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譯著作
Willy Rotzler 著,吳瑪琍 譯,《物體藝術》,台北,遠流,1991。
Lucy R. Lippard 編,張正仁 譯,《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4。
Georges Sebbag 著,楊玉平 譯,《超現實主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華特.班雅明 著,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聖.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著, 阮若缺 譯,《 Le Petit Prince小王子 (中法對照) 》,台北市: 天肯,2003。
德勒茲(Gilles Deleuze) 著,陳蕉 譯,《 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 》,苗栗縣,桂冠,2009。
德勒茲.瓜達里 著, 林長杰 譯,《 何謂哲學?》, 臺灣商務印書館 , 2004
梅爾基奥爾.博奈 著, 周行 譯,《 鏡像的歷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JEAN BAUDRILLARD 著,Sheila Faria Glaser 譯,《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S.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4。
米歇爾 傅柯( Foucault Michel ) 著, 洪維信 譯 ,《 外邊思維 》,台北市:行人出版社, 2006。
華特.班雅明 著,王炳鈞、楊勁 譯,《經驗與貧乏》,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米歇爾 傅柯 (Foucault Michel ) 著,張延風 譯,1998b,<這不是一只煙斗>收於:杜小真選編,《福柯集》。上海:遠東。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著, 林雅琪 鄭慧雯 譯,《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麥田出版,2004。
布希亞 ( Jean Baudrillard )著, 洪凌 譯,《 擬仿物與擬像》, 時報出版,1998。
羅蘭.巴特 (Barthes, Roland )著, 劉森堯 譯,《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德勒茲.瓜達里 著, 林長杰 譯,《 何謂哲學?》,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著, 袁筱一 譯,《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自由之丘, 2011。
法蘭克‧懷特佛得( Frank Whitford) 著,王昭文 譯,《席勒》,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1997。
河合隼雄 著,羅珮甄 譯 ,《 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 台北市:揚智文化 , 2000。
HAWKES Terence 著, 陳永寬 譯 ,《 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台北,南方,1988。
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著, 鄧伯宸 譯,《 換一種眼光看美》, 立緒 , 2009。
德勒茲 (Deleuze, Gilles) 著,楊凱麟 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2000。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著, 王慶節、陳嘉映 譯 ,《存在與時間》,台北市,桂冠,1990。
布希亞 ( Jean Baudrillard )著 ,林志明 譯:《物體系》,台北,時報 ,1997。
二、中文著作
莫偉民,姜宇輝,王禮平 合著,《 二十世纪法國哲學》, 人民出版社,2008。
王理平 著,《 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 人民出版社, 2007。
高宣揚 著,《傅柯的生存美學》,台北市:五南,2004。
高宣揚 著,《存在主義 》。台北市,遠流,1993。
陳瑞文 著,《阿多諾美學論》,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4。
羅貴祥 著,葉維廉、廖炳惠 主編,《德勒茲》,台北市:東大,2008。
陳榮華 著,《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6。
黃 作 著,《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高宣揚 著 ,《 後現代論 》,台北市:五南圖書, 2006 。
謝碧娥 著,《 杜象詩意的延異—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 》,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2008。
高宣揚 著,《傅柯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 台北市:五南圖書 , 2004。
高宣揚 著,《 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五南,2003。
劉治貴 著 ,《大師自畫像 》,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8。
程志民 著, 《 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論》,康德出版社, 2008。
賴俊雄 編,《傅柯與文學》, 台北市:書林 , 2008。
項退結 著,《海德格》, 台北市:東大圖書 , 2006。
蔡美珠 著,《齊克果存在概念》, 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2002。
蔡錚雲 著,《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臺北市,台灣書店 ,2000。
黃瑞祺 主編,《再見傅柯 : 傅柯晚期思想新論》,台北,松慧,2005。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 合著,《 傅柯考》,台北,麥田,2006。
曾長生 著,《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 。
顧 錚 著,《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李維菁 著,《席勒 》,台北市,藝術家,2004。
三、中文期刊
吳介禎 :<當傅柯[Michel Foucault]遇到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雄獅美術 298 ,1995.12 。張美川 : <自我技術與權力關係 : 福柯晚期理論中的主體化困境>,社會理論學報,7(2) 。
黃冠閔 : <主體性的裂隙:早期傅柯的想像論>,中國文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四祈,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
陳瑞文 : <德勒茲創造理論的非人稱與非人稱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五期 ,2011 . 1,P.1-45 。
陳瑞文 : <阿多諾的藝術形象語言與詮釋>,東華人文學報 4期,2002.07。陳榮華 : <海德格《時間與存有》的本真與非本真存在>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哲學與文化,第卅五卷,第一期 ,2008.1。蔡錚雲 : <傅柯是如何去修補現象學與倫理學之間的缺口--自我照顧與管理自己>,政大機構典藏,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