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9:43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家嘉
論文名稱:
呂赫若戰爭期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呂赫若
、
戰爭期
、
家族書寫
、
日治時期小說
、
皇民化
相關次數:
被引用:
9
點閱:1378
評分:
下載:316
書目收藏:5
呂赫若(1914-1951) 的文學創作在四0年代政治高壓時期,「皇民化」政策與戰時體制下的時代氣氛,小說的內容呈顯「家族史」的寫作策略。本論文擷取呂赫若戰爭期小說中以家庭、家族主題小說為範疇,探討殖民地時期台灣家族在日本帝國視角下所處的境遇與深入描寫家族情感糾葛、封建家族的父權、家族興衰史、傳統婚姻制度中女性的悲運、台灣民風習俗、家族倫常等相關問題為探究主題,於是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以呂赫若在決戰時期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所發表的短篇小說作品,擷取自呂赫若原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中的〈財子壽〉、〈風水〉、〈合家平安〉、〈廟庭〉、〈月夜〉、〈石榴〉等六篇小說作為分析對象。輔以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呂赫若日記》中真實的記錄,從中了解呂赫若文學創作理念,探究其小說的創作背景,並詳述小說內容情節,著眼於呂赫若在戰爭期發表這些家族小說的寓意為何。關於台灣封建家族父權體制的關心呈現於小說〈財子壽〉、〈合家平安〉中;呂赫若對於婦女在封建社會中的處境極為同情,〈廟庭〉、〈月夜〉傳達了女性在傳統社會被婚姻綑綁,只能依附在婚姻底下,無法掙脫的悲哀命運;〈風水〉、〈石榴〉這兩篇以鄉村家族為主題的小說,真實記錄描摹在台灣舊有之風俗、慣習、信仰中,故事中的主角因篤信孝悌之道,內容著重於家族倫常。故本論文以探討透過呂赫若小說的家族書寫在戰爭期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及創作意涵。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4
第三節 名詞解釋與研究範圍‥‥‥‥‥‥‥‥‥‥‥‥‥‥‥‥‥‥‥‥14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17
第二章 凝視封建家族的衰頹與拮抗-〈財子壽〉與〈合家平安〉‥‥‥‥19
第一節 封建家族內部的敘述視角‥‥‥‥‥‥‥‥‥‥‥‥‥‥‥‥‥‥19
一、〈財子壽〉:封建地主家族的陰鬱特質‥‥‥‥‥‥‥‥‥‥‥‥‥‥‥20
二、〈合家平安〉:家族成員的內心情感糾葛‥‥‥‥‥‥‥‥‥‥‥‥‥‥28
第二節 揭開封建地主家族沒落的內幕‥‥‥‥‥‥‥‥‥‥‥‥‥‥‥‥34
一、家父長威權性格‥‥‥‥‥‥‥‥‥‥‥‥‥‥‥‥‥‥‥‥‥‥‥‥34
二、封建家族的遺毒—鴉片‥‥‥‥‥‥‥‥‥‥‥‥‥‥‥‥‥‥‥‥‥38
三、貪婪自私的利己主義 ‥‥‥‥‥‥‥‥‥‥‥‥‥‥‥‥‥‥‥‥‥42
第三節 封建家族故事書寫的寓意‥‥‥‥‥‥‥‥‥‥‥‥‥‥‥‥‥‥45
一、構築「有台灣色彩」的小說世界‥‥‥‥‥‥‥‥‥‥‥‥‥‥‥‥‥45
二、描摹傳統家族的陰陋寫實面‥‥‥‥‥‥‥‥‥‥‥‥‥‥‥‥‥‥‥48
第三章 封建家族下女性的境遇—〈廟庭〉與〈月夜〉‥‥‥‥‥‥‥‥‥52
第一節 威權家庭中女性的處境‥‥‥‥‥‥‥‥‥‥‥‥‥‥‥‥‥‥‥53
一、〈廟庭〉:無由自主決定婚姻的女子‥‥‥‥‥‥‥‥‥‥‥‥‥‥‥‥53
二、〈月夜〉:擺脫不開命運牢籠的傳統婦女‥‥‥‥‥‥‥‥‥‥‥‥‥‥61
第二節 新舊思想的兩難處境‥‥‥‥‥‥‥‥‥‥‥‥‥‥‥‥‥‥‥‥68
一、有家歸不得-回娘家還是回夫家?‥‥‥‥‥‥‥‥‥‥‥‥‥‥‥‥69
二、冷眼旁觀的「我」—幫助還是幫兇?‥‥‥‥‥‥‥‥‥‥‥‥‥‥‥72
第三節 戰爭期女性主題小說書寫的寓意‥‥‥‥‥‥‥‥‥‥‥‥‥‥‥77
一、對封建父權的譴責與批判 ‥‥‥‥‥‥‥‥‥‥‥‥‥‥‥‥‥‥‥ 78
二、對台灣文化與女性的關懷 ‥‥‥‥‥‥‥‥‥‥‥‥‥‥‥‥‥‥‥ 84
第四章 鄉土民俗之書寫—〈風水〉與〈石榴〉‥‥‥‥‥‥‥‥‥‥‥‥91
第一節 孝悌之道—鄉村秩序信仰者與守護者‥‥‥‥‥‥‥‥‥‥‥‥‥91
一、〈風水〉:流露慈善仁孝的周長乾‥‥‥‥‥‥‥‥‥‥‥‥‥‥‥‥‥91
二、〈石榴〉:充滿友愛與孝思的金生‥‥‥‥‥‥‥‥‥‥‥‥‥‥‥‥‥97
第二節 在地文化的傳統習俗‥‥‥‥‥‥‥‥‥‥‥‥‥‥‥‥‥‥‥ 106
一、〈風水〉內的漢人風俗概念 ‥‥‥‥‥‥‥‥‥‥‥‥‥‥‥‥‥‥ 106
二、〈石榴〉中的民間習俗書寫‥‥‥‥‥‥‥‥‥‥‥‥‥‥‥‥‥‥‥112
第三節 戰爭期民俗書寫的意涵‥‥‥‥‥‥‥‥‥‥‥‥‥‥‥‥‥‥ 115
一、對台灣民俗傳承的關懷‥‥‥‥‥‥‥‥‥‥‥‥‥‥‥‥‥‥‥‥ 116
二、人性美善與家族倫常的緬懷‥‥‥‥‥‥‥‥‥‥‥‥‥‥‥‥‥ 121
第五章 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31
參考書目(依姓氏筆劃為序)
一、作家作品集、日記
呂赫若著、張恆豪編,《呂赫若集》,台北:前衛,1991.2。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陳萬益主編,《呂赫若日記(兩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12。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印刻,2006.3。
呂赫若著、江彬如圖,《月光光:光復以前》,台北:遠流,2006。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牛車》,台北:遠景,1979.7。
二、專書
上野千鶴子著;劉静貞、洪金珠譯,《父権體制與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1997。
下村作次郎等作;王惠珍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新竹:清大台文所,2011.6。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12。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2。
片岡巖撰;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1990.11。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2001.6。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南市藝術中心,2000.11。
朱家慧、垂水千惠、黃英哲編,〈呂赫若著作年譜〉,《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台灣人作家作品集(第二卷)》,東京:綠蔭書房,1999.7。
朱惠足,〈「小說化」在地的悲傷-皇民化時期台灣喪葬習俗的文學再現〉,《「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8,頁229-270。
呂正惠,〈「皇民化」與「決戰」下的追索──呂赫若戰爭時期小說的「抵抗」模式〉,《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頁67-87。
呂芳雄,〈追記我的父親呂赫若〉,收入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下)》,台北:印刻,2006.3,頁696-729。
呂明純 ,《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 台北:台灣學生,2007.9。
吳瀛濤,《台灣民俗》,台北:眾文,1992.8。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2004。
沈慶利,《啼血的行吟 :「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小說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7。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戰前篇》,台北:玉山社,1999.10。
林川夫 主編,《民俗台灣》,台北:武陵,1995。
林至潔,〈期待復活──再現呂赫若的文學生命〉,《呂赫若小說全集(上)》,台北:印刻,2006.3,頁33-48。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1996。
林燿德,〈淚的寫實與血的浪漫──評《呂赫若小說全集》〉,《呂赫若小說全集(下)》,台北:印刻,2006.3,頁657-659。
胡萬川 ,《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4。
施 淑,〈最後的牛車──論呂赫若的小說〉,《呂赫若集》台北:前衛,1991.2,頁301-309。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12。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6。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抵抗》,台北:聯經,2009。
莊永明,《台灣紀事上、下》,台北:時報出版,1989。
張恆豪,〈冷酷又熾熱的慧眼──呂赫若集序〉,《呂赫若集》,台北:前衛,1991.2,頁9-11。
許俊雅,〈冷筆寫熱腸──論呂赫若的小說〉,《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頁273-320。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2。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南天書局有限公司發行,1997.10。
許俊雅,〈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民俗風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渤海堂,2005.2,頁121-150。
許俊雅編選,《呂赫若:一九一四-一九五一》,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3。
曹書文 ,《家族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陳芳明,〈三○年代台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頁51-72。
陳芳明,〈復活的殖民地抵抗文學──讀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危樓夜讀》台北:聯合文學,1996.9,頁234-241。
陳芳明,〈廢墟之花──呂赫若小說的藝術光澤〉,《呂赫若小說全集(上)》,台北:印刻,2006.3,頁21-31。
陳芳明,〈殖民地與女性--以日據時期呂赫若小說為中心〉,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1997,頁248-264。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10。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1997.11。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3。
陳建忠,《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2007.11。
陳建忠 ,《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 = Discourses on Taiwan writers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modernity, nativity and coloniality》,台北:五南,2004。
陳碧笙 ,《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1993。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的民間信仰態度及其影響〉,《台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1997,頁27-49。
曾月卿,〈比較〈風水〉與〈拾骨〉兩篇小說〉,收入鄭南三,總編輯,《 第七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12,頁492-521。
曾景來,《台灣的迷信與陋習》,台北:武陵,1998.2。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1998.2。
黃英哲主編;王惠珍等譯,《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 雜誌篇第四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06。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眾文圖書,1980。
黃武忠,《親近臺灣文學》,台北:九歌,1995。
楊千鶴,〈呂赫若及其日文小說之剖析〉,《楊千鶴作品集3 花開時節》,台北:南天書局,2001.1,頁259-290。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形態》,長沙:岳麓書社,2005.12,頁74-75。
葉石濤,〈清秋──偽裝的皇民化謳歌〉,《小說筆記》,台北:前衛,1983,頁84-90。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2。
葉石濤,〈呂赫若的一生〉,《呂赫若集》,台北:前衛,1991.2,頁297-300。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1。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
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高賢治編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1994.5。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國立編譯館編,2006.10。
翰林編輯委員會,《國小鄉土語言課本第七冊》,台南:翰林出版社,2010。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2003.1。
國立編譯館編,〈日治時期的教育、學術和社會〉,《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北:國立編譯館編,1997。
國分直一 ,《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武陵,1998。
三、期刊或研討會論文
下村作次郎,〈我[下村作次郎]所認識的臺灣文學〉,《臺灣文學評論》4卷2期,2004,頁134-149。
朱惠足,〈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州國與殖民地台灣〉,《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3,頁153-194。
池田鳳姿著,陳艷紅譯,〈關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頁44-55。
江韶瑩,〈台灣民俗文物分類架構與登錄作業系統研究〉,《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化處,1999。
利翠珊,〈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3期,1999.9,頁1-26。
呂正惠,〈「皇民化」與「決戰」下的追索-呂赫若決戰時期的小說〉,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文建會,1997,頁38-56。
呂正惠,〈殉道者一呂赫若小說的「歷史哲學」及其歷史道路〉,收入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印刻,2006.3,頁660-692。
呂淳鈺,〈都會?田園!──呂赫若的東京經驗與日語小說中對現代性的態度之考察〉,《臺灣文學評論》4卷1期,2004.1,頁130-153。
巫永福,〈呂赫若的點點滴滴〉,《文學台灣》創刊號,1991.12,頁13-15。
林至潔輯,〈呂赫若創作年表〉,《聯合文學》120期,1994.10,頁96-101。
林長昇,〈呂赫若短篇小說研究〉,《臺灣文學評論》11卷2期,2011,頁7-27。
林美琴,〈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意識形態探究與生平再評價〉,《台灣文藝》(新生版)159期,1997.10,頁122-129。
林彩美,〈站在人民立場寫作──從呂赫若的《清秋》談起〉,《台灣文學館通訊》3期,2004.3,頁62-64。
林承治,〈呂赫若小說的社會關懷〉,《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期,2007.7,頁49-66。
林明德,〈呂赫若的短篇小說藝術〉,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1997.11,頁23-37。
林瑞明,〈呂赫若的「台灣家族史」與寫實風格〉,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文建會,1997.11,頁57-78。
林載爵,〈呂赫若小說的社會構圖〉,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1997.11,頁170-188。
洪珊慧,〈女人與婚姻的糾葛噩夢─論呂赫若的女性主題小說〉,《南亞學報》22期,2002,頁161-177。
范博淳,〈論呂赫若的女性小說〉,《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3期,2002,頁43-60。
垂水千惠作,許佩賢譯,〈被叫作RO(呂)的人─台中師範時代的呂赫若〉,《文學台灣》24期,1997.10,頁137-153。
柳書琴 ,〈戰爭與文壇:事變後台灣文學活動的復甦〉,「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國立清華大學承辦,1994.11。
柳書琴,〈再剝〈石榴〉-決戰時期呂赫若小說的創作母題(1942-45)〉,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文建會,1997,頁127-169。
胡錦媛,〈集體建構呂赫若日記〉,《印刻文學生活誌》16期,2004.12,頁81-83。
孫康宜撰、傅爽譯,〈二二八事件之後的呂赫若〉,《明報月刊》44卷2期 ,2009.2,頁101-105。
張文薰,〈鄉土的安魂曲──1940年代日語小說的空間分析〉,「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同時代東亞作家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新竹縣政府、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合辦,2010.9。
張秀君,〈呂赫若及其筆下的台灣女性初探〉,《史學》16、17期,1991.6,頁165-190。
張達雅,〈呂赫若小說中的家庭及主要角色的心理糾葛〉,《樹德學報》23期,1999.5,頁177-199。
張修慎,〈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台灣人文生態研究》9卷2期,2007.7,頁1-20。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台灣的文化政治〉,《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2006.11,頁33-58。
許俊雅,〈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1994.11。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受害因素析論〉,《臺灣文學評論》4卷4期,2004.10,頁47-83。
陳貞吟,〈呂赫若筆下的婦女樣貌及其對婚姻的積極思維〉,《高雄師大學報》15期,2003,頁353-367。
陳建忠,〈在台灣歷史的冬夜裡召喚光明〉,《台灣文學館通訊》4期,2004.6,頁17-32。
陳萬益,〈文學是苦難的道路,是和夢想戰鬥的道路──讀《呂赫若日記》〉,《印刻文學生活誌》16期,2004.12,頁78-80。
陳萬益,〈蕭條異代不同時-從〈清秋〉到〈冬夜〉〉,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1997,頁7-22。
彭瑞金,〈呂赫若與「風頭水尾」〉,《臺灣文藝》新生版11期總號151,1995.10,頁46-49。
彭淑華,〈婆家?娘家?何處是我家?女性單親家長的家庭支持系統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9卷2期,2005.09,頁197-262。
游勝冠,〈啟蒙、人道主義與前現代我族的凝視--呂赫若作為左翼作家歷史定位的再商榷〉,《台灣文學學報》16期,2010.06,頁1-32。
溫文龍,〈受難女性的代言人──論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台灣文藝》154期,1996.4,頁85-95。
黃一城,〈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讀《呂赫若小說全集》之初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6.7,頁28-30。
黃文鉅,〈異質文化下的語境書寫──以呂赫若的旅日小說為考察案例〉,《台灣文學評論》8卷2期,2008年4月,頁42-60。
黃靖雅,〈悲愴的傳奇─林至潔印象中的呂赫若〉,《聯合文學》120期,1994.10,頁91-95。
黃儀冠,〈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51期,1998.02,頁167-186。
黃蘊綠,〈台灣文學的研究與發現:試析呂赫若的「皇民文學」〉,《台灣新文學》7期,1997,頁308-319。
楊志遠,〈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的鴉片問題〉,《中國文化月刊》218期,1998.5,頁72-81。
楊雅慧,〈日據末期的臺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43卷2期,1993,頁69-84。
葉淑美,〈試析呂赫若小說創作的文藝觀〉,《松商學報》9期,2007.5,頁111-121。
鍾美芳,〈呂赫若創作歷程初探─從「石榴」到「清秋」〉,「賴和及其同時代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1994.11。
四、學位論文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5。
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文馨,《日本帝國下台灣與「滿洲國」小說家族書寫比較研究(1941-1945)》,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沈丹莉,《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1。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嘉元,《呂赫若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譯文,《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曾慧敏,《張文環小說中的鄉土民俗書寫》,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曾馨霈,《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台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姿妃,《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進盛,《日據時期臺灣鴉片漸禁政策之研究—1895年~1930年》,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童袖瑜,《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董恩慈,《台灣日本語作家的日本經驗—以呂赫若與楊逵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楊雅慧 ,《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
葉宜婷,《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台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7-194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五、影像媒體
吳敏惠製作,賴豐奇導演撰稿,《作家身影系列二──咱的所在‧咱的文學第三集──冷峻的人道關懷者呂赫若》,台北:春暉國際。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
2.
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
3.
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
4.
日據時期台灣鴉片漸禁政策之研究--1895∼1930
5.
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
6.
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
7.
呂赫若研究
8.
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
9.
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
10.
張文環小說中的鄉土民俗書寫
11.
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台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
12.
台灣日本語作家的日本經驗—以呂赫若與楊逵為中心
13.
日治時期中、短篇小說中神道與臺灣風俗信仰的書寫研究(1937-1945)
14.
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
15.
民俗記述與文學實踐:1940年代臺灣文學葬儀書寫研究
1.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的民間信仰態度及其影響〉,《台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1997,頁27-49。
2.
鈴木清一郎撰、馮作民、高賢治編譯,《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1994.5。
3.
朱惠足,〈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滿州國與殖民地台灣〉,《中外文學》37卷1期,2008.3,頁153-194。
4.
池田鳳姿著,陳艷紅譯,〈關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頁44-55。
5.
利翠珊,〈已婚女性家庭系統的交會:親情與角色的兩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3期,1999.9,頁1-26。
6.
呂淳鈺,〈都會?田園!──呂赫若的東京經驗與日語小說中對現代性的態度之考察〉,《臺灣文學評論》4卷1期,2004.1,頁130-153。
7.
林美琴,〈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意識形態探究與生平再評價〉,《台灣文藝》(新生版)159期,1997.10,頁122-129。
8.
林彩美,〈站在人民立場寫作──從呂赫若的《清秋》談起〉,《台灣文學館通訊》3期,2004.3,頁62-64。
9.
林承治,〈呂赫若小說的社會關懷〉,《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4期,2007.7,頁49-66。
10.
林瑞明,〈呂赫若的「台灣家族史」與寫實風格〉,收入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文建會,1997.11,頁57-78。
11.
洪珊慧,〈女人與婚姻的糾葛噩夢─論呂赫若的女性主題小說〉,《南亞學報》22期,2002,頁161-177。
12.
范博淳,〈論呂赫若的女性小說〉,《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3期,2002,頁43-60。
13.
胡錦媛,〈集體建構呂赫若日記〉,《印刻文學生活誌》16期,2004.12,頁81-83。
14.
張秀君,〈呂赫若及其筆下的台灣女性初探〉,《史學》16、17期,1991.6,頁165-190。
15.
張達雅,〈呂赫若小說中的家庭及主要角色的心理糾葛〉,《樹德學報》23期,1999.5,頁177-199。
1.
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
2.
呂赫若研究
3.
呂赫若書寫女性研究
4.
從女性主義觀點詮釋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5.
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
6.
呂赫若小說中女性宿命觀研究
7.
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
8.
日本統治期的台灣文學 ―呂赫若和坂口零子的比較研究
9.
日據時期臺灣作家的女性意識---以龍瑛宗和呂赫若為例
10.
呂赫若農民小說的左翼立場
11.
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
12.
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
13.
周芬伶及其家族書寫研究
14.
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
15.
台灣日本語作家的日本經驗—以呂赫若與楊逵為中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