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0: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昭儀
論文名稱: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鄭彩鳳鄭彩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服務學習服務學習課程利社會行為
外文關鍵詞:Service-LearningService-Learning programprosocial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15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服務學習課程對於增進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的成效,以及了解服務學習在國中實施的狀況,以作為中等教育服務學習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中「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樣本選取採立意取樣的方式,以研究者擔任綜合活動的國中一年級一個班級為實驗組(30人),再選擇另一個班級作為控制組(30人)。對實驗組實施十週的服務學習課程與五次的服務活動,而控制組則無。兩組學生於實驗教學前後各接受一次「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問卷」測驗,以了解其利社會行為的改變情形。實驗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填寫「課程綜合反思回饋單」以反應其對服務學習課程的評價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施服務學習課程能有效增進國中生的「合群」、「關懷」、「幫助」及「整體」的利社會行為表現。
二、服務學習課程的效果不因學生「性別」或「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的效果及課程設計均給予正面評價。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see if the program is applicabl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o as to offer a reference to secondary education.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for the study were 6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containing 30 subjec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a 10-week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treatment.

In the study, Prosoci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the pretest, and follow-up test. The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 One-Way ANCOVA to measure the instant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On the other hand, qualitative data,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er’s study journal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feedback on each unit and on the whole program, were also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responses to this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The main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a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had instant effect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 effects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did not show
differences because of "gender" o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3. Most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commented positive opinion on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was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further researche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內涵 7
第二節 服務學習課程設計 23
第三節 利社會行為的內涵 30
第四節 服務學習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6
第五節 實驗方案 62
第六節 實施程序 64
第七節 資料處理 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的利社會行為表現 69
第二節 實施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的影響 73
第三節 學生在服務學習歷程的反思與成效分析 80
第四節 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的評價與回饋 91
第五節 研究者之教學省思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8
壹、中文部分 108
貳、外文部分 114
附錄 116
附錄一、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問卷 116
附錄二、「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問卷」使用同意書 120
附錄三、研究觀察紀錄 121
附錄四、課程綜合反思回饋單 122
附錄五、訪談大綱 123
附錄六、實驗方案 124


表目錄

表2-1-1 國內外學者對服務學習的定義 9
表2-1-2 服務學習的類型 13
表2-1-3 Perry的智力與倫理發展理論 19
表2-1-4 學生發展理論與服務學習價值發展模式的比較 21
表2-2-1 服務學習與九年一貫課程的關係 24
表2-3-1 認知發展論者認為利社會的發展有四個階段 36
表2-3-2 Eisenberg的利社會行為道德推論階段 37
表2-4-1 服務學習之相關研究 41
表2-4-2 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45
表3-1-1 服務學習課程的實驗設計 52
表3-3-1 研究對象概況表 56
表3-4-1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法 58
表3-4-2 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問卷層面及內涵 59
表3-4-3 利社會行為問卷題目分佈情形 59
表3-4-4 利社會行為正式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60
表3-5-1 服務學習課程實驗方案大綱 63
表3-7-1 資料編碼說明表 68
表4-1-1 實驗組及控制組在性別分組的利社會行為前後測平均數 69
表4-1-2 不同組別與性別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1-3 不同組別在家庭社經地位分組的利社會行為前後測平均數 71
表4-1-4 不同組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1 組別與性別的卡方考驗表 73
表4-2-2 組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的卡方考驗表 74
表4-2-3 兩組前測之平均數、標準差及t考驗 75
表4-2-4 利社會行為總量表前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2-5 兩組前後測利社會行為總量表描述性統計分析 76
表4-2-6 兩組前後測三個分量表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2-7 兩組前後測三個分量表得分結果統計表 78
表4-4-1 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次數的評價 91
表4-4-2 學生對服務活動次數的評價 91
表4-4-3 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內容「豐富多元」的評價 92
表4-4-4 學生對「老師的帶領方式」的評價 93
表4-4-5 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單元活動 93
表4-4-6 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的感受及建議 94


圖目錄
圖2-1-1 Kolb經驗學習週期圖 1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3
圖3-6-1 研究實施流程圖 6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志豪 (2006)。違規犯過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雅菁 (2002)。高中公民科服務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59-170。
王新閔(2008)。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外志工服務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江惠玉(2011)。利社會輔導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聖文(2009)。運用志工服務社推動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江麗珠(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內外控信念、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行政院青輔會(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志工行動網(2009)。小飛俠中程計畫核定本—摘要。2011年6月30日,取自http://gysd.nyc.gov.tw/about/vision
何軒盛 (2003)。建構高中「服務-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昌叡(1992)。幼兒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阮雋絜(2010)。大學新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六(1993)。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43-60。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91-100。
吳芝儀(2003)。服務學習融入中小學課程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成果報告。嘉義市:嘉義大學
吳香質 (2005)。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瑛(2007)。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曉宣(2007)。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
林至善(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以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學生輔導,81,82-93。
林惠娟(1997)。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利社會發展之影響。台灣人文生態研究,1(1),73- 93。
林振春(2000)。社區服務學習的理論與實務。迎接新世紀開放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
林靜嫻(2007)。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服務學習歷程與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參與2005年我的家鄉寶貝社區生態服務學習計畫中的六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萬怡(2004)。臺北縣正德國中服務學習課程之探討。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卓淑瑛 (2009)。服務學習活動方案融入國中公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光德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如鈺(2008)。國小資優學生利社會行為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台北市:遠流。
洪靖雅(2008)。從服務學習進入社會參與-大學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施美如(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服務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高淑玲(2005)。台北縣立國民中學社區服務學習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慶賢(2002)。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現況與學習成效評估-以北市高中、職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9-55)。台北市:洪葉。
徐誼芳(2010)。國小資優生家庭氣氛、自我效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張天吉(2010)。角色扮演案例討論教學策略對國小品格教育利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郡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書維(2004)。國小童軍團水環境服務學習統整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莊貴珍(2005)。臺北縣一所國中服務學習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永男(2010)。青少年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彰化縣○○營區青少年生態解說團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宜均(2011)。利社會學習策略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的利社會行為、同儕關係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玲如(2006)。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故事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瑜芳(2008)。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靜怡(2005)。大學生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8)。服務學習之緣起。2011年8月22日,取自教育部服務學習網http://english.moe.gov.tw/ct.asp?xItem=9405&;CtNode=10944&;mp=10000&;1=1#tabindex_10944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手冊。臺北:教育部。
黃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新教學法之一。論文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之「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
黃玉(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31-38。
黃惠君(2001)。青少年社會福利意識之探討:家庭生活背景與消費文化意識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姿滿(2005)。應用服務學習方案協助國中學生自我與社會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曾玉玲、陳亭蘭、陳惠姿(2008)。老化體驗活動-一種改變老化態度的教育策略。輔仁醫學期刊,6(4),151-161。
曾慧媚(2003)。台北縣中小學「服務-學習」方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百川(2000)。服務學習課堂實踐之行動研究以企業倫理教學為例。輔仁大學大學院校服務與學習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楊青(2004)。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惠婷(2003)。影響高中職在學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立明倫高中與大安高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翔喻(2006)。國中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臺北市南門國中小太陽服務社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乃鳳(2009)。獨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溫貴琳(2002)。漫談服務學習--從美國看台灣。學生輔導,81,1-11。
溫健蠶(1998)。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倚萱(2003)。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關渡青少年保育解說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欣虹(200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證向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兩陽(2003)。服務學習的意義與特質。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榮正(2008)。民雄文教基金會資深志工的服務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至善、楊仕裕、劉杏元、劉若蘭(2008)。服務學習的方案設計。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27-224。台北:洪葉。
劉蓉靜(2009)。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雅君(2008)。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慶仁(1999)。服務學習與教育改革。美國教育新知選輯,4,27-31。
蕭佑儒(2009)。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伊就(2007)。國小學生對教師、家長期望知覺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顏妙桂(2009)。服務學習與大學生品德教育之理念與實踐,學生輔導季刊,107,21。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蕙芳(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情緒管理、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文彬(1999)。服務教育與青年志願服務~以長榮管理學院為例。訓育研究,38 (3),31-36。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嚴秋蓮(2005)。中等學校實施服務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兩所中學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貳、外文部分

Astin, A.W., Vogelgesang, L. J., Ikeda, E. K., &; Yee, J. A. (2000). How service learning affects students. Los Angeles: UCL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Theory and research. NY:John Wiley.
Bugental, J. F. T. (1964). The third force in 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 19-25.
Campbell, D. T. (1975).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biological and social evolution and moral trad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 1103-1126.
Carr, D. A. (2000).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goal-directed prosocial motivation. Seton Hall University, New York.
Chisholm, L. A. (2004, April). Service-Learning: A new pedagogy for school, universities, students, communities, nations and the world. Paper data at the 3rd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in Taiwan, Taipei: Fu Jen University.
Delve, C. I., Mintz, S. D. &; Stewart, G. M.(1990) Promotig value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A design. In Delve, Cecilia I. Mintz, Suzanne D. &; Stewart, Greig M. (Eds.), Community Service as Values Education, N50, (pp. 7-30). San Francisco. Oxford: Josser-Bass.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yler, J. &; Giles, D. E.(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ertman,C.I., &;White, G.P., &;White, L.T.(1996).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Columbus, Ohio: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Fleming, J. J., Xeller, J., &; Tebsherany, M. (2005). The important of an epistemology of engagementin assessing student outcomes of service-related activities. Paper data at the 3rd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 in Taiwan, Taipei: Fu Jen University.
Hoffman, M. L. (1981). Is altruism part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 121-137.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Kolb.D.A.(1984). Experience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Kuh, G.D. (2007). Success in college. In P. Lingenfelter (Ed.), More student success: A systemic solution, 66. Boulder, CO: State Higher Education Executive Officers.
Peak, C.A. (2002). Service learning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Educating citizens for the future. In M.E. Kenny et.al. Learning to serve: promoting civil society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167-184.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eitsinger, A. M. (2005). Service-Learning and standard-based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9(1), 19-30.
Shaffer, D. 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f.: Brooks/Cole (3rd ed).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54(4), 307-319.
Trivers, R. L. (1985). Social evolution. Menlo Park, CA: Benjamin/Cummings.
Wilson, E. D. (1975). Soc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erman (1997). Service-learning :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Witmer, J., &; Anderson, C.(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ERIC Du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2-50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順美(2004)。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師大學報:教育類,49(1),159-170。
2. 沈六(1993)。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
3.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91-100。
4. 林至善(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以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學生輔導,81,82-93。
5.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
6.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31-38。
7. 曾玉玲、陳亭蘭、陳惠姿(2008)。老化體驗活動-一種改變老化態度的教育策略。輔仁醫學期刊,6(4),151-161。
8. 溫貴琳(2002)。漫談服務學習--從美國看台灣。學生輔導,81,1-11。
9. 溫健蠶(1998)。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10. 劉慶仁(1999)。服務學習與教育改革。美國教育新知選輯,4,27-31。
11. 顏妙桂(2009)。服務學習與大學生品德教育之理念與實踐,學生輔導季刊,107,21。
12.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3. 蘇文彬(1999)。服務教育與青年志願服務~以長榮管理學院為例。訓育研究,38 (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