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PIRLS報告書(2009a)。台灣孩子有多少閱讀競爭力?。2012年6月9日,取自http://140.115.78.41/PIRLS_parents.pdf
PIRLS報告書(2009b)。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成就。2012年6月9日,取自http://140.115.78.41/PIRLS_teacher.pdf
中等教育司(2010)。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97年版本)。2011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歷史-必修.pdf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王文中(1999)。發展評量計畫。載於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合著)。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頁105-122)。台北市:五南。
王仲孚(1997)。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市:商鼎文化。
王任光(譯)(1968)。E. H. Carr著。歷史論集。台北市:幼獅。
何俊青(2004)。KWL策略的簡介及其教學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0,127-135。何耀偉(2008,11月7日)。砒霜致死:現代科技解開光緒死因。新華網。2011年12月7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1/07/content_10320568.htm
余英時(1974)。史學、史家與時代。幼獅月刊,39(5),2-11。余英時(1982)。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
吳志堅(2003)。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花蓮縣。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翎君(2002)。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83-110。吳翎君(2003)。「神入」歷史與觀點陳述─引導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7,133-152。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嘉琪(2010)。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宋佩芬(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變與不變─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的個案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8,101-127。宋佩芬(2007)。漸進改革?從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觀察改革的跡象。教育研究學報,42(2),1-17。宋佩芬(2008)。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教育類,53(1),175-197。谷瑞勉(譯)(2004a)。J. Allison, &; D. K. Hartman著。用多元文本促進探詢導向的討論。載於L. B. Gambrell &; J. F. Almasi(主編)。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Lively Discussion!Fostering Engaged Reading)(頁123-152)。台北市:心理。
谷瑞勉(譯)(2004b)。J. F. Almasi著。討論的新觀點。載於L. B. Gambrell &; J. F. Almasi(主編)。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Lively Discussion! Fostering Engaged Reading)(頁3-28)。台北市:心理。
谷瑞勉(譯)(2004c)。S. A. Mazzoni, &; L. B. Gambrell著。文本談話:以討論促進對訊息性文本的理解。載於L. B. Gambrell &; J. F. Almasi(主編)。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Lively Discussion! Fostering Engaged Reading)(頁153-170)。台北市:心理。
周孟玲(1996)。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清華歷史教學,5,50-58。周孟玲(1998)。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中國皇朝史。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07)。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周孟玲(譯)(1996)。A. Dickinson著。理性的理解歷史與歷史教學。清華歷史教學,6,37-55。
周樑楷(1993)。歷史學的思維。台北市:正中書局。
林心茹(譯)(2002)。L. Laase, &; J. Clemmons著。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台北市:遠流。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清山、張春興(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慈淑(2001a)。「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139-172。
林慈淑(2001b)。史家?偵探?或記錄?─10-14歲兒童對歷史記述的一些想法。載於東吳大學歷史系(主編),史學與文獻(三)(頁171-206)。台北市:東吳大學歷史系。
林慈淑(2002)。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東吳歷史學報,8,153-190。林慈淑(2003a)。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東吳歷史學報,11,307-346。林慈淑(2003b)。變遷概念與歷史教學。載於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主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頁1-18)。新北市:稻香。
林慈淑(2009,2月)。「因果概念」與歷史教學。論文發表於師大歷史學系、教育部高中歷史學科中心、台北市國中社會領域輔導團聯合舉辦之「中學歷史教育─歷史教師創造力提升及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北市:學生書局。
邱于芳、涂淑遠(2006)。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故事。載於溫光華(主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頁109-128)。台北市:洪葉文化。
邵宗儀(2006)。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邵瑞珍(譯)(1995)。J. S. Bruner著。教育的歷程。台北市:五南。
姜文閔(譯)(1992)。J. Dewey著。我們如何思維。台北市:五南。
洪靜宜(譯)(2011)。D. Shemilt著。英國學生對歷史因果解釋的理解進程。清華歷史教學,21,129-140。
胡昌智(198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市:心理。
唐淑華(2011)。以多文本取向進行課外閱讀之規劃與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10,27-35。
高芳(2007)。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5),51-55。
張元(2001)。談談轉型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18-25。張元(2006)。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台大歷史學報,37,319-349。
張元、駱月絹(1996)。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5,4-30。張貴琳(2011)。閱讀習慣的另類檢視─PISA閱讀投入因素。教師天地,172,77-83。
張瓊文(2010)。問題本位學習(PBL)在國中社會領域歷史教學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1年5月4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2003)。國民中學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教育部近年重大閱讀政策。2012年6月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206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郭實渝(譯)(1996)。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五至十二年級適用)。台北市:教育部。
陳中芷(譯)(1998)。J. Ruesen著。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中國皇朝史。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36)。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陳正田(2010)。圖像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日治時期台灣史教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冠華(1999)。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清華歷史教學,9,64-80。陳冠華(2001)。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
陳家瑩(2009)。高中學生的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市:心理。
陳馨蘭(2009)。互動式閱讀策略教學。中國語文,621,103-105。黃俊傑(1996)。歷史思維的特質。通識教育季刊,3(1),31-41。黃俊傑(2004)。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再版)。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宣範(譯)(1981)。R. G. Collingwood著。歷史的理念。台北市:聯經。
黃道遠(2003a)。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道遠(2003b)。歷史學科知識本質知檢討、分析與應用─以現今國中臺灣史教材為例。載於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主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頁143-178)。新北市:稻香。
楊茂秀(1992)。討論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葉小兵(2001)。關於歷史教學實驗與方法的理念,清華歷史教學,12,34-38。葉小兵(譯)(1996)。P. Lee著。歷史的解釋與理解。清華歷史教學,6,4-36。
鄒慧英、黃秀霜、陳昌明(2011)。從PISA 2009建構反應題剖析臺灣學生的閱讀問題。課程與教學季刊,14(4),25-48。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台北市:城邦文化。
賓靜蓀(2010)。PISA啟示錄 走錯方向的語文教育。親子天下,19,126-135。
趙金婷(2007)。幼兒對不同版本故事書的文本互織反應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1-28。劉靜貞(2001)。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載於東吳大學歷史系(主編),史學與文獻(三)(頁119-170)。台北市:東吳大學歷史系。
賴麗珍(譯)(2008)。G. Wiggins, &; J. MaTighe著。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台北市:心理。
閻振興、高明(主編)(1984)。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市:百科文化。
簡馨瑩(2011)。從PISA探討教師裡的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72,37-43。
蘇乙峰(2004)。兒童歷史認知發展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Lee, P. J.(1998)。Children’s Ideas about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Historical Accounts。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48)。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二、西文部分
Ashby, R., &; Lee, P. (1987). Children’s concepts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in history. In C. Portal (Ed.), The histor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pp. 62-88). London,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Bailyn, B., &; Lathem, E. C. (1994). On the teaching &; writing of history: Responses to a series of questions. Hanover, NH: Montgomery Endowment Dartmouth College.
Buchler, J. (1993). What is a discussion. In M. Lipman (Ed.), Thinking children and education (pp. 523-532). Dubuque, IA: Kendall/Hunt.
Foster, S. J. (2001). Historical empath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O. L. Davis Jr., E. A. Yeager &; S. J. Foster (Eds.), 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pp. 167-182).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Hansen, J. (2009). Multiple literacies in the content classroom: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nections to U.S. histor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2(7), 597-606.
Hartman, D. K., &; Hartman, J. A. (1993). Reading across texts: Expanding the role of reader. Reading Teacher, 47(3), 202-211.
Hynd, C. R. (1999). Teaching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using multiple texts in history.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2 (6), 428-436.
Kelly, T. E. (1989). Leading class discussions of controversial issues. Social Education, 53(6), 368-370.
Lee, P. J. (2005). Putting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s: Understanding history. In M. S. Donovan &; J. D. Bransford (Eds.), How students learn─Histo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 the classroom (pp. 31-178).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Lee, P., &; Shemilt, D. (2004). ‘I just wish we could go back in the past and find out what really happened’: Progression in understanding about historical accounts. Teaching History, 117, 25-31.
Levstik, S. L., &; Barton, K. C. (1997). Doing history: investigating with children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ndeville, T. F. (1994). KWLA: Linking the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domains. Reading Teacher, 47(8), 679-680.
Marcus, A. S., &; Stoddard, J. D. (2009). 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teaching history with documentary film: Strategies for present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roversial issues. Social Studies, 100(6), 279-284.
Ogle, D. (2009). Creating contexts for inquiry: From KWL to PRC2. Knowledge Quest, 38(1), 56-61.
Richardson, J. S., Morgan, R. F., &; Fleener, C. E. (2011). Reading to learn in the content areas. Belmont, CA: Cengage Learning.
Stone, L. (1979).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 on a new old history. Past and Present, 85, 3-24.
Wiley, J., &; Voss, J. F. (1999). Constructing arguments from multiple sources: tasks that promote understanding and not just memory for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2), 301-311.
Wineburg, S. (2007). Unnatural and essential: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thinking. Teaching History, 129, 6-11.