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丁錫鏞(2006)。1851至2005年世界博覽會全紀錄(上冊)。臺北市:
嵐德。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市:麗文文化。
王文科(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育群(1999)。活動節慶民俗,創造觀光新資源。新北市:楊智文化。
王俊傑(2004)。由如獨立製片的展覽策劃—關於當代展覽的機制與實踐
經驗。載於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策展人論壇文集(頁
168-186)。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春華(2004)。博物館展示之專案管理。載於聚合在地能量-2004策展
實務研習營。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王慶富(2011)。專案管理(三版)。臺北市:聯經。
戈思明(2005)。博物館展覽實務探析。載於博物館營運的新思維。臺
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臺北市:天下遠見。
平野侃三(2002)。國際園藝博覽會之組織架構及其效果。載於花卉博
覽會運作機制研討會,頁15-18。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2002)。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挑戰2008。臺北市:
作者。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0)。政府採購法令彙編。臺北市:作者。
宇若霏(2004)。政府宣導置入電視新聞節目之表現方式分析。中國文
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交通部(2011,12月)。交通部觀光局官方網站。取自
http:// 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122。
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室(2011,12月)。2011西安世界
園藝博覽會官方網站。取自http:// big5.expo2011.cn/。
江昭倫(2011,4月)。MIT發威.臺北花博締造3大驚奇。中央廣播電
臺。取自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6/58/2qgt8.html
宋文娟(譯)(2004)。Jack Gido & James P. Clements原著。專案管
理。臺中市:滄海。
吳思華(2003)。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出版。
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交通建設,42(9),2-6。臺北市。
吳揚欽(2004)。二○○四宜蘭綠色博覽會成果專輯。宜蘭縣:宜蘭縣
政府。
李明珠(2005)。試析博物館一級主管應具備之職能。載於博物館營運
的新思維。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若蘭(譯)(2004)。Monique Horth原著。夥伴關係與文化互動。載於
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策展人論壇文集(頁48-65)。臺中
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國立中
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市:麗文
文化。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聖忠、張剛維、周慶安、王珠容(2006)。義大利熱內亞(Genoa)2006
年春季會議爭取申辦2010/11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出國報告。臺北
市:臺北市政府建設局、都市發展局。
林碧郁(2007)。台灣舉辦博覽會參觀旅客對經濟效益之影響。國立政
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功鑫(2001)。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5(2),83-90。臺北市。
周慶安(2007)。參加2007年AIPH春季會議報告2010/11臺北國際花
卉博覽會辦理進度出國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金寧(2009)。淺談世界博覽會促進了文化的融合。現代商業,2009(3B),
北京市。
柯正峰(2000)。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推動方案。博物館學季刊,14(2),3-6。臺北市。
姚晤毅(2007)。展覽行銷聖經。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徐步雲(2004)。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簡介。台灣花卉園藝,
207,60-62,臺北市。
徐和村、周雅英、唐嘉偉、黃博偉、鄭文銘(2011)。展覽館行銷關鍵成
功因素分析。行銷評論,8(3),368-383。
徐純(譯)(2001)。Kathleen McLean 原著。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的
展示。屏東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翁駿德(2005)。博物館展示之策展團隊。科技博物,9(1),53-62。臺北市。
秦家琇(2003)。電視廣告製作管理:德芙巧克力電視廣告之個案研究。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光華、何文榮(1998)。專案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泰。馬敬文(2012,5月)。企業專案管理的關鍵時刻。取自
http://www.jmac.com.tw/web04_d.asp?aitem_id=1&;a_id=12
張崇山(1993)。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7(3),55-64。臺北市。
張崇山(1997)。展示理念與主題規劃。科技博物,1(5/6),69-72。臺
北市。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
張景森、夏正鐘、丁錫鏞、林鳳飛、林秀鳳、詹丕宗……胡品巽(2002)。
赴瑞士、荷蘭考察「瑞士國家博覽會(Expo.02)及荷蘭國際園藝
博覽會(Floriade 2002)」出國報告。臺北市:行政院。
張譽騰等譯(2000)。Burcaw, G. E.著。博物館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
術管理。
郭長江(2002)。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省思。載於新世紀的博物館營運,
130-143。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長江(2003)。時空落子—博物館展示設計實務。臺北市:國立歷史
博物館。
陳炳輝(2008)。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臺北縣:華立圖書。
陳柔遠(2009)。美術館展覽專案管理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歷
史的光輝—全省美展六十回顧展》為例。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家苓(2001)。文化性慶典及觀光業:發展的成果。APEC議題研究經
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臺北市: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
研究中心/台灣經濟研究院。
陳盈芊(譯)(1997)。Roger Miles原著。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
11(2),1-44。臺北市。
陳惠芬(譯)(1988)。Michael Belcher 原著。經由展示與觀眾溝通。
博物館學季刊,2(1),11-16。臺北市。
陳媛(2001)。當前博物館教育所應採取的導向—以故宮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5(2),3-14。臺北市。
莊中明(2003)。策展面面觀—談中師美教系師生創作展。美術共和國,
2,頁33-37。臺北市。
國際博覽會事務局(2011,10月)。國際博覽會事務局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bie-paris.org/site/。
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2011,9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aiph.org/。
皓宇工程顧問公司(2002)。2004彰化花卉博覽會初步規劃設計報告書。
彰化縣:彰化縣政府委託。
黃子彬、葛兆佳(2004)。參加「日本靜岡濱名湖花卉博覽會」暨「臺
灣農產精品館」日本設置據點參訪報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
黃月純(2001)。生命史研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成人教育學刊,5,219-248,嘉義縣。
黃光男(2001)。博物館領航者及其專業。載於博物館的專業主義—2001
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2002)。臺灣博物館與文化產業。載於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
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光男(2006)。博物館展覽理念與規劃。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慕儀、蔡厚男(2006)。園藝博覽會籌辦企劃模式之研究—以臺灣實
施案例經驗分析為例。臺灣園藝,52(4),479-492,臺北市。
童妃梅(2011)。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城市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
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的滿意度—以
第十一屆中華民藝華會為例。臺中市: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局。
葉碧華(1998)。大型觀光節慶活動效益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燈會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小玲(2005)。當地居民對節慶活動衝擊之知覺與態度研究—平溪鄉
與鹽水鎮之比較。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彰化縣。
解鴻年、張馨文(2010)。休閒遊憩與觀光—新世紀的幸福產業。新北
市:華立圖書。
彰化縣政府(2012,4月)。彰化縣政府官方網站。取自http://
tourism.chcg.gov.tw/tc/hopSpotList.aspx?
dpArea=524&;dpClass=0。
廖雅芳(2004)。臺灣花卉博覽會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
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熊培霖、范淼(2006)。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指南:專案管理入門
寶典。臺北市:博鴻國際。
熊培霖、陸正平、范淼、林衛國、傅旭昇(譯)(2009)。PMI國際專案
管理學會著。專案管理知識體指南—第四版。臺北市:博聖科技文
化。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2008)。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參展作業細
部規劃委託專業服務案評選須知。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2009)。「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爭艷館佈展暨營運管
理委託專業服務案評選須知。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2011)。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AIPH結案報告。臺北
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2011,5月)。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2010taipeiexpo.tw/。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2011,12月)。100年度臺北花
卉展幸福青鳥-找尋心中的桃花源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2011taipeiflowershow.com.tw/。
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2010)。爭艷館佈展相關設施規劃設計圖說(第
一版)。臺北市:作者。
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2011)。爭艷館總成果報告書(修正版)。臺北市:
作者。
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2012)。臺北花博-愛在爭艷館。臺北市:作者。
鄭貞銘(1999)。公共關係總論。臺北市:五南。
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
學習指南。臺北市:學富文化。
謝工曲、楊豪中、吳采薇(2008)。世博會—國際經驗與運作。北京市: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量化與質化Q&A。臺北市:風雲論
壇。
鍾文武(2011)。學會專案管理的11堂課。新北市:博碩文化。
鍾國成(2006)。申辦台灣首屆國際園藝博覽會對花卉產業的意義。台
灣花卉園藝,227,47-49,臺北市。
魏伶珈(譯)(2004)。Sylvie Morel原著。案例研究—國立加拿大文明
博物館專案管理流程。國際交流的拋物線連結—2004策展人論壇文
集。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二、外文部分
Allen, J. O’Toole, W., Harris, R., McDonnell, I.(2008).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4th edition,
Hoboken:John Wiley &; Sons.
Bauman, R.(1992). Folklor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A Communications-Centered Handboo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eland, D. I. and W. R. King(1983).Systems Analysis and
Project Management,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avid Dean(2000).Museum Exhibition-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Edson, Gary & Dean, David K,(1997).Museum Ethics. London:
Routledge.
Falk, H. John &; Dierking, D. Lynn,(1992).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Whaleshack Books.
Getz, D.(1991).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Goldblatt, J.J.(1997).Special Events: Best Practices in
Modem Event Management, 2nd ed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Hodgetts, R. M.(1979). Management: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London:W. B. Saunders Company.
ICOM(1989).Statutes: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Paris:
Maison de l'Unesco.
Jackson, R.(1997).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
Century. Sagamore Publishing: USA.
Mcllvaney N.(Ed.)(2000).Rethinking the exhibit them:A
cyberspace forum. Exhibitionist,19(1),8-15.
Michad Belcher(1991).Exhibitions in Museums;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Reeser, C.(1973).Management:Function and Modern Concepts,
Scott:Forestman and Company.
Ritchie, J. R. B.(1984).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all
Events: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3,2-11.
Robert Jackson(1997). Making Special Events Fit in the
21st century.Champaign:Sagamore Pub.
Rossilli A.(2000). Trust in the team approach:A case
study. Exhibitionist,19(1),16-18.
Rounds J. &; Mcllvaney N.(2000). Who’s using the them
process?How’s it going?Exhibitionist,1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