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6。工業教育系(1983)。昨日的工業教育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成立三十週年特刊,32-33。
中正高工(2010)。九十九學年度工業類科學生技藝競賽大會手冊。高雄:高雄市立中正高工。
王文科(2001)。學習心理學。臺北:五南書局。
王文科、王智弘(2001)。質的教育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交通部(2011)。機動車輛登記數。2011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lp?ctNode=550&;CtUnit=94&;BaseDSD=16&;mp=1
安後暐(1998)。美援對臺灣職業教育的影響(民國三十九-五十四年)(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照辦法。2010年8月18日。取自:http://laws.cla.gov.tw/Chi/FLAW/FLAWDAT0201.asp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a)。技能競賽意義及功能。2010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level.asp?contentURL=./service/textcontent2.asp&;parent=13&;rfnbr=5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b)。國際技能競賽。2010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level.asp?contentURL=./service/textcontent2.asp&;parent=13&;rfnbr=13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c)。中華民國參加第40屆國際技能競賽報告書。2010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management/sitemap_upload_file/G1_223667_.pdf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d)。全國技能競賽。2010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level.asp?contentURL=./service/textcontent2.asp&;parent=13&;rfnbr=5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11e)。中華民國第40屆全國技能競賽暨第41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計畫。2010年8月18日。取自:http://www.labor.gov.tw/management/sitemap_upload_file/G1_217607_.pdf
何建霖(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電腦輔助機械製圖」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余憶鳳(2001)。網路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臺北市。吳秀娟(2006)。主題統整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清基(1996)。精緻教育的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碧華(2000)。餐飲連鎖業店經理專業能力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曉玲(2009)。高職美容科學生對美容美髮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呂佩蕋(2009)。高職應用外語科學生參與全民英檢對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呂冠毅(2010)。高中職汽車科學生對機車實習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宋若光(2008)。汽車修護從業人員就業能力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宋嘉銘、蕭美鈴(2004)。國際技能競賽女裝選手參賽經驗之探討。華岡紡織期刊,3,311-322。
李佑宗(2009)。臺北市市立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檢定對技能學習與肯定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李建璋(2008)。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李景峰、洪翊軒、巫文德、胡曉珍(2011)。工科技藝競賽科成績對整體技能表現之分析。第一屆工程教育學術研討會,626-637。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之實施。教師天地,48-54。
李靜沂(2010)。全國商業類科技藝競賽選手訓練接受度調查-以烘焙、中餐烹飪與餐飲服務職種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周健慈(2012)。運用認知策略於華文網路自學教材設計。2012年5月10日。取自: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1/doc/%E8%AB%96%E6%96%87/%E4%B8%83%E8%AB%96%E6%96%87%E7%99%BC%E8%A1%A8-6.htm
周碩樑(2005)。專業能力標準轉化技職教育課程之機制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8)。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禾楓書局。
林世農(2009)。不同入學管道四技機械類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汝峯(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工業配線」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克威(2008)。應用概念構圖理論建構語意維基系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佩璇(1992)。合作學習在高級職業學校的應用。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4,21-23。林宜利(2002)。「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建山(2003)。因應技職體系動力機械群課程之實施高職汽車科課程架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林琴珠、吳榕峰(2002)。全國職業學校學生技藝競賽實施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9,56-60。林寶山(1990)。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新生入學前後升學意願及學業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年鴻(2004)。高職機械群技能選手訓練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柯寶鵬(2006)。高職機械群教師效能感與學生技能學習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柳秀蘭(1995)。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洪嘉穗(2005)。影響全國技能競賽得獎高職學生創意發展因素及高峰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胡嘉欣(2010)。高職機械群輪調式建教合作班學生技能學習動機與職場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范秀汝(2007)。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夏海洵(2011)。淺析技工校院技能競賽機電一體化項目訓練。職業,5,126-127。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馬啟為、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3)。中華民國教育年報。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康嘉玲(2006)。人事智能取向情意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永福(2008)。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自成(2009)。工業類科技藝競賽獲獎學生技能學習歷程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車床」職類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育禎(2007)。國中生之經驗學習歷程與科技問題解決能力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宗憲、林炎旦(2000)。職業學校技藝競賽實施成效與發展策略之研究。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13。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富鈞(2008)。合作學習策略與精熟學習對能力學習者射箭技能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之研究。屏東:睿煜出版社。教育部(2004)。職業學校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年10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1年10月12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304&;KeyWord=%e8%aa%b2%e7%a8%8b%e7%b6%b1%e8%a6%81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1)。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各類科學生技藝競賽。2011年10月12日。取自:https://temp.tpde.edu.tw/item/3-18.htm
許良仲(2010)。技藝競賽選手涉入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高中職商業類科餐旅群為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郭文宗(2004)。激勵因子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效能之影響(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郭軒逢(2010)。賭場設置地點之探討-習慣領域理論與層級分析法之應用(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縣。陳元和(2004)。探討同時模仿與延遲模仿在動作技能學習效果之差異。淡江體育,7,37-40。陳文亮、陳姿樺(2008)。糢糊決策模式在職校技藝競賽選手評選之研究—以服裝製作組為例。設計學報,13(3),23-38。陳文亮、陳姿樺(2010)。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服裝設計組選手評選指標之研究。設計學研究,13(1),25-42。
陳志明(2009)。不同焦慮環境的大專網球選手接受心理、知覺訓練後對預期高壓殺球落點與狀態焦慮之影響。屏東:睿煜出版社。
陳昆城(2006)。我國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策略之研究-以第38屆家具木工職類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陳奎伯、顏思瑜(譯)(2008)。教育心理學 — 為行動而反思。臺北市:雙葉書局。
陳偉瑀(2001)。競爭情境及回饋方式對高、低自我設限學生在運動練習行為、運動表現及歸因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陳毓卿(2010)。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運動技能與創造力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陳憲章(2002)。閱讀概念圖教學策略應用於高工立體圖教學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燕芬(2009)。技藝競賽教具製作選手培訓策略與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臺北市:五南書局。
曾俊遠(2008)。概念構圖對體育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姵瑄(2009)。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璽佳(2008)。指導教師領導行為對高職學生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全國商科技藝競賽文書處理職種選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美皇(2007)。同儕教導對護理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 — 以身體評估課程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50-71。
黃哲民(2005)。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對高一地科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振盛(1998)。高職機械類科學生技能學習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臺北市:三民書局。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增訂三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溫淑貞(2007)。以單位概念配合後設認知策略建立分數加減概念理解的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經濟部統計處(2011)。製造業銷售變動概況。2011年10月12日。取自: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News/wFrmNews_Detail.aspx?id=439
葉安琦(1999)。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詹若涵(2004)。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廖文靖(1999)。影響高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廖主民(1993)。探索臺灣優秀運動員的認知型態 —「運動員認知型態量表」的編製。體育學報,16,437-450。廖哲義(2005)。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發展多媒體數位教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廖興國(2004)。汽車修護人員專業能力發展之研究-功能分析法取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安彥(1994)。運用動機來促進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創刊號,37-43。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劉真(1958)。技藝競賽的意義。工業教育月刊,2(1),1-2。
劉豐旗、張瑞村(1998)。技職教育課程之基礎研究,高職機械科電機類科學生技術能力發展研究。技職教育雙月刊,43,34-38。潘慧玲(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文程(2010)。大專網球選手特質運動心理堅韌性與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相關研究。臺中:悅翔數位印刷。
蔡武光(2011)。工科技藝競賽指導教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貴枝(2004)。不同回饋型態與帶狀回饋情境對動作技能表現與學習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財富、林耀豐(2008)。注意力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4),69-78。盧一誠(2003)。全國技能競賽廣告設計職類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盧一誠、謝省民(2003)。技能競賽廣告設計職類選手訓練模式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7,63-85。
賴昶傑(2007)。全國技能競賽施工技術與標準化評分之探討 ─以油漆裝潢職類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錢家興(2003)。國際技能競賽模具工職類選手培訓成效評判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謝婉如(2001)。音樂科情意教學與國中生情緒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欣怡、許美智(2007)。運動員競賽前狀態性焦慮的產生對生理反應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1(3),45-54。譚亮(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訓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蘇佳純(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二、外文部分
Admass, A., Carmine, D.,&Gerstein, R.(1982).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studying content area texts in the intermediate grad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8,27-53.
Andriessen, I., Phalet, K., &; Lens, W. (2006). Future goal setting, task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students in Dutch schoo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827-850.
Blakemore, C. L, Hilton, H. G & Pellette, T, L. (1992). Comparison of taught skills using mastery and nonmastery learning method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11(3),235-247.
Bloom, B. S. (1976).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Burton, A. W. & Rodgerson. R. W. (2001).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Assessment of Movement Skills and Motor 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8,347-365.
Crocker, P, R., Alderman, R, B. & Smith, M, R. (1998). Cognitive-affective stress management training with high performance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 Effects on affect, cogni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ercise Psychology, 10, 448-460.
Crumption, Howard E. &; Gregory, Anne (2011). “I’m not learning”: the role of academic relevancy for low-achieving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4, 42-53.
Dyson, B. (200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0, 264-281.
Grineski, S. (199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Harrison, J. M; Preece, L. A; Blakemore, C. L; Richards, R. P; Wilkinson, C; Fellingham, G. W. (1999). Effects of two instructional models- skill teaching and mastery learning - on skill development, knowledge, self-efficacy, and game play in volleyball.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Ⅲ, Vol:19, Iss;1, Oct 1999, page(s):34-57.
Johnson, D. W.,&Johnson, R. T. (1991).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2(1), 3-15.
Latham, G.P.,& Seijts, G.H. (1999). The effects of proximal and distal goals on performance on a moderately complex task.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421-429.
Lefrancois, G.R. (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eece J.L., &; Kurtz-Costes, B. (2001). The schooling of minority children and yout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 1-8.
Nieswandt, M., &; Shanahan, M. (2007). “I just want the credit!” perceived instrumentality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boy’s motivation in a grade 11 science cours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3-29.
Novak, J. D. (2003).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2,122-132.
Parson, M. L. (1998). Focus student attention with verbal cues. Strategies,11,30-33.
Ragsdale, C. E. (1950). How children learn motor types of activitie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For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69-91.
Rink, J. E. (1998). Teacher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Louis: Time Mirror /Mosby College Publish.
Schmidt, R. A. (1988).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chmidt, R.A.,&Lee, T.D.(1999).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imons, J., Dewitt, S., &; Lens, W. (2004).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ality in motivation, study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know why you learn, so you’ll know what you learn!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74, 343-360.
Spielberger, C, D., Gorsuch, R, L., & Lushene, R, E. (1970). Manual for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Tauer, J.M.,& Harackiewicz, J.M.(1999). Winning isn’t everything: Competition,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5,209-238.
Weeks, William A., Filion, Marc &; Luna, Gilberto. (1997). Enhance sales skill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pproach. 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 7, 2, 67-79.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einert, F. E. (1999).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Concepts of Competenc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iams, M, J. (1993).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