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 rungfu, Cheng mingchung, 2007. The Role of the Glottal Stop in Diminutives:
An OT perspective. Language Linguisitcs 8.3: 639-666.
Cheng mingchung, 2010.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Diminutives in Yuebei
Tuhua: A Comparomis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wo Forces of Diminutive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ese Dialects.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itcs.
36.2: 213-233.’
Matthew Chen. 1973. Cross-Dialectal Comparison: A Case Study and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38-63.
Ohala, J. J. 1989. Sound change is drawn from a pool of synchronic variation.
Language Chang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its Causes, edited by L. E.
Breivik and E. H. Jahr, /Series: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No. 43/.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73-198.
Ohala, J. J. 1993. The phonetics of sound change. I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edited by Charles Jones. London: Longman. 237-278.
王本瑛,1995。〈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4:371-399。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石紹浪,2010。〈漢語方言邊音韻尾的兩個來源〉。《語言科學》。9,49: 635-642。
朱曉農,2004。〈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
朱曼妮,1998。從語言感知探究潮汕入聲韻尾的變遷。語言學碩士論文。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
解釋〉。《當代語言學》。3:193-222。
江敏華,2006。從鼻化型和鼻尾型小稱看吳語韻母的歷時演變。中央研究院語言
學研究所慶祝成所兩週年學術活動發表。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何大安,1987。《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專刊之90。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 榮,1957。《漢語方言調查手冊》。北京: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如龍,2005。〈閩語的”囝”及其語法化〉。《南開語言學刊》。1: 1-8。
李婉瑜,2009。《小稱變韻與元音趨同:以武漢、鄂東、晉語、吳語四方言為例》。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慧,2006。金瓶梅詞話之兒尾詞研究。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岩田禮,1992。〈漢語方言入聲音節的生理特徵─兼論入聲韻尾的歷時變化─〉。
《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523-537。
姚榮松,1991。〈閩南語入聲韻的演化〉。《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
p430-448。
姚榮松,1987(1994)。〈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聲韻論叢》。2:315-335。
南康縣誌編纂委員會,1993。南康縣誌。北京:新華出版社。
馬文忠,1994。〈大同方言入聲字兩讀詳例〉。《語文研究》。1994-3:58-62。
孫宜志,2006。《江西贛方言語音研究 》。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81。〈寧波方言 “鴨”[] 類詞和 “兒化”的殘〉。《徐通鏘自選
集》。70-87。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莊初升、林立芳,2000。〈曲江縣白沙鎮大村土話的小稱音變〉。《方言》。3:
236-242。
莊初升,2004。《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
陳忠敏,1992。〈論吳語閩語兩種表小稱義的語音形式及來源〉。《大陸雜誌》。85.5:35-39。
陳忠敏,1993。〈邵武方言入聲化字的實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3(4),815-830。
陳忠敏,1999。〈論閩語的小稱〉。Juo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中國語言學報》專刊14。
陳昌儀,1992。〈余干方言入聲調的不連續成份〉。《方言》。2:125-127。
陳昌儀,2005。《江西省方言志》。(北京)方誌出版社。
陳秀琪,2004。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的發展。第十二屆國際中國語言學會年會,第
二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河北天津。
曹逢甫、石曉娉,2006。〈兒化小稱與鼻化小稱音變〉。《語言暨語言學專刊外
編之七門內月與日:鄭錦全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33-55。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
語學報》14: 2-15。
曹逢甫、葉瑞娟,2006。〈詔安客家話-k尾的消失及其所引起的音韻變化〉。《語言暨語言學》。7.2: 435-454。
曹逢甫、劉秀雪,2001。〈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聲韻論叢》。11: 295-309。
曹逢甫、石曉娉,2011。〈從福州、南昌、閩南方言的比較看漢語音韻中的兩種
喉塞韻尾〉。載張榮興主編《語言與認知: 戴浩一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449-466。台北:文鶴。
曹逢甫、陳彥伶,2010。《彙音妙悟》裡的小稱音變。第十一屆閩方言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福建:漳州師範學院。
曹逢甫、高婉瑜,2009。漢語現代方言鼻音尾小稱加綴與上古音之陰陽對轉。第
十一屆國際暨第二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
曹逢甫、謝音琪,2010。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的演變及其殘跡:從閩南語喉塞韻
跟鼻化韻與廣州話長短韻腹的對應關係談起。第43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
瑞典:隆德大學。
曹志耘,2011。〈吳語湯溪方言合變式小稱調的功能〉。《中國語文》。343: 346-351。
曹志耘,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44(3): 33-44。
彭心怡,2010。江西客贛語的特殊音韻現象與結構變遷。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國立編譯館,台北。213-262。
萬小梅,2007。江西贛語詞彙變音探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廣東:華南師
範大學。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熊正輝,1985。〈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方言》。3: 205-213。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85。《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1995。〈方言中的舒聲促化現象〉。《中國語言學報》。5:172-183。
鄭明中,2009。粵北土話小稱詞起源探索。歐洲漢語語言學學會第六屆年會發表。
波蘭:亞當密坎凱維奇大學。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