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書目
王佳煌(2007)〈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問題與展望〉。《2007多元文化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賢德(2001)《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王鴻楷(1983)〈老人社區住宅規劃與設計規範硏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左營高中(2006)《半屏山下話左營》。高雄:左營高級中學。
伊慶春(1985)〈台灣地區不同家庭型態的偏好及其含意〉。《台灣大學社會學刊》,7 :1-14。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
朱政德、林昭邑(2008)〈集合住宅類型對鄰里關係與居住意識的影響-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設計學研究》,10(1),頁115-137。朱政德、林昭邑(2009)〈社會經驗與住宅類型對居住意識的影響:以台北市集合住宅為例〉。《設計學研究》,11(2),頁1-23。朱美珍(1983)〈都市中社區發展與鄰里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存金(1986)〈軍眷村改建國宅可行性之研究:以台中市為研究個案地區〉。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育臻(1997)〈高雄市左營區的聚落變遷-地點與位置的解釋〉。《高市文獻》,10(1),頁23-46。吳佳倫(1996)〈眷村改建後眷戶社會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莒光新城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李廣均(1996)〈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3,頁367-390。沈芳如(2008)〈眷村改建政策下的眷村意義重構過程 - 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論述形成、認同的建構、空間意義再生產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沙依仁(1996)。《高齡學》。台北:五南圖書。
周靖泰(1999)〈眷村改建國民住宅之居住環境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道明(1994)〈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海清主編(2007)。《眷戀 : 海軍眷村》。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林瑞穗(1978)〈都市社區鄰里關係社區團結與社區發展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5:38-59。柳慧燕(1999)〈眷改政策下的眷村經驗再重建:兩個眷改基地的對照與觀察〉。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介仁(2000)〈社區配置及居民特質於鄰里關係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醒漢(2002)〈軍事重「地」--左營地區政治軍事空間的形塑及詮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台麗(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頁107-132。
唐華芳(2010)〈眷村變遷下的老人社會支持系之探討--以高雄翠華國宅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出版社。
孫清山(1993)〈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過程之變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孫清山、熊瑞梅(1988)。《社會資源與社會流動》。國科會研究計畫。
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
海軍分會(1968)〈海光三村工作隊隊訊〉。《中華婦女》,18(10),頁5。
海軍分會(1968)〈海光三村工作隊隊訊〉。《中華婦女》,18(6),頁7。
高雄市文獻會(1985)。《重修高雄市志卷三教育志》。高雄:高雄市文獻會。
張茂桂(1992)〈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32:8-9。張茂桂主編(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
張瑞珊(1980)〈台灣軍眷村的社區研究-以合群復興二村為例〉。台灣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翰壁主編(2011)。《扶桑花與家園想像》。台北:群學。
畢恆達(1982)〈高層國宅之空間設計與鄰里關係:國光社區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郭冬寶(2000)。《眷戀-眷村風情,戀戀不捨》。高雄: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郭芳婷(2007)〈追尋烏托邦?台北門禁社區現象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冠麟(2005)。《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郭慶瑩(2006)〈眷村老人對家居與鄰里環境轉變之體現—以台北市婦聯六村改建國宅社區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谷萍(2006)〈重探眷村生活:文化接觸下的女性情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陳明竺(1993)。《街區組織》。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藝術家出版社。
陳國寧(2006)。《高雄眷村文化館軟體展示調查研究計畫》。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承辦。
陳舒雯(2006)〈都市高層集合住宅高齡居住者之社區老人照顧設施使用特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光正(2006)。《高雄市眷村文化潛力普查報告》:行政院文建會指導,高雄市文化局主辦,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協辦。
黃小娥(2004)〈眷村改建計畫中社區網絡與公共空間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珊(2007)〈高雄左營眷村聚落的發展與變遷〉。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黃克先(2005)〈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台灣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頁35-62。黃舒瑋(2010)〈高齡人口住宅社區開放空間偏好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集合住宅大樓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耀能(2000)〈高雄市八十九年度左營區眷村耆老座談會記錄〉。《高市文獻》,13(3),頁85-117。
黃顯琪(2008)〈交錯時空的「眷」戀-彰化市民族新村聚落空間意涵與社會文化變遷探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塗至濤(2008)〈眷村文化園區保存、再利用之規劃探討:以馬祖新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長苓(2004)〈銘印、協商與抵抗的空間實踐:由康樂里非自願拆遷重思都市規劃與建築歷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楊若穎(2010)〈眷村搬遷至新城居家環境與行為活動場域差異性之探討-以三重空軍一村搬遷至板橋健華新城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衍(2000)〈左營眷村述記〉。《高市文獻》,14(3),頁1-19。
劉惠麟(1985)〈空間變遷對公共空間鄰里活動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毓智(2008)〈社會網絡: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思與言》,46(1),頁1-34。賴志一(2007)〈眷村:差異的公共領域〉。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於陵(1991)〈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二、 英文書目
Abu-Ghazzeh, M. T.(1999).Housing layou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place of contact in Abu-nuseir, Jord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 ,41-73.
Aitken , S. C.(1990). Local evaluations of neighborhood chang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80(2), 247-267.
Alexander, C.(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 construction.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len, J. et al. (2009)。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Billig, M.(2005). Sense of place in the neighborhood, in locations of urban revitalization. GeoJournal, 64, 117-130.
Cappon, D.(1972). Mental health in the high-rise. Ekistics, 196, 192-196.
Crang, M. (1998/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 (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 K. (1950).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 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Fischer, C., Baldassare, M., Gerson, K., Jacjson, R. M., Jones, L. M. & Stueve, C. A.(1977). Networks and Places: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urban set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Foucault, M. (1977)。規訓與懲罰(劉北成譯)。台北:桂冠出版社。
Fried,M.(1963).Grieving for a lost home. In: Dunl, l. J.(ed.). The Urban condition, 151-171.
Giddens, 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acobs, J. (1961)。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金衡山譯)。南京:譯林。
Keller, A. (1968). The Urban Neighborhood. Canada: Random House, pp.87-92.
McMillan, D. W., & Chavis, D.M.(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Meyrowitz, J.(1985).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O.(1972). Defensible space. NY:Macmillan.
Relph,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Schmidt, D., & Keating, J. (1979). Human crowding and personal control: An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680-700.
Steve,P. et al. (2009)。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弘譯)。台北:群學。
Theodorson, G. A. (Eds). (1970).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Taipei: Twin leafs.
Tuan, Y.-F.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Tuan, Y.-F. (197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台北:鼎文。
Tuan, Y.-F. (1991). A View of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view ,81(1): 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