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方麗娜 (2007)。語言與文化篇。載於方麗娜、何德華、李英哲、竺家寧等著,華語文研究與教學──四分之一的回顧與前瞻(381-416)。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王宏、方廣錩主編(1992)。中國禪詩鑑賞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希杰(1996)。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國瓔(1986)。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皮述民(1999)。王維探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伍鐵平(1999)。模糊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余光中(2000)。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
吳振國(2003)。漢語模糊語義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啟禎(2008)。王維詩的意象。台北:文津出版社。
李浩(2000)。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李楊、王鐘華、陳灼(199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豐楙編著(198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杜淑貞(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方珠(2004)。翻譯多元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周何主編(2008)。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周邦憲譯(1996)。燕卜遜著。朦朧的七種類型。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
林俊宏等譯(2009)。Brown, H. D.著。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社。
竺家寧(2008)。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穎洲(2006)。中英對照讀唐詩宋詞。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胡和平(2005)。模糊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涂衛群譯(2006)。程抱一著。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翁方綱撰(1985)。石洲詩話。台北:中華書局。
高涌泉(2010)。教育部審定高中基礎物理一。台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
陳治安、文旭(1997)。模糊語言學概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鐵民(1990)。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陳鐵民(2009)。新譯王維詩文集上下冊。台北:三民書局。
陶文朋(2003)。明月松間照詩佛-王維作品賞析。台北:德威(吳氏代理)出版。
陸稼祥、池太寧主編(1991)。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曾妙芬(2007)。推動專業化的AP中文教學—大學二年級中文教學成功模式之探討與應用。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黃慶萱(2004)。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黃麗貞(2004)。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
楊文雄(1988)。詩佛王維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家駱主編(1974)。清.趙殿成注譯。王摩詰全集注。台北:世界書局刊印。
董學文主編(2005)。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曉青(2008)。英語教學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褚柏思(1981)。詩佛王摩詰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趙毅衡(1988)。新批評── 一種獨特的形式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昫(1971)。舊唐書。台北:中華書局。
魯苓(2010)。多元視域中的模糊語言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黎千駒(2006)。模糊修辭學導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
蕭滌非等撰(1983)。唐詩鑑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錢玉蓮(2008)。現代漢語詞匯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譚繼山編譯(1984)。王維傳記。台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
饒彬校注(1999)。曹雪芹撰。紅樓夢。台北:三民書局。
二、期刊論文
方曉峰(2009)。禪意與擔憂——王維《輞川集》論析。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3(5),94-96。
王冬霞(2009)。關聯理論視角下的唐詩對外漢語教學。科技信息(人文社科)488-489。
王明居(2000)。一項跨入新世紀的曖昧工程—談模糊美學與模糊美。文學評論,134-140。
王姝靜(2011)。英語專業語音教學中的英詩誦讀。才智,139-140。
王隆升(2002)。幽境與禪韻-試論王維「輞川集」的詩情、詩境與詩法。華梵學報,8,59-78。
王曉燕(2011)。漢英詩歌互譯在英詩教學中的作用。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184-186。
王麗珍(2009)。試論王維《輞川集》的模糊美。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1-105。
伍道成(1997)。玲瓏剔透 玉潤珠圓——王維《輞川集》語言藝術談片。修辭學習,5,23-24。
何淑貞(2005)。王維輞川詩的詩情畫意樂趣與禪悅。書畫藝術與文學-2005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8-87。
余淑榮(2009)。王維〈竹里館〉新解。長城。64-65。
余蕙靜(2000)。論王維《輞川集》中的時間觀及聲情技巧。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5,223-238。吳啟禎(2005)。王維詩之意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宜靜(1992)。詩情畫意──王維「輞川詩」中的畫趣。蘭女學報,3,89-106。李園(2004)。王維「詩中有畫」藝術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京市。
汪紅豔(2004)。《輞川集》的語言特色。中文自學指導,4,54-56。
岳毅平(2004)。王維的輞川別業論。文藝理論與批評,6,132-137。
於華(2008)。從多媒體在英詩課上的運用看英語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語文學刊,162-165。
林淑貞(2004年12月)。王維輞川詩歌「人物」在詩景中之構圖、作用與體現。國文學誌,9,41-73。林繼中(1999)。《輞川集》:在詩意中棲息。古典文學知識,12-18。
武軍(2006)。試論王維自然詩中的生態智慧。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濟南市。
邵明珍(2001)。重讀王維──從《竹里館》說開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4) 114-120,140。
胡和平(2002)。論文學語言的模糊性。濟南大學學報,12(5),32-37
范會兵(2006)。對王維詩歌中主要意象的圖形-背景分離分析。重慶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重慶市。
韋依娜(2003)。論王維《輞川集》所體現的“三教”精神。廈門教育學院學報,5(2),11-14。
夏彥國(2006)。對王維〈竹里館〉一詩法語翻譯的探討。法語學習。52-58。
孫荔(2009)。基於對外漢語視角的古詩研究。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1(5),530-532。
徐月芳(1997)。王維《輞川集》中的儒、道、釋色彩。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 145-156。秦小紅(2009)。唐詩中數詞的語義模糊性及其英譯。甘肅聯合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5(6),83-86。
翁有志(2009)。王維輞川別業的人文意境及其美學特徵。建築與文化,12,84-85
馬玉紅、王桂芝(2007)。文學作品的語篇層模糊美與直譯。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4),P157-160。
馬新欽(2011)。面向留學生的中國古典詩詞鑒賞教學與教材編寫探索。2011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第四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高惠敏(2002)。試談對留學生的古代詩詞教學。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7-90。
崔立斌(2002)。談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97-101。
許革晨(2008)。王維詩歌的禪宗美學思想及多樣化詩風述評。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長春市。
許富居(1993)。論園林詩畫意境與詩意空間之塑造:以王維輞川園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閆建華、張平(2004)。英語專業詩歌教學新探。外語教學,25(2),63-66。
陳子梅(2008)。以藝術治療觀《輞川集》之價值。問學,12,121-148。陳振盛(2004)。王維的禪意世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麗娟(2008)。模糊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妙用。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1(1)71-72。
陶宏(2007)。語言的模糊性與語文教學。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武漢市。
彭書雄(2005)。文本細讀與中國古典詩歌解讀方法研究。語文學刊,11,18-21。
曾逸群(2009)。對外古代漢語教材之分析研究──以《古代漢語課本》、《進階文言文讀本》和《文言基礎讀本》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馮麗(2009)。試論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價值。科技信息,3,603、613。
葉淑麗(1996)。王維《輞川集》詩的禪趣。嘉南學報,22,232-240。翟振業(1996)。論王維《輞川集》的蒙太奇美。鹽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4。
裴珍珍(2007)。試論王維詩文的人文生態觀。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太原市。
趙曉馳(2005)。王維近體詩句法研究。重慶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重慶市。
劉子芳(2007)。論王維輞川絕句之“清”。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3),18-20。
劉曦芬(2003)。淺談文體分析對詩歌教學的啟示。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0(2)44-49。
潘慧瓊(2002)。名作的被忽視與受重視——對王維《輞川集》藝術特色認識過程的思考。柳州師專學報,17(2),12-15。
潘慧瓊(2008)。《輞川集》與唐代五絕審美趣味。唐都學刊,24(6),30-33。
鄭朝通(2005)。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穆惠峰(2010)。淺談翻譯教學法與大學英語教學。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13 (6),108-109、129
蕭麗華(1998)。禪與存有-王維輞川詩析論。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佛學會議論文彙編,2。89-119。
賴亭融(2005)。他山之石─ 宇文所安及其唐詩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謝淑容(2004)。明代詩話論王維。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華隆(1998)。從意境說看王維輞川詩。新加坡南大語言文化學報,3(1),55-129。
韓晶晶(2010)。從語義場的類型看語義的模糊性。考試週刊,5,43-44。
譚朝炎(2000)。論輞川詩境。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3(3),11-15、20。
蘇心一(2007)。王維山水詩畫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曼如(2002)。王維《輞川集》的詩畫藝術及境界。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7,84-101。三、英文書目
Channell, J. (1994). Vague langua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inerman. J.V. ( 1979). The poetry of Wang Wei.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rdan, I. English Translation (2000). 300 Tang poems.Taipei: The Far East Book Co., Ltd.
Lakoff, G.,&Johnson, M. (1980).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uk, T. Y. ( 1976). A study of the nature poetry of Wang Wei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eirce, C. S. (1911). Vagueness. In J. M. Baldwin, (E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 Macmillan.
Titford, C. (1985). Translation- a post-communicative activity for advanced learners. In C. Titford & A. E. Hiehe (Eds.), Transl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pp. 73-86). Tubingen: Narr.
Tudor, I. (1987). Using translation in ESP. ELT Journal, 41(4), 268-273.
Yu, P. (1980). The poetry of Wang Wei: New translations and com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Yu, P. R. (1976). The world of Wang Wei's poetry: An illumination of symbolist poe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38-353.
Zadeh, L. A. (1972). 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hedges. Journal of Cybernetics. 2:4-34.
四、網路資源
八斗詩詞大庫 http://poem.8dou.net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中國華文教育網(2009,9月4日)。古詩教學三趣曲。 取自http://big5.hwjyw.com/resource/content/2011/04/28/17497.shtml
中國經濟網 http://big5.ce.cn/culture/more/200710/18/t20071018_13293899.shtml
王崧舟(2010)。徜徉在語言之途──關於文本細讀的對話。 取自http://wangsongzhou.blog.zhyww.cn/archives/2010/20101191063.html
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 http://archive.zo.ntu.edu.tw/bird/r_bird_search_result_c.asp?c_name=%A5%D5%C6O&Submit=%ACd%B8%DF
全球華文網僑教雙週刊(主題區)──唐詩欣賞 取自http://media.huayuworld.org/culture/topic/03html/03new.htm
朱我芯(2007)。「深秋猿鳥來心上,夜靜松杉到眼前」-華文詩歌情境再現。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國際研討會。取自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5/html/paper02.htm
百度百科:文本細讀。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732750.htm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http://www.nyc.gov.tw/
李安全(2008)。文本細讀與經典闡釋。 取自http://www.yuwenonline.com/Article/wenxue/llpp/200810/5129.html
李明芝(2010,9月)。法律上死亡概念的考察—以「腦死說」論述為核心。論文發表於由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所舉辦的「返景入深林:理論與實踐研討會 」的D1場次「人神共憤、依法行政:廢除死刑運動的跨國境爭論」中。取自http://www.taedp.org.tw/index.php?load=read&id=783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文學之美—唐詩三百首」多媒體教學系統 取自http: cls.hs.yzu.edu.tw/300/HOME.HTM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網路第二版。取自http://dict.mini.moe.edu.tw/cgi-bin/gdic/gsweb.cgi?ccd=d2K_cf&o=wframe.htm
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取自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莊坤良(1998)拼圖法英詩教學:以〈我心雀躍〉為例。英語教學,22(4)P5-18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qy8GXOCZBRlxOuFJCX7RLKsGdiE-/article?mid=561
華語天下(2009,11月6日)。淺談對外漢語中的中國古典詩詞教學。取自http://www.dwhy123.cn/thread-5201-1-1.html。
新唐人電視台天韻舞春風 取自http://www.ntdtv.com/xtr/b5/2011/03/18/a506826.html.-天韻舞春風:王維-田園樂(六).html#video
福山植物園 http://fushan.tfri.gov.tw/fushan_8_1.php?id=378
維基文庫藝文類聚卷第35。取自http://zh.wikisource.org/zh/%E8%97%9D%E6%96%87%E9%A1%9E%E8%81%9A/%E5%8D%B7035
維基百科。http://wikipedia.tw/
網路展書讀。取自http://cls.hs.yzu.edu.tw
蔡玲婉(2003):談唐詩在華語文教學的運用。第三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527–533。取自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3/papers/C42.pdf
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取自http://www.lxyz.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