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科公司(主編)(2004):大英簡明百科。臺北市:遠流。
才頌潔(2007):精神障礙者的諮商需求與網路諮商求助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國川(1998):計畫行為理論各成分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43 (2),67—91。王智弘(1998):網路諮商的倫理課題。輔導季刊,34(3),8-16。
王智弘(2000):網際網路對助人專業帶來的契機與挑戰。取自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0b02.shtml,2009年8月19日。王智弘、楊淳斐 (2001):網路諮商中可行的應用理論與實務技巧。輔導季刊,37(4), 20-27。王智弘、李偉斌、陳慶福(2002):網路即時諮商中工作同盟、晤談感受與諮商員口語反應之歷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主辦「2002諮商心理與輔導專業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臺北)。
王智弘、林清文、劉淑慧、楊淳斐、蕭宜綾(2002年10月):臺灣地區網路諮商服務發展現況與倫理議題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案研究報告(編號:NSC-90-2413-H-018-022)。王智弘(2004):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取自臺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http://www.heart.net.tw/paper10.shtml,2011年9月18日。
王智弘(2007):媒體中介諮商。取自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www.heart.net.tw/205-1.html,2011年9月9日。
王智弘、林清文、劉淑慧、楊淳斐、蕭宜綾(2008):臺灣地區網路諮商服務發展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395-412 。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嘉琪(2010):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論文。王郁文(2001):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孟佳(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體育班學生學習行為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王煥琛、科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2000):青年期。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四)(963-964)。臺北市:文景。
王鎮岳(2007):臺北地區國中學生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王郁雯(2010):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吸菸青少年戒菸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以南部某專科學校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文美華(2007):網路諮商機構實施電子郵件諮商之實務經驗、困難及因應方式與網路諮商倫理行為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1):網際網路在台北市少年輔導服務之應用現況與問題初探。台北市政府九十年度計畫研究報告,未出版。
生命線協會(2010):本會簡介。取自生命線協會網站:http://www.life1995.org.tw/content.asp?id=14,2012年2月25日。
包康寧(2010):臺北市國中生依附關係、求助態度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行政院衛生署(2008):E 網情深、青春不留痕~照過來!看過來!「青少年性福諮商網」有視訊的哦!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站: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level_no=1&;doc_no=54734),2012年5月30日。
行政院(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取自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青少年事務促進專案小組網站:http://ey.cbi.gov.tw/internet/main/doc/doc.aspx?uid=348,2012年3月10日。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99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取自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網站: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417&;mp=120,2011年1月30日。
朱娟瑩(1986):我國大學生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李偉斌(2002):網路即時諮商中工作同盟、晤談感受與諮商員口語反應之歷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李俊良(2007):隱喻催化個案改變之探究--以網路即時文字諮商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李書藝(2004):以網路即時通為媒介之焦點解決取向網路即時諮商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李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網路即時諮商與晤談諮商中的助人技巧、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研究:以準諮商員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1-22。李靜芳(2011):懷孕婦女規律運動行為意向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李孟華(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中生升學行為意向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柏英(1985):大學生之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及其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淑如(2012):成人器官捐贈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運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6):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
宋文松(2003):線上輔導與諮商系統之可行性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何啟瑜(2009):不可知的未來。親子天下,8,13。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
吳英璋、吳武典 (1980):誰幫助我?青少年求助與助人行為初步探討。張老師月刊,6(6),345-360。
吳珍(1995):大學生對不同性別、不同問題類型受輔者的態度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吳姝蒨(1996):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吳芝儀(2006):他山之石-先進國家學校輔導工作比較和省思。現代教育論壇,,15,36-55。
吳肇元(2006):大學生網路即時諮商與電子郵件諮商之工作同盟、諮商員效能與諮商滿意度之差異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吳明隆(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操作與應用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雅玲(2012):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教師在職進修學位之意向。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倩儀(2004):網路團體諮商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志祥(1997):影響高中學生心理求助過程的決定因素。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林惠雅、朱瑞玲、黃惠慧、馬志珩(1986):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評估研究(一)。輔仁學誌,151,139-191。林章榜、廖主民(2005):Eccles的期望-價值理論的概念與應用。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學系(所)刊,5,85-89。林清山 (1991):多變項分析統計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3(2),23-40。林世鴻(2002):大專生電子郵件諮商中個案特性、諮商員口語反應與諮商滿意度之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朝誠(2003):心靈園地—心理健康資訊的過去與未來。臺灣心靈健康資訊協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開平中學。
林朝誠 (2004):在憂鬱和自戀之間跌倒再站起來。張老師月刊,323,38-44。
林夏安(2009):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即時視訊諮商運用於焦慮情緒當事人諮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林昭伶(2005):臺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的留言板使用者之知覺歷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林宇玲(2000):網路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62-65。
卓翠玲(2007):人際困擾當事人接受網路即時諮商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侯崇文(2003):青少年犯罪問題與政策現況。載於法務部主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131-148)。臺北。
徐啟氤(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暨南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翁寶美(2007):父母癌逝青少年之悲傷歷程研究-以正向影響為焦點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夏敏(2000):大學生對諮商服務的知覺暨影響求助意願因素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郭國禎(1986):我國大專學生求助需欲與求助態度之調查研究。輔導學報,9,165-203。郭思琪(2009):焦慮情緒當事人認知行為網路即時團體諮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許毓隆(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網路諮商專家系統虛擬實境服務之接受程度。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映竹(2007):我的家不可愛平均一小時一青少年出走。大紀元電子報。取自大紀元電子報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b5/7/9/3/n1821968.htm,2011年1月30日。
陳茉麗(1989):社會網路支持資源與個案求助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玲 (1990):輔導室人員編制及資格限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學術研討會引言專輯。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如(2010):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個別諮商運用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裕傑(2009):國中生打架行為、求助對象與教師信任感之研究。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陳碧姬、吳宜鮮(2005):家庭內兩性數位機會、電腦態度與網路使用行為初探。資訊社會研究,9,295-324。
程玲玲(1978):臺灣大學生的心理求助歷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25-138。張春興(198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緯良(2002):管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景然(2000):準諮商員的網路即時諮商經驗:一個諮商員訓練課程的初探性實驗。中華輔導學報,9,89-129。張景然(2007):網路社會的心理學分析。諮商與輔導,253,24-30。張勻銘(2005):以全球資訊網為介面之認知治療網路即時諮商—以憂鬱情緒當事人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勻銘、王智弘(2009):以全球資訊網為介面之認知治療網路即時諮商研究:以憂鬱當事人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1(1),45-68。張淑慧、吳嫦娥、李淑靜、丁映君(2001):網際網路在臺北市少年輔導服務之應用現況與問題初探。臺北市: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警察隊。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個案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張維中(2005):網路諮商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義芳(2006):國小網路認輔系統之建置及認輔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載陽(2007):「屏東縣國中學生升學意向形成及態度發展」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老師(2007):張老師全球資訊網簡介。取自張老師全球資訊網:http://www.1980.org.tw/web3-20101110/about_us08.html,2012年5月25日。
莊博凱(2008):影響台南縣市國中生使用網路諮商相關因素之研究。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進南(1996):和春工商專校學生輔導需求調查研究。和春學報,3,303-327。黃盛蘭(1998):高中生行為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雅鈴(2009):身心障礙者網路諮商使用意願與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賀孝銘(1989):中部地區高中生的困擾問題與求助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彭信揚(2007a):以敘事治療在網路諮商中陪伴故事主人重寫生命藍圖。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彭信揚(2007b):使用網路諮商的當事人其人格特質探討。諮商與輔導,253,31-37。曾協建(2008):線上輔導對被拒兒童在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楊明磊(1998):在網路上進行即時個別諮商的相關議題。學生輔導,56, 100-109。楊叔夏(2008):計畫行為理論運用於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台中縣某校高職生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黃建鋒(2005):基於多重代理人架構的網路即時諮商系統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董華欣(1993):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出爐2011年臺灣地區上網人口增加73萬人創歷年新高。取自臺灣網路資訊中心網頁: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101a.pdf,2011年12月19日。
鄧千芳(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高職生選擇就讀餐飲科(系)行為意圖之研究---以臺北市某私立高中為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焜輝(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結」與「解」。載於中國輔導學會編著,邁向二十一世紀輔導工作新紀元,335-355。臺北,心理出版社。劉安彥、陳英豪(1997):青年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劉一慧(2006):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的知識分享行為。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蕃薯藤(2008):臺灣97網際網路使用調查。取自蕃薯藤網路調查網:http://taiwan.yam.org.tw/survey/survey97/,2009年5月19日。
蕃薯藤(1999):青少年暨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取自蕃薯藤網站:http://kids.yam.com/help/yam_news_1999mar15.htm,2011年2月11日。
潘姵文(2007):計畫行為理論應用於國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生選讀技職學校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惠君(2006):焦點解決網路即時諮商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輔導成效及相關議題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照陽(2010):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學生參與棒球訓練行為。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戴嘉南、傅粹馨(1992):各級學校及教育行政機關專業輔導人力系統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其輔導對策。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輯,62-70 。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謝佳君、吳仁捷(2011)。殺嬰小媽媽7月身孕無人知。取自自由時報電子報網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11/today-so1.htm,2011年10月20日。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社會心理學(原作者:E.Aronson)。臺北市:弘智。
西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 Beckma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 11-39.
Ajzen, I. (2010).Constructing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questionnaire.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10, form http://people.umass.edu/~aizen/pdf/tpb.measurement.pdf
Chiam, H. K. (1987). Adolescents and Significant Others: Relation and Influ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Cohen,C.E. &; Kerr,B.A. (1998). Computer-mediated counsel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a new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Computer in Human Service, 15(4),13-26.
Duggan, P. M. (2001). Adolescent invulnerability and personal uniqueness: 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construct validation. Ball State University.
Eccles, J.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Spence(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Elleven, R. K., &; Allen, J. (2004). Applying technology to online counseling: Suggestions for the beginning e-therapist.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31(3), 223-228.
Ganikos, M. L.(1977). The Expressed Counseling Needs and Perceptions of Older Adult Students in Selected Florida Community Colleg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Florida.
Gourash, N. (1978). Help-seek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6, 413-423.
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1992).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Henson, R. K.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stimates: A conceptual primer on coefficient alph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 177-189.
Heinlen, K.T.,Welfel, E.R.,Richmond, E.N., &; Rak, C.F. (2003). The scope of webcounseling: A survey of services and compliance with NBCC standard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web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1 , 61-69.
Holly, E.S., &; Sarah, F.S.(2006). Critical ethical issues in online counseling: Assessing current practices with an ethical checklist.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84, 41-53.
Johnson,M.E.(1980). Influences of gender and sex role orientation on help-seeking attitud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Vol 122(3), 237-241.
Murphy, L. J., &; Mitchell, D. L. (1998).When writing helps to heal: E-mail as 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6(1), 21-33.
Menna, R., &; Ruck, M. D. (2004).Adolescent Help-Seeking Behaviour: How Can We Encourage It? Guidance &; Counseling, 19(4), 176-183.
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1998). Standard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WebCounseling[on-line]. Available FTP: ostname:www.nbcc.org File:wcstandards.htm
Pomerantz, J. M. (2002). Clinic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erapy. Drug Benefit Trends, 14, 29-30.
Saunders, S. M., Resnick, M. D., Hoberman, H. M., &; Blum, R. W. (1994). Formal help-seeking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identifying themselves as hav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3, 718-728.
Sampson, Jr., James P., &; Kolodinsky, R.W. (1997). Counseling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Future possibilities and potential problem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5, 203-212.
Suler, J. (2000). Psychotherapy in cyberspace: A 5-dimensional model of online and computer-mediated psychotherapy.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3(2), 151-159.
Suler, J. (2002). The future of online psychotherapy and clinical work. Retrieved Apr.5, 2012, form http://users.rider.edu/~suler/psycyber/futurether.html
Sussman, R. J.(2004).Counseling over the internet: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Retrieved May 16, 2011, from http://www.eric.ed.gov/PDFS/ED478216.pdf
Tukle, S. (1995).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Y : Simon &; Schuster.
Tishby, O., Turel, M., Gumpel, O., Pinus, U., Lavy, S. B., Winokour, M., &; Sznajderman, S. (2001). Help-seeking attitudes among Israeli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6(142), 249-264.
Tate, D. F., &; Zabinski, M. F. (2004). Computer and internet ap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Update for clinicians. JCLP/In Session, 60(2), 2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