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5: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珮妃
論文名稱:王陽明對孟子心學的繼承與發展
指導教授:劉昌佳劉昌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7
中文關鍵詞:王陽明孟子心學性善心即理致良知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性善說」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恭敬)、是非等「四端」的表現指證人「心善」,並以「心」言「性」,而說「性善」,心、性一也,孟子道「性善」是挺立人之所以為人之價值。勞思光先生言:「蓋孟子所持之『心性論』立場,終以內在意義之德性為價值所在,一切外意義之創造顯現,皆只視為此德性之展開。」 而陽明心學,以「如何成聖」的探索,經歷了學之三變,歸正儒家聖學,其心學更具體展現「一切外在意義之創造顯現,皆只視為此德性之展開。」著重內聖之學的開發。
本文從陽明家世、生平經歷及歸於正學前所謂「五溺」以看其思想及性格之發展過程。並論述陽明心學內涵,以看其繼承象山,直承孟子。陽明以「心即理」為立言宗旨,並提出「知行合一」,其以「致良知」為思想總結,「良知」一詞源於孟子,「心即理」是象山之說,其名詞均為陽明所應用。宋明理學是消化佛學時代,陽明心學亦受時代思潮的影響,陽明心學之發展以本體呈現主體之本源,更純化聖人境界,晚年提出其「四句教」。重工夫實踐,進而只是本體的工夫,使其工夫發展更具體,實因陽明是透過實踐體證,以完成其心學的思想體系。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一、有關孟子文獻回顧 5
二、有關王陽明文獻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一、歷史脈絡的探究 12
二、本文內容研究法 12
三、歸納法 13
四、比較法 13
第二章 王陽明生平與學思歷程 15
第一節 陽明所處時代及學術環境 15
一、政治社會環境 15
二、學術文化環境 18
第二節 陽明的家世與思想性格 19
一、遠祖家世及出生 19
二、聖學志向與狂者性格 22
三、五溺與思想歷程 26
第三節 龍場悟道前後的思想轉折 64
一、歸於儒學前的學思進程 64
二、龍場悟道 69
三、心學確立後之三變 70
第三章 王陽明的心學內涵 73
第一節 心即理 73
一、心即理的提出 73
二、心即理之質疑 75
三、心與理的關係及意涵 76
第二節 知行合一 86
一、知行合一的提出 86
二、知行合一的疑惑 87
三、知行合一的要件及意涵 89
四、知、行關係 92
五、知行合一是本體也是工夫 93
第三節 致良知 94
一、致良知的提出及意涵 94
二、致知為致良知 101
三、格物致知 106
第四章 王陽明對孟子心學的繼承 119
第一節 孟子心學的傳承 119
一、孟子的時代使命 119
二、兩漢時期 120
三、魏晋南北朝時期 122
四、隋唐時期 125
五、宋明理學時期 128

第二節 孟子心學的內涵 131
一、孟子心學的內容及特性 132
二、修養論 144
三、君子之樂與所性 158
四、萬物一體之仁 160
五、聖之時者 161
第三節 陽明對孟子心學的繼承 162
一、心學的傳承 162
二、陽明繼承孟子心學 163
第五章 王陽明對孟子心學的發展 181
第一節 工夫論的具體與深化 181
一、心學工夫的下手處 181
二、工夫論 182
第二節 體用一源的本體與工夫論 205
一、體用一源 205
二、「本體」為價值的依據與主宰 207
三、無善善惡的本體 210
四、工夫與本體 215
第三節 理想人格 218
一、理想人格-聖人 219
二、聖人之間 224
三、聖人的真樂 225
四、聖人的內涵 227
五、聖人的境界 234
第六章 結論 239
一、王學形成受時代學術及性格經歷之影響 239
二、陽明學說起點「心」為孟子「良知」之說 242
三、陽明以《大學》為孟子之學 245
四、王學對孟子心學的發展 245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以時代排列)
〔戰國〕韓非撰,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西漢〕揚雄,《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趙岐,《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鵝湖出版社,1984年9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墨憨齋編《王陽明出身靖亂錄》,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7月。
〔明〕陳建,《學蔀通辨》,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4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73年11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二、近人論著(以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尹繼佐、周山主編,翁紹軍著《中國學術思潮史卷六-心學思潮》,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5月。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方東旭,《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陏唐至清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2月。
方東美等著,《中國人的心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9月。
王支洪,《孟學的現代意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12月。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公司,1985年8月。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2月。
王熙元著,《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六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9年。
付長珍,《宋儒境界論》,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8月。
北見吉弘,《陽明學與藤樹學之比較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甲凱,《宋明心學評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4月。
吉川幸次郎,《中國之智慧-孔子學術思想》,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79年。
吉川幸次郎著,《中國之智慧》,協志工業叢書,1965年5月。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中國思想一儒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9月。
成中英,《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11月。
朱曉鵬,《王陽明與道家道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江文思、安樂哲編,《孟子心性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3月。
池田大作,《我的人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牟宗三著,《王陽明致良知教》,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4月。
牟宗三著,《牟宗三先生全集30》,台北:聯經出版,1956年10月。
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8月。
牟宗三著,《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牟宗三講述,邱財貴整理,《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1989年3月。
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吳春山,林益勝,《論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吳康等著,《孟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2月。
吳瑞祥、陳俊揚編繪,《本國歷史圖表通鑑》,台南:南一書局,1990年9月。
吳臻,《中國思想試題精義》,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五刷。
李心莊,《重編明儒學案》上冊,台北:正中書局印行,1968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6月。
李福登編著,《王陽明的政治思想》,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出版,1977年10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8月初版。
周月亮,《大儒王陽明》,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
周卓家,《儒家心學與心理健康》,台北:協林印書館,1966年8月。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林益勝、吳春山,《論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2月。
林鎮國編撰,《儒者的良心-孟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3年11月。
林繼平,《明學探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2月。
林繼平,《陸象山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
金耀基,《王陽明》,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1月。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2月。
柳嶽生,《大學闡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3月。
夏君虞,《宋學概要》,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孫振青,《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 1999年9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7月。
袁仁琮,《解讀王陽明》,四川:巴蜀書社,2010年1月。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2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臺灣學生書局印行,2008年10月。
高韋謙著,《王門天泉證道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
張立文,《心》,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
張立文,《理》,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張君勵,《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
張其昀等著,《陽明學論文集》,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6月。
張清河,《王陽明詩歌選譯》,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三輯》,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4月。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10月。
張鐵君,《陽明學說在今日》,台北:學園月刋社出版,1975年1月。
梁啓超,《儒家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畢誠,《儒學的轉折-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陳立驤,《孟子「性善說」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陳聖勤著,《孟子文辭今析》,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1月。
陳滿銘著,《論孟義理別裁》,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8月。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3年3月。
傅光武,《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6月。
馮炳奎,《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7月。
黃明誠,《王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台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2年12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10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12月。
黃敦涵,《陽明學說體系》,台北:泰山出版社,1962年3月。
楊伯峻,《孟子導讀》,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5月。
楊承彬,《中國知行學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77年6月。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6月。
楊祖漢,《儒家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3月。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11月。
楊澤波,《孟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臺灣開明書店編,《明代思想史》,台北:開明書店,1982年7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趙平略,《王陽明散文選譯》,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劉聿鑫、劉曉東譯注,《孟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8月。
劉宗賢、蔡德貴,《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8月。
蔡仁厚,《儒家心性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7月。
蔡德貴、侯拱辰,《道統文化新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鄭吉雄,《王陽明躬身實踐的儒者》,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9月。
鄭佩香主編,《四書集解新釋》,台南:正言出版社,1991年4月。
鄭德熙著,《陽明學對韓國的影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5月。
鄧元忠著,《王陽明聖學探討》,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7月。
盧雪崑,《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1979年7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
錢穆,《陽明學述要》,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聯經出版社,1995年。
錢穆等,《論孟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0月。
錢穆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3月。
錢穆等著,《論孟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0月。
鮑希福,《傳習錄全譯》,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8月。
戴瑞坤,《陽明學漢學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3月。
戴瑞坤,《陽明學說對日本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11月。
鍾彩鈞著,《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魏元圭,《孟荀道德哲學平議》,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3月。
羅光,《生命哲學》,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羅林,《中國思想史講授篇》,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藩啓俞編著,《論孟概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8月。
顧俊主編,《中國佛教總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元月。
三、學位論文
趙國雄,《兩宋孟子著述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86年1月
鄭富春,《王陽明良知學詮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5月。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聖外王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2學年度。
張胤賢,《孟子工夫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黃立人,《孟子心性說與宋明理學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劉昌佳,《宋代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及方法論-以周張二程朱陸為論述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黃翔,《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之探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四、期刊論文(依年代先後次序)
蔡仁厚〈王陽明對心性工夫的指點-傳習錄答陸原靜第二書疏解〉,中華文化學報創刊號,1994年6月,頁149~160。
鍾彩鈞〈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1998年12月,頁69~89。
陳榮華,〈孟子哲學的心概念在道德實踐中是否自足〉,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1期,1998年1月,頁247。
錢明,〈王陽明第十六世孫王詩棠先生訪談錄兼論紹興陽明世家及遺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頁203~214。
蔡信安,〈孟子:德性和原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5期,2002年1月,頁39~63。
鄧克銘,〈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第28期,2002年6月,頁79~116。
鄧克銘,〈王陽明心學中之「無心」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3期,2004年12月,頁103~148。
馬世年,〈孟子心性學說的理論主張與修養實踐〉,東方人文學報第3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0。
劉振雄,〈孟子「性善」說芻議〉,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2卷第1期,2004年6月,頁37~74。
黃金榔,〈試論從兩漢到魏晉時期人性論的發展〉,嘉南學報31期,2005年,頁600~613。
劉振雄,〈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7期,2005年7月,頁85~98。
劉昌佳,〈陸九淵「理一分殊」的「本心」思想〉,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7月 。
蔡龍九,〈論陳建學蔀通辨之貢獻與失誤〉,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5期,2008年10月,頁151~189。
錢明,〈王守仁與陳獻章合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4期,2009年9月,頁103~139。
萬光軍,王晶,〈舜由仁義行:孟子思想解讀的一種可能〉,孔孟月刋49卷11,12期,頁5~7。
許建良,〈修身模式的儒道之維〉,孔孟月刋49卷11、12期,頁8~12。
賴柯助,〈論孟子「性善說」-「性本善論」或「性向善說」〉鵝湖學誌第42期,2009年6月,頁139~18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2. 張鐵君,《陽明學說在今日》,台北:學園月刋社出版,1975年1月。
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1979年7月。
4. 錢穆等著,《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3月。
5. 羅光,《生命哲學》,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6.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聖外王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2學年度。
7. 蔡仁厚〈王陽明對心性工夫的指點-傳習錄答陸原靜第二書疏解〉,中華文化學報創刊號,1994年6月,頁149~160。
8. 鍾彩鈞〈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1998年12月,頁69~89。
9. 錢明,〈王陽明第十六世孫王詩棠先生訪談錄兼論紹興陽明世家及遺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頁203~214。
10. 蔡信安,〈孟子:德性和原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25期,2002年1月,頁39~63。
11. 鄧克銘,〈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第28期,2002年6月,頁79~116。
12. 鄧克銘,〈王陽明心學中之「無心」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3期,2004年12月,頁103~148。
13. 馬世年,〈孟子心性學說的理論主張與修養實踐〉,東方人文學報第3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0。
14. 黃金榔,〈試論從兩漢到魏晉時期人性論的發展〉,嘉南學報31期,2005年,頁600~613。
15. 劉昌佳,〈陸九淵「理一分殊」的「本心」思想〉,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