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5: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介玲
論文名稱:台灣作家的文學獻身之道──李榮春之藝術家成長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陳建忠陳建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李榮春藝術家成長小說跨語一代作家人文主義私小說意識流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成長於日治時期的戰後跨語一代作家李榮春,廿歲時(1933年)受白話文創作風潮影響開始致力寫作,因此執意不婚、不謀正職,雖然作品鮮少發表,一生沒沒無聞,只能打零工維生,卻始終不改其志,這樣特異的人生選擇,被頭城同鄉目為「狂人」,令其母歎為「前世積欠文字債,今生來償還」。由於一生秉持「寫作貴在真誠」的創作原則,李榮春寫出的長篇小說可說完全為個人的生命紀錄,特別是1960年之前,在25歲至40歲之間,完成三部少見的以「成為藝術家」為主題的作品:《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以及《洋樓芳夢》,持續描寫作家自青年開始,持續至中壯年時期,為之付出人生精華時段的「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旅程。屬於戰後艱難的跨語一代,處身於國府威權底下的反共文學圭臬、白色恐怖氛圍,李榮春創作的這三部自傳性濃厚的獻身文學紀錄,深具時代的、藝術家個人的,及作品本身的等等面向的豐富意義,富於深入探索的研究價值。
  
  源於德國19世紀初發展出的「成長小說」文類(Bildungstroman),「藝術家成長小說」(kunstlerroman)著重於超越當下社會的規範,藉由藝術,創造一個新的自我與世界,是一種「藝術的學徒生涯」小說。因此,本文採用「藝術家成長小說」這個次文類,作為協助析解李榮春這三部「努力成為藝術家」小說的導引羅盤,取「自我本位」、「與既有體制對立」以及「強烈的藝術使命感」等三項「藝術的學徒生涯」符碼,以文本主角,亦即藝術家本人,為中心,嘗試觀看李榮春三部「成為藝術家」主題的長篇小說。
  
  就三項「藝術家成長小說」元素在三部文本的不同消長來看,「強烈藝術使命感」的變動不大,其實一直為主角生命的主軸;主角遭遇的「與既有體制對立」困境,則隨年歲增長而愈演愈烈;而奇特地逆勢上揚,成為第三部文本的主要元素的「自我本位」特質,其實就是主角懷抱一直不墜的「強烈藝術使命感」,卻必須遭逢與日俱增的「與既有體制對立」壓力,因而激發出拘限在創作本身的強勢反動而已。對應到李榮春創作這三部小說的真實時空背景,可知其幾乎是宿命地受制於文字、題材、發表機會的難得、政治正確的精神壓力,從而在這三部作品裡,紀錄下燃燒一輩子的強烈文學使命感,挺過無數與傳統社會價值觀對立的日子,最後卻只能在小說裡恣意揮灑,採用訴諸自我本位的寫作方式,務求在阻力最少、最安全的個人創作範圍內取得最低限度的反動滿足,聊以發洩如此困境下的難伸壯志;這就是李榮春留下的真相,一段戰後台灣作家走過的「成為藝術家」辛酸心路,提供了更深一層,理解台灣文學的可能。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一) 李榮春個人背景探析 4
(二) 李榮春與「藝術家成長小說」文類的遇合 6
(三) 「藝術家成長小說」三要素映現出的李榮春小說 10
第三節 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13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5


第二章 滿懷文學使命感的遊子魯誠,與他所擁抱的《祖國與同胞》 19

第一節 年少塑立的創作志願,親身擁抱的祖國與同胞 19
第二節 遊子魯誠、他的友人、愛人及其他女人 22
(一) 由魯誠視角出發的主角形象 23
(二) 由身邊女性視角出發的主角形象 26
(三) 由身邊男性視角出發的主角形象 28
(四) 小結 30
第三節 人文主義旗幟高揚的《祖國與同胞》 30
(一) 遊子魯誠的「正義」──洋溢全書的「人文主義」色彩 31
(二) 遊子魯誠的「靈魂」── 矢志不輟的「文學使命感」 34
(三) 遊子魯誠的「情緒」── 潛入「自然景致」的情緒出口 36
(四) 小結 39
第四節 結論 40


第三章 自我孤絕的創作異人牧野,與他鋪畫出的《海角歸人》 43
第一節 堅持自我、投身藝術的海角歸人 43
第二節 歸人牧野、他的親人、友人、童養媳 47
(一) 不由自主,隨風而飄的主角牧野 47
(二) 孤立的「野性」牧野與他的「童養媳」 51
(三) 意氣相投的邊緣化友人與意中人 56
(四) 小結 60
第三節 私小說意味萌壯的《海角歸人》 61
(一)情緒化的藝術家性格 61
(二)私小說式的自我暴露 64
(三)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角力 66
(四)小結 70
第四節 結論 71


第四章 沉迷夢與慾的文學癡人羅慶,與他搭築起的《洋樓芳夢》 73

第一節 大時代複雜羅網籠罩下,窒礙逝去的洋樓芳夢 73
第二節 癡人羅慶、他的家人、戰友、戰友之妻 76
(一) 主角羅慶的文學世界 76
(二) 羅慶、戰友及其妻的欲望世界 79
(三) 羅慶與台北親人們的現實世界 82
(四) 小結 85
第三節 挖掘深層人性的《洋樓芳夢》 86
(一) 神性與獸性的糾疊纏鬥 86
(二) 「意識流」技巧交織搭築起的「洋樓芳夢」 90
(三) 以文學為核心環繞塑起的主角形象 95
(四) 小結 100
第四節 結論 100


第五章 結語:理解一段戰後台灣作家走過的「成為藝術家」心路 103

參考書目 108
參考書目


一. 李榮春作品集:

李榮春, 《烏石帆影》, 台中: 晨星出版社, 1998。
李榮春, 《祖國與同胞》上冊, 台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2。
李榮春, 《祖國與同胞》下冊, 台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2。
李榮春, 《海角歸人》, 台中: 晨星出版公司, 2002。
李榮春, 《洋樓芳夢》,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鄉愁》,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八十大壽》(上),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八十大壽》(下),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懷母》,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 《和平街》,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榮春、鍾肇政等, 《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二 專書:(依英文字母,及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James N Hardin Reflecion and Action : 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91。
Janet A. Simons, Donald B. Irwin and Beverly A. Drinnien Psychology -- the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87。
Jerome Hamilton Buckley Season of Youth -- 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Linda Hutcheon Narcissistic Narrative 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 New York and London: Methuen Inc.,1984。
Martin Swales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Hess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Michael Minden The Gernan Bildungsroman : Incest and Inheritanc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hillip Snyder Constructional Codes in the ' Kunstlerroman' : Sons and Lovers and Look HomewardAngel as Exemplars, UMI(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1988。
Roberta Seret Voyage into Creativity : The Modern Kunstlerroman,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2。
Robert Humphrey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Modern Novel ,U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London, 1954。
Sharon Simson, Martha C. Straus. Horticulture as Therap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Inc., 1998。
Todd Knotje Private Lives in the Public Sphere :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as Metafiction, US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2。
王家祥,〈尋求「宇宙銜接」的「解夢師」〉,《拜訪大自然》, 台北縣: 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8。
王炎,《小說的時間性與現代性:歐洲成長教育小說敘事的時間性研究》,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
巴赫金著, 白春仁、曉河譯, 《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說理論,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巴爾札克著,傅雷譯, 《高老頭》, 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96.05。
法蘭西斯‧約斯特, 《比較文學導論》,廖鴻鈞等譯, 長沙: 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8.09。
李潼, 《頭城狂人》, 台北: 圓神出版社, 1999。
李喬, 《小說入門》,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0。
余昭玟, 《從語言跨越到文學建構--跨語一代小說家研究論文集》, 台南: 台南立圖書館, 2003。
林淇瀁, 《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 台北: 麥田出版社,2001。
保羅•博維著,蕭莎譯, 《權力中的知識份子:批判性人文主義的譜系》,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01。
夏志清原著, 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 香港: 友聯出版社, 1979。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9。
陳進傳主持,鑑湖堂文化協會承辦,《李榮春文學資源調查研究及展示規劃》,宜蘭: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8.10。
陳敬之, 《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80.07 。
陳建忠, 《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 本土性. 殖民性》, 台北: 五南出版社, 2004.08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2011.10。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2004.07。
許靜文, 《台灣青少年成長小說中的反成長》, 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 2009.01 。
梁明雄,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6 。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 高雄: 文學界雜誌社, 1987。
葉石濤, 《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 台北: 前衛出版社, 1991.09。
葉石濤, 《文學回憶錄》, 台北: 遠景出版社, 1983.04。
葉渭渠, 《日本文學思潮史》,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3.03。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高雄: 春暉出版社, 1997, 2004再版。
彭瑞金, 《歷史迷路•文學引渡》, 台北: 富春文化出版社, 2000.10。
彭瑞金, 《台灣文學史論集》, 高雄: 春暉出版社, 2006.08。
童慶炳, 《文藝心理學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勞倫茲著,游復熙譯,《所羅門王的指環—與蟲魚鳥獸親密對話》,台北: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游乾桂,《拜訪大自然》,台北縣: 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楊佳嫻主編, 《台灣成長小說選》, 台北: 二魚文化事業, 2004.11。
楊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 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8.04。
楊正潤, 《傳記文學史綱》, 南京: 江蘇教育, 1994。
墨瑞.史汀(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縣: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92。
樊國賓, 《主體的生成:50年成長小說研究》,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3。
鍾肇政、鍾理和著, 錢鴻鈞編, 《台灣文學兩鍾書》, 台北: 草根出版社, 1998。
鍾肇政, 《西洋文學欣賞》, 台北: 志文出版社, 1975.12。
鍾肇政, 《鍾肇政全集18—隨筆集(二)》, 桃園: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2000.12
羅伯.麥肯曼(Robert McCammon)著,陳宗琛譯, 《奇風歲月》, 台北: 鸚鵡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11。

三 期刊論文:(依英文字母,及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Charlotte Goodman. "Portraits of the“Artiste Manqué” by Three Women Novelists"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Vol. 5, No. 3 (Autumn, 1980).

Carl. D. Malmgren. ""From Work to Text" : The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ist Kunstlerroman." NOVEL: A Forum on Fiction Vol.21, No. 1 (Autumn, 1987).

Irene Simon. "David Copperfield: A Kunstlerroman?" The Review of English Studies, New Series Vol.43, No. 169 (Feb., 1992).

Robert W. Uphaus. "Nabokov’s Kunstlerroman: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Dying Man."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 Vol.13, No. 2 (Jul., 1967).

丁世傑, 〈回歸母土:論李榮春小說的母親主題〉, 《台灣風物》 59卷, 第 3 期(2009.09)。
文友通訊作家群, 《文友通訊》重刊, 《文學界》(高雄) 第5集, 1月號 (1983)。
石曉楓,〈苦悶年代下的性格書寫—歐陽子成長歷程小說析論〉, 《中國學術年刊》,第32期(2010.03)。
林海音,〈台籍作家的寫作生活〉, 《文星》,第26期(1959.12)。
米學軍,〈藝術家癲狂心理美學分析〉, 《中州學刊》,第1期(2008.01)。
朱蘭慧, 〈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 《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
朱紅杰, 〈探尋心靈的秘密—試述精神分析學說在歐陽子小說中的映射〉, 《語文學刊》第3期(2008)。
江靜怡, 〈試論李榮春小說中的中國主題思想〉,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第12期(2005.07)。
李文冰, 〈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紀錄」〉, 《幼獅文藝》第510期(1996.06)。
李潼, 〈前世文字債,今生償還來--為老作家李榮春的最後寫真〉,《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李麗玲, 〈真實與虛構--從人物論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邵梅儀,〈島嶼人的祖土情懷:以日據時代之李榮春與坂口れい子為例〉,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 ,台北: 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2010年7月10日發表。
侯作珍,〈現代人的病理解剖室:論李喬的短篇心理小說《人的極限》和《恍惚的世界》〉,《中國現代文學》, 第17期(2010.06)。
唐旭,〈成長小說與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8卷, 第2期(2007.04)。
施戰軍, 〈論中國式的成長小說的生成〉, 《文藝研究》第11期(2006)。
畢恆達, 〈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 《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
孫勝忠, 〈德國經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3卷, 第 3期(2005.05)。
陳顏, 〈尋找李榮春--一個台灣作家的困境〉, 《文學台灣》第 59期(2006)。
陳長房, 〈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 《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
黃怡, 〈李榮春筆下的母親〉, 《人本教育札記》第 251期(1996.06)。

覃敏, 〈西方意識流小說及其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 《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卷, 第2期(2005.06)。

馮品佳, 〈華美成長小說〉, 《幼獅文藝》第 510期(1996.06)。
馮品佳, 〈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 《幼獅文藝》第 558期(2000.06)。
彭瑞金, 〈走出孤獨--讀李榮春短篇小說集《烏石帆影》〉,《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楊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 《幼獅文藝》第 511期(1996)。
瘂弦, 〈蝴蝶的歷程--《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奬作品集》小引〉, 《幼獅文藝》第 510期(1996.06)。
廖咸浩, 〈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紮根之間〉, 《幼獅文藝》第 558期(2000.06)。
廖咸浩,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 《幼獅文藝》第 511期(1996.07)。
廖清秀, 〈《懷母》與李榮春〉, 《民眾日報》,(1994.08.06)。
鄧永忠, 〈歐洲「成長體」小說傳統視角下的自畫像〉,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39卷, 第 4期(2007.07)。
禇昱志, 〈人性的照妖鏡--試論李榮春的《洋樓芳夢》〉, 《台灣文學評論》 6卷, 第 4期(2006.10)。
禇昱志, 〈台灣大河小說之先驅--試論李榮春的《袓國與同胞》〉, 《台灣文學評論》 5卷, 第 3期(2005.07)。
邊莉娟, 〈對《到燈塔去》中的意識流表現技巧的思考〉,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卷, 第4期(2008.11)。
錢鴻鈞, 〈認識一位逝去的老作家--從《文友通訊》進入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鍾肇政, 〈也算足跡—《文友通訊》正式發表贅言〉, 《文學界》春季號,第五期, (1983.01)。
應鳳凰, 〈《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夏季號,(1998.04)。

四 學位論文:(依英文字母,及中文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Colin Hill. Leonard Cohen’s Lives in Art: The Story of the Artist in His Novels, Poems, and Songs, Montreal: McGill University, 1996.
Lisa Katherine Kerr. Climbing Parnassus: Thomas Wolfe’s O Lost as Kunstlerroman, U.S.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2002.
Phillip Snyder . Constructional Codes in the ' Kunstlerroman' : Sons and Lovers and Look Homeward, Angel as Exemplars,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 1988.
丁世傑, 《台灣家族敘事的記憶與認同》,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江靜怡, 《李榮春小說研究》,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
余昭玟, 《戰後跨語一代小說家及其作品研究》,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2。
吳淑娟, 《以生命和文學共舞--李榮春自傳性小說研究》, 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
李麗玲, 《五O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 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沈秋蘭, 《李榮春小說的在地書寫》,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林慶文, 《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2。
胡芳琪, 《1950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許君如, 《1960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陳若曦、歐陽子、施淑青、李昂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
陳凱筑, 《論李榮春及其小說》,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黃凌芳, 《《潛水鐘與蝴蝶》中意識流之手法》, 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
鄭雅文,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劉淑貞, 《黃靈芝文學研究-以『台灣俳句歲時記』為中心》, 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五 網站資料:

"私小說",《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1年10月27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6099>

"藝術家小說", 《大英百科全書》,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1年12月23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103898>

"人文主義",《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2年3月11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5601>.

"巴爾札克",《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擷於2012年7月25日], <http://daying.wordpedia.com.nthulib-oc.nthu.edu.tw/Content.aspx?id=006209&;sword=%e9%ab%98%e8%80%81%e9%a0%ad >

"humanism",《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擷於2012年7月3日],<http://www.oed.com.nthulib-oc.nthu.edu.tw/view/Entry/89272?redirectedFrom=Humanism#eid>

"羅織",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擷於2012年7月25日],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C3%B9%C2%B4&;pieceLen=50&;fld=1&;cat=&;ukey=1898398819&;serial=2&;recNo=0&;op=f&;imgFont=1>

"Künstlerroman" - Introduction.eNotes.com. 25 Dec, 2011. "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Ed. Linda Pavlovski Project Editor. Vol. 150. Gale Cengage, 2004. <http://www.enotes.com/kunstlerroman-criticism/kunstlerroman/introducti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喬, 《小說入門》,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0。
2. 林海音,〈台籍作家的寫作生活〉, 《文星》,第26期(1959.12)。
3. 朱蘭慧, 〈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 《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
4. 江靜怡, 〈試論李榮春小說中的中國主題思想〉,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第12期(2005.07)。
5. 李麗玲, 〈真實與虛構--從人物論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
6. 畢恆達, 〈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 《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
7. 陳顏, 〈尋找李榮春--一個台灣作家的困境〉, 《文學台灣》第 59期(2006)。
8. 陳長房, 〈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 《幼獅文藝》第492期(1994)。
9. 馮品佳, 〈華美成長小說〉, 《幼獅文藝》第 510期(1996.06)。
10. 馮品佳, 〈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 《幼獅文藝》第 558期(2000.06)。
11. 楊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 《幼獅文藝》第 511期(1996)。
12. 瘂弦, 〈蝴蝶的歷程--《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得奬作品集》小引〉, 《幼獅文藝》第 510期(1996.06)。
13. 廖咸浩, 〈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紮根之間〉, 《幼獅文藝》第 558期(2000.06)。
14. 廖咸浩,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 《幼獅文藝》第 511期(1996.07)。
15. 錢鴻鈞, 〈認識一位逝去的老作家--從《文友通訊》進入李榮春的文學世界〉,《李榮春的文學世界》, 台中: 晨星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