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與賴程斌譯,Runyan W. M.(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臺北:遠流。
方一齋 ( 2000 )。師鐸獎人物專訪-花蓮國中鄧瑞山教師。生活科技教育,33(10),32-33。
王文科與林家宇 ( 1995 )。資深優良特殊教育教師之生涯歷程、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1-15。
王家通與吳裕益 ( 1985 )。我國國民中學優良教師之特質及其背景研究。教育學刊,6,96-139。
朱道俊 ( 1957 )。人格心理學。臺北:商務。
吳金標(2005)。國小卓越校長領導作為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獲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者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淑敏 ( 2009 )。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1),75-103。
李文正 ( 2004 )。一位幼兒園園長領導風格之個案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17-246。李孟儒(2011)。少年未生學未就業的經驗意涵:生命歷程理論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柏毅(2008)。探究一位教學傑出教師的生命特質-以外甥與研究生角色進行研究。中原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淑惠 ( 2005 )。尋找一個位置:幼兒園女性園長的領導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周萍芬與蔡亞純 ( 2003 )。企業的領導與激勵對員工的影響。遠東學報,20(4),859-868。
周麗端與唐先梅(2003)。家庭主婦的處境-生命歷程觀點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03-016。
林志昇 ( 2003 )。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承謀 ( 1984 )。中國民國優秀女子籃球運動員人格特質之研究。台大體育,5,50-55。
林美玲 ( 1995 )。優良教師的特質。臺灣教育,533,18-22。林淑梨、王若蘭與黃慧真譯,Phares, E. T. 著(1991 )。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邱淑宜(2002)。臺北市施行「開放教育」之國民小學校園空間之研究-以大安區新生、龍安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洪光遠與鄭慧玲譯,Lawrence, A. P. 著( 1995 )。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
柯秋桂(2001)。如何落實豐富多元的開放教育?應用心理研究,11,230-235。高淑清 ( 2008 )。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徐淑慧 ( 2009 )。國民小學轉型特色學校過程中校長領導行為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常雅珍與吳家樺 ( 2009 )。一位資深幼教老師的生涯發展歷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17-144。
張惠如(2008)。一刀未剪的童年:一位女性園長的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張壽山 ( 1986 )。論優良教師應具備的素養。中國語文,61(3),4-9。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 ( 1981 )。重編國語辭典。臺北:商務。
教育部電子報(2008)。教育部近年重大閱讀政策。312期。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206
陳兆慶 ( 2001 )。一位幼教男老師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昭儀 ( 2002 )。傑出科學家及藝術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專業生涯歷程之研究。臺北:心理。陳昭儀 ( 2008 )。傑出音樂家生涯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113-132。陳美莉 ( 1986 )。我國優秀籃球運動員人格特質之探討。台大體育,9,98-114。
曾慶玲 ( 2007 )。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琴 ( 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溫子欣 ( 2009 )。成功校長領導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鳳瑞譯(2002)。與幼教大師對談(原作者:Katz, L. G.)。臺北:信誼基金。
廖鳳瑞(2001)。開放教育的迷思:回應余安邦。應用心理學研究,11,212-216。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專屬網站(2012)。http://excellent.nkhs.tp.edu.tw
齊若蘭譯 ( 2002 )。從A到A+(原作者:Collins, J.)。臺北:遠流。
潘慧玲主編 ( 2000 )。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 : 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培生教育。
羅漁 ( 2005 )。傑出教育家若望.鮑斯高。歷史月刊,208,67-70。蘇愛秋(1999)。開放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以政大實幼為例。教育研究,71,33-45。西文部分
Ayers, W. (1989). 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s :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 NY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reswell, J. W. (200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CF : Thousand Oaks.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 approaches. CF : Thousand Oaks.
Elder, G. H. (1994). Time, Human Agency, and Social Change: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57(1), 4-15.
Giele, J. Z., &; Elder, G. H. (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F : Thousand Oaks.
Hunt, S. (2005). The life course :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 NY : Hampshire.
Regan, H. B., &; Brook, G. H. (1995). Out of women’s experience : creating relational leadership. California:Corwin Press.
Wright, M., &; Custer, R. (1998). Why they enjoy teaching : the motivation of outstanding technology teachers. Technology Education, 9(2), 6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