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宗先(1990)。台灣學校建築的時代觀。教育研究,13,13-17。
尤惠娟(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利用閒置空間推廣高齡教育認知與態度
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內政部戶政司(2011)。人口統計資料。2011年12月18日,取自
http://www.ris.gov.tw/zh_TW/37
王怡文(2009)。日本政府因應少子化對國小衝擊的教育政策研究。國立台南大
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惠君(2001a)。閒置空間的再生與活化-活化公有閒置空間城為文化資源之初步探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19,4-7。
王惠君(2001b)。專業者推動閒置空間再生的方向-從日本『谷中學校』的經驗
談起。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3-4.1~3-4.5。南投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白皮書。2011年8月10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images/policy/2004white_book_20101104/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菁寮國小木造禮堂、辦公室暨日治
時期升旗台。2011年10月3日,取自,
http://web.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
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RA09602000736&version=1&
assetsClassifyId=1.2&menuId=302&siteId=101#01
行政院經建會(2009)。台灣地區人口變遷對公共建設需求之研究-以中小學學
校用地為例。2011年9月15日,取自 www.cepd.gov.tw/dn.aspx?uid=7827
朱曼華(2005)。1949年以後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術空間之迷思。藝術論壇,2,175-194。
吳清山(1990)。學校環境與學校效能。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專題研究,55-73。台北:台灣書店。
何心怡(2003)。奈良女子大學本館。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
案例彙編,115。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昕家、萬怡君(2008)。整併裁撤學校再利用活化步驟化模式建構初探-以國
民中小學為例。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103-118,台北市:台北
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臺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明燕(2006)。八卦台地學校教育的發展與學校的空間分析。彰化研究研討會
論文集,彰化市。
李金娥(2006)。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以高雄市新上國小為例。台灣教育,637,45-47。
沈芷蓀(2001)。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設計思維。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
際研討會-理論、操作、永續實踐 會議紀錄,2-3.1~2-3.5,南投市: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沈艷(2009,3月2日)。日本閒置校舍利用有法可依。中國教育報,3版。
巫志城(2008)。台東縣閒置校園再利用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萬義(1986)。學校物質環境的重要性。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學校建築
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1-19,台北:台灣書店。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台北:台灣書店。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海清(2007)。創意校園的規劃與經營。創意校園的規劃與經營,11-23,台北
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怡瑜(2008)。校園閒置空間多元再利用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國小與山頂國
小為例。南華大學建築景觀系環境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秀鳳(2010)。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減班後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調查研究。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漢庭(2010)。桃園縣國中小學校建築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初探。2010 學校
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219-232,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
研究學會。
林慧姍(2011)。農村裁併小學校園空間再利用與社區的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
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卓家意、徐月梅(2010)。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以臺北市濱江國小英語學習
情境中心為例。2010 學校建築研究: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204-218,臺
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洪蘭(2001)。改善環境,回歸秩序。遠見雜誌,178,2011年10月15日,取
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8395.html
洪惠瑛(2003)。PS122表演空間。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
例彙編,113。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紀佩伶(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空間再利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迴瀾漫遊 愛在花蓮網站。露娜依工作室。2011年10月3日,取自,
http://www.i-hualien.com.tw/zoneHualien/h2_content.asp?p=1004
畢恆達(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
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利。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殷寶寧(2006)。社區與學校「ppt.」。2011年9月15日,取自
http://publish.tpc.gov.tw/housing/tsp/95document/bc13.pdf
高翠霞、蔡崇建、莊潔(2011)。台灣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問題與對策。
教育資料集刊,49,31-68。
康偉民(2001)。新加坡歷史建築的再利用。空間,135,21- 24。湯志民(199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志民(2000a)。校園空間規劃新思維。教育研究月刊,80,13-26。
湯志民(2000b)。學校空間格新的思維—人境互動。21世紀學校的建築與設備。
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
湯志民(200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3-63,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為國(2008)。臺灣地區國小校園閒置空間活化與再利用之政策分析與案例探
討。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434-477,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
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張詩欣(2008)。校園閒置空間活化與再利用之研究。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
再利用,119-130,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
會。
張明松(2010)。歷史空間再利用室內環境熱舒適及健康性探討-以橋頭仕隆國小
學生藝文空間為例。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市。
張秋滿(2011)。校園藝文展示空間設置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為例。私立大葉大
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朝興(2001)。台灣推動閒置空間的實踐經驗與觀察。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
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1-4.1~1-4.7。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品孜與李君如(2003,4)。尋找遺落的場域-臺北閒置空間再利用。觀光休閒
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陳俊偉(2004)。商業區域內閒置空間再利用優先順序之研究-以餐飲類、零售
類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縣。
陳桂蘭(2007)。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光國小為例。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詩芸(2007)。閒置校園再利用作業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惠茹(2008)。校園閒置空間的新生命-以屈尺國小及新泰國小為例。校園建
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131-147,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
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瑞華(2009)。人口結構變遷下國民小學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以屏東縣國
民小學為例。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市。
陳今儀(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虹君(2010)。臺北縣特色學校轉型策略之研究-從社區夥伴關係與校園閒置空
間再利用角度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陳念祖(2010)。99年度教育部活化校園輔導團計畫期末報告書。高雄市:東方
設計學院(教育部環保小組委託設計)。
許惠娟(2010)。運用校園閒置空間為生態學習場域之行動研究―以某國小為例。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4,7月23日)。閒置校園活化再利用政策。教育部電子
報,49。2011年9月12日,取自 http://vp.eden.org.tw/news/policy.htm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7月19日)。推動國民中小學校舍空間活化利用與發
展特色學校計畫。教育部電子報,265。2011年9月12日,取自
http://140.111.34.116/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22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8月16日)。空間無間 學習無限 教育部推動活化
校園空間總體規劃方案。教育部電子報,269。2011年9月12日,取自
http://140.111.34.116/e9617_epaper/news.aspx?news_sn=882
教育部電子報小組(2007,11月1日)。大西校園大改造 彰化首座能源屋。教
育部電子報,280。2011年10月3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papago.aspx?papago_sn=96
教育部(2008)。97年度「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畫」-能(資)源教育中心。
2011年9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list/E0001/news970904-0101.pdf
教育部環保小組(2008,9月4日)。97年度教育部「活化校園閒置空間總體計
畫」-「開創閒置空間新生命,營造永續節源新基地」。2011年9月12日,
取自http://www.edu.tw/environmental/itemize.aspx?site_content_sn=8130
&itemize_sn=3681
教育部(2009)。教育部98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實
施計畫。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 ,2011年8月3日,取自
http://163.20.45.202/plan2.php/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100-115學年度。2011年
12月18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0basicstudent.pdf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
研討會會議實錄,1-1.1~1-1.10。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茜芳(2000)。空間重塑‧新契機。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曾梓峰(2002)。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之研究。國立高雄
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未出版。
曾能汀(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為藝文用途之關鍵成功因素-以二十號倉庫為
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董維秀(2003)。圖像藝廊。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
112。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詩方、王瑞邦(2006)。校園空間的新生命─從空餘教室的活化再利用談起。
師友,465,79-83。
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財政廳、福建省民政廳(2006)。關於福建省農村中小學
閒置校舍處置的意見。2011年9月12日,取自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學校建築:現代化VS.國際化,181-197。
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楊瑞蓮(2011)。新北市市立國民小學閒置空間再利用型式與成效之研究-以七所
學校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網站。2011年10月3日,取自,
http://www.banana.url.tw/clcp/history.html
鄭晃二(2002)。友善的空間-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
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劉舜仁(2001)。閒置空間再生的矛盾本質與翹翹板原理。文化視窗,28,24-25。滕德政(2007)。活化教育角落,發現在地特色-少子化之學校閒置空間再利用方式探討。國民教育,48(2),90-99。
蔡保田(1984)。學校建築的意義、特性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學校建築研究,1-7。台北:台灣商務。
蔡靜怡(2010)。活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縣興糖國小與旗山國小
為例。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維楨(2008)。學校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以台南縣竹門國小為例。校園建築與運
動空間活化再利用,448-457,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
建築研究學會。
謝慶達譯(Roger Trancik著)(2002)。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3-5。
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http://www.wpedu.cn/newsInfo.aspx?pkId=3603
蕭麗虹、黃瑞茂(2002)。文化空間創意在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
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日文部分
文部科學省(2010)。余裕教室.廃校施設の有効活用。文教施設企劃部施設助
成課。2011年9月21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zyosei/yoyuu.htm
文部科學省(2011)。平成23年度学校基本調査。2011年10月3日,取自
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15843&cycode=0
星野繁(1999)。生涯学習社会における学校施設の開放—主に余裕教室の現状
と方向性に着目して。2011年10月3日,取自
http://uuair.lib.utsunomiya-u.ac.jp/dspace/bitstream/10241/1215/1/
KJ00000193925.pdf
三、英文部分
Educational Facilities Laboratories(1976) , Surplus School Space: Options and
Opportunities. A Report. Ford Foundation , New York , N.Y. , ED126614
Hafey, R.J.(1993),"School space at hand; Just reorganize, Paxton told," Telegram &
Gazette, Worcester, Mass., ProQues document ID: 1199826791
Jackie Craven(2008). What is Adaptive reuse . About . com : Architecture . Retrieved
July 28 , 2011, from http://architecture.about.com/od/preservation/g/reuse.htm
Wikipedia(2008). Adaptive reuse . Retrieved July 28 , 2011 ,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 Adaptive_re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