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又寧 1995,〈現代漢語中兩種主要的比較句的分析〉,《語文研究》,第3期,5-11,。
方蒙 2011,〈現代漢語比較句比較項的不對稱研究〉,《安徽文學》,第7期
161-175,南京大學文學院。
石興慧 2010〈程度副詞“稍微”和“多少”比較研究〉,《現代語文》,129-130。
車競 2005〈現代漢語比較句論略〉,《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60-63。
李如龍 2007,《閩南方言語法研究》,褔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藍 2003,〈現代漢語方言差比句的語序類型〉,《方言》,第3期,214-232,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李訥、石敏智 1998,〈漢語比較句嬗變動因〉,《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16-28,
斯坦褔大學。
李佳純、連金發 1994,〈論閩南語比較句式—類型及歷時的探討〉,曹逢甫、蔡美慧 主編,《臺灣閩南語論文集》,71-88,台北市,文鶴出版。
李子瑄、曹逢甫 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蕭雙榮 2005〈“都”的全稱量項義與隐含差比義〉,《湖南人文科學院學報》,第
6期,98-104。
吳翠萍〈台灣閩南語形容詞限比句的趨同變化〉,《南亞學報第二十八期》。周長楫 1991《閩南話與普通話》,第一版,北京市:語言出版社。
周小兵 1995,〈論現代漢語的程度副詞〉,《中國語文》,第2期,100-104。
林寶卿 1992,《閩南話教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胡斌彬〈“於”字比較句和“比”字句的差別〉,《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第34
卷第6期,115-118。
耶夫.維索爾倫 2003,《語用學詮釋》,錢冠連、霍永壽 譯,北京:清華大學出
版社。
袁海霞 2008〈漢語方言中兩種差量式差比句使用情況考察〉,《湖北第二師範學
院學報第》,25卷第6期。
馬寧 2009〈現代漢語比較句預設探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
第6期,66-67。
許國萍 2005〈現代漢語“比”字句中情態動詞意義分布考察〉,《湖南師範大學
社會科學學報》,第34卷第6期,89-93。
許國萍 2007,《現代漢語句差比範疇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許極燉1998《台灣語概論》,初版,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曹逢甫 1989〈從主題-評論的觀點探討中文的比較句〉,《漢學研究》,151-189。
曹逢甫 1996 〈臺灣閩南語動詞分類研究〉,董忠司 主編,《臺灣閩南語概論講
授資料彙編》,254-316,臺北市:臺灣語文學會。
曹逢甫 1993,《應用語言學的探索》,台北:文鶴出版社。
張嘉文 2009〈論漢語『有…那麼…』結構的兩種句法呈現〉,國立中正大學語言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誼生 2009〈“更”字比較句中多項比較的程序與格式〉,《世界漢語教學》,第
23卷第4期,443-456。
張和友 2002《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語義特征及其語用解釋》,北京大學。
張昕 2010〈“比”字句類型及其變換句式探析〉,《現代語文》,37-38。
張厚軍 2010〈試論比較和比喻的區別〉,《現代語文》,30-32。
張振興 1989 《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畢晟 2005,〈武漢方言中的差比句〉,《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系》,第12卷,第2
期,15-17。
陳珺、周小兵 2005〈比較句語法項目的選取和排序〉,《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
期。
陳明富 2011,〈東漢至宋漢語差比類型比句句式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75 – 82。
陳輝龍 1934,《臺灣語法》,臺北:臺灣語學社。
賀宏燕 2010〈現代漢語“比”字句研究〉,《現代語文》,39-41。
湯廷池 1999〈閩南話否定詞的語意內涵與句法表現〉,《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135-186,初版,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曹逢甫、李櫻,1980,〈語言分析的目標與方法;兼談語句、語意與語
用的關係〉,《一九七九年亞太地區語言教學研討會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曹逢甫、李櫻,1980,〈中英文的句子 — 某些基本語法差異的探討〉,《一九七九年亞太地區語言教學研討會論集》,臺灣學生書局。湯廷池、曹逢甫、李櫻,1980,〈台語的“有”與國語的“有”〉,《一九七九年
亞太地區語言教學研討會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曹逢甫、李櫻,1980,〈母語的認識在外語教學上的重要性〉,《一九七
九年亞太地區語言教學研討會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曹逢甫、李櫻,1980,〈漢語詞序演變的探討〉,《一九七九年亞太地區
語言教學研討會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賈秀英 1996〈漢法比較句的差異〉,《山西大學學報》,第1期,91-94。
楊秀芳 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趙金銘 2002〈漢語差比句的南北差異及其歷史嬗變〉,《語言研究》,第3期。
趙金銘 2002〈差比句語義指向類型比較研究〉,《中國語文》,第5期。
熊仲儒 2007〈現代漢語與方言中的差比句的句法結構分析〉,安徽師範大學。鄭良偉 2000〈大學台語文選 上冊〉,台北市,遠流。
鄭毓瑜 2001〈比較句中「如」「似」「比」的問題〉,《幼獅學誌》,第十八卷,第四期。
鄭縈、曹逢甫 1994,〈閩南語「ka」用法之間的關係〉,曹逢甫、蔡美慧 主編,《臺灣閩南語論文集》,23-46,台北市,文鶴出版。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蔣紹愚、曹廣順 2005,《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魏培泉2007〈關於差比句發展過程的幾點想法〉,《Language and Languistic》
603-637。
魏益民 2011《實用鄉土生活台灣話》,初版,台北市:南天書局。
英文文獻:
Lin, Jo-Wang. 2008. Chinese comparative and their implicational parameters,
Springer Scinence.
McCawley, James. 1989. Notes on Li and Thompson: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4.19-42.
Shi, Din-Gxu. 2001.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mparatives, Lin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137-156.
Su, Cheng-Chieh. 2011. Comparative Dele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Southern Min, Docto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