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姚配中著作
﹙一﹚《周易姚氏學》﹙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學》【一經廬叢書木活字本】,收入王雲五主編:《國
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26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
2.〔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學》【江陰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刻本】,收入
廣文編譯所編輯:《易學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3.〔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學》【江陰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刻本】,收入
楊家駱主編:《國學名著彙刊.周易集解之補正》﹙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4
月﹚。
4.〔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學》【江陰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刻本】,收入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學》【江陰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刻本】,收入
趙蘊如編次:《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臺北:新文豐,1983年10月﹚。
6.〔清〕姚配中撰:《周易姚氏學》【一經廬叢書木活字本】,收入《續修四庫全
書.經部.易類》第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二﹚《周易通論月令》﹙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清〕姚配中撰:《周易通論月令》【聚學軒叢書刻本】,收入嚴一萍選輯:《叢
書集成續編.聚學軒叢書》第三集第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6月﹚。
2.〔清〕姚配中撰:《周易通論月令》【聚學軒叢書刻本】,收入王德毅主編;李
淑貞等人編輯:《叢書集成續編.哲學類.易類哲學》第29冊﹙臺北:新文豐,
1989年7月﹚。
3.〔清〕姚配中撰:《周易通論月令》【聚學軒叢書刻本】,收入陸國強等編纂:《叢
書集成續編.經部.易類.傳說之屬》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6
月﹚。
4.〔清〕姚配中撰:《周易通論月令》【一經廬叢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易類》第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三﹚《易學闡元》﹙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清〕姚配中撰:《易學闡元》【花雨樓叢抄本】,收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
易經集成》第12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清〕姚配中撰:《易學闡元》【花雨樓叢抄本】,收入王德毅主編;李淑貞等
人編輯:《叢書集成續編.哲學類.易類哲學》第29冊﹙臺北:新文豐,1989
年7月﹚。
3.〔清〕姚配中撰:《姚氏易斆闡元》【花雨樓叢抄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易類》第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四﹚《書學拾遺》
1.〔清〕姚配中撰:《書學拾遺》【一經廬叢書本】,收入崔爾平編:《明清書法論
文選.姚配中》下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2月﹚。
二、易類專書
﹙一﹚易類古籍﹙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乾坤鑿度》,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4年6月﹚。
2.〔漢〕鄭玄注:《周易乾鑿度》,收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3.〔漢〕鄭玄注〔宋〕王應麟輯〔清〕丁杰、張惠言等校訂:《周易鄭注》【湖海
樓叢書影印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三國〕陸績撰:《陸績京氏易傳》【明嘉靖間范氏天一閣刊刻影印本】,收入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5.〔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收入〔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6.〔魏〕王弼撰〔民國〕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
局,2011年6月﹚。
7.〔唐〕史徵撰:《周易口訣義》【岱南閣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8.〔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學津討原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9.〔宋〕程頤著:《周易程氏傳》,收入〔宋〕程顥、程頤著〔民國〕王孝魚點校:
《二程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10.〔宋〕朱熹撰〔民國〕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1月﹚。
11.〔清〕傅以漸、曹本榮奉敕撰:《易經通注》,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月﹚。
12.〔清〕牛鈕等奉敕撰:《日講易經解義》,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月﹚。
13.〔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御纂周易折中》,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月﹚。
14.〔清〕傅恆等奉敕撰:《御纂周易述義》,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月﹚。
15.〔清〕惠士奇撰:《易說》,收入《易學叢書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74
年9月﹚。
16.〔清〕惠棟撰:《周易述》,收入〔清〕阮元編纂:《皇清經解》第5冊﹙臺北:
復興書局,1972年11月﹚。
17.〔清〕惠棟撰〔民國〕鄭萬耕點校:《周易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
月﹚。
18.〔清〕惠棟撰:《易漢學》【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彙文軒刊本影印】,收入嚴靈峯
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1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9.〔清〕孫星衍撰:《周易集解》第1冊【粵雅堂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
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0.〔清〕孫星衍校:《周易口訣義》第1冊【岱南閣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
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1.〔清〕吳曰慎撰:《周易本義爻徵》【清道光二十年李錫齡刻惜陰軒叢書影印
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22.〔清〕江藩撰:《周易述補》,收入〔清〕阮元編纂:《皇清經解》第16冊﹙臺
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
23.〔清〕張惠言撰:《周易虞氏義》【清嘉慶八年阮氏琅嬛仙館刻本】,收入《續
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24.〔清〕焦循撰:《江都焦氏雕菰樓易學》【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
月﹚。
25.〔清〕李富孫輯:《李氏易解賸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
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26.〔清〕朱駿聲著〔民國〕胡雙寶點校:《六十四卦經解》﹙北京:國家圖書館
出版社,2008年7月﹚。
27.〔清〕方申撰:《方氏易學五書》【清光緒十四年江陰南菁書院刻南菁書院叢
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3月﹚。
28.〔清〕陳壽熊著:《讀易漢學私記》,收入〔清〕王先謙編〔民國〕王進祥重
編:《重編本皇清經解續編》第1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6年﹚。
29.〔清〕紀磊撰:《虞氏逸象考正》及《續纂》【民國十二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
吳興叢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35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年3月﹚。
30.〔清〕孫堂編輯:《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清嘉慶四年映雪草堂刊本】,收入嚴
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6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31.〔清〕黃奭編輯:《孟喜易章句》,收入《黃氏逸書考》【民國十四年王鑒據懷
荃室藏板修補本】第1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32.〔清〕黃奭編輯:《荀爽易言》,收入《黃氏逸書考》【民國十四年王鑒據懷荃
室藏板修補本】第1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33.〔清〕黃奭編輯:《虞翻易注》,收入《黃氏逸書考》【民國十四年王鑒據懷荃
室藏板修補本】第1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二﹚近代易著﹙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屈萬里著:《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4月﹚。
2. 尚秉和:《焦氏易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0月﹚。
3. 曹元弼撰:《周易學》【民國四年刊本影印本】,收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
易經集成》第12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4. 胡自逢著:《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5. 廖名春、康學傳、梁韋弦著:《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7
月﹚。
6. 朱伯崑著:《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9月﹚。
7. 山東省圖書館編:《易學書目》﹙濟南:齊魯書局,1993年12月﹚。
8. 林忠軍著:《象數易學發展史》第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7月﹚。
9. 戴君仁著:《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5年3月﹚。
10.劉玉建著:《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11.張善文著:《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7年1月﹚。
12.王新春撰:《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1999年2月﹚。
13.徐志銳著:《周易大傳新注》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14.黃尚信等編:《周易著述考》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2月﹚。
15.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收入張善文等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2卷
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
16.黃壽祺撰:《易學羣書平議》,收入張善文等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附編》
第3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
17.吳承仕撰:《檢齋讀易提要》,收入張善文等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附編》
第3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
18.尚秉和撰:《易說評議》,收入張善文等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3卷﹙北
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
19.張善文著:《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文化事業,2006年2月﹚。
20.黃師忠天著:《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
21.潘雨廷著;張文江整理:《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
22.許老居著:《京氏易傳發微》﹙臺北:新文豐,2007年5月﹚。
23.高懷民著:《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24.徐芹庭著:《易經源流》下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4月﹚。
25.曹元弼撰:《周易集解補釋》,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
第27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
26.杭辛齋撰:《學易筆談》,收入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
第21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
27.賴貴三著:《焦循《雕菰樓易學三書》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
想研究輯刊.初編》第4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28.康全誠著:《清代《易》學八家研究》,收入《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初編》
第5冊﹙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9月﹚。
29.《中華易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易學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8年12月﹚。
30.汪學群著《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
31.陳伯适著:《惠棟易學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五編》
第9-12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32.徐芹庭著:《漢易闡微》上冊﹙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1月﹚。
三、經部相關專書
﹙一﹚傳統文獻﹙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漢〕伏勝撰;鄭玄注〔清〕袁鈞輯:《尚書大傳》,收入古風主編:《經學輯
佚文獻匯編.尚書類》第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2.〔漢〕韓嬰著〔清〕周廷宷校注:《韓詩外傳 附補逸 校注拾遺》【畿輔叢書本】,
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收入〔清〕阮元校
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4.〔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
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
2001年10月﹚。
6.〔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等疏:《周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
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
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9.〔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
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0.〔漢〕何休解詁;舊題〔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
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2.舊題〔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收入〔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3.〔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清〕阮元校
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4.〔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
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5.〔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
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16.〔宋〕王應麟撰:《詩攷》【津逮秘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
華書局,1985年﹚。
17.〔清〕惠棟撰:《九經古義》【貸園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
中華書局,1985年﹚。
18.〔清〕秦蕙田著;〔清〕秦蕙田、盧文弨、姚鼐等手校:《五禮通考》【味經窩
初刻試印本】﹙新北市:聖環圖書,1994年5月﹚。
19.〔清〕姚鼐撰:《惜抱軒九經說》【同治五年省心閣刻惜抱軒全集本】,收入《續
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第1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3月﹚。
20.〔清〕孫希旦著:《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21.〔清〕孫星衍撰:《尚書今古文注疏》第1冊【平津館叢書本】,收入《叢書
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2.〔清〕張惠言撰:《儀禮圖》【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年刻本】,收
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3月﹚。
23.〔清〕阮元編纂:《皇清經解》第20冊﹙臺北:復興書局,1972年11月﹚。
24.〔清〕王引之撰:《經義述聞》【據清道光七年王氏京師刻本影印】,收入《續
修四庫全書.經部.群經總義類》第1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3月﹚。
25.〔清〕包世榮撰︰《毛詩禮徵》【清道光八年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詩類》第6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26.〔清〕薛傳均撰:《文選古字通疏證》,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
103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7月﹚。
27.〔清〕劉寶楠、劉恭冕撰:《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3月﹚。
28.〔清〕柳興恩撰:《穀梁大義述》【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第1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29.〔清〕桂文燦著:《經學博采錄》﹙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8月﹚。
30.〔清〕蘇輿撰〔民國〕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1月﹚。
31.〔清〕皮錫瑞撰〔民國〕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四部刊要本】﹙臺北:漢
京文化事業,1983年9月﹚。
32.〔清〕皮錫瑞著:《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二﹚近代論著﹙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王夢鷗撰:《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2.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北京:中
華書局,1993年7月﹚。
3. 鍾肇鵬主編;于首奎、周桂鈿、鍾肇鵬校釋:《春秋繁露校釋》,收入孔子文
化大全編輯部編輯:《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12月﹚。
4. 湯志鈞著;楊國寬校對:《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5. 張高評著:《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6. 錢玄著:《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7. 方向東撰:《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8. 湯志鈞著:《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9. 林文華著:《戴震經學之研究﹙下﹚》,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
輯刊.初編》第26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四、史部相關專書
﹙一﹚傳統文獻﹙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 舊題〔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收入《四部刊要.史部.
雜史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2月﹚。
2.〔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3.〔漢〕班固等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4.〔漢〕荀悅撰:《前漢紀》﹙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7月﹚。
5.〔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6.〔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收入《新校本廿五史》﹙臺北:
史學出版社,1974年5月﹚。
7.〔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元饒州路學刊本】,收錄於成文出版社編纂:《仁
壽本二十六史》第2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8.〔宋〕王應麟撰:《漢書藝文志考證》,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6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月﹚。
9.〔明〕宋濂等撰:《元史》【明洪武刊本】,收錄於成文出版社編纂:《仁壽本二
十六史》第48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
10.〔清〕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
年10月﹚。
11.〔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12.〔清〕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室輯:《乾嘉
名儒年譜》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
13.〔清〕錢儀吉纂〔民國〕勒斯校點:《碑傳集》第11冊﹙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5月﹚。
14.〔清〕李元度著:《國朝先正事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第12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15.〔清〕沈葆楨、吳坤修等修;何紹基、楊沂孫等纂:《重修安徽通志》【清光
緒四年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第654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16.〔清〕丁仁編:《八千卷樓書目》【錢塘丁氏聚珍倣宋版印】第1冊﹙臺北:
廣文書局,1970年6月﹚。
17.〔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民國〕蒙文通校點:《書目答問補正﹙校點本﹚》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1月﹚。
18.〔清〕繆荃孫編:《續碑傳集》,收入《清碑傳合集》第3冊﹙上海:上海書
店,1988年4月﹚。
19.〔清〕鄭福照編:《姚惜抱先生年譜》【同治七年刻本】,收入北圖社古籍影印
編輯室輯:《乾嘉名儒年譜》第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
月﹚。
20.〔清〕馬其昶著〔民國〕毛伯舟點校:《桐城耆舊傳》﹙合肥:黃山書社,1990
年2月﹚。
21.〔清〕康有為撰:《戊戌奏稿》,收入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十
二﹚》﹙臺北:宏業書局,1976年9月﹚。
22.〔清〕王椿林修;胡承珙纂:《安徽省旌德縣續志》【民國十四年重刊本】,收
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22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二﹚近代論著﹙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清史編纂委員彙編纂:《清史》第3冊﹙臺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3月﹚。
2. 蔣元卿著:《校讎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5月﹚。
3. 陸又言編著:《中國七大典籍纂修考》﹙臺北:啟業書局,1968年2月﹚。
4. 彭國棟纂修:《重修清史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6月﹚。
5.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3冊﹙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3月﹚。
6. 金天翮撰:《皖志列傳稿》【民國二十五年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
地方》第23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12月﹚。
7. 徐復觀著:《增訂兩漢思想史﹙第二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6
月﹚。
8. 余英時撰:《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華世出版
社,1977年9月﹚。
9.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0年8
月﹚。
10.孫殿起撰:《販書偶記》,收入《四部刊要.史部.目錄類》﹙臺北:漢京文化
事業,1984年7月﹚。
11.孫殿起撰:《販書偶記續編》,收入《四部刊要.史部.目錄類》﹙臺北:漢京
文化事業,1984年7月﹚。
12.安徽通志館纂編:《安徽通志稿》【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收入《中國方志叢
書.華中地方》第629號第17冊、第25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
月﹚。
13.國史館編:《清史稿校註》第1冊﹙臺北:國史館,1986年2月﹚。
14.國史館編:《清史稿校註》第4冊﹙臺北:國史館,1986年7月﹚。
15.國史館編:《清史稿校註》第5冊﹙臺北:國史館,1986年9月﹚。
16.閔爾昌編:《碑傳集補》,收入《清碑傳合集》第4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
年4月﹚。
17.國史館編:《清史稿校註》第11冊﹙臺北:國史館,1989年2月﹚。
18.梁啟超著:《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收入《飲冰室合集﹙四十一﹚》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19.國史館編:《清史稿校註》第14冊﹙臺北:國史館,1990年2月﹚。
20.國史館編:《清史稿校註》第15冊﹙臺北:國史館,1990年5月﹚。
21.吳忠匡總校訂;褚德新副校訂:《滿漢名臣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月﹚。
22.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23.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
月﹚。
24支偉成編:《清代樸學大師列傳》﹙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8月﹚。
25.曹書傑著:《中國古籍輯佚學論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
月﹚。
26.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第3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
月﹚。
27.〔日〕小澤文四郎編:《劉孟瞻先生年譜》【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收入《晚
清名儒年譜》第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
28.王欣夫撰;鮑正鵠、徐鵬標點整理:《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上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29.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30.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第2冊、第3冊、第6冊
﹙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31.喻春龍著:《清代輯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五、子部相關專書
﹙一﹚傳統文獻﹙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民國〕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2.〔秦〕呂不韋主編〔民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985年8月﹚。
3.〔秦〕呂不韋主編〔清〕畢沅校正:《呂氏春秋》【經訓堂叢書本】,收入四川
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中華諸子寶藏編纂委員會編:《諸子集成新編》第九冊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4.〔漢〕劉安主編;高誘注:《淮南子注》,收入楊家駱主編:《增補中國思想名
著》﹙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4月﹚。
5.〔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民國〕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
華書局,2010年3月﹚。
6.〔魏〕王弼注,〔民國〕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3月﹚。
7.〔宋〕張載撰;朱熹注:《張子全書》【高安朱氏藏書校刊本】,收入《四部備
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8.〔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民國〕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
學紀聞》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9.〔宋〕王守仁語錄〔民國〕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編校:《王陽明傳習錄附大學
問》﹙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4月﹚。
10.〔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素問》【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影印本】,收入《續
修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第98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
月﹚。
11.〔清〕張志聰集注:《靈樞經》【清康熙刻本影印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子部.醫家類》第9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12.〔清〕孫星衍、黃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
月﹚。
13.〔清〕陳立撰〔民國〕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0月﹚。
14.〔清〕俞樾撰:《諸子平議》,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
第59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9月﹚。
15.〔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7月﹚。
16.〔清〕孫詒讓〔民國〕李笠校補:《校補定本墨子閒詁》﹙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9年10月﹚。
﹙二﹚近代論著﹙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胡適著:《淮南王書.手稿影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9月﹚。
2. 胡適著:《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
3. 梁啟超著:《儒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2月﹚。
4.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等集校:《管子集校》下冊﹙東京:東豐書店,1981
年10月﹚。
5. 黃暉撰:《論衡校釋》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
6. 劉韶軍著:《太玄校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7. 鮑國順著:《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5月﹚。
8. 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
9. 陳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學派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
月﹚。
10.張舜徽著:《鄭學叢著》,收入《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12月﹚。
11.李開著:《戴震評傳》,收入匡亞明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第166冊﹙南
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12.王達敏著:《姚鼐與乾嘉學派》﹙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11月﹚。
13.周德良著:《白虎通暨漢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2月﹚。
14.周德良著:《《白虎通》讖緯思想之歷史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
思想研究輯刊.初編》第23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
六、集部相關專書
﹙一﹚傳統文獻﹙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1.〔漢〕孔融:《孔北海集》,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集部二.別集類》第10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2.〔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民國〕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
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7月﹚。
3.〔清〕惠棟撰:《松崖文鈔》【清光緒劉氏刻聚學軒叢書本】,收入《續修四庫
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4.〔清〕盧文弨撰:《抱經堂文集》【抱經堂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
京:中華書局,1985年﹚。
5.〔清〕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臺北:新
興書局,1979年7月﹚。
6.〔清〕戴震撰〔民國〕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2冊、第6冊﹙合肥:黃
山書社,1995年10月﹚。
7.〔清〕錢大昕撰〔民國〕呂友仁標校:《潛研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1月﹚。
8.〔清〕姚鼐撰:《惜抱軒文後集》,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惜抱軒文集》第69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11月﹚。
9.〔清〕孫星衍撰:《五松園文稿》【岱南閣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
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清〕孫星衍撰:《孫淵如先生全集》【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清
嘉慶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77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11.〔清〕惲敬撰:《大雲山房文稿》,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名著第六集》
第23冊﹙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12.〔清〕張惠言撰:《茗柯文》,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名著第六集》第24
冊﹙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13.〔清〕張惠言錄;董子遠續錄:《詞選》﹙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6月﹚。
14.〔清〕阮元著:《揅經室集》第6冊【文選樓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初編》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5.〔清〕包世臣撰〔民國〕李星點校:《藝舟雙楫》,收入《包世臣全集》﹙合肥:
黃山書社,1994年5月﹚。
16.〔清〕劉文淇著〔民國〕曾聖益點校;蔣秋華審訂:《劉文淇集》﹙臺北: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年12月﹚。
17.〔清〕龔自珍著:《定盦文集補編》,收入《評校足本龔定盦全集》﹙臺北:新
文豐出版,1975年3月﹚。
18.〔清〕何紹基撰:《東洲草堂文鈔》,收入《何紹基詩文集》﹙湖南:岳麓書社,
1992年3月﹚。
19.〔清〕陳澧著〔民國〕黃國聲主編:《陳澧集》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8年7月﹚。
20.〔清〕蕭穆著:《敬孚類稿》,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
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12月﹚。
21.〔清〕李慈銘撰:《越縵堂日記》﹙北京:北京浙江公會發行,1910年﹚。
22.〔清〕陳康祺撰〔民國〕晉石點校:《郎潛紀聞二筆》,收入《郎潛紀聞初筆
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3.〔清〕葉昌熾著〔民國〕王欣夫補正;徐鵬輯:《藏書紀事詩附補正》﹙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二﹚近代論著﹙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章太炎著:《檢論》,收入《筆記三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2月﹚。
2. 陳香編:《清代女詩人選集》上冊﹙臺北:人人文庫,1977年4月﹚。
3. 劉聲木撰;徐天祥點校:《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1989
年12月﹚。
4. 錢鍾書著:《管錐編》,收入《錢鍾書作品集》6-○1﹙北京: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0年8月﹚。
5. 趙伯陶著:《張惠言暨常州派詞傳》,收入費振剛主編:《中國歷代名家流派詞
傳》第9冊﹙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6. 劉恆著:《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7. 張舜徽著:《中國文獻學》,收入《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8. 張舜徽著:《清人文集別錄》,收入《張舜徽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9.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文化學研究》第2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2008年12月﹚。
七、叢書論述專書
1. 劉世珩撰:《聚學軒叢書總目提要》,收入《聚學軒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年6月﹚。
2. 楊家駱著:《叢書大辭典》﹙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0年7月﹚。
3. 陽海清編撰;蔣孝達校訂:《中國叢書綜錄補正》﹙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
社,1984年8月﹚。
4.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
月﹚。
八、現代學科、外文翻譯專書
﹙一﹚現代學科書籍﹙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2. 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二﹚外文翻譯書籍﹙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奧地利〕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民國〕孫名之翻譯、
巫毓荃審定:《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年9月﹚。
2. 金偉燦(W. Chan Kim)、莫伯尼(Renee Mauborgne)合著;黃秀媛翻譯:《藍
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7月﹚。
九、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耿志宏:《惠棟之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
2. 方中士:《周易元亨利貞四德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1987年5月﹚。
3. 陳秋虹:《清代荀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4. 楊依純撰:《周易說卦傳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0年6月﹚。
5. 廖婉利撰:《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4年6月﹚。
6. 周婷婷:《中國近現代讖緯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史專業碩士
學位論文,2008年4月﹚。
7. 王學祥:《孫星衍及其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8. 陳麗妃:《秦蕙田之昏禮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9. 喬家駿:《孟喜、焦延壽、京房及其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
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7月﹚。
﹙二﹚期刊論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陳奇猷:〈《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與書名的確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79年第5期﹙1979年9月﹚,頁103-104。
2. 陳師鴻森:〈「子夏易傳」考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
第二分﹙1985年6月﹚,頁359-404。
3. 暴鴻昌:〈乾嘉考據學流派辨析—「吳派」、「皖派」說質疑〉,《史學集刊》總
第48期﹙1992年8月﹚,頁68-74。
4. 林滿紅:〈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理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上冊﹙1994年6月﹚,頁161-203。
5. 張濤:〈略論荀爽易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1995
年5月﹚,頁71-75。
6. 呂紹綱:〈略說卦變〉,《中國文化月刊》總第192期﹙1995年10月﹚,頁2-17。7. 王金香:〈乾隆年間災荒述略〉,《清史研究》總第24期﹙1996年12月﹚,頁
93-99。
8. 張其成:〈卦象爻數源流考〉,《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4期,頁19-28。
9. 王青:〈《太玄》研究〉,《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77-102。10.王邦雄:〈由老莊道家析論荀子的思想性格〉,《鵝湖學誌》總第27期﹙2001年12月﹚,頁1-31。
11.孫劍秋:〈惠棟《易》學著作特色、特色及其貢獻述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藝術類》第16卷第1期﹙2003年3月﹚,頁55-78。
12.王新春:〈荀爽易學乾升坤降說的宇宙關懷與人文關切〉,《中國哲學史》2003
年第4期,頁50-56。
13.〔日〕池田秀三作;洪春音譯:〈緯書鄭氏學研究序說〉,《書目季刊》第37
卷第4期﹙2004年3月﹚,頁59-78。
14.鄭萬耕:〈試論《太玄》對《易傳》辯證思維的發展〉,《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95-108。
15.陳修亮:〈試論惠棟《周易述》的治易特色〉,《周易研究》總第69期﹙2005
年2月第1期﹚,頁40-48。
16.漆永祥:〈清人稀見著述十五種提要〉,《文獻季刊》總第105期﹙2005年7
月第3期﹚,頁189-199。
17.黃新根:〈卦象說初探〉,《周易研究》總第72期﹙2005年8月第4期﹚,頁
33-37。
18.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宋之學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83-128。
19.王應憲:〈惠士奇「罰修鎮江城」考論〉,《東方論壇》﹙2006年6月第3期﹚,
頁108-113。
20.梁韋弦:〈漢易卦氣學的理論原理〉,《周易研究》總第77期﹙2006年6月第
3期﹚,頁73-78。
21.鄭吉雄:〈中國古代形上學中數字觀念的發展〉,《周易研究》總第79期﹙2006年10月第5期﹚,頁1-17。
22.劉大鈞:〈今、古文易學流變述略—兼論《子夏易傳》真偽〉,《周易研究》總
第80期﹙2006年12月第6期﹚,頁3-8。
23.林忠軍:〈讀鄭易管見〉,《周易研究》總第80期﹙2006年12月第6期﹚,頁
9-15、44。
24.陳伯适:〈惠棟改易經文以釋《易》述評〉,《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20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1-31。
25.黃師忠天:〈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周易研究》總第85期﹙2007年10
月第5期﹚,頁39-52。
26.呂玟鍰:〈社群建構與浮動的邊界: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臺灣人類學刊》
第6卷.第1期﹙2008年6月﹚,頁31-76。
27.羅卓文:〈孫星衍《易》學述要〉,《通識教育學報》總第13期﹙2008年6月﹚,頁33-55。
28.康全誠、張忠智、莊桂英:〈清代《易》學特色〉,《遠東學報》第26卷第4
期﹙2009年12月﹚,頁585-593。
29.曾聖益:〈「數術」與「術數」之名義辨析〉,《輔仁國文學報》總第30期﹙2010
年4月﹚,頁65-80。
30.陳詠琳:〈對數字卦的另一種解釋〉,《輔大中研所學刊》總第23期﹙2010年
4月﹚。
31.楊師晉龍:〈第五講—標點與閱讀的分析討論﹙五﹚〉,《國文天地》第26卷第
11期﹙2011年4月﹚,頁69-74。
﹙三﹚論文集﹙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戴君仁:〈雜家與淮南子〉,收錄於陳新雄、于大成主編:《淮南子論文集》﹙臺北:木鐸文出版社,1976年1月﹚,頁1-26。
2. 洪惟助:〈論禮記樂記的音樂思想〉,收錄於李曰剛等編:《三禮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10月﹚,頁187-194。
3. 王夢鷗:〈禮記月令校讀後記〉,收錄於李曰剛等編:《三禮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10月﹚,頁251-265。
4. 黃壽祺:〈論易學之門庭〉,收錄於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
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頁530-535。
5. 崔大華:〈論經學之訓詁〉,收錄於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新
北市:聖環圖書,1994年4月﹚,頁1-15。
6. 鄭吉雄:〈乾嘉學者治經方法與體系舉例試釋〉,收錄於蔣秋華主編:《乾嘉學
者的治經方法》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10月﹚,頁
109-139。
7. 曾聖益:〈乾嘉時期之輯佚書與輯佚學淺論〉,收錄於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
的治經方法》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10月﹚,頁
209-322。
8. 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帛書六十四卦跋〉、〈殷墟甲骨文
中所見的一種筮卦〉,分別收錄於張政烺著:《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
書局,2004年4月),頁561-580、頁680-691、714-723。
9. 賴貴三:〈乾嘉學者易學研究的貢獻與檢討〉,收錄於賴貴三著:《易學思想與
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頁544-572。
10.林忠軍:〈鄭玄與《周易注》〉,收錄於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上
冊﹙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5月﹚,頁129-220。
11.王葆玹:〈西漢《易》學卦氣說源流考〉,收錄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
選集》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9月﹚,頁173-185。
12.鄭吉雄:〈乾嘉經典詮釋的典範性綜論—思想史的考察〉,收錄於勞悅強、梁
秉賦主編:《經學的多元脈絡:文獻、動機、義理、社群》﹙臺北:臺灣學生書
局,2008年10月﹚,頁83-110。
﹙四﹚會議論文﹙按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1. 楊自平:〈兼重象數、義理之乾隆殿堂《易》著《御纂周易述義》〉,《第二屆
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聯合主辦,2008年12月6-7日﹚。
十、網路資源
1. 「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網址: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2. 「中國國家圖書館網站—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網址:http://opac.nl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