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一、專書
1.John Mariotti,《品牌(Smart things to know about brands &; branding)》,陳佩秀譯,臺北:遠流,2001。
2.Schmitt, B. H.《體驗行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 :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王育英譯,台北:經典代訊,2000。
3. Mootee, I.,《60分鐘品牌戰略(60-minute brand strategist)》,呂奕欣
譯,台中:晨星,2009。
4. Lindstrom, M.,《收買感官,信仰品牌(Brand sense)》,李振昌譯,台北:
商智文化,,2005。
5. PIE BOOKS,《美學企業力(企業力とデザイン)》,蔡青雯譯,台北: 商周
文化事業,2009。
6. Keller, K. L.,《策略品牌管理(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徐世同
譯,台北:華泰文化,2008。
7. John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創意經濟,好點子變成好生意)》,
李璞良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
8. ROBERT J. STERNBERG,《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5/E)》,臺
北,雙葉書廊,2010。
9. 沈雲驄、湯宗勳譯,《品牌行銷法則-如何打造強勢品牌(Building strong
brands)》,台北:商業週刋,1998。
10. Aaker, D. A.,《品牌領導(Brand leadership)》,高登弟譯,台北:天下
遠見,2000。
11. David Parrish《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意經(T-Shirts and Suits A Guide to the Business of Creativity)》,英國在台協會譯,台北 : 五南出版社,2005
12. Jean-Noël Kapferer &; Vincent Bastien,《精品策略(The Luxury Strategy)》,臺北 : 英華達出版。
13. Jim Collins,《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齊若蘭譯,臺北 : 遠流,2002。14. Jim Collins,《基業長青 (Built to Last : Successful Hab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真如譯,臺北 : 智庫文化,1996。
15. Michael J. A. Howe,《學習心理學:教師指南(A Teacher’s Guide to Psychology of Learning)》,李素卿譯,臺北:五南,1997。
16. Dr. Michel Chevalier,《強攻3億中國富豪》,台北,時報出版,2010。
17. Smith, S., &; Wheeler,《創造顧客感動的品牌管理:把顧客變成忠誠的擁戴者(Manag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 Turning customers into advocates)》,郭菀玲譯,台北:哈佛企管,2003。
18. Michael E. Porter,《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李明軒、邱美如譯,臺北:天下文化社,1996。
19. 馮久玲,《文化是好生意》,台北 : 臉譜出版社,2002。
20. 于國華等,《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 : 商周出版,2004。
21. 黃麗秋,程湘如,《百變的頑石》,台北 : 經濟部商業司,2005。
22. 林建煌,《國際行銷管理》,台北 : 華泰文化,2009。
23. 鄭紹成,《行銷學》,台北 : 前程企管,2004。
24. 丁忠,楊博文,李育哲,《國際行銷學》,台北 : 華立圖書,2003。
25. 施振榮,《品牌管理:從OEM到OBM》,台北:大塊文化,2008。
26. 王俠軍,《美學時光,王俠軍的文創原型》,台北 : 大田出版。
27. 夏學理,《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 : 五南圖書,2008。
28.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 : 天下雜誌,2006。
29. 李錫東,《文化產業的行銷與管理》,台北:宇河文化出版,2009。
30. 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 : 華泰文化,2005。
31. 吳思華,《策略九說》,台北 : 臉譜出版社,2000。
32.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 智勝文化,2001。
33. 洪順慶,《台灣品牌競爭力》,台北:天下雜誌,2006。
34. 胡政源,《品牌管理-品牌價值的創造與經營》,台北:新文京開發,2006。
35. 彭建彰、呂旺坤,《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 : 華泰,2005。
36. 長尾剛,《榮格心理學》,蕭雲菁譯,台北 : 城邦文化,2007。
37. 星野克美,《符號社會的消費》,黃恆正譯,台北 : 遠流,1988。
二、專論
1. 黃科誠(2005),<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之探討-以法藍瓷有限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吳貞儀 (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國際化策略-以法藍瓷、雲門舞集、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曾義明 (2006),<文化創意產業與事業之國際化因素與觀念發展架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系應用研究。
4. 吳信賢(2009),<服裝設計產業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以夏姿服飾有限公司為例>,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5. 王湘函 (2007),<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公共暨廣告研究所說士論文。
6. 梁瑞杰 (2009),<由品牌權益探究精品品牌形象形塑之策略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7. 尤兆旭 ( 2005 ),〈國際服飾精品的進入模式與行銷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8. 郭黎憶(2003),〈精品產業經營策略之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9. 藍姿寬(2004),〈台灣服裝設計師創業成功因素之探討—以李春枝女士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10. 于盈盈(2005),<台灣廠商國際化過程與組織資源能力形成之研究-以宏碁與台積電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劉奇昌(2004),<資源、能力與行銷策略對文化創意從業廠商競爭力影響之研究-以鶯歌陶瓷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2. 成敏華(2006)。<由品牌體驗觀點探討如何建立品牌關係之研究-以連鎖咖啡店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3. 盧縉梅 (2008),<時尚品牌行銷模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14. 陳靜君(2011),<體驗行銷運用於文化創意產業之效果研究-以電視劇「新兵日記」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15. 楊正義 (2008),<後卡債時期信用卡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 : 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論文。
16. 楊宗霖 (2011),<台灣精品品牌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夏姿為例>,台中 : 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碩士論文。
17. 許淑華 (2010),<時尚設計產業之國際行銷策略分析─以打入巴黎時尚圈的夏姿服飾為例》,臺北 : 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18. 黃蕙娟 (1990),<台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之研究>,台北 :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藍姿寬 (2004),<台灣服裝設計師創業成功因素之探討—以李春枝女士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20. 吳珮涵 (2008),<台灣企業品牌國際化研究-應用於南寶樹脂品牌策略與視覺形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碩士論文。
21. 林銘松 (1996),<台灣自創品牌廠商國際行銷通路選擇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張翠園(2007),<服裝設計師的時尚密碼─服裝設計模式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莊雙喜,<以設計管理為出發探討台灣服裝產業之經營管理模式>,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論文。
三、期刊
1. 楊瑪利,<文創航向新藍海>,《天下遠見》, 2009/08。
2. 黃麗秋,<夏姿服飾-中國風最美麗的競爭力>,《能力雜誌》,台北, 2004。
3. 莊春發,《通路理想品牌調查專刊》,台北 :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004。
4. 馬岳琳,<夏姿30年功力,十分鐘決勝>,《天下雜誌》, 420期,2009。
5. 楊淑閔,<法國時裝公會主席訪問紡拓會>,《紡織月刊》,台北 : 台灣區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第152期,2009/2/15。
6. 楊淑閔,<夏姿再參展巴黎時尚週,海外訂單逆勢成長 -- 夏姿企劃行銷總監謝祥正專訪>,中央社, 2009/01/11。
7. 馬岳琳,〈國際線場直擊:兩個時尚女王攻佔巴黎〉,《天下雜誌》,420期,2009/08/01。
8. 李郁怡,讓員工買名牌 打造精品服務DNA,《商周》1074,96-98,2008/06。
9. 王曉玟,徐世昌,<夢想,開啟下十年的繁榮>,《天下雜誌 423期 2009/06
10. 《創意大師的20堂課,36位大師專訪》,臺北:遠見創意特刊, 2010。
11. 楊蕙菁,賀先蕙,〈美力時代〉,《商週》903,臺北 : 2005。
12. 黃惠如,<古又文:唸高職,一生最勇敢的決定>,《康健雜誌》,137期,2010。
13. 台灣區織布工業同業公會,<法國時裝公會主席訪問紡拓會>,《紡織月刊》,台北 : 第152期,2009/2/15。
14. 呂國禎,<徐莉玲為辦學復出>,《商業周刊》,第 977 期,2006/8/14。
15. 吳思華,楊燕枝,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形塑之初探行銷評論,秋季第2卷,第3 期,頁313-338,2010/11。16. 陳更生、林唐裕,<OEM?還是自創品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34期:頁 44-48,1989。
17. 黎堅,<創品牌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2期,頁19-25,1989/08。
18. 莊素玉,<夏姿走向世界時尚>,《天下雜誌》,第 288期,2003/12,頁203~209。
19. 周啟東+李采洪,<堅持二十三年,國小畢業的女裁縫揚名巴黎>,《時報週刊》,第793期,2003/02/03。
四、網路資源
1. United Nations of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WebFlyer.asp?intItemID=5763&;lang=1,2011/12/09.
2. 夏姿官方網站www.shiatzychen.com/,2010/11/10
3. 夏姿公司年鑑2009,夏姿官方網站www.shiatzychen.com/,2010/11/10
4.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cca.gov.tw,2010/12/15。
5. 翁敏璿,陸延偉,一個有夢想的CEO-自創品牌TONY WEAR攻佔大陸市場的台商陳福川,http://www.shanghai-taiwan.org/chs/newsdetail.aspx?id=27003,2009/11/9。
6. AXHUM Consulting (2007),World Brand,http://www.axhum.co.jp/brandstudy/tutorial/brand01.html,2010/12/10。
五、其他
1. 潘襎,<2010年台灣國際創意產業博覽會現場見聞與反省>,台北,2010。
2. 經濟部商業司,< 95年度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服飾零售業>,台北,2006。
3. 謝學豐,謝錦芳<民國99台灣久久-摩登一百年 精緻之美,《中國時報》,2010/3/28。
4. 邱莉玲,<用10年學習做個生活大國>,《工商時報專訪》,2010/06/03。
5. 龍應台,<文化是什麼?>,《中國時報》,2008.05.05,人間副刊。
6. 徐明珠,<創意經濟與人才培育>,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
7. 潘德烈,<蕭萬長: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明日之星>,《大紀元日報》,2009/01/09。
8. 曾小華,<關於文化的定義>,《人民網學習時報社》,2004/03/25。
9. 凱莉,<古又文新作還是那一套>,《蘋果娛樂新聞》,2011年 10月01日
10. 曾昭旭,<人文修養省思在日常生活中是點滴累積 >,《淡江時報》,2010/9/23。
11. 謝學豐,謝錦芳,<台灣久久-摩登一百年精緻之美>,《中國時報》,2010/3/28。
12. 經濟部商業司,《服飾店經營管理實務》,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1。
西文文獻
1. Aaker, D.(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Free Press
2. Aaker, D.(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3. Aaker, D.(2000). Brand leadership.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4. Crosby, L. A., &; Johnson, S. L.(2001). Branding and your CRM strategy. Marketing Management, 10(2), 6-7.
5. Duncan, T., &; Sandra, M.(1997). 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New York: McGraw-Hill.
6. Farquhar, P. H.(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0(4), 7-12.
7. Keller, K. L.(2001). Build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Marketing Management, 10(2), 15-19.
8. Uncles, Mark D., Dowling G. R., &; Hammond K.(2003).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loyalty program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4), 294-316.
9. LaForet, S., and Saunders, J. (1994), “Managing Brand Portfolios: How The Leaders Do I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Sep., Vol. 34, Iss.5, 64-76.
10. Davis, G. A., &; Subkoviak, M, J. (1975).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sed test of creative potenti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2(1), 37-39.
11. Goodenough, Ward H. (1970), 《Description and Comparison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Chicago:Aldine.
12. Keller, K. L and D. A. Aaker (1992), “The Effects of Sequential Introduction of Br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29 February, pp.35-50.
13. Davis S. and Dunn M. (2002), Building the Brand-Driven Business:
14. Operationalize Your Brand to Drive Profitable Growth, Jossey-Bass.
15. Urde, (2003),Core value-based corporate brand building,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7 no. 7/8, pp.1017-1040.
16. Robert T. Keller 1992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Performance of Rea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Group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18, 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