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秀枝(1986)。生活事件、生活壓力身心疾病的動力性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韋程(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秋絨(1981)。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於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鴻年(1984)。師專教育專業課程能力本位教育實施方法之研究。台北師院。
王毓秀(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認知之研究__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白青平(200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石宜家(2009)。高雄縣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生命意義感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朱南光(2005)。學校人員人格特質與服務品質知覺之探討。銘傳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欣霓(200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玉林(2001)。桃園縣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角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金泉(1995)。SPSS/PC實物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松崗電腦公司。
李保玉、楊振鶴(1988)。教育實習與在職教師輔導策略。國立台東師院專案研究。
李保玉(1988)。教學實習與在職師資輔導策略。省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李念儒(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彥君(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何郁玲(1998)。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何長珠(1981)。職業輔導論文彙編。台北:大洋出版社。
吳宗立(1996)。國中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教學報,8,99-131。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國教學報,15,193-230。
吳明清(1997)。教改趨向與教師角色。北縣教育,18,59~62。吳晨妤(2006)。台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台北市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水丕、呂佩珊(2008)。大台北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1(1),13。
吳裕益(1996)。題目與測驗分析程式之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大特殊教育系。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木琳(1994)。有效安排教師在職進修因素簡析。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教育多元化,59-78。台北:師大書苑。
呂玉珍(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__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呂建國、孟慧(2002)。職業心理學。台北:楊智文化。
林炎旦(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倦怠之研究。國立嘉義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7-84。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3(2),23-40。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生傳等(1990)。實習教師困擾與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清江(1971)。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5。林玟玟(1988)。教師A型行為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金生(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邱兆偉(1983)。能力本位師範教育的改革與批評。比較教育通訊,3期:14-17。金樹人(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天馬文化。
金樹人(1991)。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
周立勳(198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紋如(2008)。台東縣國小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教育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周德禎(1995)。實習教師教學觀點的發展:一個民族誌研究。84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周嘉明(2002)。高科技公司員工職業壓力與職業疏離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洪劭品(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意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郭生玉(1989)。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學報,22,31-146。郭生玉(1990)。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新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學報,23,71-98。郭生玉(1992)。國小、國中和高中教師工作心厭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學報,25,67-79。郭泰平(2001)。國民中學教師對教育改革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為藩(1983)。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郭 藩(2009)。教育心理學。台北:千華文化公司。
施冠慨譯(1993)。初任教師的輔導。台北:五南。
莊見智(2005)。台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莊玉林(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期望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淑真(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理想校長角色期望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宜琳(2008)。教師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勇全(2009)。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氣氛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清溪(2008)。教師發展評鑑實施策略。實施國中小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評鑑之探討,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頁3。陳麗容(2008)。教師角色期望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梁議德(2004)。民用機場飛航管制員的角色壓力與工作態度之關係—從角色理論的觀點。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許朝信(1999)。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許芷霖(2007)。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許素梅(2010)。國民小學人力資源、教師核心能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2。高強華(1989)。教師壓力與倦怠問題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中等教育,4(40),41-45。高強華(2001)。現代教師的角色學習。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進步與學校革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文三 (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值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黃淑珍(1988)。國中教師背景因素、工作情境、人格特質與工作倦怠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三吉(1992)。台北市國小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正鵠、鄭英耀(1989)。國民中學老師工作壓力、成就動機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8,113-176。黃政傑(1985)。教育與進步。台北:文景書局。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天中(1990)。生涯與生活。
黃光雄等(1983)。能力本位師範教育。高雄:復文出版社。
黃翠蓮(2010)。國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與困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黃謙霖(2009)。教師人格特質與進修行為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單小琳(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自達(1987)。國中實習教師工作困擾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段秀玲(2002)。壓力管理:心靈紓解教戰守策。臺北:楷達文化。
連廷嘉(1998)。國中小學教師諮詢需求與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昭佑(2004)。讓訊息趨近真實:借鏡360度回饋看教育人事評鑑。研習資訊,12(4),107-128。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1989)。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崗電腦公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淳惠(2002)。國中教師角色知覺差距、教學校能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德銳(2000)。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載於張德銳著,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 129-141。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5)。形成性教師評鑑的規劃與實施芻議。載於潘慧玲主編,教
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69-89。台北市:心理出版。
張錫鏞(2004)。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靜儀(1997)。國小自然科專家教師學科教學知識與發展之個案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567-587)。張靜儀(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個案研究-教師背景與教學之探討。屏東師院學報,14,699-932。張禕芸(2008)。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葉郁菁(1997)。導入階段國小實習教師專業輔導之探究。初等教育學報,10, 325-356。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兆祺(1999)。國民小學實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董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高雄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大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秀滿(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意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麗秋(2004)。國民小學幹事工作特性、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翠娥(2005)。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薛梨真(1991)。國小實習教師實習困擾與輔導策略之研究。高市鐸聲,2(1),62-70。薛梨真(1994)。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任教狀況與實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顏素霞(1993)。結業實習生實習困擾之省思。國教天地,98,44-50。楊深坑(1985)。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7集。楊銀興(1993)。師範學院結業實習教師工作及生活困擾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案研究,nsc0103-h-82b-f-322。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國賜(1990)。教育專業。輯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頁417。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歐滄和(1989)。高中學生校園人際壓力因應風格及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鄧柑謀(1991)。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力點。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富美(1991)。國小實習教師工作困擾之研究。國科會專案研究,0103-80a-f-123。
盧榮順(1996)。台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小教師工作困擾及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州融(1984)。國民中學導師角色的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謝寶梅(1991)。初任教師的特質與困難。國教輔導,30(5),50-55。謝雅惠(2005)。桃園縣特殊教育心理評量人員工作困擾及解決方式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琇玲(1990)。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戴興豪、何若湯(2006)。台北縣國小體育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東南學報,30,309-320。廖美香(2008)。桃園縣國小教師壓力及其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瞿立鶴(1980)。美國的師範教育制度。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明日的師範教育(67-109頁)。台北:幼獅文化。
教育部國語辭典(2005)。檢索日期:2010.11.07。
教育部國語國語推行委員會(2007)。檢索日期:2010.11.0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8)。行職業資訊研發成果專輯。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羅虞村(1978)。美國能力本位師範教育之評析。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0輯,347-352 。羅國基(2007)。竹苗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學校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蘇再添(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實驗教師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英國師資培育認可協會(1992)。9-11。
Lawrence A. Pervin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
維基百科。(檢索自http://wiki.mbalib.com/zh-tw)。檢索日期:
2010.11.16。
詹志禹(1999)。「教師進修」新思維。教育研究月刊,78(1)。
教育部電子報(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檢索日期:2010.11.15。
教育部電子報(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檢索日期:2011.03.04。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7-13。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顏國樑(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作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馮鎮城(2002)。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其職業類科教師角色壓力與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賴春美、顧麗玲、陳正哲(2001)。專科學生人格特質的自我了解與同儕了解程度之分析。遠東技術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系,遠東學報第十九期。
簡順勇(2008)。高高屏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諶攸文、侯秀琴譯(2007)。人格特質最重要。台北:雅言文化公司。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W., Vernon,P.E., & Lindzey,G. (1965).Study of Valaues(3. rd.ed).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Adams,R.D.(1982). Teacher development:A look at change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cross tim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3(4),40-43.
Brock,B.L., & Grady,M.L.(1996).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99631).
Bowles, S. (1971). Unequal education and he re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divison of labour. In B. Cosin & M. Hales(eds.). (1983). Education, Policy and Society(pp.27-50).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Birch, David L. (1981). Who creates jobs? The Public Internet, 65, 62-82.
Birch, David L. & McCracken, S. (1982). The Small Business Share of Job Creation: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se of Longitudinal Files. Washington, D.C.: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arr, A. S.,& Rudisill, M.(1930). Inexperienced teachers who fail-and why. The Nation’s Schools, 5, 30-34.
Biddle, B. J. (1986). Resent development in role theory. in Turner ,R. H.(Eds.).
Biddle, B. J. (1979). Role theory:Expectation,identities,and behavio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lackburn, J. (1977). The first year teacher:Perceived need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resul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65 768).
Broadbent,F.W., & Cruickshank,D.R.(1965).Th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first year teachers. Brockport,NY: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ERIC No.ED 013786).
Beehr,T.A., & Newman, J.E.(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effec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Bell,L.(1991). Approach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L. Bell & C. Day(Eds), Manag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enz, J.C.(1987) An analysis of the stress, strain and coping levels of public school teacher of serious emotionally disturbed students. (DAO NO. AAC8718986).
Catanzaro, S.J.,Horaney, F., & Creasey, G.(1995). Hassles,cop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n elderly community sample: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3), 259-265.
Coates, T.J., Thoresen,C.E.(1976).Teacher Anxiety: A Review with Recommend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46(2):159-184.
Chaplain, R.R.(1995). Stress and job saf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sychology 15,473-489.
Cheng,Y.C.(1994).Locus of control as an indicator of Hong Kong teachers’ job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Washington,DC), 87(3),180-188.
Curickshank, D. R.,Kennedy J. J., & Myers, B.(1974). Perceived Problems of secondary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asearch, 68(4), 154-159.
Dropkin,S., & Taylor,M.(1963).Per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and relate facto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4(4),384-389.
Elam, S(1971).. Performance Based Teacher Education:What is the state of the Art?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Estes,G.D.(1990).Assessment component of the California New Teacher Project:First year report. Washington,DC: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No.ED 323197).
Folkman, S., & Lazarus, R. S.(1988).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466-475.
Folkman, S.(1986).A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0(3),pp.571-579.
France,L.H.(1970).Problem Perceived by Seventy-Five Beginn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ERIC No.ED073064).
Fitzgerald,S.M.(1972).A Career Development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ERIC No.ED087754).
Fuller, F.F.,& Brown, O.H. (1975). Becoming a teacher. In K. Ryan(Ed.), Teacher Education (Seventry-four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eck, S.F., & Williams, C. R. (1984). The complex roles of the teacher: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N.Y.: Teachers Colledge Press.
Huling-Austin, L.(1988).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andpractices. San Marcos: Southwest Texas State Univ. (ERIC No.ED 302 546)
Hawley,W.D. & Valli,L.(2000). Learn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Bulletin, 27. Bloomington, Ind.: Phi Delta Kappa, Augus.
Hargreaves, D.(1994).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 The synthesis of professional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4), 423-438.
Ivancevich , J.M.,& Matteson, M. T.(1980). Stress and work: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Justice, B.(1988). Stress,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In M.L. Russel(Ed.). Stress 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 New York:Pergamon Press.
Kleinke, C. L.(1998).The depression coping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4(4), 516-526.
King,M.B.(200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schoolwide inquir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8,243-257.
Kyriacou, C., & Chien, P. Yu.(2004). Teacher stress in Taiwanese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 5(2), 86-104.
Kyriacou, C. & Sutcliffe, J.(1978). Teacher stress: Prevalence, sources, and sy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 159-167.
Lazarus,(1966).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coping process. New York:McGraw-Hill.
Linton, R. (1963). The Study of Man. N.Y.:Appleton-Century.
Lorton et al.(1979). Beyond stress to effect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oevinger, J.& Blasi,A.(1976). Ego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 – Bass.
Micklo,S.J.(1993). Perceived Problems of public school pre-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8,57-68.
Moracco, J.C., & Mcfadden, H.(1984). The Conu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nel and Guidence Journal, May, p.549-552.
Moss, R. H.(1992).Stress and coping theory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tion Review, 16(5), 534-553.
Murray,H.G., Rushton,J.P., & Paunonen, S. V.(1990). 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ing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250-261.
Mcdonald, F. J.(1982). Study of induction programs for beginning teachers. Princeton, N. 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RIC No. ED257 776) Mcintyre(1977) (p23).
Miller, H. F.(1971). An analysis of pressure, difficulty and satisfaction reported by beginning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1(10),5253A-5254A.
Miller,M.T.(1975).The nature of living. Behavior Science,20,334-365.
Maslow,A.(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Maslow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porter, L.W.,Lawer, E.E., & Hackman, J.R.
Mathews, Karen A., et al. (Eds.)(1986). Handbook of stress, Reactive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w York: Wiley.
Olander, H. T., & Farrel, M. E.(1970). Professional problems of elementary teacher.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1(2), 276-280.
Pelsma, D.M. Richard, G..V., Harrington, R.G. & Burry, J.M.(1989).The quality of teacher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1(2),173-176.
Pervin,L.A. (1984). 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issue in personality. Canada: John Wiley.
Prasch, J. (1990). Why School-Based Management? How to organize for school-based management(pp.4-7, pp.24-25).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eduction Service No. ED 328944).
Piaget, J. (1971). Genetic Epistemology .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p14-19.
Richardson,V.(2003). The dilemma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i Delta Kappan,84(5),401-406.
Russell, D.W.(1987). Job-related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rn out among classroom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2),269-274.
Ryan, K. (1974, Apr). Survival is not good enough: Overcomeng the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Washington, D. 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 090 200.
Ryan, K. (Ed.) (1980). Biting the apple: Accounts of first year teachers. New York: Longman.
Sprinthall,N.A., & Thies-Sprinthall,L.(1983). The teacher as adult learner:a cognitive development view. In g. Griffin(Ed.),Staff Development(pp13-3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uper, D.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and Associate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lif: Jossey – Bass Publishers.
Smith, H. P. (1950).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36, 257-264.
Steffy,B.E.(1989).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Lancaster, Basel:Technomic publishing Co.,.
Stanley, Claire.(1998). A framework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 TESOL Quarterly 32(3):584-591.
Stone, J. B. (1952). Deficiencies of beginning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 43-46.
Schlley, K. C.(1978). Crying time: A study of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each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9(12), 7293-7294A.
Veenman S. (1984) 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2), 143-176.
Weinstein, C. S.(1988). Preservice teacher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1),31-40.
Wey, H. H.(1951). Difficulties of beginning teachers. School Review, 59, 32-37.
Zeichner, K. M.(1979). Why bother with teacher induction. In G. Hall(Ed.) 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Five Dilemmas. Austin,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ERIC No. ED 251 444).
Zeichner, Kenneth M., and Daniel P. Liston.(1996).Reflectiv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