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1 0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奇典
研究生(外文):Chi-tien Kuo
論文名稱:新移民子女教育協助資源整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Educ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New Immigrant
指導教授:傅篤誠傅篤誠引用關係趙忠傑趙忠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u-fu ChengChung-chien Ch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子女資源整合第三部門協力夥伴
外文關鍵詞:the third sectorthird-party partnersresource integ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7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2001年起新移民子女的出生率高達每十個新生兒中有一個新移民子女,而這些新移民子女在2010年邁入了小學階段,爾後新移民子女的入學人數及其比例將逐年增加。這突顯國小教育的新挑戰乃是「如何滿足新移民子女特殊的教育需求」。當我們寄望提升家庭功能來解決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之際,政府卻同時面臨家庭功能逐漸失常,這導致如何透過具體國民教育政策,來減低家庭所帶來的負作用同樣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面對前述挑戰,反觀當今公民社會對新移民教育議題的關注,這凸顯前述議題已不是政府所能獨立承攬的責任,第二部門及第三部門所投入的新移民子女教育協助資源應如何自處或整合,已是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質言之,探討政府及非營利部門投入新移民子女教育協助資源重點及可行之整合方向,以提升整體資源的運用效益,提出真正解決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的建議,本研究受訪的九位訪談者,其中包含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學校相關計畫、新移民家庭及非營利組織負責人或承辦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結果發現:
 
  中央政府透過權力集中的方式將新移民子女教育資源分配各縣市進行協力合作,各縣市也少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意見,僅靠行政監督來督導地方政府的行為。中央政府無權命令地方政府執行教育政策與否,僅提供協助資源由地方政府視需求進行申請經費作業。但在跨部門合夥關系上僅以所屬之學校在地方分配教育協助資源不足下自行與民間組織、非營利組織協調進行資源教育協助,並無法真正確實達到資源善盡其用。且與新移民家庭需求具有嚴重性的落差,因此在面對新移民子女教育協助問題,中央政府應該主動積極與地方政府及非營利組織互相協調合作,才能有效的善用資源解決問題。
  Since 2001 the birth rate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up to every ten births in a new immigrant children,This highlights the new challenge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s "how to meet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We hope to enhance the functions of the family to solve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of new immigrants, the government has also faced increasingly abnormal family function, which leads to how the specific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to reduc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 family as a problem worth exploring. Face of the aforementioned challenges, Civil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new immigrants of today''s concern about issues of education, highlighting the aforementioned issue is not the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 can independently contract, the second sector and third sector invest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o help new immigrants how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from the office or have is an urgent research topic. Quality words, non-profit sector of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to focus and resources to assist the integration feasible direction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use of resources, propose new immigration re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proposal, nine respondents in this study interviewer, which contain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school-related programs, new immigrant famil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person or contractors to carry ou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found that:
 
  the righ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concentration of immigrant children in a new way of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ities and counties to work together, and very few opportunities to cities and counti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views, relying on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to supervise the conduct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no power to order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education policy or not, the only resources available to assist local governments, as the demand for funding operations. However, on cross-sectoral partnerships at the local school only belongs to insufficient resources allocated under the self-help education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to help, and can not really do to fulfill their resource use. And with the needs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gap, so in the face of the new issue of immigrants help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with local governmen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oordinat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目的及問題5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10
 
第二章 新移民子女相關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就學現況分析15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研究問題探討21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資源分析28
 
第三章 理論、架構與個案分析41
第一節 協力治理觀點的演進與興起41
第二節 資源整合分析架構的探討50
第三節 個案介紹與研究重點說明51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政策分析55
第一節 深度訪談研究設計與說明55
第二節 深度訪談內容分析60
第三節 綜合分析73
第四節 統計資料整理分析79
 
第五章 結論82
第一節 研究發現82
第二節 研究建議85
第三節 研究展望87
 
參考書目88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世英等人(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3)。地方政府間策略性夥伴關係建立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市政專題研究報告第333輯。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
 
江明修、鄭勝分(2002)。非營利管理之協力關係。載於江明修(主編),非營利管理(頁81-124)。台北:智勝。
 
呂育誠等譯,David H. Rosenbloom原著(2000)。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法律觀點。台北:學富文化。
 
吳瓊恩(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英介、紀俊臣(2003)。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事務合作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元照。
 
林水波(1999)。政府再造Reinventing Government。台北:智勝。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五南。
 
陳金貴(2002)。政府改造中公務人力再造之探討,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台北:財團法人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31~75。
 
教育部編印(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編印(2008)。中華民國九十七年教育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2009)。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分布概況統計。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母親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草案)專案報告。
 
內政部戶政司(2006)。外籍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執行成效報告大綱。
 
內政部戶政司(2009)。97年人口統計報表。
 
台北市政府(2005)。台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
 
台北市政府(2006)。外籍配偶生活輔導、語言學習及子女課後照顧實施計畫。
 
趙永茂(1998)。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圖書。
 
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2001)。府際關係。台北:元照。
 
趙永茂(2002)。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務:兼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區治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18 期,頁53-70
 
彭錦鵬(2005)。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23 期,頁61-100。
 
廖俊松(2001)。府際關係與政策網絡理論初探。載於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主編),府際關係(頁365-391)。台北:元照。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
 
二、期刊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探究。台灣教育,626,頁25-31。
 
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編印(民91)。文官行政中立訓練之研究。考試院研究發展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彙編(四)。
 
何福田(2006)。社會榮枯與新住民。研習資訊,23(5),頁1- 6。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頁6-12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月刊,441,頁13-16。
 
呂育誠(2002)。地方政府能力提昇與中央地方關係再定位之研究,淡江大學公行系主辦,地方自治變革與地方政府功能提昇學術研討會論文。
 
李長晏、詹立煒(2004)跨域治理的理論與策略途徑之初探。中國地方自治,第57 卷第3 期,頁4-31。
 
李長晏(2007)。組建地方策略性夥伴關係之合作機制。載於陳陽德、紀俊臣(編著),地方民主與治理(頁499-532)。台北:時英。
 
李長晏(2009)。府際協力治理政策工具之設計及選擇。研習論壇第101期,頁24-38。
 
李柏諭(2010)。跨域公共事務的管理邏輯:治理演化的類型分析。文官制度季刊,頁1-39。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第16 期,頁59-106。
 
李柏諭(2010)。實效社區治理模式的重組與實踐:以社區大學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8 卷第3 期,頁33-87。
 
徐曼貞、卓意屏(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專訪台北縣教育局潘文忠局長,教育研究月刊,141,頁50-57。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頁11-58。
 
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 頁7-26。
 
黃德祥(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頁18-24。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月刊,441,頁20-25。
 
陳玉娟(2008)。美國移民女子教育情況及其政策探索。教育資料期刊-各國初等教育,頁119-142。
 
趙永茂(2003b)。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51-69。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頁1-37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頁32-37。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頁189-205。
 
三、學位論文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車達(2004)。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吳錦惠(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妍君(民91)。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維毅(民97)。新移民子女教育機會均等的憲法建構及分析。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 : 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慧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張慧貞(2004)。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屏東市。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莊家欣(2006)。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 以臺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陳璽琳(2006)。外籍配偶子女口語能力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9-104,嘉義市。
 
陳美惠(2001)。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殷成(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狀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長流(2005)。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移民署嘉義市服務站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四、研討會論文
 
武曉霞、陳烘玉(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於台北縣九十三年新移民女性專案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縣政府。
 
黃秋玉(2005)。臺灣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之教育探討。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中冊)。181-205。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國立嘉義大學。
 
趙永茂(2003a)。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的發展策略與途徑。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地方自治研究中心主辦,兩岸地方政府管理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立剛(2001)。合作府際關係:跨區域管理合作模之分析及其策略,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五、譯著
 
B. Guy Peters 著,孫本初審訂,許道然、劉坤億、熊忠勇、黃建銘翻譯,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台北:智勝。
 
六、文件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2005.4.25 ,台內戶字第0九四00六0九七三二號函頒修正實施。
 
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弱勢學生實施要點,中華民國99年12月31日臺國(二)字第0990213839C號令修正第3、5點。
 
七、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王順民(2006b)。從跨國婚姻、外配家庭到新移民者的跨文化現象—迎接台灣作為一個新移民社會的人文思索。國政評論社會(析)095-094號。
2009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5/SS-C-095-094.htm。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
2009年11月12日。取自:http://anan6.webnow.biz/china/paper/paper.htm。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
2009年10月30日。取自:http://anan6.webnow.biz/china/paper/paper.htm。
 
內政部主計處(2006)。30週內政統計通報。
2006年12月24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戶政司(2009)。新移民歷年登記結婚人數。
2009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夏曉鵑(2006)。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女性電子報,157。
2009年12月18日。
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5-3.htm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國政評論教文(研)095-003號。2009年12月1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3.htm。
 
教育部(2007)。95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
2009年1月8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 。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
2009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
publish/foreign_parent_student_in_basic/brief.pdf。
 
教育部(2003)。推動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
2008年1月1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92/important.htm。
 
陳烘玉(2005)。台北縣新住民教育輔導計畫—新台灣之子教育相關議題初探》,2009年12月4日。
取自: http://share.tpc.edu.tw/neo/DocLib17/%E5%A4%96%E7%B1%8D%E9%85
%8D%E5%81%B6%E5%AD%90%E5%A5%B3%E5%B0%88%E9%A1%
8C%E5%A0%B1%E5%91%8A2005[1].04.13.ppt。
 
曾美惠(2006)。不讓孩子學母語 外配家庭有偏見。
2009年12月8日。
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yikinki123&article_id=4924064。
 
郭添財、陳星貝(2006)。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下的課程規劃。國政評論教文(研)095-009號。
2009年12月18日。
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9.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郭添財、陳星貝(2006)。新台灣之子多元文化下的課程規劃。國政評論教文(研)095-009號。
2. 陳立剛(2001)。合作府際關係:跨區域管理合作模之分析及其策略,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內政部主辦「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
3. 趙永茂(2003a)。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的發展策略與途徑。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地方自治研究中心主辦,兩岸地方政府管理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4.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5.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幼兒教育年刊,15,頁189-205。
6.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626,頁32-37。
7.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頁1-37
8. 趙永茂(2003b)。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51-69。
9. 陳玉娟(2008)。美國移民女子教育情況及其政策探索。教育資料期刊-各國初等教育,頁119-142。
10. 黃德祥(2006)。台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頁18-24。
11.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月刊,441,頁20-25。
12. 夏曉鵑(2000)。資本主義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頁11-58。
13. 李長晏(2009)。府際協力治理政策工具之設計及選擇。研習論壇第101期,頁24-38。
14. 呂育誠(2002)。地方政府能力提昇與中央地方關係再定位之研究,淡江大學公行系主辦,地方自治變革與地方政府功能提昇學術研討會論文。
15. 吳雅玲(2004)。新台灣之子的學前教育契機。師友月刊,441,頁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