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作家文本
孫維民:《拜波之塔》(台北:現代詩社,1991年初版)
── :《異形》(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5月1版)
── :《麒麟》(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 :《日子》(台南縣新市鄉,2010年,獨立出版)
許悔之:《陽光蜂房》(台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年4月初版)
── :《家族》(台北:號角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 :《肉身》(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4月初版)
── :《我佛莫要,為我流淚》(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初版)
── :《有鹿哀愁》(台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 :《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三刷)
── :《亮的天》(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陳克華:《騎鯨少年》(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7月初版)
── :《星球記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 :《我撿到一顆頭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15初版)
── :《與孤獨的無盡遊戲》(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 :《欠砍頭詩》(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1月月初版)
── :《美麗深邃的亞細亞》(台北:書林出版社,1997年4月1版)
── :《別愛陌生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 :《新詩心經》(台北:歡熹文化,1997年初版)
── :《因為死亡而經營的繁複詩篇》(台北:探索文化出版社,1998年初版)
── :《花與淚與河流》(台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7月1版)
── :《我在生命轉彎的地方》(台北:小知堂文化,2004年2月初版 )
── :《善男子》(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 :《心花朵朵》(台北:明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0年1月初版)
二、 中文專書
丁旭暉:《左岸詩話》(台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9月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縣: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
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1版)
古蒙仁主編:《海外詩箋》(台北:中央日報出版,1987年8月版)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白 靈:《新詩三十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初版)
── :《現實主義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 :《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1月1版)
── :《詩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12月初版)
艾 青:《詩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 :《掌上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初版)。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1月初版)
汪暉著:《佛洛伊德人生哲學初探》(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7月初版)
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1月1版)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呂應鐘:《現代生死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2刷)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2版1刷)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
杜十三:《石頭悲傷而成為玉》(台北:思想生活屋,2000年1月初版)
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2003年6月1版)
周伯乃選編:《存在主義與現代文學》(台北:水芙蓉、星光出版社聯合印行,1969年8月初版),
孟 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述》(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2版)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15日初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3月4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文化,2004年6月初版)
林書堯:《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4版)
林綺雲等著:《臨終與生命關懷》(台北:華都文化,2010年5月1版)
南懷瑾:《論語別裁》(台北:老古出版社,1978年4月4版)
施津菊:《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審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1版)
柯慶明:《台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
胡吉省:《死亡意識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1版)
紐則誠、趙可式、胡文郁著:《生死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5年8 月2版)
夏祖焯編著:《近代外國文學思潮》(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1月初版)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高宣揚主編:《存在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6月初版)
張 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1版)
張淑美:《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出版社,1996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淨行編著:《佛法──解脫的原理與行法》(香港:善律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3月版)
陳仲義:《現代詩技藝透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陳明台編:《台灣詩人選集‧鄭炯明集》(國立台灣文學館, 2009年7月初版)
── :《台灣詩人選集‧蘇紹連集》(國立台灣文學館, 2010年1月初版)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著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11月7版)
陳戰國、強昱著:《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1版)
陸 揚:《中西死亡美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
── :《死亡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11月1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和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月增訂5版)
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1991年3月1版)
彭瑞金主編,劉維瑛編選《台灣詩人選集─張芳慈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4月初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初版)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曾文出版社,1982年版)馮 川:《文學與心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10月再版)
鄔昆如:《發展中的存在主義》(台北:先知出版社,1972年6月初版)
劉小楓:《詩化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
── :《生死兩安》(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 :《穿透死亡》(台北:華杏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鄧福星主編,李廣元著:《色彩藝術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1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1月1版)黎活仁主編:《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5月版)
蕭 蕭:《現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 :《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初版)
── :《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蕭蕭、白靈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9月版)
鍾 文:《詩美藝術》(四川:文藝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鍾 玲:《現代中國謬思─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4月初版3刷)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 :《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2月1版)
── :《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1978年8月1版)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1版)
譚五昌:《二十世紀中國新詩中的死亡想像》(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1版)
釋慧開:《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瘂 弦:《深淵》(台北:晨鐘出版社,1970年10月初版)
三、 翻譯專書
Mitch Albom撰,白裕承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台北:大塊文化公司,1998年7月初版)
小田晉著,蕭志強譯:《生與死的深層心理》(台北:方智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今道友信著,王永麗、周浙平譯:《關於愛和美的哲學思考》(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8月1版)
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著,於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出版,2010年3月)
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12月3版)
T‧伊格頓(Terry Eagleton)原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原著,楊紹剛、高申春等譯:《超越快樂原則》(譯自Fenseits des Lustprinzips)(台北:知書房,2000年)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7 月初版)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郭本禹等譯:《精神分析新論》(台北:知書房,2000年8月1版)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8月初版)
沙特(Sartre, Jean Paul)原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 月初版)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石冲白譯,楊一之校:《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再版)
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81年5月再版),
海德格爾(Heidegger Martin)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1月初版)
海德格爾(Heidegger Martin)原著,彭富春譯:《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1991年2月1版)
海德格爾(Heidegger Martin)原著,孫周興譯:《林中路》,(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7月初版)
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台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1月初版)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著,梁實秋譯:《羅密歐與茱麗葉》(台北:遠東圖書出版公司,1967年版)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立緒出版,台北市:紅螞蟻行銷代理,1999年)
費雷爾(Ferrer, Eulalio)著,歸溢等譯:《色彩的語言》(江西出版集團,2004年10月)
愛娃‧海勒(Heller Eva)著,吳彤譯:《色彩的性格》(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1版)
榮格(Jung, Carl Gustav)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榮格(Jung, Carl Gustav)原著,張月譯:《人及其表象》(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
榮格(Jung, Carl Gustav)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 月初版)
榮格(Jung, Carl Gustav)著,孔長安、丁剛譯:《人、藝術和文學中的精神》(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榮格(Jung, Carl Gustav)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
榮格(Jung, Carl Gustav)著,張月譯《人及其表象》(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10月1版)
榮格(Jung, Carl Gustav)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台北:好時年出版社,1984年6月再版)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著:《愛慾與文明:對佛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年4 月第1版)
諾爾曼‧布朗(Norman O.Brown)原著,馮川、伍後愷譯,書銘校譯:《生與死的對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四、 期刊論文
方 梓:〈深沉的感動,關於許悔之的專長與專業〉,《文訊別冊──第一屆五四獎特輯》,1998年5月
方 濟:〈佛途旅次──陳克華的緬甸攝影作品集〉,《中國佛教》,第51卷第5期,2007年5月
王浩威:〈道德者陳克華〉收錄於陳克華《欠砍頭詩》
王德威:〈悲傷的紀念日──讀許悔之《亮的天》〉,收錄於許悔之:《亮的天》
王衛東、趙蘭芳:〈死亡意識與藝術活動〉,《思想戰線》,第28卷第6期,2002年
田哲榮:〈一個善男子的三千世界─凝視陳克華〉,《文訊月刊》,第268期,2008年2月田崇雪:〈論瘂弦詩歌中的悲劇精神〉,《創世紀月刊》,第144期,2005年9月白 萩:〈換位的觀察〉,《中國時報‧副刊》,1992年10 月28日,收錄於孫維民《異形》
向天淵:〈論象徵主義詩歌的『死亡主題』〉,《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5 卷第6期,1998年11月
向 陽:〈七十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文訊月刊》,第12期,1984年6月
── :〈我信,我望,我愛──《七十五年詩選》導言〉,《七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版)
朱莉美:〈莊子與海德格爾「生死觀」的比較〉,《德霖學報》,第17期,2003年6月朱 喆:〈先秦道家生死智慧與現代西方死亡哲學〉,《宗教哲學》,第6卷第2期,2000年6月
江典育:〈一個倫理形成之可能──以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詩中的海洋意象為例〉,《臺灣文學評論》,2008年10月余光中:〈形而上的微妙之境〉,《藍星詩刊》,第31號,1992年4月,收錄於孫維民:《異形》
吳繼文:〈孤寂的青春日─陳克華傳奇〉,《文訊月刊》,第25期,1986年8月── :〈聖域飛行─序《家族》〉,收錄於許悔之:《家族》
李 弦:〈都市的思索著─讀陳克華「建築」系列〉,《現代詩雜誌》,第9期,1986年12月
李欣如:〈詩觀處處〉,《書香遠傳》,第36期,2006年5月
李祖琛:〈人生與宇宙是詩人永恆的主題──評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聯合文學》,第5卷第4期,1989年2月李敏勇:〈亮的天背後那神秘的悲傷--試論許悔之 〉,《鹽分地帶文學》,2007年 2月李凱恩:〈莊子死亡觀評論〉,《人文社會學報》,2008年7月李瑞媛:〈從存在到荒謬〉,《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3期,2008年3月沈玲、方環海:〈論瘂弦詩歌的詞語建構及其詩意風格〉收錄於黎活仁主編:《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台北:大安出版,2007年5月)
林平喬:〈儒釋道視野中的第三代詩歌的死亡書寫〉,《西南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2009年6月
林安梧:〈中國人的靈魂觀〉,《國文天地》,第6卷第3期,1990年8月林燿德:〈看騎鯨少年射虎摘星──論陳克華的詩〉,《台灣時報‧副刊》,1984年5 月9日,後收錄於陳克華:《騎鯨少年》
林耀德:〈不安海域──台灣地區八0年代前葉現代詩風潮試論〉,《文訊月刊》,第25期,1986年8月
金軍華、龔世學:〈淺析秋意象的神化原型〉,《語文學刊》,第6期,2004年
南方朔:〈不安全的距離──賴悔之和許悔之〉,收錄於許悔之:《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
施金菊:〈新時期詩歌的死亡意識流變〉,《齊魯學刊》,第3期,2006年
柯慶明:〈六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聯合文學》,第10卷第7期,1994年5月洪淑苓:〈遊戲開始了─陳義芝詩作的新變及其意義〉,《台灣詩學季刊》,第36期,2001年9月唐文標:〈僵弊的現代詩〉,《中外文學》,第2卷第3期,1971年1月奚 密:〈死亡:大陸與台灣地區近期詩作的共同主題〉,《詩探索》,第3輯,1994年。
徐曜均:〈知性與感性的婚慶──試析孫維民詩集《拜波之塔》〉,《台灣詩學季刊》,第22期,1998年3月屠興勇:〈存在、此在、人──海德格爾「死亡」現象學的三個維度〉,《同濟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2010年2月
── :〈海德格爾對死亡的思辨獨白──從死亡到死亡意識的昇華〉,《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12月
張文剛:〈戈麥詩中的死亡意象解讀〉,《海南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09年10月
張芬齡:〈花蓮三詩人─楊牧、陳黎、陳克華初論〉,《山風海雨─文學地圖‧花蓮,文訊雜誌1993年4月10日主辦「花東地區文學會議」論文》張漢良:〈論洛夫近期風格的演變〉,《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1973年10月
張 錯:〈無悔的許諾〉,收錄於許悔之:《陽光蜂房》
莊建華:〈普特拉斯詩中的死亡和復活意識〉,《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9年1月
許悔之:〈石室內的賦格──初探『石室之死亡』兼論洛夫的『黑色時期』〉,《文訊月刊》,第25期,1986年8月── :〈無邪的工作──關於陳克華的詩〉,《文藝月刊》,第219期,1987年9月
陳允元:〈末日預言──陳克華的末日意象與都市詩(上)〉,《國文天地》,第19卷第5期,2003年10月── :〈末日預言──陳克華的末日意象與都市詩(下)〉,《國文天地》,第19卷第6期,2003年11月
陳克華:〈詩、萬物,而我們總是看不見靈魂〉,《幼獅文藝》,第575期,2001年11月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9期,2001年5月
陳建華:〈生命的超越─從復歸於嬰兒到死而不亡〉,《安徽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09年3月
陳政彥:〈冷冽的都市形上學──孫維民小論〉,《創世紀》,第162期,2010年3月
── :〈許悔之《跳蚤聽法》賞析〉,《禪與詩的對話》,1999年9月
陳素貞:〈在醫與詩之間──談陳克華的官能書寫〉,《中台學報》,第11期,1999年10月
焦 桐:〈台灣心和中國結──余光中詩作裡的鄉愁〉,《幼獅文藝》,1998年6月
楊 牧:〈感官的美學〉,收錄於許悔之:《有鹿哀愁》
── :〈詩的創作與累積〉,《中央日報‧副刊》,1996年12月7-8日
落 蒂:〈突破公式化的人性書寫──讀孫維民作品《異形》〉,《創世紀》,第151期,2007年6月
路 況:〈表象世界的思維者─讀陳克華詩的一些聯想〉,《現代詩》,1987年12月
裴元領:〈談許悔之《有鹿哀愁》〉,《新朝華人藝術雜誌》,第27期,2000年12月
劉阿榮:〈佛洛伊德主義的形構與圖像──心理學與哲學的理解〉,《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2期,1995年5月劉保昌:〈論中國現代新詩的死亡意識〉,《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9月
劉正忠:〈墳墓、屍體、毒藥:新月詩人的魔怪意象──以徐志摩、聞一多、朱湘為主〉,《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劉韋佐:〈同志詩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為例〉,《台灣詩學學刊》,2009年8月樓 亮:〈對批評「新批評」的批評──一個歷史主義觀點〉,《海峽》,1987年10月
蔣林欣:〈殊途同歸的死亡書寫〉,《當代文學》,2009年2月,
蔣美華:〈現代詩中的死亡觀照〉,《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蔣 勳:〈叛逆生死〉,《中國時報‧副刊》, 1990年10月6日,後收錄於孫維民《異形》
蔡振念:〈死亡與悲傷的執迷〉,《文訊月刊》,第232期,2005年2月
── :〈死亡與悲傷的執迷--評許悔之詩集《亮的天》〉,《文訊月刊》,第232期,2005年2月
蕭百容:〈死亡:自我的出場──「五四」新詩死亡意識分析〉,《湖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4期,2006年7月
── :〈死亡與仇恨──以20世紀中國文學為中心〉,《懷化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3年6月
薛 原:〈向死而在的形上學思考──海德格爾的死亡觀探討〉,《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9年12月
薛廣民:〈現代詩歌:對人類生命的終極關懷〉,《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3年
簡政珍:〈新世代詩人陳克華〉,《國文天地》,第5卷第1期,1989年6月簡政珍:〈詩在似有似無之間──評孫維民的詩及《麒麟》〉,《文訊月刊》,第237期, 2005年7月
顏元叔:〈羅門的死亡詩〉,《中外文學》,1972年9月顏艾琳:〈他是我兄弟──側寫陳克華的正面與側面〉,《幼獅文藝》,第586期,2002年10月顏艾琳:〈在死亡之中看見輪迴之花〉,收錄於陳克華:《因為死亡而經營的繁複詩篇》
羅 門:〈一個作者自我世界的開放──與顏元叔教授談我的三首死亡詩學〉, 《中外文學》,1972年12月
譚五昌:〈20世紀中國新詩中死亡想像的文化內涵〉,《齊魯學刊》,第2期,2008年
── :〈20世紀中國新詩中死亡想像的審美之維〉,《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8年
── :〈論20世紀中國新詩死亡現象中的歷史信仰〉,《江蘇社會科學報》,第1期,2008年
鯨向海:〈KTV包廂裡的歌王──訪陳克華〉,《文訊月刊》,第224期,2004年6月五、 學位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0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江典育:〈台灣生態書寫研究:以劉克襄、許悔之、張芳慈為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吳夙珍:〈陳克華新詩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宋瑩昇:〈出入人生─詩與現實磨合(以簡政珍、羅志成、陳克華為中心)〉,(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期達 :〈不相襯的美學─以洛夫、簡政珍、陳克華詩語言為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曾澄堉:〈陳克華詩中的意象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楊全瑛:〈六0年代台灣小說死亡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鄒桂苑:〈拼貼台灣當代情色文學地景─陳克華詩作文本探勘〉,(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蔡淑真:〈雨弦生死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