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論著(含譯本)
王力,《古代漢語》1-4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9)。
─,季羨林主編,《王力選集》(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漢語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中國語言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王漪撰,《明清之際中學之西漸》(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王建軍,《中西語言學史之比較》,(合肥:黃山書社,2003)。
方豪,《中西交通史》(全二冊)(上海:岳麓書社,1987)。
─,《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學出版社,1985)。
─,中國文化語言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語文的闡釋》(台北:紅葉文化事業,1994)。
─,《申小龍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申小龍主編,《語言學綱要》(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何寅、許光華主編,《國外漢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何淑貞,《古漢語特殊語法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岑麒祥編,《語言學史概要》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近二千年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史綱》(香港:三聯書店,1991)。
吳孟雪,《明清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0)。
吳孟雪、曾麗雅,《明代歐洲漢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吳士文,《修辭格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槪要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0)。
李志強,《先秦和古希臘語言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易孟醇,《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計翔翔,《十七世紀中期漢學著作硏究 : 以曾德昭《大中國志》和安文思《中國新志》為中心 》(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姚喜明,《西方修辭學簡史》,(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
徐通鏘,,《語言論 : 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硏究方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吉林 :長春市,1997)。
孫尚揚、(比)鐘鳴旦,《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徐鵬,《修辭和語用—漢英修辭手段語用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徐志民,《歐美語言學簡史》( 南京:學林出版社,2005)。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台北:文橋出版社,2000)。
張志公,《張志公自選集》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8)。
張國剛,《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國剛、吳葦莉,《中西文化關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許光華, 16至18世紀傳教士與漢語研究》,國際漢學第六輯.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0)。
─,《《法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莫東寅,《漢學發達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陳輝,《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調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他鄉有夫子─漢學研究導論上、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世界漢語教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張西平編,《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與現狀》(鄭州市 : 大象出版社, 2006)。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陳霞村編,左秀靈校,《古代漢語虛詞類解》(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
程湘清主編,《宋元明漢語硏究 》(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2)。
溫科學,《中西比較修辭論 : 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出版社,1986)。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楊克勤,《古修辭學—希羅文化與聖經詮釋》,(香港:道風書社,2002)。
楊伯俊、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鄒酆,《中國辭書學史槪略》(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熊光義,《耶穌會的教育法》,(台中:光啟出版社,1965)。
劉景農,《古漢語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
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劉正,《海外漢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錢林森,《中國文學在法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顔藹珠、張春榮編著,《英語修辭學》(臺北市:文鶴出版社,1997)。
羅常培,《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
龔纓晏等,《西方人東來之後─地理大發現後的中西關係史專題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日)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市 :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日)石田幹之助著,張宏英譯,《中西文化之交流》(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
─,朱滋萃譯,《歐人之漢學研究》(北平:中法大學,1934)。
(丹麥)龍伯格著,李真、駱潔譯,《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西)弗朗西斯科•瓦羅(Francisco Varo)著,姚小平、馬又清譯,《華語官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法)杜赫德編,呂一民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下卷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與基督教 ── 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法)安田樸(René Etimble)著,耿昇譯,《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上冊 (北京:中華書局,2005)。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儒教實義》,載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第三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頁1339-1340。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六書實義》,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五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441-502。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天學總論》,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481-524。
(法)馬若瑟(Joseph Prémare),《經傳眾說》,載鐘鳴旦、杜鼎克、蒙曦等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第二十六冊,台北:利氏學社,2009,頁525-571。
(法)耿昇、何高濟譯,《柏朗•嘉賓蒙古行記、魯布魯克東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法)裴化行(H. Bernard)著,蕭濬華譯,《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英)R.H. 羅賓斯(R.H. Robins)編,許德寶、胡明亮、馮建明譯,《語言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臺北:文鶴出版社,1990)。
(美)霍凱特著,索振羽、葉蜚聲譯,《現代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美)羅杰瑞著,張惠英譯,《漢語概況》(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義)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羅漁譯《利瑪竇書信集》上、下,(臺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 )。
亞理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書店,1991)。
(二) 中文論文
于廣元,〈《虛字說》的修辭論說〉,《揚州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頁47-50。
方豪,〈十七八世紀來華西人對我國經籍之研究〉,載《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頁185-202)。
卞浩宇,〈明清時期來華傳教士漢語學習方法淺探〉,《學術交流》,2009,頁226-228。
古偉瀛,〈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對中國經典的詮釋及其演變〉,載《台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6),頁85-117。尹群,〈晚明和清朝前期中歐交往的語言媒介〉,《學海》,2007,頁104-109。
朱靜,〈中國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頁63-68。
李潤桃〈助語辭的語法價值〉,《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頁24-26、42、93。
宋韜,〈西方人眼中的漢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頁81-83。
吳孟雪,〈衛匡國兩部漢學著作述評〉,《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頁126-131。
吳孟雪,〈明清歐人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四)〉《文史知識》,1993 頁101 – 107。
李小龍,〈中國古典小說回目對傳教士漢文小說的影響〉,《長江學術》,2010,頁45-49。
李真,〈《漢語札記》〈對世界漢語教學史的貢獻〉,《世界漢語教學》,2005,頁105-109。
李曙光,〈從西方語言研究與漢語研究的相互影響看語言共性〉,《南京師大學報》,2001,頁109-113。
吳義雄,〈《中國叢報》與中國語言文字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8,頁137-144。
宋莉華,〈19世紀西人漢語讀本中的小說〉,《明清小說研究》,2006,頁126-140。
岳峰、張濟民,〈翻譯與宗教的互動關係探析———基於儒經西傳的視角〉,《九江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43-47。
宗廷虎,王文松,〈中西古典修辭學說異同論─以春秋戰國和古希臘羅馬為例〉,《古漢語研究》,1994,頁56-61。
范俊軍,〈《助語辭》及《虛字說》的虛字學說比較〉,《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1998,頁100-105。
姚小平,〈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語言學史〉,《國外語言學》,1996,頁39-48。
─,〈《漢文經緯》與《馬氏文通》─《馬氏文通》歷史功績重議〉,《當代語言學》,1999,頁1-16。
─,〈現存最早的漢語語法著作─瓦羅著《華語官話語法》〉,《中國語文》,2001,頁475-478。
胡曉彤,〈明代來華耶穌會士通曉漢語的原因及影響〉,《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頁33-36。
唐為群,〈象形會意另一景〉,《法國研究》,2005,頁296-301。
高永安,〈《利瑪竇中國札記》所記的明末對外漢語教學狀況〉,《中州大學學報》,2007年,頁62-65。
─,〈明末西方人學習中文的理念和方法探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2期,頁9-16。
高萬雲,〈修辭術論略〉,《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頁55-61。
祝平一,〈經傳眾說 ── 馬若瑟的中國經學史〉,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3 (2007.9),頁435-472。陳義海,〈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漢語研究的科學化—明清之際基督教文化對中 國文化的影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頁80-84。
陳輝,〈耶穌會士對漢字的解析與認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頁77-84。
戚印平,〈“Deus”的漢語譯詞以及相關問題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 2003 年第2 期頁88-97。
程豔、劉浪飛,〈早期在華傳教士「獨厚儒學」原因初探〉,《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頁58-62。
馮曉虎,〈中歐漢語語法討論與「廢除漢字」思潮〉,《外語研究》,2009,頁23-30。
張西平, 〈中西文化的一次對話:清初傳教士與《易經》研究〉,《歷史研究》,2006,頁74-85。
─,〈16 —19 世紀西方人的中國語言觀〉,《漢語研究通訊》,2003,頁7- 17。
─,〈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清史研究》,2009,頁40-47。
張國剛、吳莉葦,〈禮儀之爭對中國經籍西傳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2003 年第4 期,頁190-208。
郭錫良,〈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古漢語虛詞研究評議》,頁49-74。
常俊之,〈試論《虛字說》對《馬氏文通》的影響〉,《聊城大學學報》,2005,頁95-97
單輝,〈《語助》 於漢語語法學發展之管見〉,《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頁129-131、137。
彭再新、邱淩,〈《助語辭》訓釋的修辭特色〉,《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頁75-77。
疏仁華,〈論利瑪竇儒學觀的特點〉,《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頁556-558,568。
溫科學,〈中國古代修辭學屬於哲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修辭學(之一),《修辭學習》第二期, 2002,頁6-7。
溫科學,〈中國古代修辭學是話語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修辭學(之二),《修辭學習》第五期,2002,頁6-7。
董海櫻,〈16 - 17 世紀中期西方漢語研究的歷史分析〉,《浙江學刊》,2003,頁140-144。
─,〈雷繆薩與法國漢學〉,《法國研究》,2009,頁55-57。
董明,〈明代來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及其影響〉,《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頁90-95。
董方峰,〈海外漢語研究史上的一部奠基之作─馬若瑟的《漢語札記》〉,《澳門理工學報》,2007,頁87-94。楊萬壽,〈中西修辭學傳統文化比較〉,《張掖師專學報》,1995,頁32-35。
楊宏聲,〈明清之際在華耶穌會士之《易》說〉,《周易研究》,2003,頁41-51,58。
楊慧林〈「本地化」還時「處境化」:漢語語境中的基督教詮釋〉,《世界宗教研究》,2003,頁65-74。趙繼明、〔丹〕倫貝,〈早期歐洲漢學線索〉,《文史哲》1998,頁118-124。
鄭夢娟,〈19世紀上半葉西方漢語語範研究成果簡評〉,《長江學術》,2008,頁102-107。
鄭夢娟,〈試論19世紀上半葉西方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背景〉,《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8年第3期,頁102-107。
謝華,〈中西語言哲學觀及語言蘊含的文化特徵比較〉,《江西社會科學》,2001,頁51-53。
戴俊霞、楊宸,〈另類的「學術傳教」—解析明末清初傳教士對中國典籍的譯介〉,《中國科技翻譯》,2009,頁52-52,26。
(日)何群雄著,阮星、鄭夢娟譯,〈19世紀基督教新教傳教士的漢語語法學研究─以艾約瑟為例〉,《長江學術》,2010,頁124-131。
(法)貝羅貝,〈20世紀以前歐洲漢語語法學研究狀況〉,《中國語文》,1998,頁346-352。
(法)艾樂桐,張冠堯譯,〈歐洲忘記了漢語卻「發現」了漢字〉《法國漢學》,1996頁182 – 198。
(三)西文論著
Bridgman, J.G. The Notitia Linguae Sinicae of Prémar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Canton: The Chinese Repository, 1847.
Brockey, Liam Matthew. Journey to the East : the Jesuit mission to China, 1579-1724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Honey, David B. Incense at the altar: pioneering sinologis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logy. New Haven (Con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1.
Klöter, Henning The Language of the Sangleys A Chinese Vernacular in Missionary Source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10.
Law, Vivien.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in Europe from Plato to 16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Lundaek, Knud. Joseph de Prémare(1666-1736), 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 (Demark: Aarhus University, 1991.
Mungello, D.E..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 1500-1800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5.
Zwartjes,Otto Missionary linguistics = Lingüística misionera :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ssionary Linguistics, Oslo, 13-16 March, 2003 / ed. Even Hovdhaugen,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Pa. : John Benjamins, 2004
Zwartjes, Otto Missionary linguistics III = Lingǘística misionera III : morphology and syntax :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third and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Missionary Linguistics, Hong Kong/Macau, 12-15 March 2005, Villadolid, 8-11 March 2006 / ed. Gregory James, Emilio Ridruejo,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2007
Zwartjes, Otto. Missionary linguistics II = Lingǘística misionera II : orthography and phonology :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ssionary Linguistics, São Paulo, 10-13 March 2004 / ed. Cristina Altman,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Pa. : J. Benjamins, 2005
(四)西文論文
Lackner, Michael, “Jesuit Figurism,” in China &; Europe: Images and Influences in Sixteenth to Eighteen Centuries, ed. Thomos H. Le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29-149.
Mungello, David, “The Reconcili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with Christianity in the Writings of Joseph de Prémare, S.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6:4(1976), pp.389-410.
Rowbotham, Arnold H., “The Jesuit Figurists and Eighteen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7.4 (1956), pp. 471-485.
(五) 日文論著
石田千之助著,《中西文化之交流》,(北京:商務印書館),1941。
何群雄編著,《初期中國語文法學史研究資料 : J. プレマールの「中國語ノート」》,(東京都:三元社),2002。
(六) 日文論文
千葉謙悟,〈來華宣教師の中國語教育―プレマールNotitia Linguae Sinicae(1720)から―〉,
http://kuir.jm.kansai-u.ac.jp/dspace/bitstream/10112/3372/1/17_CHIBA.pdf
西山美智江,〈Prémare(1666-1736) のNotitia Linguae Sinicae,1720〉《或問》,2008,頁43-57。
(七) 學位論文
于明華,〈清代耶穌會士索隱釋經之型態與意義 ─ 以馬若瑟為中心〉(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董海櫻,〈西人漢語研究述論─16-19世紀初期〉(浙江: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5)。
(八) 報刊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 1838-No.3, p152-155.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II, 1838-No.3, p10-12.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VII, 1838-No.3, p113-121.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VIII, 1839-No.8, p347-359.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XVI, 1838-No.3, p266.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X, 1840-No.6, p518-531.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X, 1840-No.7, p32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