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麗珍
研究生(外文):Li-tian Lim
論文名稱:宗教出版品傳播内容之研究:以《新雨月刊》和《現代禪》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ommunication Content Studies of Religious Publication: Cases of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Monthly and Modern Zen Magazine
指導教授:陳美華陳美華引用關係萬榮水萬榮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ei-hwa ChernRurng-shueei Wah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文獻分析新雨月刊現代禪傳播内容内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Communication contentModern Zen MagazineCitation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Monthl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解嚴」對臺灣佛教發展的研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分界嶺。而新雨社和現代禪是在印順思想體系的影響之下,創立於解嚴初期的在家佛教團體。他們分別出版《新雨月刊》(1987.02-1994.01)和《現代禪》(1989.02-1994.08)合計1326篇樣本,即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對象。
 
  本研究為瞭解《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傳播内容訊息的構成,以及新雨社和現代禪在佛教發展上所反映的特殊意義,採用改良式的内容分析法以及自行研發的文獻分析法,以完整地回答研究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新雨月刊》和《現代禪》這兩本刊物所要傳達的內容側重點不同。《新雨月刊》主要倡導的是原始佛教的内容,特色在於強調修行的重要性,並且積極把四念處落實在生活中的觀照。《現代禪》所要傳達的訊息比較集中在有關教團的訊息,進展和相關的報導。前者的主要人物為張大卿、張慈田以及白偉瑋,採用說明文的文體爲主;後者的主要人物為李元松,溫金柯以及連永川,採用的文體以記敍文爲主。新雨社和現代禪在佛教發展上反映了對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進一步落實和反思。他們從佛教的角度嘗試與現實生活結合,呈現走向現代化的一種努力,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累積的時間太短,所做出的努力也無法進一步伸延。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the study of Taiwan’s Buddh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by Yin Shun’s thoughts,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and Modern Zen Society were founded during the time when the Martial Law was first lifted. They published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Monthly (1987.02-1994.01) and Modern Zen Magazine (1989.02-1994.08) and a total of 1326 sample articles from these two publications constitute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dissert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tion of Society for Buhhist Renaissance Monthly and Modern Zen Magazine’s communic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reflect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of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and Modern Zen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Buddhism. Reformed content analysis and citation analysis are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nswer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Monthly and Modern Zen Magazine have different focus in content.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Monthly advocated primitive Buddhism;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and fulfilling The Four Arousings of Mindfulness in daily life. Modern Zen Magazine focused more on organization’s news, progress and such. The main figures in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are Thomas Chang, Zhang Ci-Tian and Wei Wei Chang. The magazine adopted the descriptive literary style. The main figures in Modern Zen Magazine are Li Yuan-Song, Wen Jin-Ke and Lian Yong-Chuan. The magazine adopted the narrative literary sty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Buddhism, both 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 and Modern Zen Society reflected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and reflection of Master Yin Shun’s ideology on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the Buddhism perspective, they try to integrate with reality, making an effort towards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ir existences were too short for their effort to make a greater impact.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動機 6
1.2研究問題與目的 8
1.2.1研究問題 8
1.2.2研究目的 8
1.3研究範圍 9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9
1.4.1研究方法 9
1.4.2研究流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 14
2.1宗教的世俗化以及新興宗教的興起 14
2.1.1西方「世俗化」理論並未達到共識 14
2.1.2西方世俗化理論與臺灣新興宗教之間的斷層 16
2.1.3東西方對新興宗教的定義不同 17
2.1.4人間佛教思想引起新雨社及現代禪的異議 21
2.1.5兩個新型教團的誕生——新雨社和現代禪 22
2.2宗教以出版品作爲傳播媒介 27
2.2.1宗教與傳播的關係 27
2.2.2雜誌的功能與優勢 28
2.2.3《新雨月刊》的發展過程 30
2.2.4《現代禪》的發展過程 32
2.3宗教出版品如何傳播 33
2.3.1有關臺灣宗教出版品的相關研究 33
2.3.2有關臺灣宗教出版品研究的研究方法 34
2.3.3以内容分析法檢視宗教出版品 37
2.3.4以内容分析法研究雜誌的相關研究 37
2.4 探討傳播内容如何呈現 38
2.4.1以内容體裁作爲傳播的特徵 38
2.4.2 文體的分類方式 39
2.4.3 小結 40
2.5 提出研究架構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執行 43
3.1研究設計 43
3.1.1研究問題的處理邏輯 43
3.1.2 内容分析法的改良 44
3.1.3 文獻分析法的開發 46
3.2研究執行 47
3.2.1 研究對象的選定 47
3.2.2界定分析單位 48
3.2.3建構類目 48
3.2.4編碼員訓練 56
3.2.5 預試與信度檢定 57
3.2.6正式編碼 59
3.2.7 資料建檔處理與統計分析工具 59
3.2.8 實質内容的解析和推論 59
3.2.9 效度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4
4.1《新雨月刊》各類目之篇數統計 64
4.1.1《新雨月刊》主題内容數量統計 64
4.1.2《新雨月刊》人物類目數量統計 66
4.1.3《新雨月刊》稿件文體數量統計 66
4.2《現代禪》各類目之篇數統計 67
4.2.1《現代禪》主題内容數量統計 67
4.2.2《現代禪》人物類目數量統計 70
4.2.3《現代禪》稿件文體數量統計 70
4.3《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内容分析比較 71
4.3.1《新雨月刊》及《現代禪》主題内容比較 71
4.3.2《新雨月刊》及《現代禪》人物類目比較 71
4.3.3《新雨月刊》及《現代禪》稿件文體比較 72
4.4《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各自重要的議題 73
4.4.1新雨月刊 73
4.4.2現代禪 76
4.5《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内容交集的部分 80
4.5.1有關佛教新興教團的課題 80
4.5.2有關龍樹哲學 81
4.5.3 從《新雨月刊》及《現代禪》的内容看彼此的關係 83
4.6《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在宗教課題上的内容呈現 85
4.6.1有關印順導師的思想 85
4.6.2有關批判傳統漢傳佛教 90
4.7《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在傳播上的作用 92
4.8 綜合發現與討論 97
4.8.1 文章篇數未足以反映真實狀況 97
4.8.2 《現代禪》重複刊登稿件 98
4.8.3主題内容的分類細化 98
4.8.4 稿件文體的分類被僵化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5.1研究結論 99
5.1.1《新雨月刊》和《現代禪》主要的傳播内容 99
5.1.2《新雨月刊》和《現代禪》的主要人物是誰 101
5.1.3《新雨月刊》和《現代禪》的稿件文體 102
5.1.4從《新雨月刊》和《現代禪》看新雨社和現代禪的關係 103
5.1.5新雨社和現代禪在宗教課題上的態度和立場 103
5.1.6《新雨月刊》及《現代禪》在傳播上的作用 106
5.1.7 新雨社和現代禪在臺灣佛教發展上反映的特殊意義 107
5.2研究貢獻 109
5.3研究限制 109
5.4後續研究之建議 110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有關雜誌内容分析的相關研究 117
附錄二:《新雨月刊》主題内容分類的篇數和百分比統計 120
附錄三:《新雨月刊》人物類目分類的篇數和百分比統計 121
附錄四:《新雨月刊》稿件文體分類的篇數和百分比統計 122
附錄五:《現代禪》主題内容分類的篇數和百分比統計 123
附錄六:《現代禪》人物類目分類的篇數和百分比統計 124
附錄七:《現代禪》稿件文體分類的篇數和百分比統計 125
附錄八:《新雨月刊》主題内容百分比高過《現代禪》的類目 126
附錄九:《現代禪》主題内容百分比高過《新雨月刊》的類目 127
附錄十:《新雨月刊》和《現代禪》稿件文體的百分比比較 128
附錄十一:《新雨月刊》的社論 129
附錄十二:《新雨月刊》的採訪稿件 131
附錄十三:有關李元松形象的内容摘錄 133
附錄十四:有關現代禪形象的内容摘錄 135
附錄十五:《現代禪》回應和討論的文章 138
英文部分
 
Beckford, James A(1986), New Religious Movement and Rapid Social Change, Beverly Hills, Cal:Sage.
 
Berelson, Bernard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acsimile of 1952 editions, New York: Hafner, 1971, p.18.
 
Guido H. Stempel Ⅲ (1981), Content Analysis, in Guido H. Stempel Ⅲ & Bruce H. Westley (eds.), Research Method in Mss Communication, Engle Cliffs: Prentice-Hall.
 
Hoover, S.M.(2006),Religion in the Media Age, New York: Routledge.
 
Hexham, Irving & Poewe, Karla(1997), New Religions as Global Cultures: Making the Human Sacred,Colorado:Westview Press.
 
Lynch, M.D.(1970), Stylistic Analysis, in Methods of Research in Communication. Philip Emmert and William D. Brooks, (eds.), Boston, Mass: Houghton Mifflin.
 
Stark, Rodney (1996),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Bryan(1969), Religion in Secular Society, Baltimore: Penguin.
 
Wilson, Bryan(1982), Religion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部分
 
丁仁傑(1988),台灣新興宗教團體的世界觀與内在運作邏輯:一些暫時性的看法,思與言,36(4),頁67-146。
 
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台北市:聯經。
 
于凌波(2003),現代佛教人物辭典,台北縣三重市:佛光。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内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踐(二版),台北市:幼獅。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Neuman, W.L.著,台北市:學富文化。
 
王洪鈞(1987),大衆傳播與現代社會,台北市:正中書局。
 
王順民(1995),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 ,頁315-342。
 
世界佛教名著譯叢編譯委員會譯(1984),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佛教要語基礎知識/水野弘元著,台北縣:華宇出版社。
 
任繼愈主編(2002),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
 
印順(2000),佛在人間,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朱元發(1990),韋伯思想概論,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朱艷英主編(1994),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燦騰(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市:南天。
 
江燦騰(1997),解嚴後的臺灣佛教與政治,史原,第20期,頁403-426。
 
江燦騰(2000),臺灣當代佛教,台北市:南天。
 
江燦騰(2009),臺灣佛教史,台北市:五南。
 
江燦騰(2010),解嚴後臺灣佛教「在家教團」的崛起與頓挫:研究史回顧與檢討,思與言,第48卷第1期,頁191-238。
 
余也魯(1994),雜誌編輯學,香港:海天書樓。
 
佛光大辭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宋光宇(1997),宗教與禮俗,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元松(1997a),建立大乘佛教信宗派的心路,台北市:現代禪出版社。取自http://www.masterlee.url.tw/
 
李元松(1997b),禪門一葉,台北市:現代禪出版社。
 
李桂玲(1996),台港澳宗教概況,北京:東方出版社。
 
汪琪(1990),文化與傳播,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本炫 (2004),「新興宗教運動」的意義及其社會學意涵,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頁1-26。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笑峯(1993),新聞編採實務,文雲出版社。
 
姚麗香(1990),台灣地區光復後佛教出版刊物的內容分析 ──佛教文化思想變遷初探,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頁293-313。
 
宣方(2005),作為方法的印順--問題意識、詮釋效應及其它,當代,97=215,頁12-27。
 
星雲(2005),值得尊崇的當代佛學泰斗——詠懷印順導師,普門學報,30期,頁193-198。
 
唐維敏譯(1996),大衆傳播研究方法/Jenson, K.B. & Jankowsko, N.W.著,臺北:五南。
 
孫尚揚(2003),宗教社會學(修訂版),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曼蘋(2009),媒體類型寫:新聞雜誌寫作,台北市:五南圖書,頁185-218。
 
師曾志(2005),現代出版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涂瑞華譯(1996),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Straubhaar, Joseph & LaRose, Robert著,臺北市:亞太圖書。
 
袁方主編,林萬億審訂(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馬冀伸(1987),雜誌(二版),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師寧(2006),新興宗教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師寧等譯(2006),宗教的未來/Stark, Rodney & Bainbridge, William Sims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師寧譯(2005),宗教社會學史/Clipriani, Roberto著,Ferrarotti, Laura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康樂、簡慧美編譯(1992),韋伯選集II:宗教與世界/Weber, Max著,台北市:遠流。
 
康樂等編譯(1996),韋伯選集III:支配的類型(修訂版)/Weber, Max著,台北市:遠流。
 
張庭編著(2005),社會研究法,台北市: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台北市:滄海。
 
淨土宗象山彌陀共修會編(2004),李元松老師紀念文集,台北市:淨土文教基金會。
 
莊崑木譯(2002),印度佛教史/平川章著,台北市:商周出版。
 
許極燉(1996),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市:前衛。
 
許禎元(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頁1-29。
 
陳昭郎(1992),傳播社會學,臺北市:黎明文化。
 
陳崇茂編著(1997),編輯與文字的對話,台北市:博碩文化。
 
陳巍仁(2008),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童慶炳(1994),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營杉、汪志堅譯(2002),研究方法/Kerlinger, F.N., & Lee, H.B.,新加坡:新加坡商業洲湯姆生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楊孝濚(1983),傳播社會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孝濚(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市:三民。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4),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Fraenkel, J.R. & Wallen, N.E.,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楊惠南(1991),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頁75-125。
 
楊惠南(1999.10),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弘誓文教基金會。源自中央研究院新興宗教現象研究計劃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md/md01-01.htm
 
楊惠南(2000),從印順的人間佛教探討新雨社與現代禪的宗教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 ,頁 275-312。取自http://ccbs.ntu.edu.tw/cbs/jcbs/n5/093565.htm
 
楊惠南(2002.03),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的現象與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189-238。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聖嚴(1999),禪的體驗‧禪的開示,臺北市:法鼓文化。
 
葉至誠(2000a),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至誠(2000b),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董芳苑(1986),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旭東等譯(2005),社會學(第四版)/Giddens, Anthony著,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Rubin, A. & Babbie, E.著,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齊偉先(2010),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本土宗教活動規劃所體現的「選擇親近性」,台灣社會學,第19期,頁1-54。
 
劉援、王予文譯(1993),宗教社會學/Weber, Max著,台北市:桂冠。
 
蔡耀明(2006),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語如來藏的理路,台北市:法鼓文化。
 
鄭志明(1998),當代新型佛教——禪教篇,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
 
鄭志明(1999),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
 
蕭羨一譯(2003),神聖的帷幕/Berger, P.L.著,台北:商周出版。
 
戴月芳、羅吉甫主編(1990),游資氾濫,金錢遊戲盛行,台灣全記錄,台北:錦繡。
 
藍吉富(2002),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後印順時代,取自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研討會論文集<佛教弘誓學院網站> http://www.awker.com/hongshi/special/arts/art16.htm
 
藍吉富(2006),印順法師在台灣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第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印順導師與人菩薩行,台北市: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頁(四)1-(四)12。取自http://www.awker.com/hongshi/special/5th/08950513.pdf
 
藍吉富主編(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羅佳文(2005),從「現代禪」到「淨土宗彌陀念佛會」宗教團體的轉型,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論文。
 
釋昭慧(1998),人間佛教試煉場,台北:法界。
 
釋傳法(2001),人間佛教與社會運動——一個當代台灣佛教史的考察,弘誓,第54期,取自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54/54-6.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董芳苑(1986),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 楊惠南(2000),從印順的人間佛教探討新雨社與現代禪的宗教發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 ,頁 275-312。取自http://ccbs.ntu.edu.tw/cbs/jcbs/n5/093565.htm
3. 楊惠南(1999.10),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禪為中心的一個考察,「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弘誓文教基金會。源自中央研究院新興宗教現象研究計劃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md/md01-01.htm
4. 許禎元(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頁1-29。
5. 宣方(2005),作為方法的印順--問題意識、詮釋效應及其它,當代,97=215,頁12-27。
6. 江燦騰(2010),解嚴後臺灣佛教「在家教團」的崛起與頓挫:研究史回顧與檢討,思與言,第48卷第1期,頁191-238。
7. 姚麗香(1990),台灣地區光復後佛教出版刊物的內容分析 ──佛教文化思想變遷初探,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頁293-313。
8. 林本炫 (2004),「新興宗教運動」的意義及其社會學意涵,世界宗教學刊,第3期,頁1-26。
9. 王順民(1995),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 ,頁315-342。
10. 江燦騰(1997),解嚴後的臺灣佛教與政治,史原,第20期,頁403-426。
11. 丁仁傑(1988),台灣新興宗教團體的世界觀與内在運作邏輯:一些暫時性的看法,思與言,36(4),頁6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