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1: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廷晉
論文名稱:鏡像階段後,自我生成 — 陳廷晉創作論述
指導教授:陳明輝陳明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拉岡鏡像階段自身與他者關懷自我綿延渾沌傅柯德勒茲生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藝術創作的根源直追個人內在層面的探索,然而人如何成為人是哲學領域的思維,藝術創作透過多元的藝術形式進行對於內在思索的反省紀錄及思維展現,成為一種跨越鏡像的深刻自我認識。
透過拉岡的<鏡像階段>理論,得以確立自我認識的一個介面,此一介面清楚劃分出鏡內鏡外的自我影像,論文藉此一介面,將實體的自我與虛擬的自我形成一種對照:是自身與他者,是物象與意象,自身透過他者得以關懷自我,物象的實質存在透過意象的內化得以綿延其存在價值。
這道介面將自我二元劃分為鏡內與鏡外的自我顯現與自我觀看,這階段中探討了這二元物象與意象的互為作用下的自我關照,過程中,鏡像這一介面形成一道通往渾沌的裂縫,裂縫中的渾沌狀態卻給了自我能夠跳脫這二元對立,既不在鏡內,更不在鏡外,甚至在這渾沌之中流變出自我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透過哲學思想來梳理自己的創作歷程以便進行創作論述的寫作,在《鏡像階段》後的自我生成,不斷遭遇到的是海德格自我存有精神現象的深刻闡述,透過傅柯自我關懷甚至擺脫自我這蛻變中的矛盾鎮痛,最終所要面對的是德勒茲在渾沌中不斷流變的自我生成,再再成為自我藝術創作形式以外的內在理念。
藝術創作的探索貼近著這種互為關係的模糊介面,自我與他者,相互關懷,互相逃逸,彼此回歸,藝術創作正是穿梭、漫遊在這渾沌的思維空間裡,超越了藝術外在表現的形式,進而獲得一種看不見的藝術力量,這股力量透過藝術創作的這道「鏡面」
中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英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謝 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v
目 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圖表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i

第一章 續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三節 文獻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四節 創作進程與章節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二章 他者顯現與自身關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一節 鏡像階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二節 自身與他者的存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第三節 他者的隱喻與自身的逃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四節 透過他者關觀懷自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第三章 物象的吞沒-意象的湧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一節 鏡內與鏡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二節 物象與意象的曖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三節 真實擬像的裂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第四節 渾沌的創作空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第四章 從他者朝向自我的運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第一節 出離狀態的自畫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第二節 影子式的存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第三節 在場性的幽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第四節 精神的自我回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第五章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3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













圖表目錄

一、作品目錄

圖1 : 陳廷晉,《派大星請你豢養我》,現成物改造,尺寸數量依場地而, 2010 年
圖2: 陳廷晉,《派大星請你豢養我》,現成物改造,尺寸數量依場地而, 2010 年
圖3: 陳廷晉,《派大星請你豢養我》,現成物改造,尺寸數量依場地而, 2010 年
圖4: 翻拍自筆者國中時期的日記寫作本
圖5: 陳廷晉,《我也要打十個》,現成物改造,尺寸數量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6: 陳廷晉,《我也要打十個》,現成物改造 ,尺寸數量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左右兩側分別側拍)
圖7: 陳廷晉,《我也要打十個》,現成物改造 ,尺寸數量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左右兩側分別側拍)
圖8: 陳廷晉,《無以介入》,複合媒材,4㎝ × 13㎝ × 9㎝,2009 年
圖9: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10: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11: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12: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13: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14: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15: 陳廷晉,《 拜給自己 》,局部,閒置空間現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異, 2010 年
圖8-1: 陳廷晉,《無以介入》,局部,複合媒材,4㎝ × 13㎝ × 9㎝,2009 年
圖8-2: 陳廷晉,《無以介入》,局部,複合媒材,4㎝ × 13㎝ × 9㎝,2009 年
圖16: 陳廷晉,《 觀-看-不見的完美形象 》, 現成物改造,尺寸數量依場地而異,2010 年
圖17: 陳廷晉,《 觀-看-不見的完美形象 》, 現成物改造,尺寸數量依場地而異,2010 年
圖18: 陳廷晉,《 How Does It Make You Feel ? 》, 現成物改造,數量依場地而異,2010 年
圖19: 陳廷晉,(從這一面轉向另一面的分格紀錄),造型製作過程,鐵絲、石塑土,10㎝ × 13㎝ × 20㎝,2009 年
圖20: 陳廷晉,《高雄市文化公仔—男工與漁婦》,樹脂土,15㎝ × 18㎝ × 10㎝,2006 年
圖21: 陳廷晉,《高雄市文化公仔—男工與漁婦》,樹脂土,15㎝ × 18㎝ × 10㎝,2006 年
圖22: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製作過程,2010 年
圖23: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製作過程,2010 年
圖24: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製作過程,2010 年
圖25: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局部,棉紙拓印、絹印,150㎝ × 90㎝,2010 年
圖26: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局部,棉紙拓印、絹印,150㎝ × 90㎝,2010 年
圖27-1: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局部(展場佈置),棉紙拓印、絹印,大小依場地而異,2010 年
圖27-2: 陳廷晉,《 大地-no signal 》, 局部(展場佈置),棉紙拓印、絹印,大小依場地而異,2010 年
圖28: 陳廷晉,《 自畫像 》, 油畫 ,125㎝ × 140㎝,2006 年
圖29: 陳廷晉,《 自畫像 》, 油畫 ,135㎝ × 130㎝,2006 年
圖30: 陳廷晉,《 自畫像 》, 油畫 ,130㎝ × 105㎝,2006 年
圖31: 陳廷晉,《 影子自拍 》, 攝影 , 2007~2008 年
圖32: 陳廷晉,《 影子自拍 》, 攝影 , 2007~2008 年
圖33: 陳廷晉,《 影子自拍 》, 攝影 , 2007~2008 年
圖34: 陳廷晉,《 影子自畫像 》, 布上油畫、寶麗膠,30F,2009 年
圖35: 陳廷晉,《 影子自畫像 》, 油畫,15F,2009 年
圖36: 陳廷晉,《 影子自畫像 》, 油畫,15F,2009 年
圖37: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油畫,50F,2010 年
圖38: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紙捲蠟筆素描,8K,2010 年
圖39: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紙捲蠟筆素描,8K,2010 年
圖40: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紙捲蠟筆素描,8K,2010 年
圖41: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紙捲蠟筆素描,8K,2010 年
圖42: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紙捲蠟筆素描,8K,2010 年
圖43: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油畫,30F,2010 年
圖44: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油畫,30F,2010 年
圖45: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油畫,50F,2010 年
圖46: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油畫,50F,2010 年
圖47: 陳廷晉,《 看!不見我 》, 油畫,50F,2010 年


二、圖目錄

圖A: 埃貢·席勒 (Egon Schiele 1890-1918 ),《 drawing nude before mirror 》,1910, 鉛筆素描(圖片引自: http://www.edgardegasgallery.org/painting-Egon%20Schiele-Schiele%20Drawing%20a%20Nude%20Model%20before%20a%20Mirror-47945.htm )
圖B :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1898 –1967),《 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 》,1937, 布上油畫 , 81.3 cm × 65 cm(圖片引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Portrait_of_Edward_James.jpg)
圖C : 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1898 –1967),《 La Trahison des Images》另名 《Ceci n'est pas une pipe》, 1928–29, 布上油畫 , 63.5 cm × 93.98 cm(圖片引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grittePipe.jpg)
圖D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1928 –1987),《 Brillo Soap Pads Box 》1964,將布瑞洛牌商標絹印在木箱上,(圖片引自: http://edu.warhol.org/aract_brillo.html)
圖E : 荷茲(Markus Raetz 1941~),上圖《YES-NO》/下圖《OUI-NON》(法文),(圖片引自: http://www.wscgraphic.com/2009/07/markus-raetz/)
圖F: 孟克(Edvard Munch 1863–1944),《 The Kiss》, 1897–1902, 木刻版畫 , 46.7cm × 46.4 cm(圖片引自: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unch/munch-1902x.jpg)
圖G: 袁廣鳴 1965 ~,《城市失格-西門町白日》, 數位攝影 , 300cm × 240 cm, 2002 年(圖片引自: http://web.arte.gov.tw/digital_teacher/art/artist/page07.htm )
圖H: 袁廣鳴 1965 ~,《城市失格-西門町夜晚》, 數位攝影 , 300cm × 240 cm, 2002 年(圖片引自: http://web.arte.gov.tw/digital_teacher/art/artist/page07.htm )
圖I: 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3–1610),《Narcisse》, 1594-1596, 布上油畫, 110 × 92 cm(圖片引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ichelangelo_Caravaggio_065.jpg)

一、翻譯著作
Willy Rotzler 著,吳瑪琍 譯,《物體藝術》,台北,遠流,1991。
Lucy R. Lippard 編,張正仁 譯,《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4。
Georges Sebbag 著,楊玉平 譯,《超現實主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華特.班雅明 著,許綺玲 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聖.修伯里(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著, 阮若缺 譯,《 Le Petit Prince小王子 (中法對照) 》,台北市: 天肯,2003。
德勒茲(Gilles Deleuze) 著,陳蕉 譯,《 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 》,苗栗縣,桂冠,2009。
德勒茲.瓜達里 著, 林長杰 譯,《 何謂哲學?》, 臺灣商務印書館 , 2004
梅爾基奥爾.博奈 著, 周行 譯,《 鏡像的歷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JEAN BAUDRILLARD 著,Sheila Faria Glaser 譯,《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S.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4。
米歇爾 傅柯( Foucault Michel ) 著, 洪維信 譯 ,《 外邊思維 》,台北市:行人出版社, 2006。
華特.班雅明 著,王炳鈞、楊勁 譯,《經驗與貧乏》,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米歇爾 傅柯 (Foucault Michel ) 著,張延風 譯,1998b,<這不是一只煙斗>收於:杜小真選編,《福柯集》。上海:遠東。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 著, 林雅琪 鄭慧雯 譯,《 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麥田出版,2004。
布希亞 ( Jean Baudrillard )著, 洪凌 譯,《 擬仿物與擬像》, 時報出版,1998。
羅蘭.巴特 (Barthes, Roland )著, 劉森堯 譯,《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德勒茲.瓜達里 著, 林長杰 譯,《 何謂哲學?》,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著, 袁筱一 譯,《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自由之丘, 2011。
法蘭克‧懷特佛得( Frank Whitford) 著,王昭文 譯,《席勒》,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1997。
河合隼雄 著,羅珮甄 譯 ,《 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 台北市:揚智文化 , 2000。
HAWKES Terence 著, 陳永寬 譯 ,《 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s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台北,南方,1988。
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著, 鄧伯宸 譯,《 換一種眼光看美》, 立緒 , 2009。
德勒茲 (Deleuze, Gilles) 著,楊凱麟 譯,《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2000。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著, 王慶節、陳嘉映 譯 ,《存在與時間》,台北市,桂冠,1990。
布希亞 ( Jean Baudrillard )著 ,林志明 譯:《物體系》,台北,時報 ,1997。


二、中文著作

莫偉民,姜宇輝,王禮平 合著,《 二十世纪法國哲學》, 人民出版社,2008。
王理平 著,《 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 人民出版社, 2007。
高宣揚 著,《傅柯的生存美學》,台北市:五南,2004。
高宣揚 著,《存在主義 》。台北市,遠流,1993。
陳瑞文 著,《阿多諾美學論》,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2004。
羅貴祥 著,葉維廉、廖炳惠 主編,《德勒茲》,台北市:東大,2008。
陳榮華 著,《 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6。
黃 作 著,《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高宣揚 著 ,《 後現代論 》,台北市:五南圖書, 2006 。
謝碧娥 著,《 杜象詩意的延異—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與轉化 》,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2008。
高宣揚 著,《傅柯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結》, 台北市:五南圖書 , 2004。
高宣揚 著,《 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五南,2003。
劉治貴 著 ,《大師自畫像 》,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8。
程志民 著, 《 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論》,康德出版社, 2008。
賴俊雄 編,《傅柯與文學》, 台北市:書林 , 2008。
項退結 著,《海德格》, 台北市:東大圖書 , 2006。
蔡美珠 著,《齊克果存在概念》, 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2002。
蔡錚雲 著,《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臺北市,台灣書店 ,2000。
黃瑞祺 主編,《再見傅柯 : 傅柯晚期思想新論》,台北,松慧,2005。
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 合著,《 傅柯考》,台北,麥田,2006。
曾長生 著,《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 。
顧 錚 著,《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李維菁 著,《席勒 》,台北市,藝術家,2004。


三、中文期刊


吳介禎 :<當傅柯[Michel Foucault]遇到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雄獅美術 298 ,1995.12 。

張美川 : <自我技術與權力關係 : 福柯晚期理論中的主體化困境>,社會理
論學報,7(2) 。
黃冠閔 : <主體性的裂隙:早期傅柯的想像論>,中國文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四祈,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

陳瑞文 : <德勒茲創造理論的非人稱與非人稱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五期 ,2011 . 1,P.1-45 。
陳瑞文 : <阿多諾的藝術形象語言與詮釋>,東華人文學報 4期,2002.07。
陳榮華 : <海德格《時間與存有》的本真與非本真存在> ,臺灣大學機構典藏,哲學與文化,第卅五卷,第一期 ,2008.1。
蔡錚雲 : <傅柯是如何去修補現象學與倫理學之間的缺口--自我照顧與管理自己>,政大機構典藏,2001.1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