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李榮春作品集:
李榮春, 《烏石帆影》, 台中: 晨星出版社, 1998。
李榮春, 《祖國與同胞》上冊, 台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2。
李榮春, 《祖國與同胞》下冊, 台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2。
李榮春, 《海角歸人》, 台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2。
李榮春, 《洋樓芳夢》,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鄉愁》,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八十大壽》(上),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八十大壽》(下),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懷母》,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和平街》,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鍾肇政等, 《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二 專書:(依英文字母,及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James N Hardin Reflecion and Action : 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1。
Janet A. Simons, Donald B. Irwin and Beverly A. Drinnien Psychology -- the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7。
Jerome Hamilton Buckley Season of Youth -- 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inda Hutcheon Narcissistic Narrative 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 New York and London: Methuen Inc.,1984。
Martin Swales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Hess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Michael Minden The Gernan Bildungsroman : Incest and Inheritanc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hillip Snyder Constructional Codes in the ' Kunstlerroman' : Sons and Lovers and Look HomewardAngel as Exemplars, UMI(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1988。
Roberta Seret Voyage into Creativity : The Modern Kunstlerroman,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2。
Robert Humphre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Modern Novel ,U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London, 1954。
Sharon Simson, Martha C. Straus. Horticulture as Therap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Inc., 1998。
Todd Knotje Private Lives in the Public Sphere :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as Metafiction, US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2。
王家祥,〈尋求「宇宙銜接」的「解夢師」〉,《拜訪大自然》, 台北縣: 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
王炎,《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歐洲成長教育小說敘事的時間性研究》,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巴赫金著, 白春仁、曉河譯, 《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巴爾札克著,傅雷譯, 《高老頭》, 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96.05。
法蘭西斯‧約斯特, 《比較文學導論》,廖鴻鈞等譯,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8.09。
李潼, 《頭城狂人》, 台北: 圓神出版社, 1999。
李喬, 《小說入門》,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0。余昭玟, 《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 台南: 台南立圖書館, 2003。
林淇瀁, 《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 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1。
保羅•博維著,蕭莎譯, 《權力中的知識份子:批判性人文主義的譜系》,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01。
夏志清原著, 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 香港: 友聯出版社, 1979。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9。
陳進傳主持,鑑湖堂文化協會承辦,《李榮春文學資源調查研究及展示規劃》,宜蘭: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8.10。
陳敬之, 《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80.07 。
陳建忠, 《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 本土性. 殖民性》, 台北: 五南出版社, 2004.08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2011.10。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2004.07。
許靜文, 《台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 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 2009.01 。
梁明雄,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6 。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 高雄: 文學界雜誌社, 1987。
葉石濤, 《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 台北: 前衛出版社, 1991.09。
葉石濤, 《文學回憶錄》, 台北: 遠景出版社, 1983.04。
葉渭渠, 《日本文學思潮史》,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3.03。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高雄: 春暉出版社, 1997, 2004再版。
彭瑞金, 《歷史迷路•文學引渡》, 台北: 富春文化出版社, 2000.10。
彭瑞金, 《台灣文學史論集》, 高雄: 春暉出版社, 2006.08。
童慶炳, 《文藝心理學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勞倫茲著,游復熙譯,《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游乾桂,《拜訪大自然》,台北縣: 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楊佳嫻主編, 《台灣成長小說選》, 台北: 二魚文化事業, 2004.11。
楊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 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04。
楊正潤, 《傳記文學史綱》, 南京: 江蘇教育, 1994。
墨瑞.史汀(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92。
樊國賓, 《主體的生成:50年成長小說研究》,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3。
鍾肇政、鍾理和著, 錢鴻鈞編, 《台灣文學兩鍾書》, 台北: 草根出版社, 1998。
鍾肇政, 《西洋文學欣賞》, 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75.12。
鍾肇政, 《鍾肇政全集18—隨筆集(二)》, 桃園: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2000.12
羅伯.麥肯曼(Robert McCammon)著,陳宗琛譯, 《奇風歲月》, 台北: 鸚鵡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11。
三 期刊論文:(依英文字母,及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Charlotte Goodman. "Portraits of the“Artiste Manqué” by Three Women Novelists"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Vol. 5, No. 3 (Autumn, 1980).
Carl. D. Malmgren. ""From Work to Text" : The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Kunstlerroman." NOVEL: A Forum on Fiction Vol.21, No. 1 (Autumn, 1987).
Irene Simon. "David Copperfield: A Kunstlerroman?" 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New Series Vol.43, No. 169 (Feb., 1992).
Robert W. Uphaus. "Nabokov’s Kunstlerroman: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Dying Man."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Vol.13, No. 2 (Jul., 1967).
丁世傑, 〈回歸母土:論李榮春小說的母親主題〉, 《台灣風物》 59卷, 第 3 期(2009.09)。
文友通訊作家群, 《文友通訊》重刊, 《文學界》(高雄) 第5集, 1月號 (1983)。
石曉楓,〈苦悶年代下的性格書寫—歐陽子成長歷程小說析論〉, 《中國學術年刊》,第32期(2010.03)。
林海音,〈台籍作家的寫作生活〉, 《文星》,第26期(1959.12)。米學軍,〈藝術家癲狂心理美學分析〉, 《中州學刊》,第1期(2008.01)。
朱蘭慧, 〈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 《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朱紅杰, 〈探尋心靈的秘密—試述精神分析學說在歐陽子小說中的映射〉, 《語文學刊》第3期(2008)。
江靜怡, 〈試論李榮春小說中的中國主題思想〉,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第12期(2005.07)。李文冰, 〈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 《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06)。
李潼, 〈前世文字債,今生償還來--為老作家李榮春的最後寫真〉,《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麗玲, 〈真實與虛構--從人物論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邵梅儀,〈島嶼人的祖土情懷:以日據時代之李榮春與坂口れい子為例〉,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 ,台北: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2010年7月10日發表。
侯作珍,〈現代人的病理解剖室:論李喬的短篇心理小說《人的極限》和《恍惚的世界》〉,《中國現代文學》, 第17期(2010.06)。
唐旭,〈成長小說與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8卷, 第2期(2007.04)。
施戰軍, 〈論中國式的成長小說的生成〉, 《文藝研究》第11期(2006)。
畢恆達, 〈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 《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孫勝忠, 〈德國經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3卷, 第 3期(2005.05)。
陳顏, 〈尋找李榮春--一個台灣作家的困境〉, 《文學台灣》第 59期(2006)。陳長房, 〈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 《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黃怡, 〈李榮春筆下的母親〉, 《人本教育札記》第 251期(1996.06)。
覃敏, 〈西方意識流小說及其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 《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卷, 第2期(2005.06)。
馮品佳, 〈華美成長小說〉, 《幼獅文藝》第 510期(1996.06)。馮品佳, 〈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 《幼獅文藝》第 558期(2000.06)。彭瑞金, 〈走出孤獨--讀李榮春短篇小說集《烏石帆影》〉,《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楊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 《幼獅文藝》第 511期(1996)。瘂弦, 〈蝴蝶的歷程--《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奬作品集》小引〉, 《幼獅文藝》第 510期(1996.06)。廖咸浩, 〈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紮根之間〉, 《幼獅文藝》第 558期(2000.06)。廖咸浩,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 《幼獅文藝》第 511期(1996.07)。廖清秀, 〈《懷母》與李榮春〉, 《民眾日報》,(1994.08.06)。
鄧永忠, 〈歐洲「成長體」小說傳統視角下的自畫像〉,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9卷, 第 4期(2007.07)。
禇昱志, 〈人性的照妖鏡--試論李榮春的《洋樓芳夢》〉, 《台灣文學評論》 6卷, 第 4期(2006.10)。
禇昱志, 〈台灣大河小說之先驅--試論李榮春的《袓國與同胞》〉, 《台灣文學評論》 5卷, 第 3期(2005.07)。
邊莉娟, 〈對《到燈塔去》中的意識流表現技巧的思考〉,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卷, 第4期(2008.11)。
錢鴻鈞, 〈認識一位逝去的老作家--從《文友通訊》進入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鍾肇政, 〈也算足跡—《文友通訊》正式發表贅言〉, 《文學界》春季號,第五期, (1983.01)。
應鳳凰,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夏季號,(1998.04)。四 學位論文:(依英文字母,及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Colin Hill. Leonard Cohen’s Lives in Art: The Story of the Artist in His Novels, Poems, and Songs, Montreal: McGill University, 1996.
Lisa Katherine Kerr. Climbing Parnassus: Thomas Wolfe’s O Lost as Kunstlerroman, U.S.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2002.
Phillip Snyder . Constructional Codes in the ' Kunstlerroman' : Sons and Lovers and Look Homeward, Angel as Exemplar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1988.
丁世傑, 《台灣家族敘事的記憶與認同》,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江靜怡, 《李榮春小說研究》,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余昭玟, 《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2。吳淑娟, 《以生命和文學共舞--李榮春自傳性小說研究》, 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李麗玲, 《五O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 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沈秋蘭, 《李榮春小說的在地書寫》,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林慶文, 《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2。胡芳琪, 《1950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許君如, 《1960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陳若曦、歐陽子、施淑青、李昂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陳凱筑, 《論李榮春及其小說》,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黃凌芳, 《《潛水鐘與蝴蝶》中意識流之手法》, 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鄭雅文,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劉淑貞, 《黃靈芝文學研究-以『台灣俳句歲時記』為中心》, 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五 網站資料:
"私小說",《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1年10月27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6099>
"藝術家小說",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1年12月23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103898>
"人文主義",《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2年3月11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5601>.
"巴爾札克",《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2年7月25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nthulib-oc.nthu.edu.tw/Content.aspx?id=006209&;sword=%e9%ab%98%e8%80%81%e9%a0%ad >
"humanism",《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擷於2012年7月3日],<http://www.oed.com.nthulib-oc.nthu.edu.tw/view/Entry/89272?redirectedFrom=Humanism#eid>
"羅織",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擷於2012年7月25日],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C3%B9%C2%B4&;pieceLen=50&;fld=1&;cat=&;ukey=1898398819&;serial=2&;recNo=0&;op=f&;imgFont=1>
"Künstlerroman" - Introduction.eNotes.com. 25 Dec, 2011.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Ed. Linda Pavlovski Project Editor. Vol. 150. Gale Cengage, 2004. <http://www.enotes.com/kunstlerroman-criticism/kunstlerroman/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