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于泳涵,2004,〈創造企業價值的策略管理工具〉,載於陳正平譯《策略地圖:串連組織策略從形成到徹底實施的動態》推鑑序二,台北:臉譜文化。
中華電信公司,2008,〈中華電信碳管理策略地圖〉,中華電信企業社會責任,網址:http://www.cht.com.tw/CSR/index.php?cat_id=1154#,索檢日期2011年12月5日。
王雲東,2005,〈英國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制度〉,《就業安全》,4(2):108-113。王雲東、林怡君,2009,〈建構臺北縣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多元考核指標之研究〉,財團法人國內綜合研究院,新北市政府勞工局(未出版)。
邱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65-268。
朱道凱譯,1999,〈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管理工具〉,台北:臉譜文化出版。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文化。
江明修、鄭勝分,2010,〈主管機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之關鍵議題: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研究〉,《研習論壇》,116:11-24。
李宜樺,2007,〈我國庇護工場經營管理現況與困境〉,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林慶仁,2003,〈由美國庇護工場的發展看國內推動的願景〉,《就業安全》,2(1):83-90。
林欣吾,2004,〈企業績效評估實務之探討〉,載於林嘉誠(主編),《政府績效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頁23-60。
林鍾沂、李嵩賢,2007,〈核心能力的策略地圖〉,《T&;D飛訊》, 62:1-4,國家文官學院網址: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dabf377138998a657a2761ac343ee88b.pdf,索檢日期2011年12月5日。
吳安妮,2004,〈平衡計分卡在公務機關實務探討〉,載於林嘉誠(編),《政府績效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頁115-135。吳明珠,2011a,〈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在職進修碩士專班論文。吳明珠,2011b,〈翻滾吧!庇護工場~談庇護工場的生存框架〉,發表於「跨地‧在域2011臺北經驗再出發時務交流研討會」(11月17日),地點:中華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大新館4樓數位演講廳,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勞工局。
吳綵玲,2007,〈老人養護機構評鑑的制度化過程-以台北市歷年評鑑指標變遷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邱吉鶴、黃宏光,2004,〈研究機構評鑑指標之探討〉。載於林嘉誠(編),《政府績效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頁231-270。
周惠玲、唐昌豪,2007,〈由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訂談庇護工場的回顧與展望〉,《就業安全》,6(2)。周怡君,2009,〈從庇護工場功能特徵與經營特質探討其作為「特殊勞動市場」制度之意義〉,《就業安全》,8(1)。周怡君、賴金蓮,2009,《國內庇護工場現況分析:理論與分析》,臺北市,心路社福基金會出版,頁7-32。
施昭顯,2007,〈公益社團應用平衡計分卡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公益團體服務協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胡慧幼,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
孫煒,2008,〈第三部門的政策環境與治理機制〉,《第三部門的治理機制:課責議題》,台北:智勝文化,頁183-211。
高翠霜譯,2000,〈績效評估宣言〉,《績效評估》,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頁29-50。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2010,〈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策略地圖〉,高雄市立民生醫院策略地圖,網址:http://www.kmsh.gov.tw/PageContent.aspx?MenusNo=M0101
&;MenusTopNo=M0001,索檢日期2011年12月5日。
許士軍,2000,〈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載於高翠霜譯,《績效評估》,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頁3-9。
許芝綺,2007,〈現行制度下身心障礙庇護工場運作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正平等譯,2004,《策略地圖:串連組織策略從形成到徹底實施的動態》,台北:臉譜文化。
陳靜江,2006,〈美國庇護工場興衰對國內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啟示〉,《就業安全》,5(2):88-93。郭昱瑩,2004,〈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載於林嘉誠(主編),《政府績效評估》,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頁161-174。郭亞陵,2008,〈社會企業運作方式及可行性分析-以臺北市庇護工場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趙如善譯,1999,〈社會服務方案績效的評量:方法與技術〉,《績效評量:新責信》,臺北市:亞太圖書,頁15-29。
鄭勝分、王致雅,2010,〈國內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非營利評論》, 6:32-59。
外國文獻
Brooks, A.C..2009.“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 Modern Approach to Social Value Creation. ” Measuring Social Value ,65-84.
Bull, M.2006.“Balance: Unlocking Performance in Social Enterprises.” Center for Enterprises,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Hyde,M.1998.“Sheltered and Supported Employment in the 1990s”:the experiences of disabiled workers in the UK Disability &; Society,13(2):199-215.
Jeffery, S.2005.“Social firms: Developing business, economic viability,” stakeholder value and worker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vies ,1282(2005):1153-1157.
Lowery, Daniel.2001.“Implementing Quality Programs in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Quality Progress, 34(1):75-80.
Medina-Borjia, Alexandra and K. Triantis.2001.“A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Outcome Performance in Social Servic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Quality Congress, 707-719.
Robert Evert Cimera Kent State University, Kent, OH.2007.“Research &;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The Cumulativ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pported and Sheltered Employee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Volum 32(4):247-252.
Tsu-Hsuan Hsu, Joseph Ososkie, Ying-Ting Huan.2009.“Challenges in Transition from Sheltered Workshop to Competitive Employment: Perspectives of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Transition Specialists,”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Volum75(4):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