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婉真(2008)。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天苗(2000)。學前特殊教育課程。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天苗(2003)。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指導手冊。修正版。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第七版)。台北:五南。
王碧惠(2007)。合作學習對國小自閉症兒童合作技巧之成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櫻瑾(2007)。雲林縣立北辰國小,從教育調整的向度看融合教育下的調整策略,屏師特殊教育,14,56~64。白惠蘭、林月仙(2006)。原住民地區幼教教師及教保人員因應融合教育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載於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主辦之「2006發掘優勢、活出自信原住民族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2-1~2-28),花蓮市。
朱敬先(2005)。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何金燕(2008)。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 35-54。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五南。
吳淑美(1996)。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台北:心理。
吳淑美(1996)。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心理。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呂翠華譯(2009)。其實融合很簡單-教導障礙學生的450個策略。台北:心理。
宋慧娟(2008)。學前融合班普通教師教學困境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俊良、范智敏、陳冠蘭、劉蔚萍、李昆霖、劉心箖(2006)。幼兒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偉華。
周珮如(2011)。雙重特教需求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策略。國教世紀,206,13-18。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台北:心理。
林子煒(2009)。花蓮縣國民中小學融合教育實施指標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林少雀(2004)。實施融合教育教師態度、教學困擾與教師需求之研究~以台北縣國中小附設幼稚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傳生(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鈺涵(2004)。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的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林坤燦、郭又方(2004)。因應個別障礙學生普通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試探研究—以宜蘭縣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6,33-64。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來參與課程。台北:心理。
洪木蘭(2002)。幼兒融合教育的應用。教師天地,119,65。洪儷瑜(1999);融合教育的另一個看法。特教季刊,71,33-37。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夏林清(1997)。行動研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孫世恆(2006)。兒童發展篩檢。載於傅秀媚、孫世恆、羅鴻基、楊國德、蔡靜怡、楊玲芳、關佩偉、莊瓊惠、莊竣博(合著),早期療育。台中:華格那。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創造無障礙數位學習環境。教師天地,125,32-38。張世彗(2007)。融合教育的遞嬗與在融合班中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的方法,國教新知52-3 ,1-11。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 台北:東華。
張珮玲(2003)。童心花園。台中市幼兒教育簡訊。1,14-15。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學學刊,18,43-64。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學前及國民教育階段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師資培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台北:教育部。
曹純瓊(2001)。學前融合教育。台北市:啟英。
曹雅玲(2004)。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的意義。國教新知,51(1),33-40。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04)。嬰幼兒早期療育課程綱要。台北: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許碧勳(2003)。幼兒融合教育。台北市:五南。
許麗霞(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仁慧、陳明聰(2003)。全方位學習設計理論及其在融合教育情境的應用。屏師特殊教育,7,63-70。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76,17-23。陳珮雯(2011)。幼兒該學什麼?親子天下雜誌,23。
傅秀媚(2002)。初任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實務。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學院。
傅秀媚(2002)。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台中師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頁141-156)。台中:台中師院特教中心。
傅秀媚(2004)。特殊幼兒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傅秀媚、莊瓊惠譯(2004)。幼兒園融合班教學實用手冊。台北:群英。
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課程與教學規畫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中心。
鈕文英(2006)。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研究成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心理。
黃世鈺(2002)。學前融合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9)。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敏玲(2008)。學前融合班課程調整對特殊幼兒社會互動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淑姬(2010)。普通班教師因應身心障礙幼兒需求實施教學調整之現況─以新竹市幼稚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十一刷)。台北:心理。
楊雅瑱(2004)。融合教育下的課程發展。屏東特殊教育,9,56-64。溫惠君(2001)。融合教育指標及其特殊教育績效之探討──以智障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鄒啟蓉(2004)。建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幼兒互動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27,19-38。劉明松(2009) 。臺東地區國中小融合教育實施成效及問題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1,31-52 。蔡昆瀛(2005)。活動本位教學在學前融合教育之應用。國教新知,52(3),12-19。蔡昆瀛(2007)。500個學前融合教學策略(1)。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2012年2月1日取自:http://www.sabina-20060814/article?mid=4056。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台北: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盧台華(2003)。由全方位課程設計談普通教育課程在特殊教育上之應用-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9-36。
盧明、魏淑華、翁巧玲譯(2008)。學前融合教育課程建構模式。台北:心理。
盧雯月、林佑齡譯(2008)。幼兒學習環境設計。台北:華都。
賴瑜薰(2010)。台中縣學前融合班教師教學調整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金龍(2008)。融合教育情境下的有效教學策略-合作學習法。特教園丁,24,33-41。魏惠真、黃瓊秋(2006)。幼稚園主題課程模式之探究。國教新知,53(2)8-17。
二、英文部分
Hoover, J. J., & Patton, J. R. (1997). Curriculum adaptation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2nd ed.). Austin, TX: Pro-ed.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3rd ed.).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siow, N. J .(2000).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nton, MA:Houghton Mifflin Co.
Pretti-Frontczak, K. & Bricker, D. (2004). An ativity-based aproach to erly Intervention (3rd ed). USA: Paul H. Brookes.Texas.
Tomlinson, C. A., & Allan, S. D. (2000). Leadership for differentiating school and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dvari-Solner, A., & Thousand, J. S. (1995).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instructional and curricular practices in inclusive schools and classrooms.In C. Clark,A.Dyson and A.Millward(eds) Towards Inclusive schools?,London:David Fulton.
Stough, L. M., & Palmer, D. J.(2003). Special Thinking in Special Setting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xpert Special Educators. THE JOURNAL OF SPECIALEDUCATION, 36(4), 206-222.
Wood, D. J.,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17(2), 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