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尤叔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師院
學報,12,55-101。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王秀惠(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王佩玲(1995)。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王美華(2006)。國小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恭志 (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蘇建文總校閱(2003)。David R. Shaffer 著。
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學富。
白位傑(2009)。啟蒙教育計畫對弱勢家庭學前幼兒發展之成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早期療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朱美如(2003)。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
灣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江麗莉等(譯)(2001)。Frost, J. L.。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市:五南。
何三本 (1998)。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吳正成(2005)。台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實踐之探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吳幸玲 (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市:揚智。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兒童遊
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物(二版)。台北市:智揚。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 與統計運用分析。台北市 :五南。
吳美秀(2008)。應用讀者劇場在幼兒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口語表達為例。國立臺
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敏而(1995)。語言的發展。載於發展心理學。蘇建文等著。台北市:心理。
吳淑琴、楊宗仁(2002)。整合性遊戲團體教育手冊。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出版。
吳鷰儀(譯)(2008)。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Wardle, F. 等著。遊戲的信念。
載於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等譯。幼兒遊戲。
台北市: 華騰。
呂翠夏(譯)(1988)。Smith,C.A.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市:桂冠。
李佳燕(2011)。國小教師人權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香月 (2008)。國小教師鄉土教學信念與鄉土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市:心理。
李麗娟(2005)。南部地區國小教師防災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以天然災害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自然科教學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沃文豪(2007)。國小教師之科學教學自我效能與科學教學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谷瑞勉譯(1999)。Berk, L. E. & Winsler, A.著。鷹架兒童的學習: 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
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2)。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206,13-18。
林文寶(1994)。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市:毛毛蟲。
林含茵(2006)。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的五歲幼兒國語文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良(1974)。文學跟故事。中國語文,33(4),23-29。
林佳慧(1994)。淺談戲劇對幼兒教育之助益。國教輔導,33(3),30-35。林佩蓉(2005)。從幼兒教育本質談幼兒英語教學現況。外國語文研究,2,119-140。
林玫君(2002)。創造性戲劇對兒童語文發展相關研究分析。台南師院學報,36,19-43。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研究: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市:心理。
林芳怡(2007)。宜蘭縣國小教師戶外鄉土教學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淑莉(2007)。學前教師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市:復文。
林進材(2005)。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林榮俊(2009)。國小教師社會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林德揚(2005)。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市:心理。
林寶貴、林竹芳(1993)。語言障礙兒童語言發展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聽語會刊,9,31-67。
林寶貴、邱上真(1983)。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能力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邱上真、侯天麗、莊麗娟 (2003)。「多層次」的動畫繪本設計與閱讀指導-統整性閱讀
教材編製的新嘗試。教育學刊,21,79-103。
邱皓政 ( 2006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基礎版)。台
北市:五南。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縣。徐映慈(2008)。幼稚園教師數學教學信念、教學行為與幼兒數概念發展之研究。朝陽
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徐毓謙(2011)。國小教師海洋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張正芬、鍾玉梅(1986)。學前兒童語言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其相關研究。師大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37-52 。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淑美 (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張雅筑(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知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碧如(2003)。說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兒童福利期刊,5,169-180。
張廣義(2005)。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關聯資本、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以及教學行
為表現現況分析與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
張慧芝譯(2001) Papalia,D.E,Olds,S.W.,&Feldman,R.D. 原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
北市:桂冠。
張慧茹(2007)。外籍配偶學齡前幼兒語言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馨云(2000)。說故事教學應用於國小語文課程中之探究。教師之友,41(4),38-43。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梁雲霞譯﹙2001﹚。光譜計畫:幼兒教育評量手冊。台北市:心理。
梁鳳珠(2011)。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
學系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小云、陳佩足(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教育,35, 68-75 。陳仁富(1999)。幼稚園戲劇活動現況調查對中小學戲劇教育推展的啟示。中小學藝術
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1-23。
陳火城(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陳羿婷(2009)。新台灣之子與本國籍幼兒語言能力與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淑敏 (1999)。幼兒遊戲。台北市:心理。
陳淑琴(2000a)。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台北縣:光佑。
陳淑琴(2000b)。幼兒語言發展與語言獲得理論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12,93-112。
陳瑩甄(2010)。國小補救教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一所國
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曾國鴻、呂桂雲(2002)。國中生活科技科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0,108-122。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馮綉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佩岑(2008)。幼教老師閱讀教學信念與閱讀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
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黃郁青(2007)。國民小學語文領域教師知識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
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黃菁芳(1993)。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瑞枝(1990)。幼稚園語文教材教法與設計研究。高雄市:復文。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言經驗。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台北市:心理。
黃錦桃(2006)。高雄市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巧玲(2006)。不一樣的教學原理-從自我認識到社會參與。台北市:心理。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報,28,7-28。楊淞丞、葉淑儀、吳雅玲、蘇秀枝、黃文娟、莊美玲(譯)(2005)。Francis Wardle著。
幼兒教育概論。台北市:華騰文化。
葉郁菁(2006)。從英國「安穩起步」(Sure Start)計畫談外籍配偶子女的語言發展與輔導。教育資料與研究,69,285-292。
葉連祺(1998)。中等學校試用教師教育專業信念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9,76-87。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3(2),38-47。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廖信達(2004)。幼兒遊戲。台北市: 群英。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家庭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劉威德(1999)。教師教學信念系統之分析及其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靜蓉(2004)。家庭閱讀環境與幼兒語文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梨萍(2008)。台中縣幼稚園教師鄉土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台北市:五南。
鄭夙婷(2003)。台南市幼稚園教師近視預防保健信念及教學行為調查研究。朝陽科技
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鄭良儀(譯)(1999)。Patricia Monighan-Nourot等著。兒童遊戲與觀察。台北市:桂
冠。
盧素碧(1992)。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錡寶香 (1999)。口語述說:理論、評量與學習障礙。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
迎千禧談特教,249-291。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謝文禎(2007)。大台北地區新住民家庭三歲幼兒國語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兒童發展組碩士論文,台北市。
鍾玉梅、徐道昌(1983)。學齡前兒童語言發展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醫誌,31(4),273-279。
簡紅珠(1998)。教師教學決定、內涵、思考歷程與影響因素-兼談如何改進教學決定技能。課程與教學季刊,1(4),43-56。
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魏瑛娟(2004)。有聲故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表達能力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蘇怡珍(2007)。高雄縣市國小中年級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教學信念與教
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
市。
蘇素慧(2003)。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及相關問題之
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蘇鈺珊(2002)。故事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119,63-64。蘇鳳珠(2002)。國民小學教師建構式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英文部分
Apel, K. (2010). Kindergarten Children''s Initial Spoken and Written Word Learning in a
Storybook Context.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 14(5), 440-463.
Berns,R.M. (2001).Children,Family,School,Community Socialization and Support. U.S.A,
Thomson Learning .
Borg, M. (2001). Teachers’ beliefs. ELT Journal, 55(2), 186-188.
Brown, V. (1992). Drama and sign language: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Youth Theatre Journal 6(3): 3-7.
Creswell, J. W. (2008).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Eliot.L(1999).What ''s Going On In There? 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 New York:Bantam Books.
Epstein, A.(2007). The intentional teacher: Choosing the best strategies for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Washington, D.C.:NAEYC.
Frost, J. L., Wortham, S. C., & Reifel, S. (2001). 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ate, J. R. (2004). Building peer relationship in talk: Toddlers’ peer conversation in childcare.
Discourse Studies, 6(3), 329-346.
Lonigan, C. J., McDowell, K. D., & Phillips, B. M. (2004). Standardized assessments of
children’s emergent literacy skills. In B. H. Wasik (Ed.), Handbook of family literacy (pp.
525–55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ickstone, C., Hannon, P., & Fox, L.(2002).Surveying and screening preschool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community focused intervention programmes: a review of instruments.
Child: Care,health & development, 28(3), 251-264.
Podlozny, A. (2000). Strengthening verbal skills through the use ofclassroom drama: A clear
link. Journal of Asethetic Education, 34(3-4), 239-275.
Raths, J. (2001). Teachers’beliefs and teaching belief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Practice,
3, 1-10.
Roth, W., & Bowen, G. M. (2001). Knowing and interacting: A study of culture, practures,
and resources in a grade of 8 open-inguiry science classroom guided by a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metaphor.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3, 73-128.
Spielberger, J., & McLane, J.(2002).Can 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Beliefs about
teacher’s role in children’s play. In C. Brown & C.Marchant(Eds.), Play in practice:Casestudies in young children’s play (pp.3-12). St.Paul, MN:Redleaf Press.
Stuart, C. & Thurlow, D. (2000). Making it their own : Preservice teachers’ experiences,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1(2), 113-121.
Tabors,P.O(1997).One child, two languages: a guid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of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Baltimore:Paul H. Brookes.
Taharally, L. C. (1991). Fantasy play, language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four-year-old children
in Guyana, South America. Child Study Journal, 21, 37-71.
Trawick-Smith, J. (1998).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metaplay in the preschool yea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3(3), 433-452.
Vadasy, P. F., Sanders, E. A., & Peyton, J. A. (2006). Code-oriented instruction for
kindergarten students at risk for reading difficulties: A randomized field trial with
paraeducator implemen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8, 50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