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4.1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15: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淑瑛
研究生(外文):Lin,Shu Ying
論文名稱: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語文閱讀理解的影響-以國語日報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Reciprocal Teaching on Chinese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ird-Graders– An Example of Using the Mandarin Daily News
指導教授:賴苑玲賴苑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Yuan ling
口試委員:陳海泓楊淑華
口試委員(外文):Hai-Hon ChenShu-Hua Yang
口試日期:2012-07-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交互教學法報紙教學閱讀理解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Reciprocal TeachingNewspaper in EducationReading Comprehens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三年級學童以交互教學法進行報紙教學活動後,語文
閱讀理解的學習成效。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方式以臺中市天使國小三年A班30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閱讀教材以國語日報的文章報導、社論、法律常識及故事
為主,共有七篇,利用每週一節閱讀課進行教學活動,共計十四週。採用異質
分組,透過師生及同儕的對話和討論,進行預測、澄清、提問、摘要四項閱讀
策略,最後做成結論。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交互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語文閱讀理解之實施,教學模式包含「預
測、澄清、提問、摘要」,教學設計為運用獎勵制度誘導學生學習、善
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透過師生互動方式提升學習
效果。
二、學生藉由交互教學法的閱讀策略其字義理解及推論理解表現都在水準之
上。
三、交互教學法進行教學歷程中產生之問題如下:教學時間不足、教材選擇
較難符合學生的語文程度與生活經驗、學習單設計需多元化、因應不同
的主題需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者借用語文課增
加閱讀課的時間;積極參閱教科書編選資料,主動和同儕教師及專家交
換意見,選用符合學生學習的教材;設計開放式題目改變學習單的內容;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增加體驗活動課程。
四、大多數學生對交互教學法進行報紙教學表示喜歡,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
趣、培養正向的學習態度與增進閱讀理解。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交互教學法、報紙教學、閱讀理解、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 using 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third-graders. The
study method is action research, with samples of 30 third-graders from Class A, Angel
Elementary School, Taichung City; with reading materials of 7 articles including news
reporting, editorial, legal knowledge and stories published in the Mandarin Daily News;
And one reading lesson was the experiment take place on a weekly-basis, total of 14 weeks.
Experiment was taken from heterogeneous grouping of third-graders, which dialogu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 as well as among students was observed. And the study made
conclusion depending on four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predicting, clarifying, question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nclusion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Applied reciprocal teaching in third-graders for their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teaching method included “predicting, clarifying, questioning and summarizing”; the
pedagogy design was based on (1) the incentive system to induce students to learn, (2)
multimedia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in abstract concept, and (3)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arning .
2. Under 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both literal and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showed above average.
3. The difficulties derived from reciprocal teaching during the courses included: 1)
insufficient teaching hours, 2) selected teaching materials may not match students’
Chinese proficiency as well as their life experience, 3) undiversified learning sheet
design, and 4) lack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various topics.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ers adopted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1) replac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 to increase the Reading Class hours, 2) pro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compil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xtbooks, 3) discussed experience and views
with peers and experts, 4) selected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5) designed open
questions to change the content of the learning sheet, and 6) used Multimedia 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increased activity experience courses.
4. Most students appreciated the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 using reciprocal teaching
instruction. As it not only developed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but also enhanc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author hereby submits th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tudy conclusions as a
references for related official or nonofficial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Reciprocal Teaching; Newspaper in Educ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目次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目次 Ⅲ
表次 Ⅴ
圖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閱讀理解意涵 11
第二節 閱讀理解教學策略與交互教學法 18
第三節 讀報教育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情境 44
第三節 教學設計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9
第五節 研究步驟 51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4
第七節 研究效度與倫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前導性教學歷程與省思 57
第二節 正式教學 64
第三節 交互教學法學生學習表現與成效 99
第四節 運用交互教學法的閱讀教學策略歷程中產生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104
第五節 學生參與交互教學法活動後之反應 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6
中文部分 116
英文部分 122
IV
附錄一 示範交互教學法的四個閱讀策略教學 124
附錄二 閱讀理解教學材料 125
附錄三 閱讀理解教學設計 136
附錄四 學習單 150
附錄五 訪談大綱 157
附錄六 教學觀察記錄表 158
附錄七 交互教學法閱讀課程回饋單 159
附錄八 學生學習單 161
表次
表2-1 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與內容 34
表2-2 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35
表2-3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的三期六段論 36
表3-1 協同教師簡介 45
表3-2 教學時程 46
表3-3 交互教學法上課流程 47
表3-4 閱讀理解教學材料 49
表3-5 原始資料編碼 54
表4-1 實施交互教學法前的調查統計結果 58
表4-2 教學模式 59
表4-3 前導性教學設計 60
表4-4 交互教學法閱讀課程內容 64
表4-5 交互教學法實施中進行訪談紀錄表 82
表4-6 學習單學習表現與成效 103
表4-7 課程回饋單結果表 108
圖次
圖2-1 閱讀理解的歷程 15
圖2-2 讀報教育獨特性 31
圖3-1 研究步驟 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佳玲(2000)。交互教學法對閱讀理解困難教學之探討。臺東特教簡訊,11,
44-51。
王靜儀(2005)。交互教學法增進國中生英文閱讀能力及後設認知之效應。中
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玉琇、蔣文祁(2005)。認知心理學。臺北:雙葉。
李安東(2008)。國語日報創辦一甲子,推動讀報教育卓然有成。2011/4/12 取
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9/24/n2274417.htm
李秀美(2007)。陪孩子善用媒體。臺北:慈濟傳播文化至業基金會。
李佳琪(1997)。相互教學法之探討。高市文教,59,58-61。
李映伶(2003)。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姿德(2003)。交互教學法對增進聽覺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
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新鄉、黃秀文、黃瓊儀(1997)。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
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報,11,89-
118。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
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南。
吳宗立(1996)。閱讀理解教學與後設認知策略。研習資訊,13(1),33-37。
宋文里(2001)。教育的文化。臺北:遠流。
宋挺美(2009)。開啟偏鄉學童的學習新視窗─讀報教育在臺北縣一所國小實施
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杜昭宜(2010)。閱讀理解教學方式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班級共讀方式為例。2010/12/15取自
http://www.nc.hcc.edu.tw/ezcatfiles/nc/img/img/742/98019.pdf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五南。
何嘉雯、李芃娟(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01-125。
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正雄、林貴英、蔡芳霞(2003)。從閱讀到悅讀:國小班級閱讀教學指導之協
同行動研究。教育部九十二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報告。
臺北:教育部。
林志成(2004)。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實務。2010/10/12 取自
http://woa.mlc.edu.tw/files/000045/001.pdf
林志成(2008)。創新教學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務。2011/10/12 取自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
林佩欣(2004)。交互教學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秀貞(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科理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林寶貴、錡寶香(2000)。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
79-104。
孟瑛如(2009)。談閱讀理解教學策略。2010/12/10 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Ireneko/13005784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
卷(頁84-119)。臺北:心理。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
書出版公司。
胡惠雯(2006)。淺談~交互教學法及其應用, 2010/12/11 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洪蘭(2002)。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63,52-60。
洪蘭(2004)。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侯淑菁、王奕臻(2003)。有效提升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新埤國小五年
級學童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涂志賢(199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科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後
設認知、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花蓮。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許韶君(2010)。培養閱讀興趣,讀報融入生活。2011/4/9 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507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月足(2008)。運用全語言教學方案提升低年級學童國語學習興趣及閱讀理
解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語文科教學碩士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美靜、朱淑芬(2005)。為孩子開啟學習之窗-以教科書課文內容為介入方
案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研究。臺中縣潭陽國民小學教育部九十四年度行
動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臺中。
陳淑娟(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臺中
師院學報,11,65-112。
陳淑敏(1994)。Vygotsky 的心理發展與教育。國立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國維(2009)。讀報教育調查七成學生養成閱讀習慣。2011/4/8 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tccaeo/article?mid=2742&sc=1
陳靜儀(2009)。如何運用說明文文體組織基模進行閱讀理解教學2011/3/3 取
自http://guidance-blog.tcc.edu.tw/gallery/4/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41(3),2-8。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
張學喜(2005)。臺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讀報教育指南。臺北:國語日報社。
馮季眉(2004)。讀報教育─推廣閱讀的另一種選擇。教師天地,129,42-44。
曾志朗(2001)。心靈捕手。載於聯翠茉(主編),親子共讀專刊-歡喜閱讀(頁
2-3)。臺北:遠流。
黃春貴(1996)。閱讀的理解能力。中等教育,47(4),70-117。
黃湘武(1993):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2010/12/3 取自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Huang/PaperPdf/A09
Huang.pdf。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
讀理解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項必蒂(2001)。閱讀理解與閱讀教學。全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會研習資
料。國立臺北師院初等教育系。
傅秀媚(2003)。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二)-交互教學法與過程本位
教學法。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201,153-168。
劉容枝(2011)。讀報教育營造班級閱讀環境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
2011/07/30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0/80-21.htm
劉鳳鸞、楊熾均(2001)。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華文世界的兒童文學創
作。2010/4/10 取自
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HK/liu-feng/liu-feng-01.htm
楊子嫻(2009)。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
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詹詩韻(2004)。相互教學法對增進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心理。
葉惠貞(2003)。語文閱讀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
文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慧玲(2004)。質性研究的取經: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齊若蘭、游長山、李雪莉(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天下雜誌。
賴秀芬、郭淑珍(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
巨流圖書。
賴苑玲(2000)。讓我們來參與閱讀活動。社教雜誌,269,1-3。
賴苑玲(2008)。提升閱讀能力的策略。 2010/12/15 取自
http://www.whjh.tc.edu.tw/life-t/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
cleId=403&blogId=20
蔡佩芳(2005)。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23-28。
蔡銘津(2009)。增進英文閱讀理解成效的策略探討,2010/10/10 取自
http://www.css.stu.edu.tw/main.php?mod=custom_page&site_id=0&p
age_id=34
鍾張涵(2009)。提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
為例。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生之教師行動究—以報紙新聞實施
讀報教育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英文部分
Avner S.,& Sandra S.(2006). Reading the newspaper as a social text. The
Social Studie,97 (3),91-100.
Carter,C.J.(1997). Why reciprocal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4 (6),64-68.
Chall,J.S.(1979).The great debate:Ten years later,with a modest
proposal for reading stages. In P.A. Weaver & L.B. Resnick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arly reading.Hallsdale,NJ: Erlbaum.
Chris S.(2002). Teaching with the newspaper. The Social Studies, 93
(3),131-134.
Dole,J.A.,Duffy, G.G.,Roehler, L.R.,& Pearson, P.D.(1991).Moving
from the old to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1 (2),239-264.
France,S.M.,& Eckart,J.A.(1992).The effects of reciprocal teaching on
comprehens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50572).
Gange﹐E.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Goodman,K.(1986).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Hart,E.& Bond,M.(1995).Action research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
guide to practice.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Kelly,M.,Moore,D.W.,& Truck,B.F.(1994).Reciprocal teaching in a
regular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8 (1),53-61.
Lederer,J.M.(2000).Reciprocal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 in inclusive
elementary classroom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33 (1),
91-106.
Lerner,J.(2000).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8th ed.).Boston.MA: Houghton Mifflin Co.
Mastropieri,M.A.,& Scruggs,T.E.(1997). Best practices in promo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6
to 1996.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18 (4),197-220.
Pearson,P.D.,& Johnson,D.D.(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Taylor,B.M.,& Frye,B.J.(1992).Comprehension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32 (1),
39-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