4 小結 128
 
第五章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5
 
附錄 139
 
表目錄
表1-1 訪談對象:公部門與策展人 7
表1-2 訪談對象:駐村藝術家 7
表1-3 訪談對象:社區居民(依重要性由上至下排列) 8
表1-4 訪談對象:對照組 9
表2-1 相關文獻 27
表3-1 三年藝術行動架構彙整 49
表3-2 藝術家背景與參與動機 56
表3-3 太和藝術家駐村時程表 58
表4-1 藝術社群與社區互動歷程表 105
表4-2 藝術家駐村前後的認知 110
表4-3 藝術家駐村困難 112
表4-4 藝術家對社區要求的看法 112
表4-5 藝術類別與對象 118
表5-1 策劃的工作與建議 133
 
圖目錄
圖1-1 位於油車寮的檳榔攤茶席 1
圖1-2 太和村行政區域與聚落 10
圖1-3 濕泡法(標準背+茶匙+茶盤) 14
圖1-4 小小泡茶師考試 15
圖2-1 藝術家的角色示意圖 25
圖3-1 環境藝術行動架構 33
圖3-2 藝術家角色轉換示意圖 52
圖3-3 2007年太和社區藝術家駐村說明會 60
圖3-4 創意木工工作坊過程、 62
圖3-5 成品之一 62
圖3-6 染布成品 66
圖3-7 藝術家與居民共同布置茶席與創作 67
圖3-8 「掬一碗百年秋光」茶會 69
圖3-9 五行講座之一 71
圖3-10 水質與茶湯講座 73
圖3-11 藝術家採茶製茶 76
圖3-12 成果展茶會上的藝術家茶拍賣 76
圖3-13 說明會以結合敬老茶會的方式舉行 80
圖3-14 2008年台北清香齋茶人在太和舉辦茶會 81
圖3-15 太和茶農家中茶席 82
圖3-16 太和村民所製茶壺及藝術家的繪本書 84
圖3-17 縣府新春茶會 85
圖3-18 茶農自家茶桌 88
圖3-19 莫拉克風災後之太和 89
圖3-20 茶園種樹以及災後太和好茶行動故宮茶會 90
圖3-21 總幹事家的茶席、社區活動中心茶席、檳榔攤茶席、與台南土溝村的交流茶會、招待外賓茶會 91
圖3-22 茶藝及茶食課程 92
圖4-1 進入社區的操作流程 114
GrantH. Kester
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吳瑪俐等譯。臺北:遠流。
 
Suzanne. Lacy
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俐等譯。臺北:遠流。
 
仁和國小
2012仁和國小網站:169傳奇-太和茶葉。網路資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rhps/p11.htm,4月6日。
 
太和社區發展協會
2009太和好茶-水過太和茶更香文宣品。國家文化總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0「水過太和茶更香---與自然及人文共舞推動計畫」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計畫成果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翎瑄
2009社區與藝術-藝術進入社區之發展型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慎慎
2007藝術介入公共生活---藝術實踐的社群學習。刊於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頁82-105。臺北:遠流。
 
吳瑪悧
2006與天與地與人。刊於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2007a以藝術粘合生活的縫隙。刊於典藏今藝術2007年1月號,卷172,頁104-106。
2007b在那遙遠的地方---回到日常的美學實踐。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頁166-168。嘉義:嘉義縣政府。
 
李菁萍
2006藝術再造社區的機制與管理--兼論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發展。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耀宜 編
2002梅鄉叢談:田野調查紀要。嘉義:梅山文教基金會
2007梅山地名誌。嘉義:梅山文教基金會。
 
林文浹
2008營造社區的藝術-土溝農村美感歷程(2001-2006),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用
2008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經驗。發表於「在地美學實踐---社區vs藝術研討會」,頁86-97,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主辦,臺北,9月26日-28日。
2009a演化中的藝術行動。刊於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2008,鍾永豐、曾文邦主編,頁144-150。嘉義縣政府。
2009b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經驗。刊於在社區營造藝術:97年度教育部補助重要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計畫---公共藝術人才培育計畫,曾旭正編,頁74-85。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胡寶林
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高閑至
2009茶山衍藝。作者自印
 
康旻杰
2004認同的藝術-社區社群與公共藝術。刊於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頁30。台北市: 台北市文化局。
2009「互換角色」與「互為主體」。刊於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2008,鍾永豐、曾文邦主編,頁16-17。嘉義縣政府。
 
張清池 編
1998[1997]梅山地名溯源。嘉義:梅山文教基金會。
 
張靜玉
2004從臺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曹馥年
2010護衛家園 太和茶園種樹苗,聯合報,雲嘉南地方版,5月17日。
 
陳佑琳
2010藝術作為社會實踐的平台: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竺
2004都市的發展願景與公共藝術。刊於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頁30。台北市: 台北市文化局。
 
陳泓易
2006讓藝術內化為文化的具體能量,刊於嘉義縣2006年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2007策展論述。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頁12。嘉義:嘉義縣政府。
 
陳國章
2011公共藝術與社區介入-以「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為例看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可能性。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惠民
2009嘉義災後文化復建團期末報告書。嘉義:文化局。
 
陳儀珊
2008藝術家駐村,帶動社區成長。自由時報,北部新聞。10月27日。
 
曾旭正
2007重思台灣的社區參與---社區建築中「參與」的概念與作法。刊於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頁34-61。臺北:遠流。
2005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台北:文建會。
 
黃法誠
2007一種輕微的進入。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頁80-1。嘉義:嘉義縣政府。
 
黃俊豪
2009在農村看見藝術-台南土溝農村「社區藝術」之經驗,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敏
20052005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藝術家。
 
詹季宜 編
2008台灣社區藝術行動案例調查研究咨詢會談紀錄。刊於台灣社區藝術行動案例調查究暨畫暨96年國藝會補助業務相關專題研究---以社群/社區藝術行動計畫為探討範疇」研究計畫成果專輯,頁291-306。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詹雨妮
2007社區藝術對社區營造之活化。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嘉義縣梅山鄉公所
2010梅山鄉誌。嘉義:梅山鄉公所。
 
嘉義縣梅山鄉戶政事務所
2012民國101年4月嘉義縣梅山鄉 村里鄰人口數。網路資源: http://www.cymshr.gov.tw/population/index.asp?Parser=99,6,37,4月6日。
 
廖億美
2009從自溺的中心出走---社群藝術及其台灣實踐圖。刊於在社區營造藝術:97年度教育部補助重要特色領域人才培育改進計畫---公共藝術人才培育計畫,曾旭正編。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蔡江隆、吳淑惠
2012這一切,在彼此心中駐留。網路資源: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部落http://catc2007.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15.html,4月8日。
 
謝恩得
2006炊發糕、搓湯圓「一家出一菜」 唱歌聯誼好快樂,聯合報,嘉義縣市新聞,10月5日。
 
謝燕豪
2007a太和‧茶‧藝術家 嘉義太和陶風茶會成果展,大台灣旅遊網TTNews,10月14日。
 
鍾永豐
2006既是地景的,也是人文的,既是社區的,也是藝術的。刊於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冊。 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2007在縣府駐村。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頁174-5。嘉義:嘉義縣政府。
 
顏名宏
2005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嘉義縣2006年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部落格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atc2006/Home
 
嘉義縣2007年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部落格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atc2007/
 
嘉義縣2008年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部落格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atc2008site/%E8%A1%8C%E5%8B%95%E6%9E%B6%E6%A7%8B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