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6: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瑩淑
論文名稱:張炎的「創傷與療癒」書寫研究
指導教授:王頌梅王頌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回流中文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張炎創傷文學療癒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歷來研究者在進行作家作品的研究時,從不忽略探討作家的人生經歷和作品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但從心理學上文學治療的角度來對作品進行詮釋,則屬嶄新的研究視角。本論文擬以現代心理學的觀點,觀察張炎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達到創傷經驗的重新轉化與療癒,並將負面情緒經營成可供審美的對象,希冀為張炎詞的研究提出另一種詮釋。
有鑑於此,本論文闡述重點有三:首先,梳理張炎生命境遇中的種種創傷與挫敗,從祖父張濡守獨松關、殺害元使而導致滅門慘案一事寫起,深入分析其經歷家變慘案之後的創傷心理;其次,以創傷治療、防衛機轉、存在主義等多項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張炎的情況,從詞作中抽絲剝繭尋繹他的心理狀態,與心理學作一印證;最後,研究張炎將這種創傷心理狀態藝術化的過程,不只讓自己在現實困境和心靈涵養中取得新的平衡,也讓滿懷愁緒昇華成為可供欣賞的美。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 3
一、專著 3
二、單篇論文 4
三、學位論文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7
一、研究方法概述 7
二、研究範圍界定 11
三、章節概述 11

第二章 張炎生命的創傷與挫敗 13
第一節 創傷的形成──家變 13
第二節 生命境遇的坎坷 17
一、寫經之役 17
二、飄泊無依 19
三、謀事不成 22
第三節 時光流逝的焦慮 23
※本章小結 27

第三章 張炎的創傷表現與其心理意涵 29
第一節 創傷的心理狀態 30
一、恐懼無助 30
二、經驗重演 32
三、退縮自閉 34
第二節 情感的防衛機轉 38
一、回憶的固著作用 38
二、歌聲和笑的反向作用 43
三、自我封閉的潛抑作用 47
四、經典人物的投射作用 51
第三節 物象的替代轉移 54
一、水仙 55
二、梅 57
三、雁 60
第四節 特殊時刻的心境調適 63
一、年節歲俗 63
二、傷逝悼亡 70
※本章小結 72

第四章 張炎的困境轉化與文學療癒 75
第一節 情繫故園的人生哀悼 75
一、舊家故園 76
二、杭州西湖 80
第二節 情融山水的心靈慰藉 87
一、山水清遊與隱居想望 87
二、仙道思想與禪佛哲理 92
第三節 情寄美學的創傷昇華 97
一、美學藝術 98
二、生命意義 106
※本章小結 108

第五章 結論 111
一、研究成果概述 111
二、未來研究展望 116

◎參考書目 117

壹、專書

一、傳世文獻

(一)張炎相關著作
‧(宋)張炎著,《山中白雲詞(附錄逸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宋)張炎著,黃畬校箋,《山中白雲詞箋》,杭州:杭州古籍,1994年12月。
‧(宋)張玉田撰,(明)蔡禎疏證《詞源疏證》,台北:學海,1988年1月。
‧(宋)姜夔 張炎著,劉斯奮選注,《姜夔、張炎詞選》,台南:王家出版社,1988年3月。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著,《詞源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二)他人著作
‧(戰國)屈原著,姜亮夫校註,《屈原賦校註》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7月。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三國)曹操著,夏傳才注,《曹操集注》,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説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唐)房玄齡等同修,《晉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台南:唯一書業中心,1975年9月。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2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甫詳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唐)韓愈,《韓昌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宋)歐陽修《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黃庭堅著,楊家駱主編,《黃山谷詩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5月。
‧(宋)蘇轍,《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宋)楊萬里,《誠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北京:廣文書局,1991年。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周密,《蘋州漁笛譜》,《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王沂孫,《花外集》,《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仇遠,《無弦琴譜》,《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方回,《桐江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戴表元,《剡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陸輔之,《詞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脫脫等同修,《宋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元)釋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台北:文殊出版社,1989年。
‧(明)宋濂等同修,《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詞注》,《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台北:文光出版社,1975年10月。
‧(清)陳玉□、于琨,《康熙常州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趙翼,《甌北集》,《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3月。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二、現代文獻(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文學類
‧牛海蓉,《元初宋金遺民詞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王隆升,《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9月。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南:新風出版社,1871年。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1年6月。
‧吳梅,《宋詞通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2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10月。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7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台北:文光出版社,1983年。
‧張文勳,《文心雕龍探秘》,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張淑瓊主編,《張炎》,台北:錦繡,1992年8月。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著》,台北:華正書局,2001年4月。
‧陳如江,《唐宋五十名家詞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陳啟佑,《花落又關情》,台北:月房子出版社,1994年。
‧黃瑞枝,《張炎詞及其詞學之研究》,屏東:宏仁出版社,1986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圖書,1994年8月。
‧楊海明,《張炎詞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衛嶺,《奧尼爾的創傷記憶與悲劇創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繆鉞 葉嘉瑩,《靈谿詞說》,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
‧薛礪若,《宋詞通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82年2月。
‧謝桃坊,《宋詞概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8月。
‧顧俊,《唐宋詞的風格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6月。


(二)心理學類
‧Barbara Rubin Wainrib、Ellin L. Bloch著,黃惠美、李巧雙譯,《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C. S. Hall、V. J. Nordby著,史德海 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5月。
‧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10月。
‧Caroline Garland等人著,許育光 黃慧涵 王臨風譯,《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月。
‧Glenn R. Schiraldi著,馮翠霞譯,《創傷後壓力調適》,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9月。
‧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2004年10月。
‧J.Douglas Bremner著,嚴愛鑫、鄭存明譯,《壓力的烙印──精神創傷對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11月。
‧John Briere、Catherine Scott著,徐凱文等譯,《心理創傷的治療指南》,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1月。
‧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2008年8月。
‧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5月。
‧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文化,2001年4月。
‧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左岸文化,2010年5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9月。
‧沈楚文口述,呂政達譯,《走出生命的幽谷》,台北:張老師文化,2001年11月。
‧黃龍杰,《搶救心理創傷──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台北:張老師文化,2009年9月。
‧黃龍杰,《心理治療室的詩篇》,台北:張老師文化,2004年2月。
‧葉郁菁主編,《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2001年。


(三)其他
‧Denis Diderot著,桂裕芳等譯,《狄德羅美學論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George Santayana著,杜若州譯,《美感》,台北:晨鐘書局,1972年10月。
‧Rene Wellek、R.P. Warren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
‧伍蠡甫、林驤華編,《現代西方文論選》,台北:書林書店,1992年8月。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12月。
‧張三夕,《死亡之思》,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3月。
‧厨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
‧魯迅,《兩地書:慕情》,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1年8月。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4月。



貳、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臺灣期刊
‧王安祈,〈張玉田的飄零心境與隱居心願〉,《幼獅學誌》第十七卷第三期,1983年5月。
‧王岫林,〈張炎「清空之旨」所反映的宋代文化特質〉,《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九、十期,2006年6月。
‧王學松,〈張炎詞的情感特徵分析〉,《新亞論叢》第六期,2004年6月。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台大中文學報》第七期,1995年4月。
‧李嘉玲,〈張炎詞觀及其批評研究,《嶺東學報》第四期,1992年10月。
‧林漢彬,〈張炎詞論中的幾個批評語詞─論清空、騷雅、意趣等語在《詞源》中的地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2003年6月。
‧徐信義,〈張炎詞源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期,1975年6月。
‧黃瑞枝,〈論張炎詞與家學、時代背景的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九卷第四期,1986年4月。
‧劉少雄,〈論張炎的詞學理論及其詞筆〉,《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三期,1998年8月。
‧劉漢初,〈清空與騷雅─張炎詞初論〉,《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三期,1998年8月。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書寫治療的運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第二三九期,2005年11月。

二、大陸期刊

‧丁楹、丁稱生,〈從隱逸文化解讀張炎詞〉,《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十八卷第五期,2002年4月。
‧丁楹,〈南宋遺民詞中人格形象的建構〉,《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
‧丁楹,〈山水優遊與南宋遺民詞風貌〉,《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六期,2009年12月。
‧王岩,〈兩宋文人漁父詞創作及其隱逸心態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第七卷第二期,2009年4月。
‧王學松,〈論張炎對清代詞壇的影響〉,《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八卷第二期,2009年3月。
‧王曉驪,〈宋代理學精神與宋詞境界的開創〉,《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五卷第五期,2008年9月。
‧石蘭思、張靖,〈從《詞源》看張炎的詞學觀〉,《今日南國》第一一二期,2008年12月。
‧吳旬初,〈怎一個愁字了得──張炎〈醉落魄〉賞析〉,《天津市職工現代企業管理學院學報》第二十五期,2005年6月。
‧李淑岩,〈宋人清明詞對杜牧《清明》詩的審美接受〉,《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五卷第十二期,2012年12月。
‧周淑芳,〈清明詩:詩人在春光感召下的風情宣洩〉,《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六卷第二期,2003年6月。
‧尚慧萍,〈論《詞源》詞學思想形成與宋代文化的關係〉,《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卷第六期,2008年11月。
‧武淑蓮,〈文學治療作用的理論探討〉,《寧夏社會科學》第一四○期,2007年1月。
‧夏濤,〈審美感傷──從審美愉悅說之外再看審美情感〉,《畢節學院學報》第一○二期,2009年。
‧孫立,〈張炎詞學理論的美學意義〉,《南京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常言,〈論理學對宋詞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九卷第四期,2002年7月。
‧張雷宇,〈20年來張炎研究述略〉,《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六期,2002年11月。
‧張雷宇,〈試論張炎對遺民詞的開拓〉,《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四年第二期,2004年6月。
‧許芳紅,〈近20年張炎研究述評〉,《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九十二期,2003年。
‧許芳紅,〈臨安詞人隱逸心態的精神棲息與故國情懷〉,《求索》,2004年10月。
‧許芳紅,〈張炎西湖詞的心路歷程〉,《求索》,2006年8月。
‧許興寶,〈論張炎的經歷心境與鳥意象〉,《唐山師專學報》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0年7月。
‧陳小松,〈張炎詞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韶冠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三十卷第四期,2009年4月。
‧陶友珍,〈遺民詞人與西湖〉,《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2010年1月。
‧麥清、郝琦,〈佛洛伊德與文學治療〉,《天津市教科院學報》第六期,2005年12月。
‧曾甘霖,〈試論張炎《詞源》雅化理論及其影響〉,《安徽文學》,2008年第五期。
‧馮保榮、王偉,〈創傷性體驗與藝術創作──徐渭藝術創作動力探析〉,《文藝評論》,2009年第四期。
‧黃永姬,〈張炎隱逸心願與對神仙世界的寄託〉,《江漢大學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1999年2月。
‧葉露,〈試論山中白雲詞的獨特風格〉,《貴州社會科學》第二二二期,2008年6月。
‧趙冬梅,〈佛洛伊德和榮格對心理創傷的理解〉,《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9年11月。
‧鄧喬彬、張秋娟,〈張炎的水仙情結〉,《名作欣賞》,2006年11月。
‧霍小青、王銳,〈心靈痛感的治療空間──從文學治療看臺灣鄉愁詩〉,《當代文學》第六期,2009年3月。
‧韓立平,〈論張炎對陶淵明之接受〉,《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卷第二期,2005年3月。
‧蘇愛梅,〈論張炎的閒愁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四期,2005年6月。
‧蘇愛梅,〈純粹的詩人詞客的美學契合──王維與張炎的禪緣〉,《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6年3月。

參、碩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吳孟昌,《七等生小說研究:自我治療的書寫旅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李若鶯,《唐宋詞欣賞架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張金蓮,《兩宋上巳、寒食、清明詞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永姬,《張玉田山中白雲詞析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沛勤,《遣悲舒懷:李商隱的創傷與療癒書寫──以大中年間詩為主要觀察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楊翰,《南宋題畫詞研究─以吳文英、周密、張炎為探究中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潘玲玲,《南宋遺民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
‧鄭美珠,《張炎詞情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蘇虹菱,《張炎「清空」、「質實」說與其創作實踐關係探討》,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