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晨(2003)。世界的斷裂與接應:一位極重度多重障礙者生命意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王尚剛(1994)。壓力源、壓力知覺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國庫署與國有財產局之公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王俊民(1990)。國民中學教師成就動機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國揚(2002)。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探討-以財政部台灣省中區國稅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王瑞安(1999)。公立非正規成人教育機構員工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嬋媚(2004)。高中職轉型為綜合高中組織變革、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王曉晴(2005年2月)。別讓職業倦怠擊敗你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53。取自 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1e8134e403a01134e4c9a9a0a54#
王懿欣(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尤正廷(2006)。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及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南區、東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毛家舲、李引玉(1992)。精神科護士的壓力感受與因應行為。護理研究,39(1),107-117。
田蘊祥(2003)。公務人員工作壓力之世代差異研究:以考試院部會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朱伊文(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江穎盈(2009)。大學生的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呂應鐘(2001)。現代生死學。台北:新文京出版開發公司。
呂純怡(2009)。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宋禮彰(2002)。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 李永聖(2002)。南區國稅局稽徵人員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及其與工作滿足、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李再長、徐強、陳彰儀、胡國強、賴孟寬、張怡筠(1997)。工商心理學。台北:空大。
李秀穗(2003)。大專院校體育室主管的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 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晉男(2002)。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高科技研發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森珪(2002)。生命盡頭的駐足回首-從社會建構過程探討台灣當代老年之生命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李惠雅(2010)。在台的外籍勞工五大人格特質、跨文化適應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枼大學,彰化。 李瑞文(2002)。國立大學校院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逸、王秀紅(2002)。衛生所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感受與相關因素探討。護理研究,10(4),253-260。
李遠哲等(2000)。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
何長珠、姜秀惠、戴玉婷(2009)。全人生命意義量表(HMLS)。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何信煒(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沈銘仁(2004)。政府部門會計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國軍主財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桃園。 吳伯祥(2009)。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壓力因應對工作倦怠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 吳敏鳳(1997)。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吳楦晴(2006)。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吳劍雄(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下。勞工之友,585,18-21。 吳濟華、陳協勝(2001)。員工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關聯因素研究—以中央健康保險局高屏分局為例。公營事業評論,1(3),91-114。 邱淑琴(2002)。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邱國銘(2001)。銀行行員的壓力源、工作倦怠與工作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官振源(2010)。內外控人格特質、轉換型領導與工作倦怠關聯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周元璋(2003)。彰化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 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周招香(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卓炎成(2007)。探訪「攀越高峰」與「怡然自得」的教師生命歷程:我在「世間成就」與「自我超脫」之間的對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月娜(2003)。國小專任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立曼(2001)。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志鴻(1998)。資訊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林金生(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幸台(1986)。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9,205-238。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信昌(1998)。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標油(2004)。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以保二總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林惠姿(2003)。會計人員工作壓力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震豪(2005)。軍訓教官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柳嘉雯(2007)。一位大學優良教師的教育實踐—女研究生與主角的共同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紀有田(2003)。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洪文章(2005)。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洪靜惠(2005)。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施振典(1991)。文化中心組織結構與成員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施惠文(2005)。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施惠琪(2002)。成人超越逆境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施耀昇(1991)。教師工作倦怠研究的理論模式及實證研究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5期,91-122。 侯冬芬(2004)。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翁俊明(2002)。華視工程製作中心人員工作滿足、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翁瑱凰(2007)。高科技產業女性勞工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2011年3月25日)。認識我們:國稅、地方稅區分。取自http://www.ntat.gov.tw/county/ntat_ch/ab302_list.jsp
徐嘉宏(2001)。領導方式、角色壓力及社會支持與百貨公司專櫃人員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許小東(1999)。現代組織中的工作壓力及其管理。中國:中國勞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9,33-35。
許朝銘(2007)。空軍戰鬥機飛行員角色壓力與情緒耗竭對工作倦怠和離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莊淑灣(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 郭生玉(1987)。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37-54。 郭志純(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郭盈卿(1999)。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乃禎(2005)。技職校院進修教育部門行政人員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木己(2004)。人事權下放對專業機關的影響―以嘉義、台南縣稅捐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仁維(2006)。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 陳世志(2002)。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陳貞芳(1996)。花東地區六班國小教師行政工作角色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陳珍德(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鈺婷(2006年12月)。倦怠!30世代湧現離職潮 。Gareer職場情報誌,368。取自 http://n.yam.com/view/mkmnews.php/442028
陳蓮妃(2003)。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榮茂(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 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鳳櫻、程子芸、陳蕙玲(1997)。台灣地區居家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研究,5(3),223-231。 傅偉勳(2004)。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游金玲(2006)。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元昌(2006)。組織變革、主管領導、激勵制度、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泰人壽壽險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張春興(198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國治(2005)。雲林縣高齡學習參與者、非參與者生命意義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上)(下)。思與言,21 (1、2),66-79、179-201。 張馨文(2004)。國小六年級資優生對生命意義的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湯鐵漢(1992)。工作相關因素、角色特性與領導型態對會計人員工作壓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黃三吉(1992)。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黃秀美(2003)。智能障礙者之家長生命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黃虎台(2004)。公營電臺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關聯性之研究-以警廣、漢聲、教育電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黃彩霖(2003)。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葉何賢文(2003)。悲傷調適歷程及生命意義展現之研究-以喪子(女)父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葉重新(1995)。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初任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龍源(1998)。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楊芯瑀(2004)。基層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新竹市政府所屬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楊事娥(2010)。國民中學教師生命意義與悲傷因應智能之相關研究—以台灣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楊清雄(2004)。高雄地區大學校院專任行政人員休閒參與及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楊蓓(1988)。各領域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2),85-101。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榮泰生(2001)。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
臺北市稅捐稽徵處(2010)。稅務食譜。台北:作者。
蔡如珮(2008)。職場工作壓力及休閒參與對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國稅稽徵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蔡坤良(2004)。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蔡欣玲、陳麗梅、王瑋(1996)。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相關因素之探討。榮總護理,13(3),263-270。
蔡澍勳(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鄭惟謙(2008)。高屏兩縣國中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劉天惠(2002)。台北縣國小人事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劉玉惠(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劉淑惠(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學院,台北。
劉舒妍(2009)。會計從業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倦怠、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果實。
劉榮哲(2003)。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歐素雯(2004)。文化局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鄧旗明(2003)。雙峰患者生命意義之探討—以乳癌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賴品?(2010)。原鄉地區國小教師的生命意義與工作壓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賴昆宏(2006)。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 賴政忠(2001)。調查局外勤調查員工作績效制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台中。 繆敏志(2001)。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蕭雅瑛(2006)。公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基隆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 謝坤勇(2006)。屏東縣國民小學主計人員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謝清秀(2002)。美髮從業人員工作滿意與留職意願相關性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
藍豔柔(2004)。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戴玉錦(2004)。高中職輔導教師生命意義感與輔導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濮世緯(199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制握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聶夢玲(2004)。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
顏耀南(2002)。教師職業倦怠相關變項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蘇佐璽(2005)。探索生死的圖騰:生死教育課程對原住民國中生的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蘇秋雲(2001)。安寧照顧志工照護經驗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 釋慧開(2001)。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成長課題。載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8-34,彰化:彰師大。
貳、翻譯部分
黃宗仁(譯)(1977)。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原作者:Viktor E. Frankl)。台北:杏文。
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原作者:Viktor E. Frankl)。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語芸(譯)(1994)。心理學(原作者:Darley, J., Glucksberg, S., & Kinchla, R.)。台北:桂冠。
趙可式、沈錦惠(譯)(1998)。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原作者:Viktor E. Frankl)。台北:光啟文化。(原著出版年:1963)
參、英文部分
Anderson, M. G. (1980).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perceived need dificiencies, perceived burnout, and selected background variables for cassroom teach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1(10), 4218.
Battisa, J. & Almond, R.(1973)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 in life. Psychiatry, 36(4), 409-427.
Baumeister,R.F.(1991).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Blase, J. J. (1982). A social-psychological grounded theory of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8(4), 93-113.
Caputo, J. S. (1991). Stress and Burnout in library Service. Phoenix. AZ: Oryx Press.
Carroll, J. X. & White W.(1982).Theory building:Integration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in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in W.S.Panie(ed.), Job Stress and Burnout, 41-60. Beverly Hills CA:Sage.
Chan,Y.K. & Tang C.S.K.(1995).Existential correlates of burnout among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Hong Kong.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17(2), 220-229.
Cherniss, C.(1980). Professional 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New York: Praeger.
Chiriboga, D. A., & Fiske, M. (1990).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dult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ou,T.S.(1991),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Stress-Burnout Process.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4, 339-358.
Cordes, C.L & Dougherty, T.W., (1993).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Academy of inanagement review, 18(4), 621-656.
Danylchuk, K. E. (1993). Occupational Burnout in Physical Education Faculties: A study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Burnout, D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Regina, Canada, Disser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4, 123A.
De Rijk,A.E. Le Blane,P.M. Schaufeli,W.B., & de Jonge,J.(1998),Active Coping and Need for Control as Moderators of the Job demand-control model :Effects on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1(1), 1-18.
DeVogler, K. L. & Ebersole, P.(1980). Categor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aning of life. Psychological Reports, 46, 387-390.
Erlen, J.A., & Sereika, S.M. (1997). Critical care nurses,ethical decision:Making and stres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6(5), 953-961.
Etzion, D. & Pines, A.(1986).Sex and culture in burnout and coping among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cross-culture psychology 17(2), 191-209.
Fabry,(1980).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therapy. In S.Boorstein(Ed.),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lao Alto,CA:Sciene and Behavior Books.
Farber,B.A.G., & Miller,J.,(1981)Teacher Burnout:A Psycho-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hachers College Record, 83(2), 235-243.
Fitzgerald, S. (1993). The Stress Illness Relationship amo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 6598B.
Frankl, V. E.(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New York:Alfred A. Knopf , Inc.
Freudenberger, H. J.& Richelson,G.(1980).Burnout : The High Cost of High Achievement, New York : Anchor Press.
Froehle,T.C & Herrmann,M.A(1989).Meaning and the quest for the good life.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1(9)
Gmelch,(1988).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6(2), 222-231.
Golembiewski, R. T. and Munzenrider, R. F. and Stevenson, J. (1986).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Golembiewski, R. T. & Munzenrider, R. F. (1988). Phases of burnout: Developments in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Praeger.
Harrison, W. D. (1983). “A Social Competence Model of Burnout.” In B.A. Farber (ed.),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p.31.
Iwanicki, E. F., & Schwab, R. L. (1981). A cross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1, 1167-1174.
Jeffries, L.L. (1995). Adolescence and meaning in life.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i-b56/08, p.4634(Publication No.AAT9542604).
Jex, S. M. (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managerial practi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Jones, J. W.(1981).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staff burnout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J.W. Jones(Ed.), The burnout syndrome,(107-126). Illinois: London House Press.
Lee, R. T., & Ashforth, B E.(1993).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urnout among .Supervisors and Manager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Leiterand Maslach (1988) and Golembiewskietal. (1986) Model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4(3), 369-398.
Liljegren, M. (2008). Health at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behavioral responses, and healt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nk?夗ing University, Sweden.
Liora,B.& Rivka,S.(2001).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 for young and old Israeli Jews and Arab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5(3), 253-269.
Martin, T. & Schermerhorm, J., (1983). Work and non-work influence on healt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 650-659.
Maslach, C., & Jackson, S. E.(1981). Burnout cops and their families. Psychology
Today, 12(12), 59-62.
Maslach, C.(1982). 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 Englewood-Cliffs:Prentice Hall.
Maslach, C. & Leiter M.P.(1997). The Truth About burnout.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Mclean, S. (1974). Occupational Stress. Springfield, Illinois: Thomas.
Meier, A. & Edwards, H.(1974). Purpose in life test: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30 , 384-386.
Miller, N.E. (1976). Learning,stress,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cta Neurobiologiae Experimentalis,36(1-2),141-156.
Montgomery,C. & Rupp,A.A.(2005),A Meta-Analysis for Exploring the Diverse Causes and Effects of Stress in Teachers,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8(3), 458-486.
Moore, J.E. (2000). One road to turnover: An examination of work exhaustion i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MIS Quarterly, 24(1), 141-168.
Newstrom, J. W., & Davis, K.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at work(11th ed.). New York: Mc Graw-Hill Press.
O‘Connell, K.A.& Skevington, S.M.(2005).The relevance of spirituality,religion and personal beliefs to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Themes from focus groups in Britain.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0, 379-398.
Rerker, G. T. (200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Dimensions, and Measurement of
Existential meaning. Rerker, G. T. & Chamberlain, K. (Eds.), Exploring existential meaning: Optimizing huma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1st ed., 39-55).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erlman, B., & Hartman, E. A.(1982). Burnout: Summary and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35(4), 283-305.
Pines,A., & Aronson,E(1988).Career burnout:Causes and cures,New York:Free Press.
Pines, A. M. (1993). Burnout.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 (Eds.) ,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New York: Free Press.
Rabbi E., A. & Grollman, D. D. (1977). Explaining death to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 57(5), 336-339.
Reker, G. T.(1994). Logo theory and logo therapy: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The Internation Forum for Logotherapy .17 , 47-55.
Rice, P. L. (1992). Stress and Health.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Robbins, S. P.(1993).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controversies,and
application(6th ed.).New York:Prentice-Hall.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 Hill.
Spielberger, C. C., & Reheiser E. C.(1994). The job stress survey: measu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stres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9, 199-218.
Stein, F., & Cutler, S. K. (2002). Psychosocial occupational therapy: A holistic approach. Albany, New York: Delmar.
Stevenson, J. G.(1994).Employee Burnout and percieve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Heath and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16(3), 350-367.
Tania Rahman & Abdul Khaleque(1996)The Purpose in Life and Academic Behaviour of Problem Students in Bangladesh.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9, 59-64.
Tweedy,D.G(1991). Assessing stress and strain in emergency medical physicians:A study of personal meaning(burnout).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2/05,2812.
Tzeng, H.M. (2002). The influence of nurses'' working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 on intention to qui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udies,39(8), 867-878.
Zika,S. & Chamberlain,k.(1987). Relation of haskell and personality tosubjective wekk-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3(1), 155-162.
Zika, S., & Chamberlain, K. (1992).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3(1), 13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