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按作者成書年代排列)
《周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尚書》,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詩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周禮》,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禮記》,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論語》,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左傳》,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孟子》,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84年
春秋.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中華書局,臺北市,1966年
春秋.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戰國.韓非《韓非子集釋》,復文圖書有限公司,高雄市,1981年
漢.司馬遷《史記》,藝文印書館影印,臺北縣,1972年
漢.班固《漢書》,武英殿版,新陸書局,臺北市,1964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87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臺北縣,1973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東大圖書公司,臺北市,2007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臺北市,200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世界書局,臺北市,1975年
楊家駱主編《十三經注疏補正‧論語注疏及補正》,世界書局,臺北市,1980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宏業書局有限公司,臺北市,1994年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二冊,中華書局,北京市,1988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市,200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83年
高葆光《左傳文藝新論》,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1983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縣,2004年
謝浩範、朱迎平譯注《管子》,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0年
今人著作(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黎明文化出版社,臺北市,1983年方東美等著《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臺北市,1987年
文潔華《中國美學的傳統與現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1993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漢光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1986年
王孺松《孔子生平與學說》,臺灣書店,臺北市,1991年
王樹人、喻柏林《傳統智慧再發現》上、下卷,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99年
史作檉《中國哲學精神溯源》,理得出版社,臺北市,2006年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7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8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91年
牟宗三等著《寂寞的新儒家》,鵝湖出版社,臺北市,199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03年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康德出版社,臺北縣,2005年
江文也《孔子的樂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市,2009年
宇野精一《中國思想》(一)儒家,幼獅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1977年
宇文所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06年
朱建民編《從哲學角度看自我的探索與安頓》,中央大學,桃園縣,2005年
杜維明《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90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三民書局,臺北市,199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三民書局,臺北市,2000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三民書局,臺北市,2001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三民書局,臺北市,2001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三民書局,臺北市,2007年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麗文文化公司,高雄市,1998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82年
李雄揮《孔子哲學之研究》,復文圖書有限公司,高雄市,1986年
余書麟《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上),心理出版社,臺北市,1994年
余蓮《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縣,2006年
沈清松主編《心靈轉向》,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縣,1990年
沈清松《傳統的再生》,業強出版社,臺北市,1992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Ι》洪範書店,臺北市,2007年
松川健二《論語思想史》,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6年
金劍《美學與文學新論》,臺灣商務印書局,臺北市,2003年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三民書局,臺北市,1989年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東大圖書有限公司,臺北市,1984年吳秀玉《孔孟倫理思想之研究》,師大書苑有限公司,臺北市,1989年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文津出版社,臺北市,1992年
周長耀《孔墨思想之比較》,周長耀,臺中市,1989年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丹青圖書有限公司,臺北市,無出版日期
林安弘《儒家禮樂之道德思想》,文津出版社,臺北市,1988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一)先秦卷,文津出版社,1993年
姜一涵等《中國美學》,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
洪鎌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99年
施忠連《世界眼光中的孔子》,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11年
段昌國等《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85年
胡志奎《論語辨證》,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83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9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局,臺北市,1980年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84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89年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93年
唐端正《解讀孔子與儒家》,商務印書館,香港,200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水牛出版社,臺北市,2006年
韋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1989年
翁惠美《通往善美之路──以儒家三聖及希臘三哲思想為中心的探索》,大海文化事業公司,臺北市,1994年
孫寶琛《知識、理性與生命》,東大圖書有限公司,臺北市,1984年
許倬雲《九六文錄──中國人文探索》,臺灣書店,臺北市,1998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大出版中心,臺北市,2005年
陳永明《原來孔子》,中華書局,香港,2009年
陳立夫《陳立夫先生孔孟學說論叢》,文史哲出版社,臺北市,2011年
陳映真等《知識份子》,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縣,2006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古楓出版社,臺北市,1986年
郭梨華《出土文獻與先秦儒道哲學》,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8年
梁啟超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96年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巨流圖書公司,臺北市,1988年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2003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10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2010年
傅佩榮《孔子新說──展現人文之美》,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3年
傅佩榮《文化的視野》,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縣,2005年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社,臺北市,2005年
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隨者》,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1992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鵝湖出版社,臺北市,1998年
楊朝明《孔子家語通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5年
葉經柱《孔子的道德哲學》,正中書局,臺北市,1977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文津出版社,臺北市,1999年
漢寶德等《中國美學論集》,南天書局,臺北市,1989年
劉瀚平《儒家心性與天道》,商鼎文化出版社,臺北市,1996年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風雲時代出版社,臺北市,1988年
黎建球《人生哲學》,三民書局,臺北市,1976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文津出版社,臺北市,1987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98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99年
蔡宗陽、余崇生主編《中國文學與美學》,五南圖書出版社,臺北市,2000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無出版日期)錢穆《孔子與論語》,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臺北市,1974年
歐陽禎人《郭店儒簡論略》,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2003年
鍾肇鵬《孔子研究》,淑馨出版社,台北市,1993年
謝君直《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8年
羅光《儒家哲學的體系》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83年羅光《生命哲學》,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85年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1987年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唐山出版社,臺北市,2006年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文津出版社,臺北市,1992年
《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2003年
《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上冊),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年
《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年
《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2年
《當代美學論集》,丹青藝叢編委會,丹青圖書有限公司,臺北市,1986年
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江舉謙〈論語中仁的涵義發微〉,《孔孟月刊》第八卷第十二期,1970年,頁8-11朱榮智〈生命的活水──由儒、道談起〉,《國文天地》第二十三卷第十期,2008年,頁34-40李中華〈人類文化變遷中的儒學——仍從儒家的「天人合一」說起〉,《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九期,2003年五月,頁20-25杜明德〈荀子的禮分思想與禮的階級化〉,《中國文化研究》季刊,北京市,2006年01期,頁56-65
杜明德〈孔子的學思觀〉,《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一期,2003年九月,頁1-2杜明德〈論「以和為貴」〉,《宗教哲學》季刊,第四十二期,2007年十二月,頁39-47余昭玟〈從《論語》論「君子」談孔子的人格審美觀〉,《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八期,2000年四月,頁1—7沈素因〈孔子的養生論——從《論語.鄉黨篇》的飲食觀談起〉,《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03年十月,頁19-28武鋒〈從《論語》看孔子的魅力〉,《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七期,2004年三月,頁1-6翁志宗〈儒家生命教育實踐義理之探討〉,《鵝湖月刊》第三五卷,2010年六月,頁2-13
陳建生〈孔子之前的「仁」〉,《孔孟月刊》第四十三卷 第二期,2004年十月,頁20-23陳滿銘〈論《論語》中的「禮」〉,《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二期,2002年八月,頁7-10陳滿銘〈《論語》中的「才、學、識、德」〉,《國文天地》第二十四卷第七期,2008年十二月,頁32-36陳蓉萱〈從《論語》看孔子的生活藝術〉,《孔孟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三期,2004年十一月,頁1-10陳宜雯〈論《論語》中仁的實踐〉,《孔孟月刊》第四十三卷第四期,2004年十二月,頁1-7許又方〈失落的樂土──《論語.先進》「侍坐」章析論〉,《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六期,1999年二月,頁1-6楊國榮〈儒學的深層意蘊〉,《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二期,2000年八月,頁1-6畢威寧〈從生命意義實踐的觀點解讀《論語》一書〉,《孔孟月刊》第四十七卷2009年四月,頁1-7郭曉東〈孔子社會思想研究〉,《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2000年,頁1-8郭振香〈孔子仁學的真精神〉,《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十二期,2003年,頁1-4陸建華〈荀子哲學結構論〉,《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一期,2000年,頁9-13楊海文〈先秦禮樂文明與孔孟道德理想主義〉,《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二期,1998年,頁9-16鄭均〈從「天命」一詞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二期,2003年十月,頁1-3
賴明德〈孔子思想對現時代的啟示〉,《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五期,2004年九月,頁1—5大陸期刊(按姓氏筆劃排列)
丁鼎〈儒家禮樂文化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現代意義〉,《孔子研究》,2008年第六期,頁4-7
王杰〈論孔子的天命、人性及政治價值依據〉,《孔子研究》,2005年第六期,頁59-64
王凌皓、高英彤〈孔子廣義美育思想理論探究〉,《美學》,2008年八月,頁53-57
牛慶燕〈儒家倫理人文主義生態之維及其現代回應〉,《孔子研究》,2006年第四期,頁18-24
成中英〈第五階段儒學的發展與新新儒家的定位〉,《文史哲》2002年第五期,頁5-11
吳光〈儒學核心價值觀在構建和諧世界中的重要意義〉,《孔子研究》,2006年第六期,頁4-9
李修建〈孔子的音樂美學及其仁學意蘊〉,《美學》,2007年四月,頁4-7
孟慶雷〈不同歷史境遇下的中西和諧美學話語──儒家的「中和美」與古希臘的「和諧美」比較〉,《孔子研究》,2007年一月,頁81-87
馬雲志〈中庸:一種古典的政治哲學精神〉,《孔子研究》,2006年第四期,頁25-32
徐文濤〈自覺的生命史觀——孔子歷史哲學思想探析〉,《孔子研究》2008年,第六期,頁30-41
陳增輝〈孔子的社會和諧理論〉,《孔子研究》2006年第四期,頁10-17
單純〈儒家的「天人合一」與全球價值〉,《孔子研究》,2005年第六期,頁4-9
張法〈禮樂文化:理解先秦美學特色的一個路徑〉,《美學》,2007年四月,頁2-4
張之滄〈論人生的審美價值〉,《南京師大學報第一期》,2007年一月,頁18-22
劉清平〈論先秦儒家的美樂境界〉,《美學》,2008年三月,頁30-34
羅嘉麗〈論仁與禮、禮的穩定與變革的關係〉,《孔子研究》2007年第三期,頁31-36
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
林盛彬《孔子「美」論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
彭繼中《《論語》仁概念的研究——以文質論觀點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3年
劉靖國《儒家生命哲學及其生命教育理論建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5年
碩士論文
陳俊興《孔子道德哲學及其歷史演變》,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2006年
陳欣欣《《論語》生命觀對生命教育啟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7年
黃玉玉《論語中的道德思想及其時代意義》,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
樊克偉《孔子「成德之教」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